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4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
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观经》的宗旨: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
《观经》的归趣:一心回愿往生净土。
《观经》的教相:收在菩萨藏里,属于顿教。
【○四、辩说人差别者。
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仙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
【○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
一、明能请者,即是韦提;
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
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
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
五、明能为,即是如来;
1.定散致请问答
【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2.定散出文及机受问答
【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何机得受?】
①答受益根机
【答曰:解有二义,
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顽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
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
拣除四不受机:谤法者、无信心者、处八难、非人。
显示能得受机:具信愿行者。
②答定散出文
【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
【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
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
二、从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即是韦提自为通请去行;
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广说之言。
虽有三义不同,答前通竟。】
【言别者,则有二义:
一、从韦提白佛: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者,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
二、从唯愿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行。
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
3.定散名义问答
【从此已下,次答定散两门之义。
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
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4.定善差别及出文问答
【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
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
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谓思惟,二谓正受。
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定善出文:“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一句。
定善观行层次上的差别:
【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
5.破诸师定散义
【又上来解者,与诸师不同。
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
如斯解者,将谓不然。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
①按《华严经》所说,思维、正受只是三昧的异名,和本经的地观文所说相同。
【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②《观经》中散善这一门是佛自说,无人祈请,因此韦提希所说的“教我思维、正受”,不会指向散善的内容。
QUESTIONS
思考题
2、(1)什么是定善、散善?
(2)定善有什么观行层次上的差别?如何对应经文理解?
(3)定散二善诸论师是怎么解释的?为什么不合理?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