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18

第八十八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其中的共同外加行主要是让我们产生出离心,了知轮回的本性,然后发起出离的意乐,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众生在轮回当中具有很多痛苦,只有获得觉悟之后才能彻底离开痛苦。我们首先要知道不可以贪恋轮回,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了新的目标,就是涅槃或者解脱道。

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目标都是轮回中的法,因为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漂流了那么长时间没什么真实的意义,所以当我们真实在佛陀的智慧引导下,了知了这一点之后,对自己的目标重新定位了。以前追求的都是轮回当中的目标,知道这些没有意义之后,我们就开始生起出离心,然后进一步地追求解脱。

我们对解脱的自性也是简单介绍了,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解脱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我们属于大乘种姓,所以追求的是佛果。如果要获得解脱道,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上师善知识,紧接着第六品讲到怎样依止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样法器可以依止,或者如何善巧依止,依止的利益和必要在第六品当中都讲了。如果我们要解脱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善知识,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道。

学完依止共同加行就结束了,虽然我们学完了,但是不一定就会修圆满。无论是共同的四加行,还是向往解脱道、依止上师的修行等等,都是我们一辈子要修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了知了,但是这些内容需要一辈子去品味,也要在一生中去努力观修,该生起来的境界一定要生起来,该抛弃的一定要抛弃,这才是我们学习共同加行的必要性。并不是说学完一次之后,考试打了一百分,差不多可以得到优秀奖。那不是就很优秀了呢?虽然在某些方面的确不错,但是内心还要和它相应,这方面不是通过笔试可以验证的。

内心和法义相应的考试每天都要考,或者一年半载考一次,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和前行的法义是不是已经相应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佛陀或者祖师们的教义当中讲了,上等修行者每天都有进步,中等修行者一个月有进步,下等修行者一年有进步。我们一年或者半年考一次都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内心有没有改变,该生起的境界有没有生起,该断掉的有没有断掉?内心和法义真实相应的考试仍然要考到九十分、一百分,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闻思方面的考试也很重要,只有经由这种考试我们才会通过复习的方式把法义烙在自己的心中,然后就在这个基础上观修。虽然文字上的考试也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二种内心要和法义相应的考试,这是自己考自己,对照法本反观内心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

有时证悟的人需要在上师面前印证境界,既有印证自己的觉悟,也有不确定或者需要改正的方面。这些成就者并不是证悟之后不知道自己已经证悟了,还需要上师去盖章,像这种印证主要是他们的修行,因为证悟之后要去利益众生,为了让其他众生对自己生起信心,所以请大家共同承许,具有更高证悟或者名望的上师给他印证,相当于认可。不是他的证悟需要什么认可,而是说对于他要调化的弟子来讲,这位上师的首肯很重要,主要是这个意思。

其实方方面面的考试我们都要一次次的经历,从文字上的考试再到内心当中是不是和法相应的考试。有些考试是反观自己的心和法本能否对应,有些考试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在没有事情的,大家的修行都很好。一旦遇到了违缘,有了突发事件,就面临着考试。或者我们每天遇到具体的人、事,能不能按照法本当中的法义当中去做?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考试,是考零蛋、不及格,还是考得很好呢?如果我们要考得好必须时刻不离法义,如果我们忘失了法义,凭着自己的分别念很多时候都是考不及格的。我们不能认为考试结束了,虽然学会的笔考结束了,但是每天我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的考试是源源不断的。每天都在迎接考试,三分钟一小考,五分钟一大考的可能性都有。

不管怎么说,前行的法义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走向解脱,我们要经常忆念法义,然后在心中不断去观修。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通过所学的法义来面对,这时逐渐我们会有一个理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慢慢地和法相应。考试是一种训练,也是让自己心成熟的一种方法。作为凡夫人来讲非常可能是屡战屡败,虽然屡战屡败,但是我们还要屡败屡战。我们通过意志力和决心,终有一天会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些法义在相续当中完完全全可以浮现出来,也就是自己的心和法义完全无二,法入于心心入于法。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闻思修,这种境界一定可以生起来。

共同加行已经学习完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加行中有入门的皈依,首先要在内心当中生起皈依的境界,皈依的因是信心。因为我们皈依三宝,首先要对三宝产生信心,信心有多大、多深、多强烈,自己的皈依的状态就会多大、多清净、多强烈。这个时候内心对三宝认知得越清楚,我们皈依的心也会越强烈。有些时候我们对于三宝只是泛泛地认知,虽然大概知道它很好,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并不知道。因此必须要学习各式各样讲解三宝自性的经律论,比如说《宝性论》《随念三宝经》中都讲了三宝自性,还有在《成量品》中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建立三宝的自性等等,以及通过很多公案、故事以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三宝自性。

我们要了知三宝具有什么样特性,了知得越深,皈依的心就会越强烈,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些了义的讲法,完完全全了知每个有情本具三宝自性,就不会舍弃皈依的心了,三宝已经不是外在的某个对境,而是自己本来具备的本体。因为我们现在还有一些疑惑或者障碍没有去掉,所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是为了现前内在的三宝。

我们对于三宝的自性了知得越深刻,皈依的心就越清净,否则很容就会退失。如果我们了知了之后,再去皈依,这种信心的来源稳定、强大,自己皈依的心也会非常稳定、非常强盛。因是信心,对我们来说,皈依之后,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皈依的本体就是一种誓言。

前面我们对于皈依的本体,还有皈依境已经学习了。现在学习的是皈依的学处,有时学处是戒律的意思,有时学处是需要修学之处,有时整个菩萨行都叫菩萨学处,有时学处就是指戒律,分为广义的学处和狭义的学处两种。这里皈依的学处主要是狭义的,就是戒律。皈依的戒律最根本的就是无论如何不舍弃对三宝的信心,除了根本的学处之外,我们还会学习具体该做的。或者该断的等等,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前面的三种所断,就是说我们皈依三宝时,有很多修行者不愿意守持戒律。因为在很多人的相续中或者想法里,认为戒律等于条条款款,相当于是一种束缚。如果受了戒律,像用绳子捆起来一样,就会不自在了。这种教条不是戒律的精神,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这些条条款款把我们捆住了,但是戒律本身的精神就是让我们真实地通过这样方式来断恶行善。

如果我们去守持皈依的戒律,其实可以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它的精神就是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如果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要做,我们皈依的本体也会非常清净,皈依的本体越清净越容易趋入三宝自性,以及所修的法。越容易趋入我们就越容易获得断证功德,这就叫做修道。

皈依是趋入修学的第一步,我们必须要通过清净戒律守护皈依的学处,以这种方式来让我们皈依非常的清净,不会受到染污。如果皈依的戒体有染污、不太清净,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障碍。很多时候戒律就是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因为对于凡夫而言,很自觉的去做这些很困难,如果我们没有这么高的素质怎么办?那就需要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受戒,让我们在佛面前发誓不杀生、不偷盗等等,发完誓之后,虽然心中还想,但是不敢做了,就是强制性地把你保护起来了。如果没有戒律的话,你想我就做一次以后再改,根本管不住自己。这就是佛陀的善巧,通过这种措施强制性地把我们保护起来,然后我们在被保护的范围当中再去断恶行善。如果我们投生到了极乐世界,我相信极乐世界不会有戒律的。因为极乐世界的修行者,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人都是高素质的,也不需要到了的第一步就是受个戒,否则就不能进,没有这样的。他们的素质相当高,已经不需要通过戒律再去约束了。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这么高的素质,以非常自觉的方式去断恶行善根本做不到。虽然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所谓的国民素质特别高,但是还有法律的,没有很多条条款款的根本不行。

作为刚刚开始修学的修行者,我们无法很自觉的去断恶行善,需要有一个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令我们安住在修行的状态,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我们的修行相应了之后,完全能够随顺于因果规律的方式去守护戒律。那时会很自然的守戒,随顺于因缘法则去守戒也会感到非常快乐。

为什么我们现在守戒觉得很痛苦呢?因为我们喜欢的和戒律有抵触,所以就会有痛苦。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如果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对于具有强盛烦恼的事情感到欢喜,完全随顺我们的心愿肯定很多都是非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是自在的,如果什么都是随顺我们的心意,总是高高兴兴的,肯定毫无疑问和贪嗔痴是相应的。像这样我们没办法真实地修学,所以刚开始有点抵触、有点痛苦、有点挣扎,这是好的,说明我们在和轮回的习气背道而驰、针锋相对

以前也打过一个比喻,比如我们生了病去按摩、针灸一样,有些地方特别痛,那个地方肯定是有病,碰到了痛点,可能就是找到了病源,通过治疗疼痛慢慢消失看之后,病就会好了,因此这是好事情。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会有挣扎抵触,因为解脱之道和轮回之道本来就是不相应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还有空性,哪个和我们以前的思想是不抵触的?出离心肯定是抵触的,我们认为轮回中很快乐,只不过不完美而已,只要努力就可以让它完美,这都是一种错觉。出离心告诉我们要看破轮回,不要对它耽著,虽然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但是没什么可耽著的,无常和我们固有的思想也是抵触的。

菩提心还是抵触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菩提心是让我们放下自我,要去利益我们根本不认识的众生,而且他们的数量无边无际,这些多得离谱的众生我们都要帮助它们解脱。有时我们会想凭什么啊,甚至都不认识他们。菩提心的思想就是和我们的思想是有抵触的。为什么修菩提心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和这个修法抵触。

空性更抵触了,空性说都是无自性的,我们说哪个是无自性呢?都是看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这些和我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修的时候都会有抵触,其实很正常。我们一直生活在虚妄当中,不知道实际情况,当指出了实相的时候,一直活在虚妄中的我们感觉到很震惊,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佛菩萨根本不觉得震惊,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好震惊的呢?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现在接触到这些修行的理念,尤其是越来越深入实相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震惊。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很震惊。震惊完之后,我们就要慢慢去发现实相。有些时候说修行就在生活当中,有些时候说解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完完全全和生活不一样。我们要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随着对佛法深入的学习可以逐渐去通达。

皈依的学处前面讲了,我们不要把它当成负担,认为很恐怖。其实我们应该高兴,可以通过这样方式让修行稳步前行,自己被置于保护当中是一件好事。就像世间没有法律,都不遵守这些条条款款,每个人随着自己心性去做,整个世界就会乱成一锅粥了,而且自己也得不到保证。如果自己不愿意受持,别人也不愿意受持,大家都没有丝毫安全感。如果能够守护戒律呢?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守护戒律,就是互相保护,自利利他。我们要知道皈依的学处可以让皈依的修法更加清净,越清净越会相应于觉悟之道,有这样的必要性。

戊二、三种所修:

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所修”就是需要行持的,“三种所修”,就是当我们皈依三宝之后要做的。

第一,我们皈依佛之后,要恭敬所有的佛像。佛像作为佛宝的所依、代表,我们皈依佛是不是就是皈依这尊像呢?不是这个意思。真实的佛宝自性是具有法报化三身的。尤其在化身法身报身当中,法身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为什么法身是最究竟的呢?因为化身是观待不清净的众生示现的,众生也有缺陷,所以观待有缺陷的众生示现了化身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化身是不完美的。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要降生、住胎,显现上面也有生老病死等等,这方面都不是究竟的。因为他观待某种众生示现的形象,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并不完美。

报身佛比化身佛要清净,这是针对一到十地菩萨示现的。因为菩萨的内心当中,残留着一些烦恼障或者所知障,从这个侧面来讲,菩萨还没有达到完美,所以针对这类弟子示现的报身佛相对于化身来讲,已经很完美了。虽然没有生老病死,但是还有微细的变化。因为这是观待所化弟子而示现的,所以化报身还不是很完美。

真正圆满的是法身佛。法身佛不需要观待所化的弟子,每个方面都是圆满的。有些弟子称呼上师的时候,比如尊称无垢光尊者为法身无垢光、法身龙钦饶降等等,为什么要通过法身来称呼呢?前面我们也讲了,化身和报身所针对的受众,都是特别不清净、部分清净,或者部分不清净的,所以示现出来的样子,他其实都是有观待,还不是最圆满的。而法身不需要观待众生,法身是佛陀安住的境界,所有的断证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缺陷。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需要安住在上师是法身的状态中,去祈祷、观修、相应,有些地方是这样讲的。

真实的佛宝就是法身的自性,这是最圆满的。这些观点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在《宝性论》当中也是这样安立的。我们所皈依的佛宝,最究竟的是具有灭谛自性的佛陀法身,这是最圆满的佛宝。我们看不到这种佛宝,因为这是佛自己的境界,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了知。报身对我们来讲,可能也是只能通过法本,或者画像去了知,而且这也不是真实的报身。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在世间当中,佛陀善巧方便加持了佛像。因为佛像是佛陀的佛宝所依,属于佛宝的代表,所以,我们要恭敬、顶礼一切佛像。

不管是木雕、唐卡,还是瓷、铜佛像,任何佛像都是佛宝的代表和佛陀的所依。虽然这不是真实的佛宝,但是佛像是我们能够见到,产生信心的对境。虽然没有佛像,也可以在虚空中观想,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面前经常有佛像,我们容易对佛陀产生信心、恭敬心,以及供养和礼拜的心。这样对于我们内心福智的增长,或者相应于法界的自性来讲,很有必要。如果条件不允许,也没有办法;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就要尽量在房子的每个方向多挂佛像,自己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眼根能够看到佛像、经书,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我们的种性和解脱的习气。

对于任何种类的佛像,我们都要恭敬,当做真正的佛宝。为什么要当成真正的佛宝呢?这句话说明佛像不是真实的佛宝。真正的佛宝前面我们讲了,佛的法身就是佛宝。不管是铜制、木制,还是泥塑的,都是代表。我们要把这些当成真正的佛宝去恭敬,不要想这是一张纸,那是一堆泥巴。如果这样想,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缘佛陀产生应有的恭敬心。对于自己的修行来讲,也是一种障碍。因此我们对佛宝的身像要非常恭敬,当成真实的佛宝来面对。

不单单是圆满庄严、做工精妙的佛像,乃至于对佛像的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有些佛像通过一些因缘,可能破碎了,只剩下一些碎片。从世间的层面来讲,这尊佛像残缺不全,只是剩下头部,或者手、脚等等。我们看到碎片的时候,不要想,完了,这样没法处理了,好像把这些碎片当成垃圾来观待,这样想不行。即便是看到破碎的佛像,我们首先要想到佛像的碎片也是佛宝。此处讲对于佛像的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其实也是在培养我们对于佛宝的恭敬心。

我们对佛宝应该有这种恭敬心,不单单是真实的佛,对于佛陀的代表,哪怕是一些碎片,我们也应该有一种殷重心。如果能够对于破碎的像都有恭敬心,那我们对于完整的像,乃至于真实的佛宝,更加容易产生殷重的恭敬心。如果我们对很精美的佛像会产生恭敬心,而对做工不精美,或者破碎的佛像不恭敬,虽然看起来信心还是有的,但是细节没有落实,就会在修行过程当中,还是没办法真实地和圆满的三宝自性相应。只有把根本和细节都落实好了,这时的修行才是全方位的。为了能够把修行落实到位,所以我们对破碎片段以上的佛像,都要非常恭敬,当成真实的佛宝来供养,以头顶戴。

如果我们看到破损的佛像,不要把他当做垃圾一样,扔在垃圾桶里面,不能这样随随便便的处理。虽然没办法再供养了,但是也要当成真正的佛宝一样恭敬、顶礼和供养,再放在一个别人踩不到,或者干净的处所,这时候就可以了。我们一定要生起真实的佛宝想,对他生起信心,并且观清净心,这是我们在皈依佛宝之后需要做到的。

皈依法后,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第二,对于所有的经书和论典,不管是小乘、大乘和密乘,总之对所有经书、法本,都要当成佛宝方面来恭敬。平时我们放在供台上面各式各样的佛经、论典,都要当成真实的法宝,经常性顶礼供养,即便是有些佛经时间长了之后,有了破损,我们也要把佛经的碎片当成真实的法宝想,恭敬顶礼,然后放在清净的地方。

为什么说皈依法之后,对于佛经论典要生起真实的法宝想呢?生起真实的法宝想,不单单是指对这个碎片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虽然我们要把碎片当成真实的法宝,但是还有一层意思是对经书也要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经书不是法宝吗?我们再再讲过了,在三宝的自性当中,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道谛是甚深相续中证悟的境界,灭谛是佛陀相续中证悟的境界,这些才是真实的法宝。

在道谛和灭谛当中,灭谛是最究竟的。为什么灭谛最究竟呢?因为道谛还有增上,它是变化无常的。虽然不可能往下变,但是会越来越增盛。一地菩萨相续当中的道谛自性,和二地菩萨相比就有了变化。菩萨从一地到二地,相续当中的道谛会变得越来越圆满。

道谛和灭谛二谛就是真实的法宝,这是《宝性论》当中弥勒菩萨讲的。如果在道谛和灭谛当中,再做一个的观察,灭谛是究竟的。因为道谛有变化,属于无常的自性,所以究竟的法宝皈依处应该是灭谛的自性,相续当中的灭谛是最圆满的。而经书、法本属于证悟道谛和灭谛的等流。这是两方面的等流,一方面是佛陀证悟了灭谛之后,从佛陀证悟的相续当中,流现出来的文字,佛陀宣讲了自己的证悟和证悟的方法,即以佛陀为源头,他讲的文字是随顺余他的证悟,这就是等流。

另一方面是以经书作为源头,如果缘经书中的文字了知了意义,然后就可以生起经书中所描述的证悟境界,这也是一种等流。文字相当于指月亮的手指,虽然手指不是月亮,但是它是方便。同样文字不是法宝,但属于法宝的等流。依靠这些语言文字,趋向于他的意义,就可以生起道谛和灭谛。从这个侧面把经论法本安立成法宝,但是不是真法宝,只是法宝的等流。因为这些文字讲的是道灭的道理,所以也可以叫法宝。经书的文字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因为道灭二谛我们还没有生起来,法本可以帮助我们达到道灭二谛的境界,所以我们需要恭敬它。

如果你对这个法本不恭敬,那么对法本中所讲的意义也不重视,功德也就生不起来。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在哪里,假如我们根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会不会重视这个手指呢?肯定会重视。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月亮在哪里,如果不重视手指就不会知道月亮在哪里。即便手指本身不是月亮,如果你看不起,说我不要手指,也就没办法通过手指指出月亮在哪里,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对于这样一种经书来讲的话,也需要非常恭敬,就像法宝一样去恭敬。有的时候,我们在没有讲真正的法宝的时候,在我们的概念当中,经书就是法宝。但是如果我们要再进一步分析的时候,经书是法宝的一个等流。真实的法宝是他所传递出来的等流的意义,就是真实的道谛和真实的灭谛,这个就是真实的法宝自性。所以,我们对于这样一种法宝经书,哪怕是一字一句,我们也要对他生起真实的法宝想,对他生起像法宝一样的恭敬心。

然后如果我们对于经书论典很恭敬的话,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恭敬心和殷重心,逐渐逐渐得到法义。然后我们能通达,生起定解。生起定解后,通过法宝加持,我们也可以生起证悟。然后我们相续中生起道谛,因为我们登初地的时候,相续当中生起道谛功德。然后这个道谛功德经由修道之后,最后这个相续当中生起灭谛功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相续当中法宝就圆满了。所以,法宝真实来讲,他应该是在修行者相续当中,尤其是甚深相续当中,和佛陀相续当中有这种法宝自性。

但是这种法宝自性,从究竟了义的侧面来讲,每个众生相续当中也是本具的。灭谛这个本体,本具的。比如说我们自性三宝,就是每个有情相续当中,佛功德,法功德,还有这个僧功德,这方面都是有的,都是具足的。我们必须经由首先皈依外在的三宝,逐渐逐渐的了知,或者现证自相续当中的自性的三宝。我们对于文字、经书非常恭敬,这是一个缘起。

如果我们恭敬了之后,可以生起功德。第一个生起无量福德,灭掉很多的罪业。还有一个就是恭敬这个法宝,我们也比较容易在相续当中生起经书文字当中所指点出来的一种意义。我们就可以和法相应,可以真实的生起道灭二谛的功德。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所修,这个虽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证悟的因,但是对于我们皈依法宝来讲,他是需要的一种行为。因为对于他的所依很恭敬呢,我们就更容易接近他真实的一种自性,真实的法宝自性。

皈依僧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第三,真实的僧宝是什么呢?《宝性论》当中讲的是大乘来讲,一地以上的圣者,叫做僧宝,为什么叫僧宝呢?因为他的相续当中生起证悟,有道谛功德之后,他就叫做僧宝了,然后这个僧宝的究竟就是佛宝。因为僧宝究竟从一地乃至于十地,十地究竟之后,有没有这个之外的佛宝,没有了。这个所谓的佛宝就是僧宝的究竟了。他首先是僧宝。僧宝究竟之后,他道谛转为灭谛,这个时候就成佛了。而法宝是僧宝和佛宝,要不然是修的,要不然是证的。三宝自性其实就是这样的,并没有别别分开的。

打个比喻来讲,对于我们来讲,三宝就是三个。真实来讲的话,所谓的僧宝,就是这个修行者登地了之后,相续中现前道谛。然后僧宝和道谛同时走,同时走之后,然后这个僧宝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他就是佛宝了。其实这个里面严格意义来讲,没有三个。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佛宝是这样的,法宝是这样的,僧宝是这样的,这是从一个人相续当中是这样的,但是会不会有又有僧宝又有佛宝,当然有了,因为这么多修行者,有些已经成佛了,有些还在道上,有些还有圣者位。所以这个时候,僧宝和佛宝可以在不同的相续当中同时存在的,但是法宝没有,离开了僧宝的道谛没有,在哪里找一个没有僧宝的道谛啊,没有。没有佛宝的灭谛也没有,所以道、灭二谛一定是在相续当中的,要么在圣僧相续当中,要么在佛陀的相续当中,所以说真实的法宝绝对不可能是在单独的一个地方存在的,要不然是在圣僧相续,要不然是佛宝相续,是这样的自性。

在成就这样的圣僧之前,就是修行者,也可以叫做僧宝,如果是一种僧宝的话,要不然从凡夫僧的侧面来讲,前面我们讲真实的僧宝,然后如果是相似的僧宝的话,如果是凡夫的相续当中就是四位比丘以上的,把出家人的僧团,称之为僧宝,称为僧宝自性。一个僧人不能叫僧宝,凡夫啊,我们不说圣僧,圣僧一个就可以了,一个初地菩萨就是一个僧宝,他本身就是僧宝了。但是凡夫人不行,凡夫必须要四位比丘以上的,这个是一个僧团,这个僧团可以称之为僧宝,他们可以做很弘法利生的事业。还有一些小僧众,在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当中讲,居士团体也可以叫僧团,居士团体也可以叫小僧众、小僧团。

此处我们主要是从出家的身份讲,因为出家身份能够守持戒律,佛陀的戒律是由僧人来传递,主要的修行正法,住持寺庙等等,都是出家人嘛,所以此处是以僧宝所依出家人,还有对于出家人的僧衣,必须要把它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那么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把它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其实说明的意思就是真实的僧宝一定是圣僧,凡夫僧不能叫真实的僧宝。这方面我们也需要了解的,《宝性论》当中弥勒菩萨讲的非常清楚。

不单单是整件僧衣,哪怕有些时候僧衣的碎片,或就是一个僧衣上面的红黄补丁以上都应该把它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就把这些出家人,或把这些同行的道友都当成僧宝来想。这个时候因为真实的僧宝相续当中是有灭谛的功德的,但是现在的出家人相续当中有戒体,他相续当中也有一些佛法的功德。这些居士,这些修行者,不管是什么戒体,一戒也好,两戒也好,他也有戒体,他相续当中也有一部分的正法功德。

比如说他生起有些信心啊,或有些出离心啊,其实这方面都是随顺于道谛的,虽然还不是道谛,但是他随顺,他如果这样修下去他一定会生起道谛功德,所以说对他的道谛的因,这是道谛的因嘛,就是说凡夫的出家人,凡夫的居士,他是圣僧的因,然后圣僧相续当中现前的是圣谛,道谛,现在凡夫的僧人,凡夫的居士相续当中的这些教证,这些戒律也好,他学习的教法也好,他的信心也好,这些是道谛的因,所以说对他也要恭敬。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僧宝来看,我们就可以真实的对于皈依僧宝这个方面来讲,也会做的更圆满。所以像这样,乃至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出家僧人的僧衣,但是在家人的衣服我们会不会把它也当成一样的?这个没有讲,因为世间的缘起来讲的话,它并不像出家的僧衣一样,这方面就是僧人的袈裟,它是有佛陀加持过的,专门加持过的。白衣方面佛陀没有把它加持这个福田,但是把出家人的僧衣加持成福田了。

虽然也是同样的面料,可能也是一般的面料,这样剪几下然后就成袈裟了,我们说和我们的衣服差不多嘛,只不过样式不一样而已,那不一样,因为这是佛陀通过他的智慧加持过,这样一种样式谁穿上去之后成为福田,而对在家的居士衣服没这样说。

此处讲的时候就是把僧人的衣服,红黄布,虽然前面我们讲了,在家的居士也是圣僧的因,反正修到后面你也会登地,会成圣僧的,他也是圣僧的因,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凡夫的僧人,他的衣服袈裟是佛陀通过不可思议的智慧,善巧方便特别加持过,他的衣服可以作为一个福田。而在家人的衣服,再怎么样式好,再怎么新潮,或者再怎么样都是没办法成为福田的,这个就是一种世间的缘起。

所以说应该把僧人的衣服乃至于补丁以上,都当成真实的僧宝而想,恭恭敬敬的顶戴,如果在路上看到了之后,顶戴供养之后把他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这个是我们的三种所修,三种所修从这个方面讲的。

戊三、三种同分:

三种同分这个科判主要是把和上师有关的方面和三宝做一个相似的恭敬的方式。

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前面第六品讲的一样,上师是具有法相的,不是说他有一个上师的名称,然后怎么怎么样。应该是具有这样的法相,如果这个法相,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的话,明了取舍的道理很重要,因为所有内心的调伏都是从取舍之道来的,如果我们没有按照取舍之道去行持,我们内心当中没办法断掉障碍,没办法生起功德,所以说所有我们内心当中的转变,以前没有的功德的生起,以前有的过失的消失,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对于道理的取舍。

那么这个道理的取舍是善知识、上师给我们开示的,因为我们的进步或者断证功德的来源,就是来自于上师善知识,所以说像这样我们对于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也作为佛宝想。为什么把他作为佛宝想呢?因为从某个侧面他做的和佛陀一样的事情,那么哪个方面做的和佛陀一样的事情呢?其实就是说佛陀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是告诉我们取舍之道,我们前面讲了,所有的事业当中佛陀的语的事业最清净、最圆满、最超胜。佛陀在我们面前也是给我们讲法,当然我们觉得佛陀还会放光啊,或者佛陀根本不需要坐车来,他从空中就过来了,也有这个方面的可能。

但是他来了之后干什么?对不对?他不管从什么方向来,他从空中来,突然从法座上面出现啊,怎么怎么样,这个都有可能,佛陀肯定有这个功德。但是他来了之后,真正要让我们的心调伏,我们看了之后可能会很激动,这个善知识从那走过来,我们可能不会太激动,佛陀飞过来我们会很激动,一般的凡夫都会有。关键就是说激动一下,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我们的烦恼激动没了,可能也是这个是做不到的,当你激动完之后还会恢复平静,这个时候烦恼还是有的,这个功德也没有生起来。所以关键是来了之后佛陀会做什么事情,佛陀也会放光啊,也会摸你的顶,然后把你的病消除,这个也会。但是你的烦恼不可能被摸顶摸掉。

这个时候最关键的要调伏你的心,还是要讲法,还是要给你讲取舍之道,怎么样取舍,对不对?就是你怎么样守戒啊,你怎么取,怎么舍,或者你该怎么样生出离心,怎么样生菩提心,怎么样修空性,佛陀要给你讲方法,然后你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这个时候才能够把你的心调伏。别的这些都是铺垫,佛陀显现那些其实就是一种次要的事业,主要的事业还是要给众生讲法,讲解取舍之道。

佛陀做的事情上师在做,从这个侧面来讲,可能上师的断证和佛的断证可能是没法比的,但是这个事情,就是说善知识做的事情和佛做的事情相似,所以说我们可以把上师当成佛宝、佛陀一样来看待,从这个根据来讲是可以的,所以把他当成真正的佛宝。

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这个方面主要是让我们生起一种恭敬心,哪怕是对于上师的身影方面也不能随便。因为加持利益来自于恭敬,如果越恭敬越能够得加持,如果很随便,像这样没有信心或者很随便,这个时候的心态,他的随便的行为主要还是来自于随便的心态,所以你的心态很随便,没有恭敬心的话,那肯定也得不到这样真实的法。

因为当时你的心态是一种随便的心态,或者不恭敬的心态,傲慢的心态或者烦恼的心态,那么在这种不清净的心态当中生不起功德的,清净的功德只有从清净的心态当中生起来。那么什么是清净的心态呢?比如说信心啊、恭敬心啊,谦卑的心啊,这些都是属于比较清净的心,所以有了这个清净心的因,那就会有清净心的果。那么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清净心的因,那么也不可能生起清净心的果。

所以说乃至于我们在细节上面,也要注意,连身影也不能够随意的践踏,而要精勤的承侍、供养。这就是同分,同分不是说完全的等同于佛陀,就是说相同的部分,有相同、相似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把他当成佛陀一样来恭敬、供养,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对于上师的语言和法宝相同、相似,这个作为同分。上师的语言真实来讲,和法宝的自性还是有差别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说有相同的部分,同分嘛,同分的意思就是有相同的部分,或者同分的意思就是说把上师的语言等同于法宝来恭敬,因为针对我们凡夫人的分别心来讲,如果这个是法宝我们就会特别的恭敬,如果说这个是上师讲的,或者某个高僧大德讲的,有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不一定那么重视。

所以我们就应该把上师的语言等同于法宝一样去恭敬,把他上升到法宝高度,这个时候把上师的语言上升到法宝高度,我们就会殷重对待,给我们的建议,或者给我们的教言,我们就可以殷重对待,如果殷重对待就可以因为行持了这样殊胜的教言的缘故,对我们的相续起到调伏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应该当成法宝想,把所有的教言都应该当成法宝的自性,但是这个方面来讲还是应该具有法相的上师,如果是没有法相的上师那就不一定有这样的作用了。

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够置之不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这个是我们要看,但是内心当中不能够置之不理,就是说做不到的我就要忏悔,这个我做不到。我忏悔没有置之不理,我还是很认真对待这个教言,但是我们认真所对待的教言分两种,一种我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我们就去做,对不对?做不到怎么办呢?做不到也不会置之不理,做不到的我内心当中生起一个惭愧心,比如我们对所有佛陀的教言有些我们做的到就去做,有些我们现在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发愿以后一定要做到。或者我们就忏悔,这个时候其实代表我们对法宝的一种尊重,我们心是尊重这个法宝的,所以我们对上师的教言也是一样的,能够做到的我们就去做,做不到的怎么办呢?做不到的我就生起惭愧心忏悔,如果我能够生起惭愧心忏悔,说明我没有把这个教言置之不理,我是尊重这个教言的,只不过我的能力有限,现在做不到。这种心态,就说明我没有对这个置之不理,哪怕是一言一句也不能够随随便便认为,可能是没有啥意义没啥价值的,我可以根本不管,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一种障碍,对自己深入法义或者得到加持的一种障碍,这个需要断掉的。这个是上师的语言和法宝同分,同等对待的,然后僧宝同分是什么?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如果我们把这些都能做到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因为不单单是对上师本人,而且对上师的眷属,对上师的弟子,还有和自己共同守持梵净行,守持戒律的道友们,把这些人都要当作真正的僧宝,把他们当成僧宝来想。

僧宝前面我们讲了,一地菩萨,比如说这个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我们对这样的大菩萨谁不恭敬呢?都会非常恭敬,说话啊都会很小心,然后内心当中生怕生起一个不好的心,造了罪业了。我们对于真正的僧宝,一地以上的菩萨都会非常恭敬的。

如果说我们能够对于同行的道友,对上师的眷属,还有这些弟子,尤其是我们同行道友,都能够生起真正的僧宝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得到最大的调伏,很多时候如果这样想的话,很多的我们的邪分别念,很多我们的烦恼就不会再生起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强的烦恼,或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对上师我们可以恭敬,但是对这个弟子我们没啥恭敬,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平起平坐,刚刚从上师那出来之后,都是很恭敬很小心的,说话也很小心,一退出来之后,然后嗓门也大了,说话开始随便了。为什么?因为觉得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就不恭敬了,不恭敬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说话随便,烦恼或者这些思想开始随便了,话也开始随便了,行为开始随便了。

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这个行为本身是我们证悟实相的一个障碍,而且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通过语言这些方面产生一些过失,产生一些罪业,这个也会成为一种障碍。所以要求我们这样的原因其实就是尽可能的减低我们的障碍,尽可能让我们做到这个行为之后让我们和法相应。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个,我们相续是调伏的,如果很调柔的话,这个时候就更容易和正法相应,这个就是一种修行,其实我们这个并不容易做,但是这个是修行,修行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做得到的反复去串习,做不到的我们要力争做到,改正自己的不足,这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这个戒律同分的要求,其实也是一种修行,那么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就想道理,为什么让我们这样做,现在我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我就要去忏悔,然后尽量的通过修正自己的发心和行为的方式,把道友、上师的眷属都当成真正的僧宝。

当成僧宝之后,身语意就恭敬的依止,因为真实的僧宝是圣僧嘛,所以我们把这些道友当成真正的僧宝想,身边的都是僧宝,都是圣僧,这样的话我们的身体很恭敬,语言说话也很小心,尤其是内心当中经常性的生起一种恭敬心,就好像汉地的大德说的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菩萨,就我一个人是凡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非常小心谨慎,这种小心殷重的心其实对我们烦恼的调伏,尤其是傲慢,傲慢心的调伏,还有这些其他的烦恼的调伏,其实是很有利的一种武器。所以说力争做到一刹那也不令他们不欢喜,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高兴的事情。

这个方面就是同分,对于相同的修行者,因为所有的道友,不管是上师的眷属,上师的弟子,肯定是在上师这儿多多少少得过法的,他相续当中是有法的,同行的道友也是,前面我们讲了,他要不然守了戒律了,要不然内心当中有一些信心啊,有一些出离心、菩提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些人修行者他相续当中他是缘正法在修的,缘正法在修的人,都是僧宝的补处,或者都是一种预备位,都是一种准菩萨,都是准僧宝。

只不过有些修的快一点,有些修的慢一点,就是一个速度快慢的问题,但是只要是和法结缘,只要正在修法的,最终都会成为僧宝,都会成为僧宝的自性。所以我们自己对佛陀要恭敬,对僧宝恭敬,对修行法义的人,对于终将成圣僧,终将成佛陀的这些人也应该恭敬。因为所有的佛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所有的僧宝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所以其实你恭敬他们也就相当于尊重自己。我也是修行正法的人,我最后也会成圣僧也会成佛陀,但是如果我没有这么高的觉悟那么我成为圣僧的这种速度就会很缓慢,很缓慢,我成佛的速度也会很缓慢。如果在对待别人的心态和行为上面这个时候你做的就不完美,如果做的不完美细节不完美的话,其实这样一种行为在短时间当中很难让自己成为圣僧。这个方面还需要修学。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对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够生起恭敬心,说明自己在这个细节上面做的比较好,那么如果我们在细节上面做得好的话,那么我们离圣僧的位置这样一种阶段那就会很快。因为这些都是要成为圣僧路上方面他的一种很必然的一种修行方式。

成为菩萨的修养,就是在这方面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一个烦恼很强劲的人,突然一下子就成为圣僧这个是没有的,他都是慢慢的去改变,通过这样的一种法义逐渐逐渐的认识,比如说这个道理也许我们以前就不知道,我们觉得我们修的不错,但是这个道理我们根本没有想过,也根本谈不上去调整,我们觉得我们很好我对上师那么的恭敬,我应该是很好,但是对于别的道友这些就太差了。如果这么差的话,上师看在眼里他也不会高兴,因为你这么大的一种起伏这么大的偏袒心,这种偏袒心的本身就是上师不愿意见到的行为,上师是乐于见到弟子方方面面很调柔,非常的谦卑他能够对所有的这些都能够生起恭敬心的,这个弟子他是一个很好的弟子。他会欢喜。但是如果只是对上师本人很恭敬对别的道友方面根本都不恭敬,这个其实他的修行都差的很远,上师肯定会看的很清楚的。我们有的时候认为我们做得不错可能上师会欢喜自己。有的时候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儿。

像这样我们必须要从很多大的方面根本的问题还有这些支分的问题,大的方面和微细的方面,尤其是微细的方面,应该要做得很完美,这个时候就可以。因为菩萨他相续当中都是很完美的,初地菩萨或者佛陀相续很完美。菩萨的相续那么样的完美那是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所修行的法他是很完美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修的很到位。他才可以成为这样一种菩萨。如果他的一种细节不到位可能也是因为因上面有欠缺,因上面有欠缺的缘故,他的果就生不起来。

我们对于上师的眷属,乃至于所有不管是修行显宗的,还是修行别的教派的,其他上师的一种传承,还有南传的还有什么样的?反正所有的这些修行正法的都应该生起僧宝想,因为他们就是预备位,有的时候学完自己的一种传承之后对别的一些显宗的师父,这些修行者都有一种好像是不愿意接近看不起,这样是不对的。

这里面告诉我们的,所有的这些都应该把它当成僧宝来看待,因为这个是皈依僧宝,皈依僧宝我没有说我只皈依哪个地方的僧宝,我只皈依某一部分的圣僧,别的我不皈依的这是没有的,如果有这样的心态肯定上师门会批评僧宝也会批评我们的,所以我们皈依僧宝是所有的僧宝。一切僧宝,所有僧宝的预备位像这样都是应该恭敬的,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僧宝一样去看待。就好像前面我们皈依法宝,所有的法不管是小乘的法还是大乘的法还是密乘的法都要同等的恭敬,所以所有僧宝和所有相应于僧宝的修行者也都要恭敬。因为我们这样做的话别人理不理解是他的事情,我们这样去做是对我们心的修行非常有益,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修行,落实到细节上面的修行是真实的修行,如果做不到有的时候我们的观念转不过来,或者怎么样?如果我们还没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对,还不愿意去改正的话,可能还是需要再继续的集资净障。当你再继续集资净障几年之后也许就知道了,对这个里面讲的意思应该重视。很多时候当我们对共同前行的重视,也是在我们学习了若干年之后我们才发现应该对共同前行的的确确应该重视,因为他对我们心的调伏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许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奔着大圆满去的,其实学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下面的前行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时候在修行密法的同时反过头来修共同加行的人多得很,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说明我们资粮可能圆满一部分了,对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发现到了,所以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要重视细节了,如果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对细节开始重视了,就说明你的资粮已经圆满到一定程度,你的罪障可能也是清净了一部分,否则的话你可能对很多的细节比较重视,虽然发菩提心特别大一切众生我都要救度,但是你下座之后你对身边的人根本生不起任何利益的心,我们发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如果对身边的人或者对某个人如果不重视的话,那肯定这不是一个真实的菩提心,真实的菩提心是不管遇到任何人他都是愿他得到利益,愿他成佛,如果对于任何人都是这样那么他的菩提心就是非常圆满的,如果只是很虚的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一个总向的方式去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我在座上修的很好,但是一下座之后一下子遇到一个人之后,没有想到要让他得到利益或者怎么样?这个时候还是需要进一步的修行,很多时候大的修行都是从小的事情做圆满了大的事情就圆满了,没有一个很大的修行去修了之后他就圆满了没有的,很多时候你把每一个小的事情做好了这个时候你菩萨就做成了。

所以每个人你都用菩提心去对待,都用菩萨行去对待,这个时候就容易修成菩萨行,小的方面做好了大的方面就做成了,小的方面做不好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的。这个就是三种同分,相同的,我们要把这些同行道友,上师的眷属,等同于僧众,同等僧众去对待,对于上师的语言等同于法宝去对待。上师呢等同于佛去对待,这样一种所以他叫同分三种同分。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我们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是三宝总集的本体。

尤其在密乘金刚乘当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有的本尊空行这些他的主尊都是上师,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金刚乘,这个标准不一定对所有的宗派都适合。但是如果进入了金刚乘一旦如果自己进入了金刚乘之后,我们就知道金刚乘的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体就是僧众就是僧宝,语言就是妙法法宝,意就是佛陀就是佛陀就是佛宝是三宝总集的本体,这个时候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所以对于依止上师皈依上师就已经皈依三宝了是这样一种自性。

之后,上师的所作所为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这个时候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或者发自内心的能够安住上师就是三宝总集的本体,当然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善妙的,因为佛陀的自性现前了灭谛的,僧宝的自性现前道谛的。这个时候你不会有这些烦恼过患。这些都是没有的,尤其是三宝自性的上师相当于和佛陀是一模一样的自性,所以这个时候不可能有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善秒的。虽然在我们面前示现了这个上师他可能还是有些缺陷,但是我们这种见解上面我们的一种清净观的上面,清净心上面应该知道应该把上师看成一个三宝的自性,所以所作所为看作是正确善妙诚信不移的精进依止,时时刻刻的虔诚祈祷。

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令上师生起厌烦心,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因此应当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假如我们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让上师生起厌烦心的话,如果上师不高兴这个时候就舍弃了皈依境。没有办法获得加持,没有办法获得证悟,所以作为真实的金刚弟子来讲应该随时随地的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和毅力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真实的让上师欢喜就是自己的三门,完完全全的相应于正法,自己的发心和语言、行为都和努力的做到和正法相应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如果我们能够,我们的三门都能够相应于正法,上师是欢喜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再的讲,真实的一个三宝总集或者佛陀的化现菩萨化现的一种上师,他在世间当中出现唯一的事情就是引导有缘的弟子趋向于觉悟,趋向于证悟。所以他唯一的事情就是引导弟子趋向于觉悟,那么什么行为才能让他欢喜呢?那当然就是你的所作所为都能够精进的,要不然能够闻思修行佛法,要不然你调伏了相续,所作所为都和正法相应,因为这些行为他是相应于证悟的,这些善妙发心行为他是获得证悟的因,而上师出世是引导弟子趋向于证悟的所以你现在做的事情正是配合上师的教化你在趋向于觉悟,调伏烦恼,或者说是集资净障也好闻思修行也好,你做这个事情和证悟相应。而上师出世是为了弟子的觉悟,所以这些行为就能让上师欢喜,别的这些行为不一定,所以让上师欢喜的真实来讲最圆满最究竟的还是精进于正法的修行,法的调伏。这个方面当然暂时的欢喜行为也有,但是究竟的欢喜的行为应该是让上师欢喜的一种行为,应该在法上面是非常勤奋,有过失也不要紧。有过失你就忏悔,努力的去改正这样一种过失。这个方面就是令上师欢喜的行为。所以我们说上师欢喜之道,佛陀欢喜之道。有些时候波若波罗蜜多,或者有些时候精进的修行,这些都是他们欢喜的,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解脱,而他们的唯一的心愿不是别的,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弟子和法相应,所以弟子过得很好,或者是没有违缘,或者他身体健康,或者是家庭和睦,这方面是不是上师真是欢喜的呢?这个不一定,当然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他肯定是愿这些众生都没有痛苦,但是关键是他出世是干什么的?他是要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所以说他的弟子其他的有情,如果说是为了修法他别的方面不是那么圆满遇到了违缘也好,怎么样也好,如果他的内心的信心能够很坚固他能够相应的正法而行这个是他高兴的。即便是他别的方面很失败,或者说是有违缘,其实来讲也没有什么,因为只要他的心趋向于正法的修行这个就是最好的了。所以上师佛陀来到世间并不是说我的任务就是把所有弟子的违缘都消掉,让他们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这个方面不是他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也不是这个,上师的目的也不是这个,他的目的关键是在引导这个心弟子的心和法相应,和正道相应,所以至于他的法相应之后,至于他是幸福也好,他是痛苦也好,别的方面不是主要的,所以主要的还是他的心要和正法相应这个是最重要的。像这样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总而言之,不论苦也好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

讲了这些之后,总而言之不管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痛苦也好,或者是快乐也好,我们都要一心一意的依止上师三宝,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的心也不变化,也是一心一意的依止三宝而行。因为三宝他其实就代表了要不然就是导师,要不然就是正道,要不然就是那种助伴吗?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个一心一意依止三宝就是我的心都永远在道上,我的心永远都是和解脱道是相关联的,到了痛苦的时候我的心也不舍弃道心,也不舍弃对上师三宝产生这样一种邪见,安乐的时候也不得意忘形,因为这个苦乐都容易让一般的修行者的心出离在解脱道之外,有的时候违缘很多,很苦的时候他可能就是有很多想法,他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有可能会退失。太快乐的时候他也会因为太快乐驾驭不住,驾驭不了他的思想就开始从解脱道当中移出去了,他的心不在解脱的状态上面,不想求解脱道。因为太多的一些快乐的事情出现之后他的一种心就会被这些影响,影响之后,他可能就想不起来修法,祈祷、闻思、这方面就没有心思了。所以一般的人今天他突然间中了大乐透之后,他特别的高兴,听课的时候都会在想这些东西根本都听不进去的打坐也全都是这个,就开始分配怎么用了。所以一般人他驾驭不了,驾驭不住的时候太苦啊,太乐呀,都容易让他的心飘离,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用教言,在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心稳定下来,因为这些暂时的苦乐,在轮回当中,在整个轮回过程当中太多了,不要让其中的一段苦乐影响到总的规划目标,只有这样的话能够驾驭这种情况的人他最后可以成功,如果驾驭不住的话在一个小的痛苦小的快乐出现的时候马上停顿的话,这个人肯定在世间当中成不了什么大事。

修行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这个轮回的过程当中,大起大落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太多了,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想不起来了而已,想的起来的话我们连帝释天都做过。那么高的位置都做过现在还不是下来了,下来之后还是老老实实的打工,老老实实的做这些事情,这些很高的位置也做过,很低的位置的也去过,无间地狱也呆过也呆过了不短的时间,经常进出的,所以这个时候也去过不少次,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在轮回的过程当中起起落落的事情太多了,这个时候不要让这些东西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通过学法了知这个之后,平稳的修行的心态是这样的。像这样即便是再好的事情出现我们也应该祈祷上师三宝通过这样忆念法义,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些也会过去的,这些事也会过去的,然后痛苦出来的时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也会过去的,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比较冷静平稳的心态,这些因素都影响不了我该做什么,该做修行我就修行。这个时候我的心越来越调伏,越来越调伏更加影响不了了,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了,所以像这样如果这样走下去,慢慢整个轮回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办法在影响我,这个时候我就逐渐很迅速的靠近解脱道,所以不管我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一心一意的依赖上师三宝,吉祥也好,不幸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在世间当中也有短暂的,这段时间很吉祥,那个时间又不善妙。乃至于天天做好梦或者说天天做噩梦,这个方面不管是怎么样梦境也好或者是白天吉祥不吉祥也好这个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们在一段旅途当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如果你有这种心态的话这些就不会影响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有一个大的格局,他的格局要大他的一种总的目标就是不管怎么样,不要被暂时出现的好和坏的一种因素不要被他左右,不要被他影响,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时候就不该快乐了不该痛苦了,反正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你都可以有,但是关键就是不要被他控制这个就是一个修行者他该有的事情他应该生起的一种心态,所以不管是吉不吉祥,吉祥也好,不吉祥也好,我们不能说吉祥的事情来了我们故意把它搞成不吉祥也没有必要,像这样如果有这种心态就顺其自然,你吉祥的时候你就吉祥好了,反正你不要被他控制,不幸的事情来了之后你也不要,有的时候你改变不了,像这样我们也是不要被它控制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也都会过去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刚开始不幸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没办法过去,但是时间慢慢长了之后也就过去了也就过来了,无间地狱的痛苦我们都熬过来了,想想看这些算什么,无间地狱的痛苦那么严重的你还不是熬过来了吗?你刚堕落的时候觉得完了结果还是那么长时间还是过来了,所以轮回这些痛苦不算什么。如果我们有这种心态的话也没有什么。富裕的时候像以前当帝释天的时候财富那么多现在也没有了,反正轮回当中的事情他都是这样无常的,所以我们真正来讲不要让这些,既然我们选择了解脱之道,我们就要把这个解脱的主体定下来。这些事情在解脱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肯定会出现,苦苦乐乐的事情,肯定还会不间断的事出现,但是我现在要变成一个出现就让它出现,我尽量要变成一个不受影响的一个人,如果这样的话尽量不要受影响,即便受到影响也会很快恢复。中了大乐透之后你就定个时间我都高兴五分钟,然后过了之后就恢复正常也可以也可以这样没有什么,像这样通过这样方面慢慢的控制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之后,这个心态越来越平静了,这个时候就是说是他在解脱道方面他就会很平稳,最后就没什么因素可以影响你的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是说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对待上师三宝。

如果幸福快乐,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如佛在经中所说: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烈日炎炎时的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