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72 | 了解证法:生圆次第、十地、无学地的分类、五道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72 | 了解证法:生圆次第、十地、无学地的分类、五道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09


传讲时间:2015. 7 .2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下面别说证法,讲生圆次第、十地、无学地的分类和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证法地道生圆次,什么是证法呢?证法是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

总持等持智慧藏,还有总持,包括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和忍陀罗尼这四种陀罗尼。

所谓的陀罗尼,是控制恶法、生起善法的方法。在文字等方面不忘叫总持或者不忘陀罗尼,所有的法全部不忘叫法陀罗尼,所有的意义不忘叫义陀罗尼,还有咒语不忘——密咒的一些法不忘等,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等持是禅定的意思,有狮子奋迅等持、楞严等持等很多三摩地等持。

然后是智慧,能取舍的都叫做智慧,有人无我的智慧、法无我的智慧、世间抉择的智慧等。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还有大悲心,对可怜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种种无量无边的方法全部叫做证法。

以前讲《极乐愿文大疏》的时候也说过: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一刹那善心也属于证法,能受持一个偈颂的佛法词句也属于受持教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教法;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今天背诵《俱舍论》的一个颂词,或者念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颂词,这也是受持教法。通过传法,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法义不忘的境界、大悲心、智慧等,这些都是受持证法。

拓展内容

《极乐愿文大疏》:“从广义来说,了知一句法义也是教法,思维一句法义仅仅生起一刹那善心也是证法。”


说到受持佛法,现在有些人经常讲:“一定要修一个大庙!”藏地也是,有些寺院的大德们整天都是修金碧辉煌的庙,但修庙呢……修庙是什么?证法还是教法?证法、教法的所依?教法吗?谁说的?如果是教法的话,那它是因法还是果法?因法?在十二部经典里面,修寺院是哪个?(众笑)

我们作为佛教徒,真正护持教法很重要,护持证法也很重要。希望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你学了佛法以后应该用上。就像一个读师范的学生,在师范读了四五年毕业之后应该教书,不教书很可惜啊!同样的道理,我们懂得了这些佛法就应该尽力去弘扬,因为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不懂佛法,而且他们对佛法的渴望和希求心还是很强的,所以我们需要佛法方面的智慧、陀罗尼、等持还有大悲心。

在家菩萨的“出家”

尤其在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大悲心的话,这是真正的受持证法!昨天我们传了菩萨戒,很多人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受持菩萨戒,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其实生起大悲心和利益众生,在所有证法当中,是功德非常非常大的。

有一部经典讲了一个公案,不知道我讲过没有。有一个地方有个长相特别庄严的妓女叫妙金光,当地的国王、大臣等很多人物都非常喜欢她。有一次她跟一个商主之子出去,文殊菩萨发现度化她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于是就在她面前显现。因为妙金光的身体发出金光、特别好看,文殊菩萨为了度化她,就在她面前显现一个比她的光更加殊胜、非常英俊庄严的男士,并且令她的光几乎暗淡无色。于是妙金光女士对他产生了贪欲之心,动了心。这个时候多闻天子出现了,对妙金光说:“他是圣者文殊菩萨,你不应该产生这样的心,但是他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所愿。”

他这样讲的时候,妙金光女士说:“我不求什么其他的,但是我喜欢文殊菩萨的衣服。”她认为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庄严男士)的衣服发出的光,所以就说:“我喜欢他的衣服,能不能把它给我,其他的我不求。”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化现的男士说:“我可以把庄严的衣服给你,但是有个条件,你要发菩提心。如果你发了菩提心,我就把衣服给你。”

当时,她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但是因为她特别喜欢他的妙色,所以就答应了:“我会发菩提心的。”于是文殊菩萨对她宣讲了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她当下就了悟了一些境界。然后她想出家,文殊菩萨告诉她:“菩萨真正的出家是生起菩提心、利益众生!”

所以,有些居士因为在生活当中受到一些逼迫、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折磨,在开法会的时候又看到一些穿红色衣服的出家人,于是就很想出家。但是出家也有一些痛苦,出家生活也是比较漫长的,如果没有很好地守持戒律、行持妙法的话,出家也不一定是很好的。

所以,我刚才讲的大乘经典的真正意义是:作为在家菩萨,他的“出家”实际上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利益众生,在家菩萨就是以这种出家形式来行持善法的。同时,他的相续当中生起了大悲心和智慧的话,就是所谓的受持证法。

对于证法和教法,我们应该要明白。否则,现在很多佛教徒每天都是忙着,每天都跑来跑去。前一段时间我也说了,现在各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本来汉族人有时候就特别喜欢一些仪式——昨天我生日的时候,好像很多人都忙了半天,后来我没有去成,很多人也比较失望。一方面也理解大家,但是,这个蛋糕弄来弄去,一会儿拿来,一会儿吃,一会儿喝,“哇,特别欢喜啊!”有时候这些形式也是需要的,我们毕竟是人,需要感情、需要一些交流;但是有时候,重视形式胜过学习的话,可能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也会成为形式化,形式化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实质、没有核心。

因此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不应该只注重形式。很多人说:“啊,给我办个皈依证!”但是,你连皈依的到底是什么都不懂。传皈依的法师也不懂:“啊,我给你皈依!”“啪!”盖一个特别大的章,“来,一个一个给你们发皈依证。”那这个皈依证有什么意义呢?你如果真的懂了三宝的意义,用皈依证来代表是可以的,这个确实是有加持——依靠皈依证,你到寺院等地方可以免费吃斋,也起到了皈依证的作用,吃一顿也是不错的了。(众笑)

庚二、宣说十地:

下面讲十地。为什么讲十地呢?十地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一到十地的菩萨是三宝里面的僧宝,所有菩萨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属于证法。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关于十地菩萨,《十地经》《入中论》《宝鬘论》等很多经论都已经讲了很多,我想在座稍微有一点佛教基础的人都非常清楚的;如果没有基础的话,怎么样也可能听不懂。

十地极喜无垢地,我们都知道,十地当中,首先是第一地——极喜地,圆满了布施度;第二地叫无垢地,圆满了戒律度。

发光焰慧难胜地,第三地是发光地,圆满安忍度;第四地是焰慧地,圆满精进度;第五地是难胜地,圆满静虑度。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现前地是第六地,圆满智慧度;远行地是第七地,圆满方便度;然后是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是力度圆满、愿度圆满和智度圆满。

那么后面的这个智度圆满什么呢?在前面第六地的时候,六波罗蜜多中的智慧度已经圆满了,到后面第十地的时候,实际上是断除了细微的所知障,此时最精确、最微妙的智慧会现前。

一般来讲,从第一地到十地分别断除的违品是:悭吝、破戒、嗔怒、懈怠、散乱、无明,即六度的违品;这些断除以后,还要断除方便的障碍、大愿的障碍、力的障碍。到了十地,所有细微的所知障全部断除了,十地末位的时候会现前真正的如来正等觉果位。

当然每一地也有很多功德,比如第一地菩萨在果位现前的时候,在一刹那间度化一百个众生,震动一百个世界,现见一百个如来等,有许许多多的功德。而且一地到十地之间,功德又翻倍地增长,《入中论》《十地经》当中也讲得特别清楚。

在这里要让大家了解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声闻八地和菩萨十地,声闻也会将所有的果分为八地,但不管怎么分,实际上,这些圣者的相续当中有一种善法、善的力量,这些善是值得我们皈依的法宝,而且是法宝里面的证法,这一点今天在座的应该都会清楚。

方便的话,你们最好看一下《大车疏》,里面引用了《辨法法性论》《宝鬘论》《般若八千颂》等很多经论的教证。我们原来学的时候——很多老年人经常跟一些年轻人说:“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但我倒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以前每次学《心性休息》颂词的时候,确实都把《大车疏》看好几遍,不知道你们现在看了没有,没有看的话我也不可能哭着抓你们,也没办法。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下面讲别说内外分类,科判的意思是,分别宣说密宗和显宗的果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按照因乘(显宗)的观点来讲,前面的十地圆满了之后叫十一地,即普光地,实际上就是无学地——佛陀的果位。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按照密宗身语意不同功德的分法,有十二地、十三地等,而且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密宗当中的十二地是莲花地,十三地是金刚地;其他有些经典里面讲,十四地是大乐地,十五地是等持地,十六地是无上智地,还有很多分法。

实际上我们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讲过这些果法,讲的是什么呢?一个是自性身,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报身,还有一个是化身,此外还讲了佛陀的事业——《现观庄严论》的最后一品当中主要讲三身和事业。

讲三身和事业的时候说到:法身显现二十一种无漏法,报身是相好圆满的身相,化身在众生界当中示现种种,比如工巧化身、殊胜化身、投生化身等,以各种方式来利益众生;最后得了无学地的时候,不管怎么样,佛陀的事业永远也不会间断。密宗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显宗里面也是如此宣说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呢?显宗和密宗大致的意义完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包括在什么里面呢?也是包括在证法里面。大家都应该知道,佛陀相续当中无量的二十一种无漏法,他的相好庄严,以及在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不间断的事业,这些不共的力量实际上叫做证法。

所以我们皈依的是什么呢?从佛陀身相的角度来讲,是皈依佛;佛陀相续当中的智慧和功德属于证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皈依法。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如果你是一个居士,我昨前天也讲了,可以说你属于小僧众;因为你的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你也可以说有佛宝的功德;如果你有大悲心、慈心和智慧,那你的相续中也有法宝。

现在很多人讲:“什么是法宝呢?”“噢,这个经典就是法宝。”有些人连经典是法宝也不知道,在经典上面踩来踩去、越过去越过来,显示“神通”。《百业经》里面经常有阿罗汉在空中飞来飞去,让大家生起信心。而现在不懂佛教的“佛教徒”,经常在佛经和佛像上面“飞来飞去”,这也是他们的示现神通。(众笑)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下面讲五道,五道也属于证法。这个科判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好好地思维,不然我们佛教徒有时候比较盲目。

资粮加行与见道,五道当中,一个是资粮道。我们前面讲过,初学者进入这个境界的时候,先广大地积累资粮,这叫做资粮道。然后是加行道,接近见到万法真相的时候,那种修行叫做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地。

然后到了见道,所有的见断全部断除了,现见万法的实相,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叫做见道。

修道无学之五道,从二地到十地之间的修行过程叫做修道,断除了一切修断,现前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层层的功德。最后获得了无学的佛地。这叫做五道,五道的所有境界属于证法。

二次第等深心境,此外,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整个修道过程当中不能离开的,是密宗特殊的修行方法;还有成千上万修行次第的、甚深的心的境界——见道、修道的境界,以及一般凡夫人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大悲菩提心、出离心、无二慧等,这些甚深的心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

妙法日具无垢光。妙法日具有无垢的光芒,这句话可以算是对上面教法和证法的一个总结文。意思就是说,上面讲的十二部经典和六大密续这些经续,即因法和果法的教法,五道十地所摄的所有证法,凡是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就叫做妙法。这个妙法具有无量无边的光芒,就像太阳具有光芒,可以遣除世间的黑暗,同样的,教法和证法具有智慧的光芒,这个智慧的光芒能遣除众生无始以来非常黑暗的心灵的愚痴。

所以,皈依法宝的人应该是很有智慧的,能遣除心灵的黑暗,不会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事都没办法取舍,特别迷茫、特别迷惑,不是这样的。他应该是具有正法的光芒,对世间和出世间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自己心里也很坦然,不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非常痛苦、纠结、伤心,甚至选择自杀等。不会这样的,对吧?佛教徒有没有自杀的?应该有,修不好的话佛教徒也是一样的。

下面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颂词。

戊三、别说僧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缘佛子为外僧,下面讲什么是三宝里面的僧宝。前面讲的是凡夫僧众,包括现出家相的僧人,这些也属于僧宝的一部分。那么这里从小乘来讲,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声闻缘觉的这些果位,以及从大乘来讲,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佛子,还有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佛子,这些叫做外僧。因为从层次上讲,不是特别高的叫外僧。

空行密众为内僧。空行众,像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等,有很多的护法、空行;密众,即行持密宗的一些瑜伽士、持明者。

持明有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四种,在其他的密宗当中也讲过。

通过修行密法,虽然异熟的身体还是存在的,但是心基本上已经获得了这种境界,这属于加行道和资粮道,叫做异熟持明。当然按照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异熟持明是从一地菩萨开始的。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身。”



长寿持明是已经获得了不生不死的境界,就像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扎那样。当然莲花生大士不一定是一地菩萨,但是从他的身相不迁变上来说,经常也被叫做长寿持明。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具有修道境界者。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者。

对所有人观清净心

有些人表面看来是在家形象,有些是空行形象,但是实际上,其内在的智慧已经成熟了,所以也属于僧众。我们可能认为老比丘、小沙弥等穿着出家衣服的都是僧人,其他的不一定是。但实际上,通过佛教的修行,在家人也有修行到一定境界的,就像四大持明是不分出家、在家身份的;瑜伽修行境界确实非常高的话,在家人也可以成为殊胜的应供处,也是殊胜的僧人。

原来有一个施主,他特别喜欢供养僧众,但是他喜欢供养的是老僧众、一些老比丘——满面皱纹、牙齿脱落、头发花白,这样的他特别喜欢。而一些小沙弥,他觉得特别调皮,就不太喜欢供养。

有一次他供僧的时候,有一群沙弥应供,他们全是阿罗汉。这些阿罗汉知道施主的心思,就显现神通,在他供养僧众的时候,每一个小沙弥都变成一个老出家人。当他正在供斋的时候,他们突然就变成了原来小沙弥的样子。这个时候施主有点不高兴,心想:“我刚才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出家人,怎么一个个都变成了年轻人?”后来,这些阿罗汉给他讲了很多众僧们的功德,让他以后不要分别出家人的长幼。

很多人可能也有这种想法:某某人是老修行人,应该不错的,我愿意供养他;哦,某人是小沙弥,刚出家,是比较调皮的,我只是形式上恭敬他,实际上我不愿意对他产生信心。

不管怎么样,大家要知道什么呢?观清净心很重要。也许我们特别起信心的、被认为是佛菩萨化现的供养对境,内在不具足什么功德;也许我们经常侮辱、看不起的人,他的境界却是非常高的。就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会示现各种各样非常普通甚至丑陋的形象,比如乞丐和街上的流浪汉等,对这些人我们最好观清净心——看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你也不要侮辱他,也许他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法王说:“在五台山,文殊菩萨会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显现。”于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些农民种庄稼就想:这个农民肯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看到一些乞丐的时候就想:噢,这肯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我们到了西安的时候看见几个小偷,本来很恨他们,但是一想:“噢,可能是文殊菩萨显现来偷东西,我们不应该对他们产生邪见。”(众笑)有各种情况发生。

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地观清净心,别人有可能就是应该皈依的对境——僧众。


颂词背诵打卡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温故而知新


71课-72课


【知识类】

1、请解释:因皈依对境中的三宝、教法、证法、十二部经典、六种续部、总持、五道、十地、外僧、内僧、四种持明。

2、显宗和密宗对果地的承许有什么不同?哪些法属于果地的证法?


【修行类】

1、什么是在家菩萨的“出家”?你打算如何实现?


【生活类】

1、结合本课的公案说明,为什么需要对周围的人观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