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大乘佛教徒不应该讨厌生死 Back

大乘佛教徒不应该讨厌生死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22-01-24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

获得已连载合集


 *注:因为某些不可控的原因,暂时不能上传视频了,大家只能听音频,请理解,且听且珍惜!


所以,树要生长的时候,甲坼才能够树生。 


此业报身”,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是业力所造成的。佛的身体就不一样了。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的身体,大乘和小乘的观点就不一样。小乘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也是父母的精卵构成的,跟其他众生的身体没有什么区别。


小乘佛教皈依佛的时候,他分得很清楚,他不皈依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为什么呢?他说:佛的身体属于四谛当中的苦谛,也是无常的、痛苦的。所以,他不皈依释迦牟尼佛的肉体。那皈依什么呢?皈依佛陀的内在智慧,就是四谛当中的道谛和灭谛。他皈依道谛和灭谛,不皈依苦谛,小乘就是这样。


但是,大乘观点就不一样。大乘佛教说: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从世俗的角度看,他就是净饭王的儿子,他的身体当然是通过父母的精卵造成的,但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而已。实际上佛陀的身体,本质就是智慧身,本质上跟报身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乘佛教皈依的时候既皈依佛的内在智慧,又皈依佛陀的身体。


这是大乘和小乘的理解深度不一样。所以,包括十地菩萨,只有他的身体灭了以后,才可以换来报身佛的身体,然后就成佛了。用普通大乘佛教的观点讲的话可以这样讲。用禅宗自己的说法,也可以这么讲。 



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我们现在这个业力果报的身体是有漏的,也是念念无常的。“无一定法”,这个当中没有一个不变的,它就是一个无常的法。“但随念修之”,现在的这个身体和意识,虽然是业力果报的一个显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无常的身和心去修行,最后达到超越无常的境界。


亦不得厌生死”。我们也不能讨厌生死,这个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核心的思想。这个上面,大乘和小乘也有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区别。


小乘佛教他们既害怕生死,又讨厌生死,所以,他们对自己五蕴的身体,就像敌人一样来看。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存在一刹那的身体和五蕴,就没有办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他们就是一边倒,极端地讨厌生死,特别地执著解脱。他就是为了超越生死轮回,追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佛教就不堕两边。第一,他不住轮回,从轮回当中要超越;第二,他不住于涅槃。这个在《华严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之前也讲过,学大乘佛教的人,首先是要超越生死,但是不脱离轮回。


小乘佛教的成就是阿罗汉,阿罗汉他追求解脱,他是脱离轮回了。小乘佛教认为,他们的解脱是永久的解脱。从大乘的角度看,还不是永久的解脱,但是确实在非常非常漫长的时间当中,停留在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他在这个禅定当中,没有办法去度众生,也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他一直都停留在这种灭定当中,所以他们的这个解脱就叫作住于涅槃。



我们普通人就是特别贪著生死轮回,没有出离心,所以就是住于轮回,也是一个极端。大乘佛教的解脱是不住于这两个极端。第一个他不讨厌生死。


不讨厌生死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他证悟了,知道生死轮回也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讨厌的。另一个是因为大乘佛教他最终的目的就是度众生,那么度众生的话,那就不能讨厌生死。


所以,大乘佛教的核心的思想或者精神,就是不讨厌生死,生生世世回到轮回当中来度众生。不一定一直都是以人的身份,也不一定是高层人的身份,像国王、大臣、有钱人。他也有可能是动物,或者是社会最底层人的身份。反正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和形式来度众生,这就是他们修行的目的。


所以,第一个他不能讨厌生死,第二个他也不会讨厌生死。很多大乘的佛经讲过了,他已经证悟了空性,已经达到了一地菩萨的境界,对他自身来说,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都不存在,所以他也没有必要讨厌生死。这是一个。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为什么中阴是非常好的解脱时机?

既然所有本尊都是一个本质,那念诵不同咒语是否可以观想同一本尊

你以为的福报未必是福报,但能有机会听闻并修行殊胜教法就是真正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