经典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4:正论之三十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想”就是我们的观念。
所谓的“想”根本就不存在。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1.何谓想蕴
五蕴当中的第三个,就是想蕴。
“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观念。
什么是观念呢?所谓观念,就是一种执著,是通过分析而得到的一种想法。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或者圆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在看到这些物体的时候,眼睛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称为眼识的观念,它属于“想”;另外,意识的观念,也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认为它好或者不好之类的认识,也属于“想”;还有,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的观念,也是属于“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属于精神的范围,是精神的一种过程,“想”是离不开精神的。比如说,我们在思维“人身难得”的时候(“人身难得”是佛教人生观的一部分),“人身难得”这个念头其实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蕴一样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分解,或者通过剖析因果的前后与同时来抉择为空性。当理论上可以证明它为空性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点。
我们原来一直认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是存在的,虽然具体的观念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知道:在不观察的时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实不虚的;但现在回头一观察,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想”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讲过的:当心里冒出一个“人身难得”之类的念头之际,我们就去看这个念头的本性是怎样的。
关于精神的概念,虽然世间的哲学、宗教等都各执一词:有人说,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还有一些人认为,它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而是像物质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以前也讲过,我们的心就是有这样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观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内观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观察分析,甚至还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础很扎实,对上师三宝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去追踪这个念头,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当中。也就是说,我们先跟着这个念头去追,最后这个念头也会消失,在念头上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答案,但在念头消失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东西,那就是刚刚我们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实,对每一个物质,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抉择空性:一种是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推理;另一种就是刚才所讲的空性修法。
我们先放弃所有的成见,既不站在中观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实有角度,而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去看,谁有足够的道理,我们就相信谁。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中观理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前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观点,原来都是建立在一个极其盲目的基础之上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一切都实有存在的观念,只是在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以后,我们才产生了怀疑,现在通过观察,才终于知道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大梦,而我们晚上所做的梦,只是大梦当中的小梦而已。
很多人都爱说“人生如梦”,但真正问他为什么人生如梦,他就只有含糊其辞,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所谓的“人生如梦”,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原有的观点就被破坏了,一旦这些观点被破坏,就动摇了它的基础;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开始超越轮回了。
想蕴就是这样观察的。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行”也是空性。
在解释意识方面,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