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7课 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名词解释
原文
此女依之思维,当下即得无所有定,便说:“这位真是大师,让我受益匪浅!”
无所有定:
即无所有处定:(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
无所有处:
(界名)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原文
佛陀叫住他,宣说了五欲的过患,劝他出家。
五欲: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
智度论十七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欲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原文
就像有些律典所说,在佛陀的弟子中,嗔心最大的是指鬘王,贪心最大的是难陀,但他们最终都证得阿罗汉果。
指鬘王:
婆罗门央具理魔罗,也就是指鬘王,他残暴地屠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通过忏悔而清净罪障,并且在即生中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教 证 与 教 言
1、《佛所行赞》:“生死五道轮,犹众星旋转,诸天亦迁变,人中岂得常?”
2、《佛所行赞》:“犹毒蛇同居,何有须臾欢?明人见世间,如盛火围绕。”
3、《念处经》:“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何地皆无乐。”
4、弥勒菩萨:“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无妙香。”
5、莲花生大士:“佛说轮回如针尖,永远无有安乐时,稍许安乐亦变苦。”
6、《贤愚经》:“一切无常,生者皆终,三界皆苦,谁得安者?”
7、《过去现在因果经》:“菩萨以天眼力,观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维:三界之中,无有一乐。”
8、《大般若经》:“愚夫贪著,处在六趣,生死火宅,不知出离。”
9、《释门归敬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无可乐者。”
公 案
1、一次,佛陀与诸弟子外出乞食。途中道边有一头老母猪,带着一群小猪崽,共卧在充满秽物的脏坑里。佛陀见后不禁微笑,然后齿间放光,光绕佛三匝后,融入佛的胸间。阿难见佛陀突然微笑,忙上前请问其意。(佛陀不像我们,无缘无故傻笑,又无缘无故痛哭。佛陀悲伤也好、欢喜也好,都是有原因的。)
佛陀告诉阿难及诸比丘: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个富翁,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此女生得庄严秀丽,且聪颖明慧,父母甚为疼爱。她长大后,不像世间的女人,只耽著吃喝玩乐、感情地位,而是一直观察生活的本相,沉思轮回之事。后来她向父母提出一个问题:“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意思是,世间万法如水流般瞬间即逝、无常变迁,那痛苦和快乐最初从什么地方产生?最后什么时候才能止息?父母听了这样的偈语,很佩服女儿的聪明才智,但对她的问题,却无法回答。由于疑问没有解决,此女整天闷闷不乐,愁眉不展。父母见女儿如此忧愁,便为她广设供养,请来各地的婆罗门及智者长老,并盛满一盘七宝,宣布谁能回答就送给他。
当时有个人长相端正,却少有智慧,但因贪得那些珠宝,就不顾一切地说:“我能回答。”此女于是重说偈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那人根本不了解此偈含义,就胡乱说道:“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此女依之思维,当下即得无所有定,便说:“这位真是大师,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她命终后生于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四十劫中一直住于这种禅定,天福享尽之后,下堕投生为这头老母猪。
2、在很久以前,世尊的弟弟难陀,娶班扎日嘎为妻,两人感情非常好,发誓终生厮守,不愿意出家。有一次,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缘已成熟,就带着阿难到城中化缘,顺便去了难陀家,正好遇到他在给妻子化妆。难陀远远看到佛陀走来,赶紧起座下楼,接过佛陀的钵盂,盛上蜂蜜供养佛陀。但佛陀不接钵盂,转身走了。难陀又把钵盂给阿难,阿难也不接,说:“你从谁那儿拿来的,就还给谁。”难陀无奈,只好端着钵盂,准备跟佛陀去。班扎日嘎看到后大声问:“难陀,你要去哪儿?”难陀说:“我把这个钵盂还给佛陀,送了就回来。”“快去快回,我的妆还没有干之前,你必须给我回来。”到了精舍,难陀把钵盂交给一位比丘,就准备告辞回去。佛陀叫住他,宣说了五欲的过患,劝他出家。难陀虽然很不乐意,但由于佛陀因地行菩萨道时,对父母师长的话从无违逆,故感得难陀无法拒绝,只好不情愿地答应了。
佛陀让一个理发师来为他剃度。难陀不肯,挥舞拳头要打人,说:“谁敢剃我的头发,我就跟他拼命!”这时,佛陀对他说了一声“善来”,难陀须发自落,就现出比丘相了。也有经中说,佛陀亲自来到他身边,他因害怕佛陀,不敢反抗,不得不让理发师剃发。但不管怎么样,难陀总算出家了。
难陀天生福报很大,具有三十种大丈夫相,跟佛陀只差两相。他出家以后,觉得佛陀非常庄严,就把自己的袈裟做得和佛陀的一模一样。当他穿上袈裟,好多比丘从远处看,都把他当成佛陀,走近一看才发现不是。于是比丘们都有意见,就去告诉佛陀。佛陀制定:从今以后,不可以和佛陀穿一样的袈裟。此后有一天,难陀穿上光鲜的衣服,涂上眼霜,脚穿皮鞋,左手撑伞,右手持钵,准备外出乞食。比丘们见了,又告诉佛陀:“像难陀那样的出家人不庄严。”于是佛陀规定:出家人要穿粪扫衣,行乞时不能撑伞、穿皮鞋、涂眼霜等。
虽说佛陀不允许再穿光鲜的衣服等,但难陀仍忘不了王宫里的享乐,还想着家中的美丽妻子。他一有空,就用瓦片和木板画妻子的形象,整天盯着画像度日。比丘们见后很不高兴,又向佛陀报告。佛陀召集难陀和比丘们,说:从今以后,不得绘画、观看女人的形象。
后来有一天,轮到难陀守护寺舍,他暗自高兴:“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等佛陀外出化缘以后,我就立即回家看妻子!”佛陀知道他的想法,就跟他说:“你如果要出门,就先把所有的房门关好。”
佛陀和眷属离开之后,难陀想:“我还是为佛陀和僧众扫好地、打好洗澡水,然后再回家。”于是他立时动手打扫。谁知这边刚扫完,那边就出现灰尘了,一直耽误很长时间。澡瓶也是刚把一瓶盛好,另一瓶又打翻了,总不能把水盛满。难陀想:“算了,让他们回来后,自己弄吧。但我离开之前,要把僧房的门窗关上。”可他刚关好这一扇窗,那一扇窗又开了;刚关好这一间的门,那一间的门又开了……后来他想:“既然关不了,就不关了。即使僧众的东西丢了,我也有很多钱,我来赔吧!”
难陀想好后,立即走出僧房,准备回家。但他转念一想:“佛陀必定从大路来,那我就走小路吧。”佛陀知道他的心意,故意从小路回来。难陀从远处看到佛陀,急忙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哪知佛陀以神通让大树慢慢飞到空中,难陀一下子就露出来了。佛陀见到难陀后,把他带回了精舍。
还有一次,他又想溜之大吉,迎面见到佛陀,赶紧躲到山上的岩石后面。佛陀以神通将山石化为平地,他又露出来了,佛陀又把他带了回去。
经过这两次折腾,难陀对妻子的贪心还没有退减,尽管身已出家,可仍不学律仪,对佛法也不起欣乐之心,天天想着舍戒回家。佛陀知道他的想法后,依靠神变把他带到雪山(香醉山)上,指着那里的一只盲眼母猿,问他:“这只盲猿与你妻子班扎日嘎比起来,谁更美?”难陀回答:“当然是我妻子美,这盲猿不及她百千分之一,二者怎可相提并论?”佛陀又问:“你愿不愿意去天界看看?”难陀高兴地说:“愿意。”佛陀就让他拉着自己的法衣,一下子腾空到三十三天。
到了那里,佛陀悠然坐于一处,让难陀自己随便走走。于是难陀四处游览,观看一个个天宫。他发现所有天子都在各自的无量殿中,被成群天女围绕,享受着不可思议的安乐受用。只有一座无量宫殿有五百天女,却没有一个天子。难陀感到奇怪,前去询问原因。天女们回答:“在人间,世尊的弟弟难陀守持戒律,他将来会从人间转生天界,这是为他预备的无量宫殿。”
难陀一听,高兴坏了,忙说:“我就是难陀啊!既然已经来了,我就不走了。”说完想进入天宫。天女们说:“你的戒律还没圆满,不能呆在这里。你先回人间,命终后才可以来。”
难陀虽被拒绝,但仍满心欢喜,回到了佛陀身边。佛陀问:“你看到天境了吧?”他回答:“看到了。”佛陀又问:“天女与你妻子相比,谁更美?”他答道:“众天女美。相比之下,班扎日嘎简直就成了盲眼母猿,实在有天壤之别。”
返回人间以后,难陀就对妻子生起了厌离心,开始自觉守持清净戒律。佛陀告诉众比丘:“难陀出家只为得到善趣果报,你们是为了获得涅槃安乐,你们走的路完全不同,所以不要和难陀讲话,不要与他畅所欲言,不要与他同座而坐,不要与他同竿晾衣,不要与他一起诵经,不要将水瓶、钵盂与他的同置一处。”所有的比丘听后,都依教奉行。
难陀见僧众们不理他,非常苦恼。他想:“其他比丘舍弃了我,但阿难是我弟弟,应该慈爱我吧。”于是他到阿难跟前。阿难正在缝衣服,一见到他,也像其他比丘一样,从座位上起身便走。难陀追着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阿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说这是佛陀的教导。他才知道原来是佛陀教他们不要理睬自己,心里十分悲伤。
这时,佛陀来问他:“难陀,你想不想去地狱看看?”他百无聊赖之下,回答说:“想。”佛陀又让他拉着自己的法衣,依靠神变把他带到了地狱,并让他自己去看。难陀见到地狱众生被砍杀、煎煮、扔进器皿中捣碎,特别害怕。最后他在一处看见一口空锅,下面燃烧着熊熊烈火,许多狱卒围绕在旁,他禁不住地问:“锅里为什么没有众生?”狱卒告诉他:“我们在等一个人。”他问:“等谁啊?”答言:“世尊的弟弟难陀。他为获得天人的安乐而守持戒律,将来转生天界享受安乐,但当善果穷尽以后,就会堕落到这里。”
难陀听后,惊恐万分,拔腿就往回跑。但狱卒认出了他,把他拦下:“你现在已经来了,就留下吧。”他忙说:“不行不行,我还要返回人间。”然后拼命跑到佛陀身边。
佛陀问他:“你看见地狱的情况了?”他心有余悸地说:“看见了。”佛陀说:“你觉得怎么样?”“太恐怖了,我回去以后,再也不为人天福报而守戒了。”
1、天人沦为旁生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
1)不能只求人天福报——天人只有暂时的快乐,最终也要感受痛苦。
说明理由:人天福报、世间的瑜伽和禅定很难获得解脱。因为即使转生天界,终究还是在流转。
教证说明:马鸣菩萨在《佛所行赞》中也说:“生死五道轮,犹众星旋转,诸天亦迁变,人中岂得常?”
2)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很难解脱。
正说:假如有明师指点,当下即可证道,获得解脱。
反说:虽然她修习禅定,却缺乏智慧(她福报不够,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禅定的果报终了以后,还是堕入了恶趣。
总结原因:遇到善知识真的特别重要。否则,只是遇到一位普通智者,给你讲些世间的空性及禅修方法,即使当时感觉不错,以为这是真正的解脱道,但结果仍会变成旁生之因,没有多大意义。
所以,一定要寻求真正的解脱——若想获得解脱,一定要听闻空性、证达空性,首先要生起出离心。
2、通过“轮回过患”这一科判的学习,进行总结。
1)六道没有安乐。
2)没有出离心不能获得解脱。
反例——修持人天乘。
▶ 有些宗教引导人们往生天界;许多人只提倡十善。
▶ 比喻说明修持人天乘的过患无穷:就像山上滚落的大石头,最后必定会落到地上,中间不可能停下来;就像种子在水土、阳光等滋润下会发芽一样,业力种子被我执、烦恼之水灌溉后,也会自然生长,让我们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永不得超离。
3)教诫生起出离心的重要性。
总说:我们生起出离心非常重要,若能对轮回痛苦深信不疑,没有必要刻意提防恶业、欢喜善法,自然就会断恶行善。
公案说明:难陀出家的公案。
结论:若对轮回没有出离心,纵然是出家修行、持戒,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
▶ 分析公案中的道理。
反说:有些出家人没有出离心。
正说:因难陀生起坚固的出离心,佛陀说:“在我的教法中,难陀护持根门第一 。”
4)如何生起出离心。
(1)要了知轮回痛苦。
圣者:了解这一点很容易。
▶ 教证说明:佛陀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菩萨以天眼力,观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维:三界之中,无有一乐。”
凡夫:对此并不了知。
▶ 比喻说明:就像酒醉的人一样,反而把疯狂当作快乐。
▶ 教证说明:《大般若经》云:“愚夫贪著,处在六趣,生死火宅,不知出离。”
凡圣对比:
智者眼里,轮回就像火宅、漩涡、兵器林,见了就不愿呆下去;凡夫人因为贪著一切,虽身处轮回的火宅中,却把它当作花园,认为这是快乐之所,一味耽著、不想舍离。
(2)通过闻思本论,发自内心地看破世间,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
▶ 看破什么:今生和来世。
▶ 为什么看破来世:如果你把今世看破了,却希求来世转生天界,或成为更漂亮、更富贵的人,那还是没有意义。
▶ 发愿:放下对轮回的贪执和向往,发誓今生舍弃“头盖”以后,再也不来世间了。
比喻说明:就好像一个人掉在不净粪坑里,出来后再也不愿意进去一样,我们对轮回也要有这种厌离心。
▶ 最好的典范:华智仁波切。
教证说明:《三主要道论》 :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看破今生;修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以看破来世。
(3)避免学佛的错误行为。
▶ 求保佑——学佛只流于表面,不深入经藏
1、遇到善知识真的特别重要,空性之法特别重要。
遇到善知识真的特别重要。否则,只是遇到一位普通智者,给你讲些世间的空性及禅修方法,即使当时感觉不错,以为这是真正的解脱道,但结果仍会变成旁生之因,没有多大意义。若想获得解脱,一定要听闻空性、证达空性。
2、佛法修行的框架。
一定要对佛陀有信心、对轮回有出离心、对众生有大悲心,在这样的框架内,修行才会有希望。否则,只是理论上了解一下,离真正的佛道还比较遥远。
3、依教奉行也是一种利他的方便与智慧。
在佛陀引导难陀出家、生起真实出离心的公案中,佛陀为调整难陀守持戒律的发心而要求僧众不要跟难陀说话,即使是难陀的弟弟阿难也依照佛陀要求而行,最终这也成为难陀为解脱而守持戒律发心的一种助缘。
所以说,在学修的道路上,依照佛陀的教言、上师的教言而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他、护持他人善根、成熟他人善根的一种智慧与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