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好吃的苹果,你咋说是“空”呢? Back

好吃的苹果,你咋说是“空”呢?

理想地球论文大赛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4-06

文 / 黄奕慧

来源:2016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本文以“苹果”为例,首先谈论“空”的观念,其次解释“色不异空”中现象与实相二维一体的关系,接下来重点讨论“探知空性实相”的问题。探知空性实相的问题时:首先否定大多数凡夫所见即为真的谬论、否定感官能见真相的谬论;其次,从逻辑推理证明在胜义谛中“万法无生”(因果的角度分析“果在因前”、“果在因后”和“因果同时”都不可能),说明万法实相的空性;最后,强调用逻辑探知真相是指月亮的手指,真正探知空性实相必须依靠善知识引导,通过禅定,自明自心。


关键词:空性;色与空;感官;万法无生;证悟



01

空的概念

发现宇宙万有引力奥秘的,是牛顿的“苹果”;


拿在你我手里的,是乔布斯的“苹果”;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是广场舞的“苹果”。

         

你说,好吃的“苹果”,空不空?


你会说,我刚才是在玩文字游戏,此苹果非彼苹果,对“苹果”这个名词而言,随着它在语境中代表的对象不同,呈现出“空”的性质。此话怎讲?空,用佛教的话讲,是不实有、无自性。展开一点讲——不是固定不变的、独立的,不是真实的。


继续说这个名词“苹果”的“空”。首先,“苹果”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苹果”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其次,“苹果”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依赖于我们之前的社会认知,比如你和没有上学读书的人讲,他脑海里不一定有牛顿的“苹果”;


你和山区没有电话信号的穷困地方的人讲,他脑海里不一定有乔布斯的“苹果”;


你和聋哑人讲,他的脑海里也不一定有广场舞的“苹果”,所以这里的“苹果”观待我们的认知。


最后,一个真实的东西,比如通常意义的“真理”,那得是个靠谱的、永恒的东西,要永恒,就不能变来变去,也不能观待而成立。显然,我们没办法控制名词“苹果”,让它不在我们脑海里变来变去。所以说,名词的苹果是“空”。


02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好吧好吧,就算你说得对,但是玩概念有什么意思呢?反正就是个代号,它可以不叫“苹果”叫“香蕉”嘛,但是,你总得承认,这世上真的有苹果吧?!那种红扑扑的,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水果。”


其实,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否定现相的成立,他只是告诉我们要分清现相和实相。《心经》里著名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现象与实相的关系。在《心经》讲记里,索达吉堪布引用觉囊派高僧的比喻,在黄疸病患者的眼前,白色的海螺显现为黄色,但实际上白色的海螺并非黄色,黄色完全是不存在的。上师进一步用比喻解释,在眼翳者的眼前,黄色的海螺不异于白色的海螺,白色的海螺也不异于黄色的海螺,白色的海螺就是黄色,黄色的海螺就是白色。



03

骗人的感官

“你刚说的白海螺、黄海螺我懂了,就是说万事万物在不同感官前有不同的显现。不过对于大多数没有眼病的人来说,海螺就是白色的,真相就是白色。对大多数人来说苹果就是我眼前的样子,不是空的,所以空不是真相。”

 

并不能说是大多数人的认知就是真相。有句俗语:“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再者,这里的“大多数”是站在人的角度而言的,对于旁生,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这些动物的数量加在一起,一定比人少吗?如果我们已经看到真相,科学家又为什么还要发明望远镜、显微镜?牛顿的经典力学怎会被近代物理学颠覆?


“既然你说空是真相,你拿出来给我看看,让我感受一下,我们总得用事实说话。”


我无法让你感受真相,因为感官并不是可靠的探知工具。


其一,我们的感官有局限性。以眼睛举例,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都不可见。


其二,我们感官对速度的敏感性有限。因为眼睛不敏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红红大大的苹果,看不到它的分子,原子,也看不到高速运转的电子云团。要知道,每个原子,电子核只占,电子核之于电子云如同乒乓球之于足球场,正是因为电子云高速运动,我们误以为原子是实在的,其实它是虚的。


其三,基于感官认知的世界具有相对性。从人类角度来说,色盲患者看到的苹果是灰的,与正常人看到的红色不同,但是你不能说色盲患者眼中的世界是错的。如果你恰好相信轮回,对于地狱众生而言,你躺的舒适的床可能就是沸腾的油锅,你吃的美食,对于天人来讲可能就是一堆垃圾,但你不能说谁错了。



04

从逻辑推理“无生”,看万法真相

“既然感官不靠谱,我该怎么去探求世界的真相?”


用感官去探知世界真相无异于在水中捞月,所以我们现在是用另一个秘密武器——逻辑,来分析世界的真相。

         

《心经》中,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诸法空,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七种甚深法。

         

真相就是:一切万法不存在真正实有的相,不曾生。不曾生,就没有住坏灭。没有住和坏,也就不会有干净与不干净的差别,更不会有增与减的过程。相比于现代物理学说的场,佛学探讨的真相要更深广奥秘。

         

我知道,讲到这里,你肯定要急眼,“什么?万法不生?那你怎么可能知道有苹果,难道你没吃过苹果吗?”


逻辑最讲究的就是“因为……所以……”,那么,我们看看苹果是不是不曾真正“生”?


我们看到苹果的产生,先有苹果种子,然后在合适的温度、水份等情况下生出苹果苗再长成苹果树,最后结出苹果。可以说,因为有苹果的种子为“因”,有各种合适的条件为“缘”,才能结出苹果,这是我们通过生活经验发现的因果。


佛陀在描述世界时,分为现相和实相,即世俗谛和胜义谛,我们现在对因果的探讨分析就是站在胜义谛这一最究竟、最彻底的角度。


【万法因缘生】如果确实有因果,从时间顺序讲只有三种可能性,因在果前,因果同时存在,果在因前。


【先果后因】“果在因前?这太搞笑了吧,不可能苹果已经存在了,而产生它的种子还不存在。这种可能性Pass。”


【先因后果】“先说说因在前,果在后吧,这显然是事实。”没错,在宏观世界确实如此,我们是先看到苹果种子,再看到苹果芽的。不过既然苹果芽与产生苹果芽的种子之间存在“关系”,那么它们二者就应该有某种联系。但是有苹果芽的时候,产生这颗苹果芽的种子已经不存在了。既然种子不存在,苹果芽和它之间又怎么发生某种关系?就好像两个人之间打电话交流信息,另一个人如果不存在,他们两者的信息如何交流呢?因而,佛经中讲“先因后果”是一种缘起假象。


【因果同时】“那就是你说的三种可能性剩下的一种,苹果种子和它产生的苹果芽同时存在,然后苹果种子唤醒苹果芽。”如果苹果芽已经存在了,要产生苹果芽的种子又有什么用呢?如同墙上已经有了画,怎么还用再画一幅呢?


“我们不是在讨论究竟彻底的事情吗?苹果种子,苹果芽还是属于宏观的,肯定是无法揭示事实真相的。苹果DNA转录的mRNA,然后再生成氨基酸,蛋白质,就DNA和mRNA这对因果而言,因果同时存在,他们同时存在的方式是在因的作用下果正在产生,这时候没有果,不存在你说的果存在而不用产生。”诚然,DNA与mRNA之间的转录关系,就好比钥匙模子产生钥匙一样。问题是,钥匙模子在宏观意义上的确是产生钥匙的因,但是仔细分析,钥匙是一堆金属原子团,钥匙模子是对它形象的塑造,但是实际产生钥匙的因是钥匙原子。同理,mRNA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组成它的核糖核酸,而DNA只是帮忙选择不同的核糖核酸,也就是说,DNA与mRNA并不是实际的因与果的关系,只能说DNA是产生mRNA的缘。因此,世俗中“因果同时存在”只是一种假象。


继续讨论“因果同时存在”的问题,“同时”存在,这个“同时”在哪里?是这个小时?当下这分钟?这秒钟?这毫秒?我们似乎能轻易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但是“当下”似乎很难抓住。如果把时间比作一个长方体,如图1,A面表示“过去”,B面表示“未来”,“现在”肯定是在这个“过去”与“未来”之间。当我们用刀去切这个长方体去寻找“现在”,如图2,我们只能找到新的B面(未来),新的A面(过去)。即使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砍得稀巴烂,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B面(未来)、A面(过去),所以我们找不到实有的现在,一个真实存在的现在。没有现在,过去如何成为过去?未来如何成为未来?这里就有了悖论。由此可见,时间也是假象,没有“同时”存在。


图1


图2



05

寻找证悟真相的途径

逻辑上,我们似乎证明了“万法不生”。你的心里也许还有很多疑惑,可以再甚深思维。


不过,如前所述,逻辑是一种比感官要更深入的方式,是更好的探索真相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加工处理感官认知,离真相更进一步。但是逻辑终究是指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不是真相。(其次,逻辑所依赖的“语言”,如同最开始讨论的名词“苹果”一样,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切的逻辑都无法离开感官,感官是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我们总是从具象到抽象的。但是由前述可知,感官是不灵敏的、有局限性的工具,依于这样错误的工具去探索真相,如同将楼房建在沙地上,并不可靠。爱因斯坦也曾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基于感官对世界进行的探索,就好像自己把自己罩在密闭的容器里,观看容器里产生的5D动画(形象、声音、味道等),误以为这就是外界,是真相。


当知道了感官感受的外界都是假象,知道了它们只是在大脑里产生的一连串的神经电流时,我们就会明白:探知真相,唯有内求。关于内求,目前为止找寻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禅定。心,有自明自清的性质,禅定能让心这潭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定则生慧,清则见真。


当然,禅定得悟的路“道阻且长”,我们自力难以到达终点,所以务必要跟在善知识的后面,亦步亦趋,依教奉行!


- END -

注:文章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白天到夜晚,不过是从一场梦到另一场梦







没有味道的原子,组成了有甜味的糖







超越你想超越的,逃离你想逃离的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