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06 Back

共同学习《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之006

  

希望更多的人对《金刚经》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你若从中得到一点真实的受益,哪怕只有一句,我也深感欣慰了!

——索达吉堪布

 

             第二品  善现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意乐欲闻。」

 

【提要】

上师介绍了提问人须菩提长老是谁?

应该如何对佛陀顶礼和请法?

右绕的功德?

为什么唯有佛陀才能让我们今生和来世都快乐?

须菩提的三个问题以及怎样如法的听闻佛法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敬佛菩萨要这样敬

 

长老须菩提

 

大比丘中为首的僧人或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者称为长老。在般若经中,须菩提长老的名字常常出现,长老须菩提是金刚法会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请法者。释迦佛为弟子传授大乘般若法门后,第一个开许须菩提传授,他是精通佛陀般若密义的大圣者。以前的一些论典中认为,须菩提形象上是小乘声闻,但实际他是文殊菩萨千百万化身的一位。

 

 

如何对佛陀顶礼

 

此处玄奘译文前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具寿善现亦于如是众会中坐。”义净译为“时诸比丘来诣佛所,顶礼双足,退坐一面”,即当时大比丘及大菩萨们在佛前五体投地三门恭敬顶礼后,右绕佛陀三转,退坐一面。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礼。

具体应如何顶礼呢?众弟子一一来到佛前,恭敬地跪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触佛的双足。

这种顶礼方式,根登群佩说,沿袭于古印度的宫廷,眷属大臣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就请国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自己用头顶接触王足。同样,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佛弟子也用这种方式顶礼世尊。在密宗的《时轮金刚》中,有时上师给弟子灌顶,也要求弟子如此顶礼。

印度请法时“偏袒右肩”或“偏袒一肩”是最尊重的礼节。出家人左肩搭袈裟,袒露右肩,左脚掌亦着地,合掌一心,以此方式恭敬的请法。

 

右绕的功德

 

藏传佛教中人们无论转绕神山、佛塔或转经轮都必须右绕。一般而言,左绕(逆时针)有毁坏的过失,右绕(顺时针)有兴建的功德,只有笨波教徒才会左绕。而一些佛教兴盛地方的佛教徒左绕佛塔,这是很令人心痛的现象。经藏中专门有《右绕佛塔功德经》,讲述右绕佛塔的功德,作为学佛之人,这些基本常识一定要懂!

在藏地,通常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人毁坏。以前我去五台山时,常发现有人左绕白塔,当时随行的有位老喇嘛,看了以后特别痛心,由于他不会说汉语,就一直站在路上挡着,示意大家不要这么绕。

 

             谁能让我们今生来世都快乐

 

如来有十种名号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因功德示现的角度不同,佛可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的详细功德,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都有介绍。

世界上很多大教主、大本师,无法使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但释迦牟尼佛却能做到这一点。对此,须菩提不得不赞叹,不得不感到非常希有。

 

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

 

此处在藏文中是「菩萨摩诃萨」,意即大菩萨。有些论典中认为,一至七地称为「菩萨」,八地以上才是「大菩萨」。但这里的解释与《入行论》一致,指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可以称为大菩萨。因为观待普通人而言,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故称之为「大」。

 

最殊胜的护念和付嘱是什么?

 

最殊胜的护念是现世当中获得快乐,来世也得安乐。虽然父母或师长以其他方法用财产名声来护念我们,这些都不是最殊胜的护念。佛陀为菩萨们生生世世得安乐,永远离开痛苦的轮回而护念,这是最殊胜的。佛以最殊胜的方法令众生,今生来世离苦得乐,这就是佛陀以最胜护念护念诸菩萨,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以最胜利益利益诸菩萨。

最殊胜的咐嘱又指什么呢?印度嘎玛拉希拉论师云:如来有三种咐嘱,咐嘱诸菩萨。

一善知识咐嘱,佛告诫众生,凡是想今生来世解脱的人都必须一心一意的依止善知识;

二正法咐嘱,如果真正想要离苦得乐,就要依正法修持;

三教言咐嘱,即凡欲获得解脱必须依止殊胜的教言,饶益无边的有情,修持菩提心。

佛在世已经护念利益了菩萨们,那么未来世的人该如何?

 

                敢问佛陀心安何处

 

何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译为汉文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甚深圆满,即正等;“三”是正确,“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即无上甚深圆满正等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

 

应云何住?云何修持?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所提的这三个问题,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内容:

基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应如何安住;

道是如何修持六度万行;

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佛果。

我个人认为,这里从基道果的方面解释也可以,从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角度解释也行。

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回答了。

 

            佛经的每个字都有极深意义

 

身临其境的语言再现

 

学习经论不多人的也许认为佛说“善哉,善哉”重复太多,但实际上并无此过。此重复的语言表明对于须菩提所说的话,佛陀完全赞成,以此方式来加强语气。而且重置语气词形象真实的表现了当时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打个比方,有人说:「堪布,今天你传讲《金刚经》很了不起,真是希有啊!我们以后怎么修呢?」我回答说:「是啊是啊,我给你们传《金刚经》是很了不起。以后要修的话,好好听着,我跟你们说啊……」平时为了强调,讲者一般都会重复一遍,以便引起听者的注意。

须菩提受到释迦牟尼佛的表扬了。有些弟子做了让上师高兴的事,上师也会赞叹:「好,好!」「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听法的要求:好好聆听,切莫忘失

 

佛经与其他的语言不同,每个字、每句话都有甚的涵义。玄奘和义净译文皆有“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极善作意”意为谨慎忆持,小心不要忘失,《大圆满前行》、《极乐愿文》在闻法规律中的“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就是讲这一点。许多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经常引用此文,法王如意宝传法时也常讲:你们应该谛听,不要说话,不然我也没办法给你们传授佛法。释迦牟尼佛当时也要求弟子“汝应谛听”,你们心不专注听闻是不行的。佛经中云:“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

只是听了并不够,还要把所听的法义记在心中,忆持不忘失。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极乐愿文在疏》,这方面的公案有很多。

 

 

【上师教言】

外境,不管是好是坏,都不是造成我们痛苦的主因。而对外境的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

所以,若想彻底根除痛苦,不能一味地从改变外境上下手,更应该从斩断内心的执著做起!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