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大圆满前行》:一切佛法的精华,编写了“您一生的修行”! Back

《大圆满前行》:一切佛法的精华,编写了“您一生的修行”!

ShanZhiShi 唤醒迷梦 2022-10-01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书院演讲
『2012年12月22日下午』
【文件】《前行讲记》全144课内容 颜色标注
【前行引导文】法王序 && 译序 && 背诵
【前行引导文】重要殊胜、分层归摄、念诵背诵
【师言】成道最关键的是前行
师:每天都要看大圆满前行!
前辈大德说:《前行》也是正行,甚至比正行还重要!

《大圆满前行》(又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是我比较熟悉的一部法,多年来一直在学习和修行。这么一部长论典,要短短一两天讲完是办不到的,所以我想简单介绍一个梗概,以方便你们日后学习。
这次交流安排了三堂课。
第一堂也就是这堂,我讲一讲《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第二堂讲共同外前行部分;第三堂是讲不共内加行部分。三堂课下来,一个完整框架就有了。
主办方要求加个共修,到时我念一遍《开显解脱道》的传承,同时也和大家一起观一观、修一修。
《大圆满前行》是一切佛法的精华
《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源自“龙钦宁提”。
“龙钦宁提”是晋美朗巴大师的意伏藏法,传承并汇集了龙钦巴尊者所有宁提法门的精华。大师将其传给如来芽尊者,尊者又传给了华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经过多次聆听后,将上师的教言理成文字,成就了今天这部《大圆满前行》
本引导文是一部引导修行的论典,在藏传佛教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倍受各教派的上师大德们推崇,并得到广泛弘扬。
论典内充满窍诀,这是人们争相学习的原因。佛教有一种常识:修行依靠窍诀,离了窍诀无从修起。
去过佛学书店的人知道,尽管千经万论摆在那儿,但如果让你选,却不知从哪一本开始;要是依次学习,这么多书籍文字,一辈子学都学不完,更不用说修了。所以,想用短短一生修行的人,选择这部融进了祖师的实践、归结了所有窍诀的教言,也在情理之中。
重要的是,这些窍诀并非无序,它完整介绍了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
它不仅像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论》一样,把修行旅途中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资、最终证悟佛果的道理讲述得一清二楚,更以贴切的公案和详略得当的阐释,指出了修行重点,同时还从证悟和过来者的高度,教诫了修行中最易出现的偏差和歧途
所以,当我译完后,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为本论题写的序中说:
“此《大圆满前行》不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胜窍诀要点……此深法摄集了藏地兴盛的萨迦、格鲁、噶举、宁玛派的引导文及广弘于汉地的净土、华严、禅宗等一切显密修要,并且具有持明传承殊胜之加持……”
我在多年研究、修习和传讲的过程中,终于也了解上师这番话的深意,我相信:懂得并修行《大圆满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华
译本和传讲
这部论典在1999年译完后,成了我所译经论中最受欢迎的一部。这样严肃的修行论典会受到欢迎,从中可以推知,今天的佛教徒已对次第法门有了兴趣,学佛也渐趋理性。
我曾以开玩笑的方式总结过自己的几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1987年到1997年,那时我只是致力于用汉语讲法,还不敢直接译写成文字;
第二个十年,是1997年到2007年,此时我的心思已全部转移到翻译上,从《百业经》及部分零散教言译起,接着又译出许多大部头经论,《大圆满前行》也在其中;
第三个十年从2007年开始,说大一点,是用网络光盘弘扬佛法,与信众广结善缘,将来如果也能圆满这十年,或许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将三十年人生奉献给有缘众生,尽了我的一份心意。”
说到翻译水平,我不敢说自己译得好,但我的译文基本符合藏传汉传的译法规律,也能准确传达佛教的教义和理念。受益者的肯定,让我深感欣慰。
此前的译本我看过。像郭元兴居士的译本,1989年,我就用这个译本讲过一遍,当时感觉文字比较难懂,有点接近文言文。贡嘎活佛的弟子根桑慈诚也有译本,不过他只是译了个大概,并非一字一句翻译的。
因为觉得有再译的必要,所以我就发了愿,并在1997到1999年之间译完。译完后,又经过多次校对,才有了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个译本。
市面上还有其他译本。从英文译过来的汉译本也有,可能是以早年在欧美发行的英文版为基础。不论你喜欢哪个译本,我想,只要能了解并修行到纯正佛法,就是译者的本怀。
译完后,我也讲过几遍。藏地上师们讲《前行》一般是一两个月,多也不过一百天。但我最近这次讲解用了几年时间,今年刚讲完,大概有一百四十多堂课
我曾说:“可能这是华智仁波切著作《前行》以来,后人讲得最细最广的一次,课时最多,历时也最漫长。”
传讲中,我发现作者的词句虽然简单,但里面处处藏有深意,所以我用尽了自己最细微的智慧,来分析每一段公案和教证,乃至一字一句。也是上师三宝加持,从头至尾讲得特别顺利,没有违缘。
发心人员把我的讲解记录下来,整理成讲记,也就是《前行广释》,一共八本。学会的人正在学。
我在世时,这个讲记不一定会受欢迎,但历史上也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些作品,是在作者离开后才受到关注的。因此,如果有诸佛菩萨护念、护法神加持,或许在几十年后,它对修行人也会带来一定的利益。
前行法不可不修
不论你是初学还是久修佛法,也不论你学的是汉传、藏传或其他教法,前行法都不可不修。
因为前行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有了基础的修行,就像掌握了开车技术的人开什么车都行一样,这时候你再修任何法,都是可以的。
喜欢高攀大法的人总是不明白,你这样一上来就求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禅宗的明心见性或大手印、大威德的最高境界,不肯修基础法门,不肯积资净障,到头来会非常迷茫。可能这是现今许多修行人最大的毛病了。
不过幸运的话,当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是利根者——利根者另当别论,也想起了以前不愿意听的教言,开始回归,那就有机会了。我了解不少人是这样,他们“从上往下”修:先修最高的,修不了只好闻思,闻思后再修,还是从最基本的前行开始,一步一步地。这时候踏实多了。
遗憾的是,有些人在不修前行的情况下,也修出了一些“成绩”,但他不知道,这就是冰上建筑。冬天湖面结冰的时候,你在上面造一栋楼宇,雕梁画栋,修饰得似乎相当可观。然而一旦春暖花开,冰一融化,它就倒塌了。
因此,不修前行的人,修禅修密修任何法,功夫不少下,时间不少花,但终究不能完成一种真正的修行。
这就是前辈大德重视前行的原因我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三十多年了,在我认识的汉族道友中,重视前行的人,一路修得非常稳妥;不重视前行的人,也许刚开始也会出点境界、相似神通或感应什么的,但后来这些慢慢都退失了,严重的,还对佛法生了邪见。
堪布阿琼
堪布阿琼是藏传佛教史上了不起的转世活佛、大成就者,他的成就,就是源于对前行的重视和修持。
有一次,他去拜见上师纽西龙多。上师问:“你修持前行的进度如何?”
堪布阿琼说:“上师,我不敢说自己已如理如法地圆满修完了四加行,但较有把握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世间的荣华富贵看得比较淡……再说对三宝的信心,我认为自己已基本做到了心口不异。”
“噢,能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上师说,“你最好把《大圆满前行》完整背诵下来吧。”
他依教奉行,把整部书背了下来。背完后,又去拜见上师。这次上师显得极为欢喜。以此因缘,后来他的修行非常稳固圆满。
可能是受了堪布阿琼的启发,我们学院也有人发愿背《大圆满前行》,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不过后来真正背的时候,有些还不错,但有些刚背到“寿命无常”,就无常了。
背不背倒不要紧,对一般想修《前行》的人来说,能做到常听常看,就很好了。以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要求我们每年学一遍《大圆满前行》。他说:“《前行》不简单,你们每学一遍,心态自然会跟着转变,有殊胜利益。”顶果钦哲仁波切就是每天捧着《前行》,翻个三四页,直到他圆寂为止。
有人说:“前行不是密法,是基础法,老是停在这上面总觉得不好意思。”
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修行又不是为了面子。大德们都那么重视《前行》,我们为什么要轻视它?再说,华智仁波切也讲过:这部《大圆满前行》,说是前行,实际也是正行。
推荐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在学《前行》的人当中,初学佛的人会觉得受用,学佛一二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人,也一样受用。
来的路上高院长说起宗萨仁波切。他说:“仁波切去年有一次说,‘我今年50岁,几十年来,我自己修行、也推荐别人修行的教言,就是《大圆满前行》’。”
当时我想,他是1961年生人,去年50岁,我是1962年的,今年也50岁。50年里,从我遇到这部论典,学习并生起信心那时候起,也已开始为人推荐了。这样算来,我推荐《前行》的历史,有三十多年了。
那是读中学的时候。当时我得到一本《前行》,因为得来不易,所以老是想看。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就在下面翻《前行》,结果挨了几次批评。后来又被老师看到,“索达吉,”他说,“你天天看这些反动思想的书……”那时宗教政策还没完全开放,八几年吧,所以我看《前行》是“反动”的。
不过看归看,也只是兴趣,还不算系统学习。真正的听闻,是毕业前在我们当地一所寺院见了我的上师德巴堪布的时候。
当时他正在举办为期一月的“大圆满前行”法会,我跟着系统学了一遍。学完后,我对“人身难得”有了新的认识,本来就想出家的,现在更有信心了,所以发愿出家。发愿后,我回学校取东西。
那时还不想让很多人知道,于是趁天黑,到他们打洗脚水的地方,等我一个要好的同学。他一来我就抓住他,带到墙后,说:“我要出家,不要告诉别人。我参加了一个月的‘前行’法会,太好了,你和云忠益西也学学《前行》吧。”
后来这个同学车祸死了。云忠益西做了老师,成家立业。七八年前他生起出离心,到亚青出家了。现在修行很好。
这就是我推荐《前行》的开端。出家以后,凡是有人问我“要修行学什么最好”,我都会说:“学《大圆满前行》,学《入菩萨行论》。”
《前行》是要精通的
有些论典可以泛泛学,但《前行》是要精通的。为了不让学佛变成形象,我也要求学院的道友每年都看一遍《前行》,并安排法师每年传一遍
《前行》不简单。宁玛巴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天看,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讲过多次,圆寂前还讲了一次,如果它真的简单,如幼儿园课程一般,那学过也就算了。但实际上,它是真正的修行阶梯,对此我们要有系统性的认识。
什么是系统性?就是完全掌握道次第。
有人学佛重视理论研究,有人希求密法窍诀,这些很重要,但是作为修行人,了解并且修持前行的道次第,更重要。
仲敦巴格西阿底峡尊者最得力的弟子。上师将道次第秘密地传授给他,但他很不解:“尊者为何对他人传授密咒,对我只传道次第?”
“因为除你之外,我没有找到可以托付这个法的人。”阿底峡尊者说。然后把这个法门口授给他,加持他成为教主,为他建立广大弘法利生事业的缘起。
普穹瓦尊者问金厄瓦尊者:“一种是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一种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会选择哪个?”
“不要说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仅仅是产生‘道次第确实如此’的胜解,也应当选这个。过去我们曾无数次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然而都没有脱离生死轮回。如果获得了对道次第的定解,必定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金厄瓦尊者答道。
前辈上师们规劝弟子重视前行法门不仅是让他自己修起来安全稳妥,也是让将来与他结缘的人不入歧途,所以我认为,这是负责任的教诫
如今的年轻人肯学佛,有这颗心很可嘉,但如果你忽略了道次第,仅凭热情修法,是修不起来的。修不起来也正常,因为你没有基础。但问题是,有人修不出验相就抱怨,“你们看,还能因为什么呢?不就因为法不殊胜、上师没加持、传承没力量,所以我的修行才一塌糊涂”,这样就太可惜了。
有人问:“汉传藏传佛教中有那么多殊胜法门,为什么要修《大圆满前行》?”
其他的法门也好,我们不否定。但就像世间的课程一样,有的课程编写得完美,有的就不完美;有的适合你,有的就不适合你。作为修行论典,《大圆满前行》有窍诀有次第,并以最简洁的语言把你一生的修行都编写好了,既完美又适合现代人,为什么不学?
“它是藏传佛教法门,汉地修行人有必要修吗?”
是修行人,就可以修。《前行》里除了个别藏地的公案外,基本都是《大藏经》的内容新版本中标注了《大藏经》里对应的公案。可以说,这完全是佛陀的真实教授,华智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们只是作了归纳而已
为什么要修五十万加行
有人问:“不修五十万加行,可以吗?”
这是比较懒惰的人问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想遣除贪嗔痴以及一切无明烦恼病患,最好修完。
“为什么是五十万,不是七十万或三十万?”
数字不是随便定的,因为每一个修行都有它的必要。就像医生开出药方,让你一天吃三次,或一个疗程吃五个丸子,只要你遵照医嘱去吃,病情就会得到控制,甚至痊愈。
“修完五十万加行,就能消除所有业力了吗?”
至少可以让你的相续基本清净。比方说,假如我身上有病毒,抵抗力差,医生可能会说:“这个药你吃一百天,先消除身上的不良反应;然后再吃那个药,增加身体机能……”同样,磕过十万个大头以后,身体的罪业基本就消除了;念完十万百字明,相续基本就清净了;供完十万曼茶罗,修行的福报也就培好了。
因此,修五十万加行非常有必要。修完后,你就成了一个合格的佛教徒,相续调柔,也有了听密法的资格。否则,我们的心就像没有开垦过的荒地,普通的善法苗芽都不会生长,更何况甚深密法?
再说,我们学佛前肯定造了许多恶业——杀生、偷盗、邪淫,什么都造了,善业却少得可怜。不仅是这一辈子,上一辈子、再上一辈子乃至过去的许许多多生世当中,情形也大致如此。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修?
以前有人以为供养300块就能代替加行,现在是不是要1000块?过几年再涨?开个玩笑。
不同的做法是有的。不同的上师、不同的弟子、不同的窍诀,常规之外另辟蹊径,没什么不可以的。就像藏药、中药和西药,哪一个药对症,就是好药。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适合你,就是你的法门。
当然,想选择到适合的法门,也要有慧眼才行。“羊群效应”之所以容易起作用,就是因为一般人都缺乏主见:有人说好,蜂拥而上;有人诽谤,也跟着诽谤。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人云亦云也不妥当。如果传言是对的,昨天就“世界末日”了,但我们今天还在。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智者的群体,我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修行方法,应该按这个来,不要被其他的左右。
修行中有些疑惑是难免的,可以探讨、辩论,这是藏传佛教的特点。辩清楚了,懂了以后一定要实地修持。《前行》的文字不难,难的是理解内容,融会贯通它的每一段、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的意义,调伏烦恼。如果不肯修行,再好的佛法妙药也于你无益。
诚如佛陀在《劝发胜心经》里所说:“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
修行与广闻博学
修行与广闻博学不矛盾。
现代学佛的人,不仅要学高僧大德的教言,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心理学等知识也要学。如果你的确待得住,其他的不懂,只是住山修行也可以。但如果你想弘扬佛法,就要多闻多学、与时俱进,让你的讲法不偏离世间人的认识。
这种融合趋势不可避免。我在《泰国游记》里讲述了一些泰国见闻。在那六天时间里,我除了见证他们修行白骨观的传统外,还亲近了许多南传大德。泰国是佛国,大德们热情温和,与藏传汉传的出家在家人,都相处得非常愉快。
近几年里,我跟汉传佛教的大德们也有交往,并且时常学习他们的教言。我认为,这种彼此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增进各教派的融洽,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开放心胸,以全局的视野来认识佛教。
“这样会不会太杂,影响修行?”
应该不会。杂不杂主要在于自己。一个复杂的人,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学和修都毫无头绪。而不复杂的人有主见,懂得有主有辅,比如禅门弟子参禅,这是他的根本修行,不需要改变,但他同时也可以了解佛教其他宗派的教义。
蒋扬钦哲旺波有一项重要贡献,他自己虽以噶举宁玛为主,但他接受了当时藏地所有教派的教法和伏藏法传承,并传递下来。法王如意宝也一样,因为求学时继承了各教派的法脉,所以在弘法利生过程中,毫无狭隘之见。我们学院的坛城,就体现了他的胸怀。
那是个特别大的坛城。当初修建时法王要求,为藏地各教各派都设立佛堂,也为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设立佛堂,以此代表各教派互不相违,彼此圆融。因为这种缘起,法王的传承弟子对其他教派从不排斥。
“既然不排斥,是不是可以入其他教派?”
也不是这个意思,修行还是以自宗为主。前两天,在社科院“宗教与慈善”活动上,我听了各领域专家们对慈善的理解,很受用,不过我想,我做慈善还是会从佛教理念出发的。同样,如今学《前行》的人很多,格鲁、噶举、禅宗、净土,各教派都有,但这不妨碍他们修持自己本传承的法。
所以,各教各派的法都可以听,听这些,你会开阔见闻;世间学者们对佛教好的不好的说法,也可以听,听这些,至少你会知道他们不理解佛教的地方在哪儿。只听好的声音,“佛教好”、“《前行》殊胜”,这对个别人或许有利,但对所有人来讲,也不一定。
精进
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精进。现在人特别懒惰,可能是家庭、单位的琐事太多,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不精进的话,很难获得一定的成就。
《大智度论》里有一则公案:有一次,佛陀对阿难说:“今天你为诸比丘说法,我的背痛,稍微休息一会儿。”于是阿难说法,世尊躺下休息。
当讲到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时,佛陀立即坐起来,问阿难:“你在赞叹精进的意义?”
“对,正在赞叹。”
如是三问三答。
之后佛说:“善哉善哉,一定要善于修习精进,乃至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间,都不能离开精进,何况其他的地道功德。”
对此,龙猛菩萨总结道:“佛陀的精进从未减退,病中尚且精进不息,何况不病的时候?”
做任何事都要精进,学佛更要精进。如果世人为了家庭和事业,有些事不得不做,那么人生短暂,我们不修行怎么面对来世?“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不肯修的人,即使遇到了善知识,听受了他们的教言,也解脱不了。
解脱依赖于修行。诚如佛在《大宝积经》里所说:“难陀,你不要信我,不要追随我的意愿……不要说‘沙门乔达摩是我大师’,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独自到寂静地思量观察我所证之法……那时候,你自己就是你的洲渚,你的依处;法就是你的洲渚,你的依处。”
我们向来相信佛陀,但佛陀却让我们相信他的法,因为佛陀知道,唯有修行佛法,才能领会他所说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不可言说的境界。
偶尔的境界是会退失的,它就像从浓密的乌云间闪出的一线阳光,只一会儿就被遮住了。比如,当你透过上师的教言,对无常或心性有些体认的时候,你可以理解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知识,但如果不能长期修持,它就消失了,你也就回到了从前的状态。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要闭关,就是因为他对佛法有了真实领悟后,为了连续和巩固这种境界,要不间断地修行,甚至闭关一生。
我们通常说,佛陀的境界“难以言说”。不过对那些有所认知的人来讲,说不出来,心里也是明白的。
佛教经得起考验
佛教是经得起考验的,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没有一种理论或科学可以推翻它。
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然而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各类知识的探索进程中,无论是对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的发现,都不能否定佛教的认识,相反,这些理论在佛教中都能找到最深层面的连结点。
和科学相比,宗教文明要久远得多。在中国,儒教道教早已出现,基本是和印度的佛教同一时期,也是在二千五百年前。那时候两家虽然都未称“教”,但理论已经有了。据说孔子还向老子求教过,有的说见过一次,有的说多次,对此历史上有些争论。
抛开这些不说,道与儒的思想,“无为而治”也好,“治国平天下”也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容置疑。然而,自东汉时期(公元67年)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也很快融入这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种对人的心理调整更为适合的智慧传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所应用。
应用中,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和儒道一起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夏商周秦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口号,不过口号过一两代就消失了,没有持久力量。而传统文化不同,它们超越了这些暂时的思想,经得起考验,所以生存至今。尤其是佛教。
对于这样的佛教,年轻人可能更倾向理论研究,不理解什么是加持或感应,但我相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行佛法的切身体会,会为你的人生带来明确的信仰方向。


中国文化书院现场问答(一)
(一)问:堪布您好。佛家一方面讲轮回、讲有,一方面又讲无我、讲空,我觉得有点矛盾,能否请您解释一下?
答:《金刚经》讲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百业经》说有,“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对此我们佛教徒要明白,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
空所表述的是本质或胜义,在这一层面,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空的:吃饭走路是空的,你是空的,我是空的,问是空的,答是空的,身是空的,心是空的,北京是空的,人间是空的,地狱是空的……
如今这已不仅是佛教理论,在分析物质的过程中,物理学家从分子、电子、夸克抉择到场或能量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种不存在实质的了解——类似于空的认识。他们感到惊讶,玻尔说:“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
在这样的物理学家面前,这个茶杯存在吗?他们认为,其实它没有实质的体性。崇尚并理解现代科学的人,当看到佛陀的般若思想时一定很惊讶:为什么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人说出了这个道理?
如果一切万法是空的,为什么又有天界、人间和地狱,以及因果轮回?
这是显现层面。在显现层面,六道轮回并不虚妄,直到你证悟真理或实相之前,它在我们面前都会存在。也就是说,轮回的本质虽然是空的,显现上却有。
既是空又是有,难道不矛盾?
《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个法的显现和它的空性是不相异的。现实中的杯子,是一种显现,它存在;但物理的观察认为,它的本质是众多的微粒,或者无实质状态。
“既然是微粒,怎么能装水呢?”如果你问物理学家,那他也会回答:“‘装水’不是在微粒层面上讲的,是微粒聚合的显现的作用。”
因此,两种层面不能混淆。
佛陀初转F轮时,讲述了业因果和轮回,二转F轮抉择万法空性,三转F轮阐释光明。在本体上,空性和光明是不二的,科学家最多了解了单空,对光明没什么认识。然而实相并不是一个单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不就是真理了?所以,密法的教言强调:一定有光明的法性存在。
和学者们的部分了解相比,佛陀的认识不仅完整,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解脱。一个众生能否解脱,就在于他对“我”和“无我”的认识。
不观察时,我们都认为有“我”,你也有“我”,我也有“我”。但一经观察,身体不是“我”,思想不是“我”,里面没有“我”,外面也没有“我”……其实是“无我”的。
虽然“我”和“无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实际却并不矛盾。迷的时候,我们认为整个身心上有“我”,佛教称之为世俗状态,是一种假象存在;而悟的时候,你就明白“无我”了——是对同一个身心。
你们看这个杯子,我前面说它“难看”,后面说它“好看”,是同一个杯子。相违吗?这就是中观。
问:藏传佛教里有一种修法叫男女双修,这个问题我一直比较迷惑,能不能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答:双修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会长甘耀权教授,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回答说:双修是藏传佛教很高的修行方法。他的上师是刘锐之大德,刘锐之的上师第二世敦珠法王是在家身份,修的就是双修法,但考虑到弟子的根基不够,法王没有将这个修法传下来。
后来我补充说,这个修法即使在藏地,也绝对不流行,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在我们学院求学二十多年的人,他们几乎走遍了藏地的所有寺院,但从未发现有人在修双修法。相反,有些正规道场在守护戒律方面,比汉地的律宗道场还要严格。
双修的修法是有的,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里也有。我在不同场合开示这个道理的时候,引用过《华严经》等经典的教证和公案。
这一修法立基于很高的见解。《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什么是烦恼?贪、嗔、痴、傲慢、嫉妒是烦恼。既然是烦恼,也就是菩提。
小乘认为,智慧、悲心、信心是好的,清净,是菩提之因;贪、嗔、痴不好,不清净,你看男女执著的心态,怎么会是菩提?无法理解。然而在本质层面,贪心不存在,断贪的智慧也不存在,全是执著而已。
也因为这种见解,有相当境界的密宗瑜伽士,甚至被要求将人肉、大小便等一般人认为不清净的东西当作供品供养三宝,以此断除执著。当然,得有这个境界才行,否则是不允许的。
同样,双运相代表的,不是贪心,佛菩萨如此示现,是为了断除那些具有相应见解的修行人的男女执著。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借“双修”名义行贪心之事,会修偏。藏地过去有过这么一段历史,但自阿底峡尊者来藏以后,作了禁止。此后就鲜有人修了。
任何一种修法都是为了悟道——了悟现空不二的真相。空是心的本体空性,也即智慧;现是心性的本具光明,也叫方便或大悲。现空不二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而以形象呈现时,就是佛父佛母双运:佛母代表空性智慧,佛父代表显现光明。
在一般人看来,佛父佛母无非世间男女,是平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像长短、高低等对立元素一样,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但在对实相有所领悟的人看来,这种双运相直接提醒他的,是现空不二,没有庸俗的执著。
(二)问:大圆满注重哪个传承?
答:大圆满传承有三种: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都很重要。
《前行》讲“上师瑜伽”时,有专门介绍,我还做了一个图。
问:宁玛派的五加行,要求一定要大礼拜,但萨迦派的修法中,似乎不是特别强调大礼拜,请问在修行上,大礼拜这个修法是不是可以忽略?还是必须的?
答:如果你修的是宁玛派,就不能忽略,一定要修;如果是萨迦派,他们不要求的话,不修也行。
每个医生的方子,可以不同。如果你看这个医生,他的方子要加这味药,那你就照方抓药,不能省略。同样,选择宁玛派也好、萨迦派也好,即使你不是这一宗派的,当你选择了以后,就应该原原本本按着这一宗派的仪轨和窍诀来修。
各宗派有差别是正常的。比如风脉明点,有些修法说精脉在右边,有些说在左边,你修哪一个,按它的要求来修就可以,并不矛盾。加行也一样,不能因为这个宗派没强调,你修别的宗派时,它要求了你也不修;或者这个宗派强调了,你修别的宗派时,它不要求你也加一个,这些都不合理。
修什么法就依着它的传承来,这是要点。
不过磕头的功德很大,我们宁玛巴要求磕头,是因为它能够对治傲慢。没磕过头的人总是有点傲慢,当你在佛菩萨和传承上师面前,放下世间的价值观,五体投地磕过十万个大头以后,人也就谦虚、调柔多了,这时候修行起来也就便利了。
问:大圆满里有心部、法界部和窍诀部,按说是不公开的,需要灌顶,随意看会犯盗法罪,但现在市面上流传了很多这种教材,是不是心部和界部以下,不修五加行、不经上师开许也可以看,窍诀部要由上师决定?
答:我在学院传大圆满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先得灌顶、修完五加行才可以听。我译的法本也不公开。
有趣的是,一说“公开”,反而没人听,《前行》是完全公开的,但听的人不多;一说“保密”,像《上师心滴》、《大幻化网》、《六中阴》,本来是为方便学院具有资格的道友印的,外面却卖得很多。
不过你们要知道,没有得过灌顶、修过加行,也没有传承的人,即使你翻了法本,法义也不会入心。因为一方面有空行护法的守护;另一方面,密法的道理很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才会懂,不经过一层一层的“手续”,看了也不会了解。
那这种人是不是犯了盗法罪?可能也没有那么严重。看后生了邪见,才是犯盗法罪的界限。
当然,大圆满密法要求严格保密。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保密很难,但如果你能尽量保持一种保密的态度,得到的加持也就殊胜。
(三)问:念诵百字明时,咒轮该怎么观想?
答:百字明咒轮要观想为立体的。中间是吽字,其他的咒字围绕在外面。咒轮一般都要求这么观想:中间是一个,其他的环绕着它。
问:咒轮往哪个方向走呢?
答:右旋。
问:在供曼茶罗时,一个是三十七堆,还有一个是七堆,具体怎么修?
答:曼茶罗有两种,一个是所修曼茶罗,摆放在佛堂里作为修行的对境;还有一个是所供曼茶罗,自己实际修持用的。修的时候,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罗,再供一个三身曼茶罗,之后开始供七堆曼茶罗。七堆曼茶罗供十万遍,要计数。一边念修一边计。
具体修法,可以看《前行》和《前行广释》。
问:念百字明用汉语行不行?您能不能为我们念诵一遍?
答:汉语是音译,藏语、汉语一样。
下面我念一遍:“嗡班匝尔萨多萨玛雅 玛呢巴拉雅 班匝尔萨多迪诺巴 迪叉哲卓美巴瓦 色多喀友美巴瓦 色波喀友美巴瓦 阿呢Ra多美巴瓦 萨尔瓦色德玛美抓雅匝 萨尔瓦嘎玛色匝美 则当希央格热吽 哈哈哈哈伙 巴嘎万 萨尔瓦达塔嘎达 班匝尔玛美门匝 班则尔巴瓦玛哈 萨玛雅萨多阿。”
(四)问:网上有一套3D的金刚萨埵观想视频,看着这个观想可以吗?
答:可以。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制作了一个,里面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的观想都有。
问:这个修法是从法王如意宝开始,只有几十年的传承吗?
答:其实汉文《大藏经》的唐密部分就有。以前我翻阅过,里面讲了许多金刚萨埵修法及百字明的功德,不过不叫金刚萨埵,叫普贤王佛。
这个修法历来在汉地没有广弘过,而藏地早就有了,几百上千年来人人在修。所以,它不是从法王如意宝开始的,传承也不只这几十年。
不过,也的确是从十几年前,法王如意宝针对汉地众生安排了金刚萨埵法会起,汉地的各个道场才开始大力提倡的。可以说,它在汉地的广泛弘扬,与法王如意宝确实有着特殊的因缘。
问:一念咒就犯困,是业障吗?
答:没事。昨天我也特别困,后来一想:“是不是‘世界末日’的原因?”(众笑)
(五)问:故意作的业和不是故意作的业,在果报上有区别吗?
答:有区别。详细的道理,你可以从《业报差别经》、《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了解。
简单讲,故意作的业,不论是善是恶,它的果报成熟得快,力量也强大。而无意中造的业,比如走路时踩死小虫,发愿吃素的人无意中吃了肉,这些业轻微。
问:在我帮助这个人的过程中,他伤害了别的人,我有过失吗?
答:你一心一意帮助这个人,没有害其他人的心,就没有过失。
以前我帮助过一个贫困学生,当时是出于同情,希望他有前途。但没想到,后来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伤害了很多人。我帮他有过失吗?肯定没有,因为我是利益他的心。他做坏事只会害自己,对我不构成损害。
问:那个业由他自己承担?
答:对。我帮他是一颗好心,好心不会有恶报。业依赖于心和行为,我的心和行为清净,没想过让他造恶,他要造恶,就自己承担。
问:也就是说,是从自己发心的那个点来判断。
答:对。随着心的差别建立善恶。
问:有些人长得不帅,但是你就是很想亲近他,请问这是因为他的魅力,还是什么?
答:可能是因缘吧。
佛教认为,初次见面时,如果你对某个人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好像以前认识他”,“怎么这么亲切”……那很可能有些因缘在里面。
这种因缘有两种: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高僧大德,真正的善知识,你对他有欢喜心、清净心,这种善缘会给你带来解脱和快乐。
但如果是个一般的世间人,你对他的执著,也许源自前世你们在佛菩萨面前的共同发愿,“愿我们生生世世在一起”。也许没有这么幸运,即生一见面就很亲切的人,说不定前世是很敌对的,彼此负有债务,“你欠了我、我欠了你”,是亲是怨,难以确定。
因缘很复杂,有时要牵扯很多生世。
最近我在翻译明珠多杰的传记。他是宁玛白玉派中天法派的创始人,能回忆两百多世。在这两百多世中,他回忆自己有时变成动物,有时变成人,什么样的情形都有。其中,他跟这一世的上师乔美仁波切,有好多生世的关系,比如,有一世乔美仁波切转生为马,他就转生为一匹小马……诸如此类。
现在我只译了一百多世,还有一百多。每一世的故事都很短,不像《百业经》,文字很略,例如“当时他变成什么,我变成什么”,“当时他是怎么死的,我是怎么死的”……一段一段的,很简单。
看了以后,你会感受到业的力量。再看今生自己与他人的相遇时,不管是和你的上师还是其他人,你会相信,这背后一定有很多生世的因缘在。
(六)问:汉地弟子选择上师很难。戒律严格的,形象比较保守,不好接触;有才华的,涉猎广泛,又特别开放,请问该怎么选择才恰当?
答:保守的也好,开放的也好,先观察很重要。
不观察就依止,只是凭着一时冲动,往往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弟子的信心变了,上师的加持没了,弟子诽谤上师,上师辱骂弟子……这都是依止前没有观察的结果。观察后再依止,人不容易退,如果是具相的上师,不论上师怎么显现,我们都可以随学《华严经》里依止善知识的公案,以信心依止。
戒律清净的上师,可能会有点保守,藏地寺院里有很多。他们来汉地的机缘不多,即使来了,因为语言不通或者性格太严肃,显得不太好接触。不过,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上师,时时敲打你、监督你,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好处。
开放的上师比较随和,如果他有些善巧方便,也精通佛法,那么你在依止过程中,一方面比较轻松,一方面也能够学到佛法,这也是很好的。
总之,上师的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依止他的过程中能不能得到佛法。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不了解这点。他们依止上师,完全是依止他的微笑或行为,有点像感情依赖。但感情会变。如果你依止一段时间,始终没学到佛法,感情一变,信心也就没了,那时候很可能依止不下去了。即使不是这样,一旦无常显现,既见不到上师,又没有得到佛法,就悲惨了。
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上结缘,这才是依止的真正意义。
(七)问:禅宗是从佛陀一代代传下来的,有个传承图,《大圆满前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答:都是一样的。
《前行》里有显宗教言,也有密宗教言。显宗教言传自释迦牟尼佛,而密宗教言自普贤王如来开始,此后的十二位大圆满本师中,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
佛陀所传授的密法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佛陀在世时传授的,像《时轮金刚》、《文殊真实名经》等;一部分是在佛陀涅槃二十八年后,由胜心天子、国王匝以及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扎等传下来的,这些都有授记。
最近我刚刚译完第二世敦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里面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二胜六庄严以及后代藏传密法的所有传承故事。
问:他们有种说法,佛陀初转F轮讲的是小乘佛法,二转F轮讲大乘般若,三转F轮讲了金刚密乘法,可以这么说吗?
答:从间接的角度,可以这么说。
一般的说法是,三转F轮着重讲如来藏光明和清净刹土,有些道理虽然不像密宗讲得那么明显直接,但以隐藏的方式也宣讲了。包括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龙猛菩萨的《赞法界论》等,也是围绕这点阐释的。
因此,即使没有“三转F轮是密宗F轮”的说法,理解上也应该知道,它所讲的和密法是很接近的。尤其是像“一尘中有尘数刹”等这样的道理,一转、二转F轮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问:这三转F轮有没有次第?
答:有次第。第一转F轮针对一般根基的人,讲因果、讲四谛、讲万法的存在,还不能讲真正的空性,不然他们接受不了;第二转F轮才讲空性,说万事万物是没有实质的;第三转F轮宣说了光明,因为实相不是单空,否则会堕入断边,还有光明部分。
这是总的根据众生的根基这么宣说的。如果就一个人修行大乘的次第来说,可以归结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次第中,也即中观的四步境界:空性、双运、离戏、等性。
(八)问: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了很多情诗,可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他的这些诗,我们应该怎么看?
答:仓央嘉措是著名的诗学家。在他的诗歌里,既反映了普通人对情感和社会的理解,也反映了修行人对佛法和人生的感悟。
可能是他比较特殊的历史身份——一方面是活佛,要面对修行,一方面又是政治人物,要处理政事和世间俗务,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复杂意象。不过,也许正因为这些,他的诗歌广为流传了。
一般我们认为,他的诗有外、内、密三层意思。表面上讲的是男女之间的情感,很迎合世人口味,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授记或预言,甚至涉及到甚深修法。比如:
“夜里去会情人,早晨落了雪了,脚印留在雪上了,保密又有何用”,“守门的老黄狗,心比人还灵,别说我夜里出去,今日清晨才回宫”……
这些一般人看就是情诗,但实际有很多意义。
(九)问:放生过程中,放鱼的时候,有的鱼死了,有的被人捞去了;放鸟的时候,有些不走,有人就往空中抛,这样会不会惊扰它?这是积福还是造业?
答:我发愿放生、劝人放生,已经二十多年了。我特别欢喜这件善事。
你说的这些情况是有,社会上也有人不提倡放生,认为放生有弊端,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放生没有意义”,“放生不是修福”,不能这么说。我认为放生是百分之百的善法,功德非常大。只不过,方式方法上确实要注意,否则就是对生命和钱财不负责任。
放生的人要会观察:能不能存活?地点对不对?这些要事先考虑好。有一次他们放鸟,不是在公园或者山上,就在大路上放,结果车一来,好多被压死了。这是不负责任的。
慈诚罗珠堪布放生的时候,他们有经验的一帮居士会提前两三天开车去找好地方,有时候是三四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这就比较安全了。
问:我们那个放生群都发愿吃素,但“佛法不离世间觉”,有时我们也会坐到荤桌上,请问该怎么解决类似的冲突和矛盾?
答:平时能吃素最好,实在不行,放生的时候一定要吃素。否则,一边放生一边吃肉,善法就不清净了。
“佛法不离世间觉”,是让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懂得随顺世间,并学会从世间觉悟真理。但这并不是说,世间人吃肉,我也吃肉,世间人偷东西,我也偷东西,世间人干坏事,我也干坏事……不是这个意思。
有些事可以随顺,有些事不能随顺。
(十)问:现在市面上有堪布的书,我在读,也推荐给朋友,不知道仅仅读这样的书,可不可以修行究竟?
答:《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是把我平常讲课时说的道理、讲的故事集合起来,用适合世间人的语言写成的书。每一篇都不长,很快就能看完。
看这些内容,改变一些观念是可以的。知道我们以前哪些行为不好,知道将来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变得善良,甚至可以学着积福累德。书中也提到了死亡问题,这没什么不好,对现代人有警醒作用。
至于能不能让一个人的修行究竟,这得看根基。禅宗的某些根基,听一个简单教言可以开悟,如果是这种根基的人,也不是不能开悟。
问:我一直跟我的师父日常法师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您对这部论典怎么看?
答:1997年的时候,我得到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一些磁带,当时有点空,就天天拿着一个黑色的小录音机听他的课,听了一大半吧。我很喜欢日常法师的讲课。
后来益西堪布也讲了一遍,讲得非常好。
《广论》后面部分,可能很多人不懂,其实当时宗喀巴大师撰著那一段内容时,也觉得太深,怕没人懂就准备放弃了。但此时文殊菩萨现前,鼓励他写完,他这才把整部论典著作圆满。这部论典非常殊胜。
我常说,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宁玛派的《大圆满前行》,是当今最圆满的修行百科书。
问:我们的人生有限,可不可以在梦里也修行?
答:要在梦里也修行,有一定的难度。宁玛巴密法里有这种窍诀,只是要求的层次比较高。不过,喜欢这样修的话,也可以常常祈祷发愿。
问:一阐提或精神有残缺的人,能修行吗?
答:“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一般来说,这种人是无法修行的。不过大乘的观点有所不同,《坛经》和《经庄严论》都认为,没有绝对的一阐提,有邪知邪见或者业力深重是暂时的,将来有了因缘,一旦对佛法生起信心,也可以解脱。
因此,对那些不信因果、有邪见的人,或者精神有点障碍的人,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要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让他们和佛法结个善缘。马鸣菩萨本来是外道,排斥佛法,有大邪见,无疑是“一阐提”了,但后经佛教上师的度化,他成了杰出的弘扬佛法者。
佛教的精神是度人,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尽量启发他的善根。
问:如果是精神病患者,他自己没办法学佛,但我们可以为他祈祷,帮他积福消业,对吗?
答:对。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