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环境更利于修行?
中国古代小故事“孟母三迁”为很多人所熟知,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次举家搬迁。
最初,由于孟子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会了祭拜和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深感不妥,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他在这里又学会了经商和宰杀。孟母仍觉不妥,便又将家搬到学校附近,由此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后来在母亲的逐步教化下,终成一代大儒。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处在不同修行阶段的我们。当面临着越发纷繁复杂的外境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和改善自己的修行环境呢?
什么样的环境,才对我们的修行有利呢?
应该选择不堕两边的中庸之道。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处处都强调中观。中观不仅适用于空性的见解,甚至行为也要持中间的观点。
比如说,没有吃、没有喝,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呢?虽然米拉日巴尊者等不可思议的成就者们觉得无所谓,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的。
比如说,即使有一位像佛陀一样伟大的善知识在山上,但周围没有任何生存条件,那我们最多也只能在那个地方待两三天,两三天以后就不得不回来,所以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反之,如果生活条件太优越、太奢侈,也会影响修行。
静处抉择心本性。
所谓的静处,是指具备修行环境与条件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最好的静处,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当年修行的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暂时找不到,不太适应或没有条件去这样的环境,就要找相对安静,对修行没有太多人为与非人为阻碍的环境,在比较自然、安全的氛围中,去掌握、追究心灵或意识的秘密。
为什么要选择静处修行呢?这是因为,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境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那个时候,无论在哪里修行都是一样的。但对于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而言,修行的进步与环境就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如果环境过于嘈杂,修行就不容易修起来。经书里面讲过,禅定的头号大敌,就是吵闹的声音。一般说来,城市里面比较嘈杂,但有些房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门窗关严,屋子里还是很安静。其次,在许多前辈修行人修行过的地方,自然会有很大的加持,在这样的地方修行,就会进步很快。
无论如何,对于修行而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最起码,也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断除烦恼的过程中,如果环境不理想,时常碰到伤害自己的人,是选择换一个地方来逃避,还是坚持住在恶劣环境里,用慈心和悲心等方法对治呢?
如果修行真正能够到位,当然是后一种方法最重要,但每种修行都有次第和过程,当我们还是凡夫,修行还不到位的时候,有些事情还是要回避。比如,选择到闻思修气氛十分浓厚的佛教丛林,高僧大德曾经修持过的神山圣地,或人烟稀少的荒僻之地居住。当然,在森林、高山中修行,并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尽快掌握断除烦恼的能力。《中观四百论》讲过,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所有众生都具备的先天性烦恼;另外一种是外境所引起的烦恼。如果换一个环境,第二种烦恼自然可以消失,所以诸佛菩萨、善知识都竭力赞叹静处的功德。
但是,即使待在清静的地方,如果不修行,先天性烦恼还是没有办法逃避,因为那些烦恼已经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了,唯一的对治方法就是修行。
总而言之,第一,要在安静的地方静下来修出离心、菩提心等;第二,有些烦恼可以回避,有些烦恼是无法回避的,所以要么修慈悲心,要么就修空性来对治。
对于生活在世间的初学者,有时很难有因缘依止静处,这时可以尝试用善巧的方法闹中取静。比如在周边找一个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例如农家乐、度假村等,在这样的地方住一两天,最好是七天,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三天、一天也可以。先在这种比较安静的地方打坐,稍微适应了以后,再换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也就不会受太大的影响了。
或者可以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个月、一个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时间中,到一些圣地,比如莲花生大师等成就者修行过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里闭关专修。
修行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适应的环境。适应的意思是说,一到某个地方,心里就很开心。假如符合这个条件,哪怕是在城市里都可以。如果没有机缘到圣地修行,则在自己家里修行也是很不错的。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凡夫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如果长期与恶友在一起,不但生起菩提心没有希望,原来学到的好习惯也会慢慢化为乌有。本来一个人的佛性可以在今生成熟,但因为遇到了恶友,所以佛种也无法成熟、发芽,今生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不管恶友是谁,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不能不打交道的父母亲友,在信仰和修行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能感染对方学佛,那是最好;实在不行,也要设法回避。佛教讲因缘,因缘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由造物主或万能神像设计电脑程序一样,把所有的因缘与命运都事先固定好了,谁也无法更改的。
反过来,有些人虽然没有给自己什么世间的好处,有时说的话也不一定好听,甚至会说一些骂人的粗语,但因为对方的批评,却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督促我们改正缺点,提升菩提心、出离心等修行功德,走上解脱道。这就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我们要尽量与这样的善友靠拢、结交。
所以,在修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充分利用条件进行修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用烦恼转为道用等方法来修行。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同样能修行,这样修行才会有进步。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三册《〈修心七要〉略释》
《慧灯之光》第三册《〈修心八颂〉详解》
《慧灯之光》第四册《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五)》
《慧灯之光》第七册《对初学者的教诲》
《慧灯之光》第八册《两种佛性》
《慧灯·问道》第三季 佛教入门篇 第1期《得到传承后,修行才有功德吗?》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