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暖心电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附电台音频)
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一个人,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与快乐都只能自己承受。虽然在生活中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但他们也无法真实体验或代替你的感受。
很多人认为,人生只有短暂的这一世——一个人来到世上,慢慢长大,开始上学读书,毕业后找工作,结婚生子,然后退休,最后离开人间,彻底归于虚无,如同灯灭。但实际上,人并非只有一世。我们的生命从前世流转而来,即生中的很多苦乐,都跟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懂了这一点,人生中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你会知道:我和我的一个同学一起读大学,同样努力工作,但是我后来那么顺利,如同生活在天堂里,而我的那个同学却非常不幸,就像沉陷于地狱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巨大差异,根源在于前世。有些人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解决”,或者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办成”。其实从佛教的因果律来看,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有背后的深层因缘,并非金钱能完全成办,也并非勤奋能样样达成。
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想了知自己的前世因缘,就看今生的状况,比如你现在是大学生,有才华、有智慧,这是前世种了相应的因;想知道自己的后世境况,就看今生的状态,如果你具备良好的品行,那未来必定一片光明。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人生几十年所追求到的财富、名声、地位,很快都会消失,人的青春也会像夏天的花,不久就凋谢了,一切都不常驻。如果我们随时有无常观,有危机感,那么拥有时不会很傲慢,失去时也不会很悲伤。
当然,仅仅嘴上说“不执著”是不行的,还是要学会调心的方法。方法也很简单、很方便:你早上起来时慢慢呼吸,呼吸过程中把心放松下来。放松一会儿再这样思维:“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这种思考很有必要,然后你可以想象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自己该如何面对,这样来观修。有些人从未想过人生有一天会完结,所以一直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追求,最后面对死亡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准备。
佛教里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一个人死亡时,生前所拥有的任何财产、名声或地位都无法带走,甚至身体也要留在此世;而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造下的善业与恶业。希望大家能看一下《西藏度亡经》,这本书中的观点是西方科学家最认可的,比如心理学家荣格说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西藏度亡经》。还有《西藏生死书》,这是目前西方非常畅销的一本书。你们读了之后就会知道,在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教法中,对于死亡有着怎样深入细致的剖析。
也许有人觉得:“佛教是不是悲观主义?”其实佛教不但不悲观,反而非常积极,只不过不是在无益之事上积极。佛教六波罗蜜多中有一个精进波罗蜜多,教诫我们在学习真理、利益众生方面,要非常勤勉努力,甚至佛教倡导忘我而利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真正具有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对我而言,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如果能够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承受的不施加给别人,自己愿意接受的奉献给别人,这样的生命才拥有价值。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取得了怎样的个人成功,而在于为世界付出了什么。如果想让生命具有意义,就用一颗利他心,用一份爱心,来拥抱这个世界,这时你的生命会散发出光芒。
——摘自整理于
索达吉堪布《寻找生命的意义——云南大学演讲》《台北大学问答》《云南大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