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有些事,一定要做。 Back

有些事,一定要做。








 0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华智仁波切在这个笔记中讲到:任何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唯一的工作,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饶益有情。无论是听闻、思惟、念经、磕头等等,中心就是饶益有情,出发点就是利益众生,然而,就像刚才提到的,虽然出发点或者动机相当不错,但凡夫在做任何一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很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不一定能真正地饶益众生,非但如此,同时还极有可能会对众生造成不同层次的伤害,所以,大乘修行人需要有智慧,需要理性的取舍,假如没有智慧而盲目行事,即使想利益众生,也会遭遇诸多问题而难以辨别,因此,学习九种观察尤为重要!







 02   


绕益有情要观察利害轻重,也即观察对自己与众生损益的轻重大小。


1、如果一件事情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极大的利益,但对自己也有一些伤害,不过伤害不是很严重,不可能从此就不发菩提心、不学大佛法或者干脆不学佛了,无非是在身体、心理上,或者生活方面上受到一些伤害,既然利益大于损害,那么无论任何事情,理应选择去做。


我前面提到过一些原则性的选择,但此处是详细的剖析。





 


  03  


2、如果做一件事情,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微不足道,而自己受到的伤害却非常严重,则可以考虑放弃。


那么,其中严重不严重的界限在哪里呢?虽然也可以考虑如果钱全部布施出去了,生活上会遇到一些困难等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要看菩提心会不会受到伤害,学佛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影响,有没有因果取舍上的疑虑。如果这些有问题的话,就可以选择不做。


此时的保护自己,实际上就是保护众生。不像现在有些人所说的:“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好,非常符合佛教的宗旨,但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他们所谓的“保护动物”,其实就是先让他们多多繁殖,以后自己可以吃更多动物肉,用更多动物皮,或者让更多的动物来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个说法的立足点,完全出于自私自利,丝毫没有利他心。








 04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片名叫做《为什么不能吃它们?》。想必你们都看过了吧!在看了里面的有些内容以后,我感觉很失望!他们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分析,怎么样保护动物,怎么样保护环境等等,说到最后有些人还是认为,吃动物是正大光明、天经地义的,只是吃法上应该人道一点。









 05  


还有一个纪录片,纪录了电视台邀请很多专家、学者,分析人应不应该吃野生动物的过程。我听出来的结论就是,除了野生动物之外,其它的动物吃不吃根本不需要讨论,吃是理所当然的。


此处所讲的,是真正的利他心,没有丝毫的自私动机,否则就不叫大乘佛法。符合大乘佛法的所有言行举止,都应从纯粹的利他心出发,无论通过哪种表达方式,只要有自私心的成分,就不能称为大乘佛法。






 06  




 3、如果一件事情对众生的伤害和对自己的伤害一样大,该怎么取舍呢?那就要看自己的境界了。


假如是停留在最底层境界的人,也可以考虑不做。即使不做,也不会犯菩萨戒,不但不会犯菩萨戒,而且也是一种很理性的选择,这很重要。


如果是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的人,则可以考虑做这件事情。尽管对众生的利益没有超过对自己的伤害,但自己的菩提心却不会因此而退转,修学大乘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有理由考虑以利益有情为重。


如果是第三阶段的登地菩萨,就根本不需要观察了,菩萨随时随地、面对任何事情,首先都是考虑众生,无需考虑自己,因为菩萨已经证悟了无我空性,对他来说,名利、钱财等等都是可有可无的过眼烟云,即使在名利、地位、身体等任何方面受到损害,菩萨也根本不会像凡夫那样受到很严重的伤害,根本不会妨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





文字:《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