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18

    (接上文)

这方面主要是强化我们的信心,在佛经当中讲在我们遇到幸福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这是三宝的悲悯心加持所致的,佛陀经常讲: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在很热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让我们感觉到短暂的凉爽我们也要想这是佛陀的悲心与加持导致的。

   同样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

有的时候内心当中突然生起一个善念,想要修行的心或对轮回的众生产生一丝慈悲心,我们要想到这是佛陀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让我们生起这样的善心的。

如《入行论》中说:“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入行论》当中讲了:于乌云暗夜中,就好像在很黑的乌云暗夜当中,突然出现刹那闪电极明亮,一下子就把大地照亮了,如是通过佛的威德力,在我们非常黑暗充满烦恼的众生心相续当中,突然萌生一念修行福德的心意,这也是佛陀的一种加持,佛陀威德力让我们生起一丝一毫的,就是说是很少一种修行福德的心,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佛陀的一种慈悲和加持力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平时这样想,其实这个这方面我们就可以,虽然有时候说这些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善业形成的,所有的安乐是善业形成的,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一切是三宝的加持,这个没什么矛盾,一方面来讲的话就是说,我们的安乐来自于善业,善业来自于佛陀的教言,他的源头还是了知一切因果取舍。佛陀讲的教言我们取舍了,生起了善业,善业变成了微风、变成了安乐,其实从源头来讲还是佛陀的加持,这方面也可以这样进行安立,有的时候说他是三宝的加持力,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可以作不同的解读,真的来讲的话他的一种意义是相通的,如果说我们在讲业因果的时候,讲善业的一种作用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说,这些安乐是因为我们行持的善法,那么如果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也可以说这是三宝的加持,如果我们这样想,这样观想可以强化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得以强化的话,其实这种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我们证悟之后,我们也可以真实的利益众生,就是说智慧增上之后呢,至于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那时候就可以用智慧去观察,所以他的法义怎么讲都可以,说这个是善业形成的也可以,你说佛陀威德力或他的加持、悲心也可以,怎么样理解都是可以的,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这样去解读,反正能让我们的心安住正道上面的话,佛陀的善巧方便还是很多的。

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管拥有什么利乐之事都来源于佛陀的大悲,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禳解灾难的法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这些教言是平时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样安乐的时候、遇到悲伤、痛苦、违缘的时候,对佛弟子来讲怎么样一种观想,才是如理的观想、如理作意,我们要明确不管用什么样利乐之事,我们都要想来自于佛陀的大悲心,出现任何病痛、苦痛、魔障等等的时候,当然有的地方出现这些违缘,他是属于我们的一种以前所造的一种恶业,造了这些恶业之后,在修道的过程中,这些恶业成熟会变成违缘的方式出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说也有一些教言当中说:其实有些修行者他出现一些痛苦、出现违缘,其实有些时候也是三宝的加持,为什么三宝加持呢?因为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尤其在修行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如果他没有遇到障碍违缘的话,他很有可能对轮回生不起出离心,他觉得这个轮回不错,好像可以生生生世为他而奋斗,但是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遇到一些违缘有可能是三宝的加持,为什么是三宝加持?因为有可能让我们觉悟,让我们知道轮回的本性,轮回的本性是痛苦的本性,他没有什么真实的快乐,尤其是我们正在学教法的时候,如果在辅以教法的思维,我们就可以彻底看穿轮回的虚假,他没有什么真实安乐可言,所以我们一定生起修行的意乐,有修行的意乐之后我们要抓紧修行,出离这个轮回,否则的话就是说前段时间很快乐,现在突然很痛苦了,痛苦之后就是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觉得轮回是可以留恋的,痛苦之后我们就会通过这样的痛苦就发现其实他是欺骗的自性,没有真实的可靠性,所以如果不出离的话,这种变化一而再,再而三会接连不断出现,这个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轮转的话,各式各样的痛苦层出不穷,没办法避免,如果我们现在不修行还有更大的痛苦,地狱当中的痛苦,恶鬼道的痛苦,还有旁生道的痛苦,即便是人道,还有很多其他,可以从新闻当中看道一些现在不属于我们的痛苦,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所以这些现在的一种,现在我这个阶段我们碰到的很少很少的一段,是个小意思而已,如果不解脱的话,后面的痛苦排着队来,特别特别多,有些时候我们应该清醒,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觉悟,让我们清醒,没有什么留恋的,现在开始修行虽然还是有痛苦的出现,但是现在我们开始修持出离之道,痛苦是有期限的,那么如果不修行出离之道痛苦就没有期限的,虽然在修行过程当中也会有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有期限的,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不管怎么样也算是看到轮回的边了,要是不修行的话轮回是无边无际的,根本看不到,所以说修行人他会有痛苦,米拉日巴尊者修行也有很多痛苦,很多大德修行也有很多痛苦,所以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修行过了之后,如果不放弃自己的一种修行,总有一天他自己会觉悟这个法性,觉悟法性之后像这样的话,在他相续当中不会再出现痛苦难忍等情况,他自己的智慧完完全全的可以化解掉所有的痛苦,所以说不管出现什么病痛、苦难我们都可以把他观想成三宝的加持,就像前面讲的那样,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是我们的一种恶业相续的成熟,以前造的恶业现在成熟,这个也没什么不对的,也可以把他当成是三宝的加持,因为他能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在轮回当中清醒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要有出离的意乐,更加想出离了,所以像这样我们在遇到这些的时候,就想这是三宝的加持,让我们对于轮回的自信、轮回的本体的产生,更加清醒的认知。

这个时候我们顺着这个法义来讲,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就是说我们在遇到疼痛、魔障的时候,离开三宝的加持之外,我们不要依靠其他的,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在里面依靠三宝的加持有很多种,直接的祈祷修某个仪轨,或者念经、诵咒这个是一种,还有一种依靠三宝的加持,如果需要采取去医院看病、动手术这个也可以,你需要禳解术,禳解术其实就是一种解脱魔障的方法,有违缘的时候他就修一些禳解术,可以把这些怨解解开,能够化解掉一些很多的障碍,所以如果你需要去,比如说疼痛的时候你需要去就是说吃药、看病、开刀等等也可以,但是做的时候不要想三宝以外的,你想这是三宝的事业,这个医生和医药也是三宝的化现,如果你用这样的心去做的话,虽然你在接受医疗,也没有离开三宝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没有离开,对三宝的忆念没有离开,对皈依境的本身也没有离开,三宝他会化现很多,比如说,对我而言我现在要利益众生,那我就会这样想,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我都要去做,如果我要有能力可以化现一切利益众生的。那么说医生对众生有利,假如有一天我修行成就了,我有能力了我一定化现一个医生。别人看起来是个医生,其实是我化现的,如果是我的化现就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如果说药对众生有利,就化现药,这个药就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其实说这个很牵强的,好像祈祷三宝不起作用了你就进医院,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你就想这是三宝的化现,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因为通过自己的观想,平时我自己的作意,还有佛陀告诉我们的思想来讲,《入菩萨行论》第三品也有很多这样的观想,变成船啊,变成药啊,变成医生啊,变成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只不过现在没有能力,如果一旦我有了能力,一定会做的,因为我最迫切的就是利益众生,除了化现一位法师讲法之外,肯定还会化现很多很多的能够利益众生的方法,肯定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我现在修法的时候,我正在观修菩提心的时候我就在想,不断地回向,一旦我有这个能力了,一定会这样做。这样做的时候,我一定化现对众生有利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化现,我化现成凉风也可以,这个时候这个凉风是三宝化现的,这个是对的,这是我的愿力之一,只是我现在没有能力而已,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去做,我有了能力,当时众生也有一点善根,和合起来那也可以,就像这个情况。就像我们即便做这个事业,也是三宝的事业,这并不是很牵强的解释,的的确确地通过这方面的了知,是真实不虚的。

然后再接受治疗,对一切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这个游舞就是幻化的意思,游舞就是幻化变化的意思,一切都是三宝的幻化,都是三宝的游舞的变现,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这样观清净心,我们遇到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等一切事情来说,我们就坚固自己的信心,因为现在对我们来讲坚固信心是很重要的。

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还有些细节比如我们要出门办事,出门办事的话,我去另外一个城市,我去另外一个国家,那时候我要去异地他乡也不要忘记三宝,具体的是什么?首先顶礼所去方向的三宝,所去方向的佛,首先顶礼的意思一方面是首先顶礼加持的意思,一方面是没有忘记忆念三宝的自性。然后顶礼完之后,祈祷完之后再开始动身,其实这里的一切的一切就是把修行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所思所想完全地和皈依三宝的思想完全挂钩。《三戒论》里讲阿底峡尊者的皈依学处有五条,在五条当中的最后一条,最后一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这个也是在学处之中有的,第一个五条学处当中,第一个是‘不为命奖舍三宝。’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不畏命奖舍三宝,如果别人威胁你不舍弃三宝,就要杀死你,这个时候不为自己活命而舍弃三宝。不为奖励而舍三宝,不为了我奖励你十万块钱或一百万块钱,这个时候即便他给你很大的奖励,我也不舍弃三宝,这个就是不为奖舍三宝。第二个是‘何等要事不寻他’。任何重要的事情除了三宝以外不询问任何人,好像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是常供令自他皈依,常供,意思是经常供养三宝,我们在佛台上面经常早晚供养,皈依,顶礼,常供三宝,也是一个学处,然后是令自他皈依,经常在自己念皈依的时候,也能劝别人皈依。第五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顶礼所去的方向的佛,这方面也是一个学处,其实这些学处都是让自己不忘三宝,经常忆念三宝,不忘三宝,经常忆念不忘记,等于自己经常地和自己本性三宝相应,相应的越多,那么自己本性的三宝显现的就会越短,就会最迅速地显现,串习的越多,越快地显现,所以也有这样的目的。

一切时处应当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皈依偈,也是宁提派的皈依,在修皈依的时候,就经常要念这个,要在座上座下念这个皈依偈,通过这个皈依偈来提醒自己皈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三宝自性。

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是共同乘的,就是说上师是三宝自性,像这样皈依师和三宝并没有分开,像这样上师就是三宝自性,或者念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可以。

经常发誓念修共称的四皈依颂。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皈依的功德,让他们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精勤念修皈依。

除了自己经常修皈依之外,还要赞叹劝别人皈依,在别人的面前,他人的面前经常赞叹三宝功德,赞叹皈依的利益,然后让其他人皈依,然后让这些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自己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且精勤地念诵皈依。这里面讲的话要经常忆念,让自己和他人安住在皈依的自性,然后我们平时也要专住这样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过程中也要观想忆念:)晚上就寝的时候,要像前面所说那样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自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

在睡觉的时候就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心间,专住在皈依境的自性当中,慢慢地入睡。如果整个皈依境观不了的话就观中间的莲花生大士就好了,观主尊也行,能够观全的就观整个皈依境。

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在心里忆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正慈悲、怜悯地关照垂念于我。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如果在心中观想皈依境做不到,不好观,或者不习惯整个修法,因为所有的,很多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有时候让他观想皈依境,也就想这么大的皈依境怎么观呢?这个皈依境在我心中是横着呢?还是躺着呢?是怎么样的呢?有的时候会想很多。有时这样想就不确定,不习惯,不习惯就换一种,换一种就忆念上师三宝就在在我的枕头上面慈悲地看着我,怜悯地关照着我,这个时候我在信心当中入睡,也是可以的。最后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也是同样,将三宝观想于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就像前面提的一样,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喉间,饮食的美味做供养,喉间在密法当中属于受用轮,如果受用,有的时候让三宝受用,可以在受用轮上观想,所以受用有很多解释的方法,有很深刻的解释,很浅层的解释,喉间是受用轮,就把三宝观想在候间,饮食供养三宝,让三宝受用这个饮食,会供的时候,也是在受用轮上供养食品,甘露,尽食之后就开始供养三宝自性这样也有。

如果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就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在新鲜饮食等未用之前,首先取以供神的部分用指拈少许向空弹撒三次敬神)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如果觉得这样不习惯,观在喉间感觉很不舒服,现在怎么吃呢?以前道友跟我讲了,说是不是上师就在喉间把嘴张开,这样的话进到我的嘴巴里面,我说这个我还不清楚,以前刚开始的想法,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有,觉得很不习惯,不习惯就换别的方法,像这样的话,众生的分别念特别多,特别多观起来就很不舒服一样,不行就换一种就把他观在虚空当中,自己观想这样,我们在吃饭前念供养偈,上师们三宝在虚空中接受我们的供养。等着吃就好,或有的献新,在吃饭之前就说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有的时候在饭菜里面专门有个供养杯,供养杯有点护法杯那种,有供养杯就把好的饭菜弄一点放在杯子里,然后放在佛堂上,这个时候我们在这吃,三宝在那吃,你觉得这样合适也可以,这就是献新。专门在你吃饭的时候有一个献新杯,在没有吃之前,首先用来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吃,这样也可以。有时候有手指沾一点弹到虚空里,饮料就沾一点向虚空弹洒,一边弹洒一边供养三宝,很多老修行者有这个习惯,他都是习惯。有些时候不方便,可以把饮食本身比如饮料啊,首先观想作意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之后再赐给我,供养完三宝上师再赐给我,自己就可以喝,这样也行,这也是一种献新,反正内心当中要有这种意乐,有这个意乐是很重要,这个属于饮食方面的。

当自己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在还没有穿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后,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

买新衣服也是这样,当你穿新衣服之前首先是把衣服抖动一下,一遍抖动一遍内心观想,如果不方便说,就在内心观想供养上师三宝,然后让他赐给你,如果方便说的话也没啥,大家都是金刚道友,或者很方便供养三宝,供养三宝,然后赐给我,这样也可以。这也是一种习惯,这样随随便便地就可以积累资粮,东西还是你的。资粮积累了你还可以穿,因为三宝没有什么执著的,要么他们是圣僧自性,要么就是佛的自性,不会执著,供养完了也可以赐给我,赐给我之后然后再用,这方面就没有过失。供品也是一样的,撤下来之后赐给我,然后我们在享用,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然后对衣服方面是忆念三宝赐给自己之后再穿上,这是一个习惯,老修行人都有这习惯,他经常做了都有这个习惯,有些时候我们穿上衣服,穿好了,完了,我忘了,忘了观想,再脱下来甩又不好意思,因为穿了之后感觉已经不是献新了,就发愿下次以后注意,下次以后注意。如果修行不到量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样,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供养三宝,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佩带装饰品的俊男美女等等。

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你搬新房子了,在住之前你就要供养三宝,三宝再赐给我,或者不是你的房子也可以,反正你看着好的东西,这个大银行,观想供养,这个方面都可以供养三宝。第一个是培养你修行的意乐,修行的一种习惯。第二个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资粮。虽然这里的钱不是你的,但是可以通过我的意缘取供养,没有真实的钱我没有拿走,这样不算偷盗,有的这样担心我是不是偷盗,不是我的。我供养的那个部分只是我眼睛看到的,有的时候我眼睛看到的部分是属于我的。虽然花是别人的,但我并没有拿走,只是我眼睛看到这个部分我供养了,没事,这是我自己的眼识,然后我想着所有银行的钱我都供养,这是心中的忆念的部分我是可以供养的,这个并不是你犯什么大的盗戒了。没有。像这样的话所有的精品店的奢侈品都可以供养。因为这个供养的是自己要的看到的一部分,这是我的眼识看到我可以供养,好听的音乐是我的耳识我可以供养,我的意识方面我可以供养,这是我的。并不是别人的东西我伸手拿了之后然后这个属于我了,这就属于偷盗,这是不合适的,我眼睛看到的这一部分是我的,我可以供养,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讲了悦意的外境,美丽的花园、现在大家有钱的时候就到处去,看到美好的东西都可以,要养成这种习惯,就像美丽的花园观想上师三宝。很清澈的河流、就是看到的河流很舒服很悦意,就观想把整个的清澈的河流供养三宝。美妙的宫殿、不管是以前修的还是现在修的,反正是美妙的宫殿还是悦意的宫殿都供养三宝,豪华的这些都供养三宝,悦意的树林、有很多森林、树林非常悦意,还有广大的财产、不管亿万富翁的财产,还是各大银行的财产,反正对你来讲可以观想的就供养三宝,还有很多富饶的受用、乃至于长得很好看的,俊男美女都可以供养。像这样看到很好看的女孩子可以供养三宝,看到很好看的男孩子也可以供养三宝。

这样供养完之后,有时候还会有一种什么意义呢?供养完之后就是一种放弃,没有说这是我的,我要得到,这就是贪欲吗?但是他在供养当中,他除了集资净障之外,顺便积累资粮之外,其实是我把这个供养了是一种放弃,我把这一种东西布施是一种放弃。所以当我对很好的东西,男人女人很贪著的时候我索性就把他供养了,供养了之后我就把他放下了,供养完之后我就把他放下了,其实这也是一种修行,这就比你想要牢牢地抓住好的多,供养了三宝就不是我的了,这时候他的内心当中供养完了还在贪著,仍然还是喜欢,但这个训练了一次放弃,虽然不明显,暂时来讲还没有那么大的成效,不像初地菩萨一样真的把所有东西都放弃了,但是我现在不管怎么样我是在训练放弃了,我供养一次就放弃一次,我供养一次就放弃一次,虽然供养完之后我又生起了贪著了,但是肯定是要比我没有供养放弃要好的多,其实他是在训练我们修行的一种习气,当他训练很长时间之后,他慢慢地对这些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他知道这个已经供养了,反正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而且有些时候会生起障碍,生起烦恼,虽然这样训练也是一种放舍,布施的核心供养的核心,其实就是放舍,菩萨布施身体就把所有的身体放弃了,他不在执著了,对于相应于正道,证悟实相来讲就是一个途径,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一个途径,所以这方面都要供养。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很想得到,很贪著的时候就把他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同时想我已经供养三宝了,不是我的了,我应该把他放弃掉,把他放弃,放弃,像这样其实还是在训练,对我们来讲还是这样的训练是很好的。佛陀老人家在《百业经》当中有个公案是我不要吗?有一个人很吝啬,很吝啬他就有一个很好的食物,别人说你把它给我,他就不给,然后另外的一个施主用钱买了之后,佛陀给他了,就让他说一次我不要,然后就奖励他,你说一次我不要,说一次我不要我就把它给你,把钱给你,他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了一次我不要,佛陀说,就是说了这一次我不要就种下了一些很深厚的解脱的习气。他以前都是我要,我要,全都是我要要,我要要,但是他从来就不说我不要,就通过这个善巧方便让他说一次,心里放弃了一次,说我不要,这个时候就种下了解脱的善根,这个我们看不到的,根本不知道。

为什么我们这地方讲呢?我们供养完之后还继续贪著,但其实在训练我在放弃,供养完之后我就说我放弃了我不要了,我已经供养了这个已经不是我的了,放下了,这样修的话慢慢这样的习气就会很强烈,多管齐下,除了这样的修行还有别的修行,很多修行和解脱道相应的话,逐渐我们就可以获得证悟。

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要诚心忆念供养三宝。

其实这个就是一举多得,看到任何喜欢的,生贪执的事物人啊等贪执的,都要诚心忆念供养三宝,就是我们安住在这种修道的意乐当中,刚刚我们讲修道的原理之后,诚心诚意地供养三宝。

打水时也应当将献新供养三宝之后,再将水装入自己的水器。

以前的藏区修行的,因为藏区都是在泉水中打水,以前我们去的时候一边学前行的时候,我们背着桶打水的时候,用勺子把水舀起来之后往天上洒,洒了之后就落在自己头上很多次,就说供养三宝,供养三宝,洒了之后再把水舀到自己的桶里面,有些时候是舀满了,有些修行人再去桶里面供养的,我们习惯了在打水之前用勺子舀了然后洒在虚空当中,观想三宝在虚空当中供养这个也有。上师说现在城市里面都是自来水,这样的话不一定适合。

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都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现在的一种现世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称心如意的事情都是三宝的大悲加持的,三宝的事业,三宝的大悲,因为不管直接三宝的加持获得也好,还是三宝的示现的教言,我们取舍之后通过善根呈现出来的幸福美满也好,其实这样直接或者间接都来自于三宝的大悲,所以我们为了感恩,首先要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或者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供养完了之后和三宝相应,这个方面是我们和三宝相应的方法,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顶礼,供养都是和三宝相应的,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供养完之后再观想,我要和三宝通过这个善法我要和三宝相应,这个方面就会成为和三宝相应的因,或者供养完之后其实供养三宝也是我的自性,这也是让你本性苏醒的因,或者你观想的时候,观想三轮体空就和空性相应一次,反正这些都是可以的,反正观想利益众生就和菩提心相应一次,其实一个供养会和很多修行,只要你学习过的修行都可以相应,都是可以相应的。

自己顶礼供养、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善根也应当供养三宝,回向众生。

除了这些之外,善根也可以供养,比如我们修行完之后,讲经说法完之后也可以首先把这个善根作为供养,把这个善根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之后再回向,或者有些时候就说我把善根供养上师三宝,请上师三宝来回向,这个也是一样的。一个意思,我首先把善根供养给三宝,然后请三宝帮我回向这个,这个也是很好的观想作意方法。这个方面就说善根也可以供养,下面讲了在一些比较吉祥的日子当中尤其应该供养。

在藏历每月的十五、三十日的六时中一定要尽可能供养三宝,平时也不间断供养三宝。

当然汉地吉祥就是初一、十五进庙烧香,那么在藏地十五、三十日,是比较吉祥的日子,有些时候初十,二十五是这些空行母聚集的时间段这个时候作供养,这功德是特别大,还有一些六斋日,还有一些佛菩萨的圣诞,这些日子作供养都是好的。是不是只在这些日子供养呢?也不是。这些应该著重供养,今天应该三十吧,我看了藏地也是三十,农历也是三十,像这样就应该好好地应供作一些供养,这些是比较好的,不管是法供养还是财供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随时随地都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三宝。

我们平时不要忘记无论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三宝。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的时候也能够皈依,

如果习惯了,不管遇到任何的情况,突发的情况也好,还是比较平和的时候也好都得忆念三宝,如果非常习惯之后如果做恶梦,梦中很害怕的时候,恐惧万分之时就能够想到皈依三宝,然后这个时候梦中也可以训练。

这样一来在中阴界也能做到,

就说在梦中能够做到的话,中阴时也能做到,在中阴中能够做到的话就会很容易通过忆念三宝的方式进行解脱。

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念修皈依。

我们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就要通过前面的方式训练,把这个修炼得非常自然,习惯成自然,任何随时随地的都不忘记忆念祈祷三宝。这样的话在我们中阴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中阴的时候很恐怖,中阴的时候特别很恐怖的声音,特别恐怖的景象都会出现,如果没有训练过就会惊慌失措,如果惊慌失措能起作用的话,那我们就惊慌失措好了。关键是惊慌失措除了让自己痛苦之外没有办法起作用。如果白天能够经常性的什么时候都经常训练,就容易在晚上做梦的时候忆念三宝,如果在梦里习惯了,那在中阴恐怖的时候出现时就会忆念三宝。那时候忆念就会获得解脱。这样就消除怖畏获得解脱,往生净土啊这些都是可以成办的,所以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训练,所以说这个皈依不是一个仪式,皈依是修行更深远的开始,今天我所讲的都是属于皈依的修法,第一次皈依的仪式只是进入这些修法的第一步,他不是就完了,他是刚刚进入修法的第一步,所以说在我们的修法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地念修皈依。

归根到底一句话,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三宝。

把所有的意义归纳到一起,我们一心一意皈依三宝之后即使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够舍弃三宝。因为皈依三宝是我们今生后世所有快乐的源泉,这是绝对不能舍弃的,生命舍弃了不管怎么样下一次还要轮回的,因为我们所有来世轮回的因已经齐全了,不管什么时候死肯定会有下一世的,这个生命死了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的生命。还会继续流转,但舍弃了三宝就等于舍弃了今生后世的快乐的因,永远就舍弃了。即便是遇到命难,我可以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三宝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从前,印度的一位居士被外道徒抓住,他们说:“如果你舍弃皈依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很多地方都把这个居士的行为作为修皈依圆满的标志,这个相当于圆满的标志,现在我们观想的时候,当然很容易发起这种愿望,但是关键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应该有非常坚定的信心,外道徒说“如果你舍弃皈依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他回答:“我仅仅在口头上可以舍弃皈依三宝,但内心绝不可能舍弃。”

其实当他从嘴里说出来的时候,连口里面也没有舍弃,他已经说出来一定是不舍弃的,嘴里面也没有舍弃,所以说内心绝对不会舍弃的。

最后,这位居士被外道徒杀害了。

最后这个居士就被外道徒杀死了。

我们务必竭尽全力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说了,这就是一个标准,不管是在家人还是一个修皈依的出家人,都应该在内心当中达到这个标准,不要说出现别的违缘,即便是真正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可以舍弃生命但不可以舍弃三宝,当然这样必须让我们前面的修学对三宝的自性有深入的了知,对三宝的信心非常的坚固,才能够这样做取舍,否则的话很难这样作取舍,尤其是当我们最珍爱的生命遇到危险时,很难保证我们真实愿意舍弃生命而不舍弃三宝是很难做到的,这方面在平时必须多闻思修行,多了知三宝的功德,只有多训练,多了知,了知之后这种信心才能够逐渐逐渐地生起来,逐渐逐渐地坚定,当然我们不一定会遇见这样的违缘,就是有了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基础对我们下面修学菩提心,修学金刚萨埵等等修行,是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