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也是空性的!
当今社会,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对人施加着巨大影响,那估计大家都会说:是手机!手机包罗万象的功能——社交、娱乐、学习、消费等,以及其成瘾化的设计,让它如同人体上新长出来的一个器官一样,难以摆脱。
不夸张地说,许多现代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带手机时,就魂不守舍,坐卧不宁。
曾经有大德说过,手机是最大的散乱之因,是毁坏修行的最大障碍,是魔王波旬的工具。虽然手机能够提供沟通和学习的便利,但大部分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都是在虚度光阴。可明明知道手机的危害,但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真令人烦恼不已。
都说佛法中有很多办法能够对治各种执着、贪婪和痛苦,那我们不妨从中找一找,有哪些教言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治难缠的“手机”吧。
手机是恶友
据统计,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表面上手机像一个沉默的好友,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无聊的时间。但实际上,如果对照佛教中关于“恶友”的定义,手机完全就是一位坏朋友,不仅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助长了我们内心的贪嗔痴。
恶友不仅仅是指那些教唆自己犯罪,或行持不法勾当的人(小编:也包括手机)。因为和他在一起的各种散乱一方面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减少了闻思修,而且在游乐的过程中也会助长我们的贪嗔痴。尽管他不一定是故意在影响我们学佛,但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对我们好,所以反而让我们得不偿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就会毁掉我们的前途,让我们失去解脱的希望,并最终堕落轮回三途。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手机)就是我们的恶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凡夫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如果长期与这种恶友在一起,不但生起菩提心没有希望,原来学到的好习惯也会慢慢化为乌有。本来一个人的佛性可以在今生成熟,但因为遇到了恶友,所以佛种也无法成熟、发芽,今生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所以,不管恶友是谁,我们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手机是散乱之因
据报道,现代人平均每人每天要看110次手机。人们在手机上聊天、看剧,刷短视频、玩游戏,心绪一直随着手机不断变化,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喜一会悲,在无尽的散乱中荒废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对心灵的掌控,而手机则主宰了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散乱?其实散乱的范围非常广。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门的烦恼,再加上吃、喝、玩、乐、睡,都是散乱。有散乱不仅禅定修不起来,连闻思都没有办法。用佛教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乱、浮躁,对看手机、网络、电视、逛街等乐此不疲,根本无法在一个地方安静半个小时以上,除非是发呆。这样就越来越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在。要知道,任何有价值的灵感、神通与智慧,都是在静下来的状态当中发现的,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发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还会导致内心空虚。过度依赖于外在,不愿意去开发内在精神的潜在功能,不要说成佛,连儒家、道家、科学家、哲学家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
之所以我们舍得把时间消磨在手机上,是因为我们认为时间并不宝贵,既没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感悟,更不认为我们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所剩无几,反而觉得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而事实恰恰相反。
你有没有把握明天还活着?有没有把握下个月还活着?
没有。然而我们却不愿意这样想,总希望活得久一点,便随此欲望而产生这样的观点——我可能还会活很久,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现在我们虽已得到暇满人身,但它不是常住不灭的。它没有任何可信度,随时可以丢失,无常随时都可能到来。一旦无常来临,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得人身就没有把握了。深深体会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结果,是我们修行的动力,使我们再也不会懈怠、懒惰。既然知道人身这么难得、这么无常,就会开始思考:“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活着的真正目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们肯定会精进修行。
手机如同我们曾经喜爱过的任何一样东西——好看的衣服、化妆品、汽车、手表、房子等,之所以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成就感,那种轻松、愉悦、开心的感觉,确实让人们对它很难割舍。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以及由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情绪,都是不存在的。执著于此,如同把手伸向虚空求取实物,毫无意义。
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同样,如果去追踪我们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舒服的、哀伤的、恐怖的……最后都会追到同一个起点——完全消失而成为空性。对此,有一个印度中观论师的比喻很恰当:
在一个湖面上,长满了一种黄色的鲜花。从远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艳灿烂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鲜花的根源,却发现花根并没有与地面连接,而是从水中长出来的。同样,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所有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坚稳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于虚空。我们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可靠的。不仅佛教这样认为,包括现代科学也承认这一点。
老子的《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而做为一名佛教徒,为了修行大义,更应该守护好根门,少看手机、电视,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
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所谓的简单生活,并不是要过苦日子,而是过得简单、环保、低碳、实实在在一点,不要太虚荣。
若能选择少欲知足,就能腾出大量时间,去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更好、更崇高的东西,就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可以做对全部生命有意义的事情。若能这样,则在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时,生活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手机将人们的时间切割成无数的碎片,而这些碎片时间除了能让人暂时放松、娱乐一下外,对人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会在你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一堆贪嗔痴的种子,待因缘成熟时,将为你的后世生活掀起烦恼和痛苦的惊涛骇浪。
如果把看手机的碎片时间,换成做下面这些事,就能让寸寸光阴发挥出金子般的价值,为我们的今生来世积累下无边的福报资粮:
*忆念上师——回忆一下上师的音容笑貌和殊胜教言(吉美林巴尊者说过:仅是忆念上师一瞬间,便胜过以数百万年间,持续修为本尊观修法);
*发个菩提愿:我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成佛、成佛!(阿底峡尊者说:这一世发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赡部洲那么大世界的众生);
*修下无常观——世事难料,今天晚上我还能不能活着走进家门?(释迦牟尼佛说: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简单观下空性——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假使谁人能够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
*提起正知正念——用心观察自己此刻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
*再不济,也可以闭目养个神,休息下眼睛,放空下精神。
手机是善友还是恶友,是工具还是掌控者,取决于您对它的认识和做法。愿每一位困在手机里的人,都能在必要的时候用上手机,在没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放下手机,从而摆脱对手机的困扰和依赖吧!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修行人的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