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一 | 观察自心的习性 Back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一 | 观察自心的习性

動物樂傳心 2023-01-3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佛教大师们在他们的著作和教法中谈到他们的观察:所有的生命都想要得到快乐,避开痛苦。当然,这项发现不仅限于佛法或特定的哲学、心 理 、科学或心灵领域。


我们只要看看自己与这世界上其他众生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这合理的推论。截至目前,大家对于各种种类和程度的痛苦应该很清楚,所有 的 痛 苦 都 可 以 归 类 为 “堵 嘎 ” (藏 文 , “痛 苦 ” 之 意 )。但 是 ,什么是快乐呢?要怎么定义快乐呢?要如何得到快乐呢?是否有某一件事物能让每个人都快乐呢?这通常是我在演讲时会问的最后一个问题。不 过 ,答案总是五花八门。有 些 人 回 答 “金 钱 ”,有 些 人 回 答 “爱 ”,有些人说“和平”,有 些 人 说 “黄金”。有 一 次 我 甚 至 听 到 “红番椒”。有趣的是,每 个 答 案 都 有 相 反 的 声 音 。有 些 人 不 想 要 有 钱 ,他们比较喜欢简单的生活;有些人比较喜欢独居;有些人喜欢争论他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当然,有些人不喜欢红番椒。


现场不再有人提出答案之后,演 讲厅一片沉寂,每个人都了解没有一件事物是众人认可的。听众逐渐了解他们的回答,要不是外在的事物,就是他们自身以外的事物,或者是当下此地体验以外的状态。


此 刻 ,现场陷人更深的寂静与沉思,因为每一个人都开始了解,这个趣味十足且带来欢笑的简单问答练习,暴露了深植在感知和信念之中的习性。这习性总是带来持续的痛苦,并阻碍我们去发现持久和真正的快乐。在 这 些 习 性 之 中 ,其 中 一 个 是 倾 向 以 二 元 的 名 词 去 定 义 经验 ,像 是 “自己” 与 “他人”、“我的” 与 “不是我的”、“愉快”与 “不愉快”,以二元的方式与世界联结并非惨事。


我们之前谈到 ,就生理层面来说,我们受到文化、家族和个人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去分辨事物。这些习性不只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各自在社会 互 动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和 日 常 工 作 的 运 作 。单 纯 从 实 际 的 观 点 来看 ,以 二 元 名 词 去 “勘测” 和引导日常生活是极为重要的方式。 


这几年我跟人们的交流,发 现 大 家 都 误 以 为 佛 教 徒 认 为 “二元感知” 是 瑕 疵 ,其 实 不 然 。不 管 是 佛 陀 或 追 随 佛 陀 的 大 师 们 ,都 不 曾 开 示 以 二 元 名 词 与 世 界 联 结 是 错 误 的 或 有 害 的 。他们解释 ,用 “主体” 和 “客体”、 “自己” 与 “他 人 ” 等等去定义体验 ,只不过是觉性的其中一面,虽然局限,却很有用。打 一 个 简单的比方:双 手 为 我 们 完 成 许 多 工 作 ,例 如 打 字 、切 菜 、按电话号码、在 MP3 播放器上选曲、开 门 与关门,以及扣衬衫纽扣。你可以有一长串清单列出双手的功用,但你能说双手能 做 的 一 切 事 情 ,就 代 表 了 你 全 部 的 能 力 吗 ?如果努力练习的话 ,你 也 许 可 以 用 手 走 路 。


但 是 ,你 可 以 用 双 手 看 、听或闻吗 ?双手可以消化食物,维持心脏和肝脏的机能吗?双手可以下决定吗?除非上天赐予你特异功能,否则你是不可能达成这些事,于是 你 放 下 了 “双手能做的事,就代表你所有能力” 的想法。我们很容易接受双手无法代表我们所有的能力,然 而 ,我们却 不 容 易 了 解 将 体 验 划 分 为 相 对 的 名 词 ,例 如 “主 体 ” 与 “客体”、“自己” 与 “他人” 或 “我的” 与 “不是我的”,仅只是佛性的部分能力。除非有人为我们点出看待体验的不同观点,我们也欣然去探究,否 则 ,我们的二元概念,以及从二元概念生起的各种内心习性,将阻碍我们去体验自身固有的全部潜能。


内心习性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想象你戴上一副深绿色的太阳眼镜。你看到的每一样事物都是绿色的,绿色的人、绿 色 的 车 子 、绿 色 的 建 筑 物 、绿色的米饭和绿色的比萨,甚至你的手脚也是绿的。如 果 摘 下太阳眼镜,你整个经验都会改变。“喚 !人 不 是 绿 的 !” “我的手不是绿的丨”“我的脸不是绿的 !” “比萨不是绿的!”


如果 你 永 远 不 摘 下 眼 镜 呢 ?如 果 你 认 为 不 戴 眼 镜 就 无 法 生活 ,坚持要戴上眼镜,你甚至从未想过要摘下来,连睡觉的时候都戴着呢?你当然可以在视万物都是绿色之下生活,但你会失去看到许多不同颜色的机会。 


一 旦你习惯看到的都是绿色,你几乎不会停下来思考— 或许绿色不是你唯一能看到的颜色,你全然地相信万物都是绿色的。同样的,特 定 的 内 心 习 性 决 定 了 我 们 的 世 界 观 。我们执著“太阳眼镜的观点”,我们认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它们实际的状态。我们的生理构造、文化和个人经验携手合作,误将相对特性当做究竟真理,误将概念当成直接体验。


这种不一致性总是造成我们的不安,这 是 一 种 潜 藏 在 觉 性 背 后 的 “自由浮动” 的 痛 苦 ,是一种不完整、孤立和不安定的纠缠不休的感觉。为了努力对治这个根本的不安,我 们 习 惯 使 相 对 世 界 的 “居民”,包括我 们 自 己 、他 人 、事 物 和 环 境 等 等 ,具有种种能增强它们外在坚实和稳定的特性。但 是 ,这种做法反而更进一步掩盖了我们的观点。我们除了误将相对特性当做究竟特性之外,还将错谬的见解掩藏在幻相之下。




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


第四谪— 道谛教导,要 止 息 痛 苦 ,就必须斩断感知的二元习气以及支撑二元习气的幻相。我们不去对抗或压制,而是拥抱和探索。不管痛苦是怎么展现,都是修持道上的向导,能究竟指引我们发现它的源头。直接面 对 痛 苦 ,就能开 始 运 用 它 ,而不是被它所利用。


 一 开 始 ,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模糊的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在快速激烈地奔驰,我 们 无 法 一 一 分 辨 。它 们 看 起 来 很 坚 实 、能被感知且深植在现实中。于是我们会认为,事物原本就是这样的啊!但 是 ,付出一些耐心之后,我们就能够从宏观上看到整个情况。当我们继续观察,开始注意到一些瑕疵和破绽,我们会发现这些念头并不如想象中的坚实。


观察时间愈久,就会看到更多瑕疵 ,最 后 ,作为认识自己和周遭世界的信念和观点开始瓦解。此时 ,我们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然 而 ,一 旦 尘 埃 落 定 ,我们发现自己以更直接和甚深的领悟,去面对自身和现实的本质。从修持之道启程前,事前熟悉地形是有帮助的,我们不仅对目的地有些了解,也 能 够 警 觉 在 路 上 会 撞 到 的 “突 起 物 ”,这里指的是特别难看透的执著信念。我年轻时在智慧林求学,当时老师要 我 去 寻 找 三 种 特 定 的 “突起物”,也就是恒常、单一和独立。



我们仍执著“恒常”的想法


车子和电脑 出 现 故 障 ,我 们 会 搬 家 、换 工 作 、长 大 、老 化 、生 病 ,最后死亡。我们观察自己的历程时,知道自己不再是婴儿和学童。有些转变是大家会欣喜接受的,像 是 大 学 毕 业 、结婚生子 、搬新家和换新工作。


另外有些转变并不愉快,就像所有人一样 ,我们会生病、老 化 ,最 后 死 亡 ,或'是失业、丧 偶 ,或跟你的爱人 说 :“我不爱你了。”即使知道这些特定变化终将到来,在 极 微 细 的 程 度 上 ,我们仍 然 执 著 “恒常” 的想法:自始至终我们都顽固地认为,明明就有 “自我”,也 有 “他 人 ”;觉 得 昨 天 的 “我 ” 跟 今 天 的 “我 ”是相同的;觉得昨天我们看到的桌子和书,跟今天看到的桌子和书是相同的;觉得昨天开示的明就仁波切,跟今天开示的明就仁波切是同一个人。


我 们 的 情 绪 有 时 候 好 像 也 是 “恒 常 ” 的 :“昨天我对老板生气,今天我对他生气,明天我将对他生气。我永远不原谅他 !”佛 陀 将我们这种错觉比喻为爬树,看 起 来 很 健 康 的 一 棵 树 ,树干内却是中空腐烂。当 我 们 爬 得 愈 高 ,就 愈 执 著 枯 死 的 树 枝 ,担心树枝会断裂。最 后 ,我们一定会摔下来— 爬 得 愈 高 ,摔得愈痛。就心理层面而言, “你 ”、 “我 ” 和他人一直在改变。九岁的“我 ” 跟 十 九 岁 的 “我 ”,甚 至 是 三 十 岁 的 “我 ” 并不是同一个“我 ”。九 岁 的 “我 ” 是一个焦虑的小孩,害怕巨大的声音,害怕成为父亲和父亲学生眼中的失败者。十 九 岁 的 “我 ” 已经完成两次三年的闭关,希望借此能精通藏传佛教更深人的禅修修持。


在佛学院上学,同时协助创建另一所佛学院,负责管理印度某大寺院的日常事务,教 导 比 “我 ” 年 长 的 众 僧 人 。三 十 三 岁 的 “我 ”大部分的时间进出机场,游 历 各 国 ,一 次 要 会 见 数 百 人 ,要针对不同程度的修行者给予口诀教导。个别会见想要更深入洞悉个别修持的个人和小团体;拨打国 际 电 话 ,预先规划一年之后的巡回讲 学 。为了跟世界各国的人互动,零碎地学习各国语言。还要建议各个不同背景的人,帮助他们处理个人问题,包 括 慢 性 病 、忧郁 症 、离 婚 、身心受虐,还有心爱的亲友生病和死亡造成的身心创伤。“他人” 也同样在经历心理的改变。有 人 告 诉 我 ,他们被搞糊涂了。有一天他们跟某人谈话,这 个 人 看 起 来一切都很好、很快 乐 ,对生命充满期待,也准备要面对生活的挑战。


可 是 ,一天或一星期之后,同样的这个人变得愤怒、沮 丧 、无 精 打 采 ,看不到生命的希望。有时候转变得很戏剧化,比如这个人最后变成酒鬼或染上毒瘾,于是我们心想:“我几乎认不得这个人了!”另 外 ,这些年我从科学家的谈话中学到,我们的身体正在经历的改变,远在我们的意识能察觉和控制之下,比如制造荷尔蒙或调节体温。当 你 读 完 这 个 句 子 时 ,你 体 内 的 部 分 细 胞 已 经 消失 ,变新细胞了,组成细胞的分子、原 子 、次原子已经移动了。 


甚 至 是 这 本 书 以 及 当 下 你 周 遭 的 家 具 ,它 们 的 分 子 、原 子 、次 原 子 也 一 直 在 移 动 、改 变 和 游 动 。书 本 的 纸 张 开 始 泛 黄 和 皱起 ,房 间 的 墙 壁 出 现 裂 痕 ,你 身 旁 那 张 桌 子 的 油 漆 已 经 有 点 剥落。想一想这一切事物,你能在哪里找到恒常呢?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


从 “恒常” 的谬见,衍 生 出 “单一” 的信念,我们深信这个永恒不变的基本核心,是不可分割且独一无二。当 我 们 说 “那个体验改变了我” 或 “现在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还是坚称 “我 ”是单一完整的个体,用 内 在 的 “脸 ” 注视世界。 


单一是很微细的谬见,除非有人为我们指出来,否则很难察觉 。例 如 ,最近有一位女士向我透露:“我深陷在难以忍受的婚姻中。我 跟 我 丈 夫 结 婚 时 ,我 很 爱 他 ,可 是 ,现 在 我 很 厌 恶 他 。我有三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处在冗长的离婚纠葛中,我希望他们和父亲的关系良好。我不希望他们搬离成长的房子,但 是 ,我不要依赖我丈夫的经济援助。”她在这一长串的陈述中,最常重复的是哪一个字?但 是 ,“我 ” 是谁?这 个 “我 ” 是 曾经爱她丈夫,现在讨厌她丈夫的人吗?这 个 “我” 是想要避免冗长的离婚纠葛,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或是想要她的孩子跟他们的父亲有良好关系的女人?总 共 有 几 个 “我” 呢?一个?两个?还是三个?答 案 是 只 有 一 个 “我 ”,在 不 同 情 况 下 产 生 不 同 的 反 应 。跟他人互动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 响 应 新的信念和经验,或环境和情况改变时,所产生的一套新的心态和感受。


知道了这些不同 ,“我 ” 真的是单一的吗?我们可能会问自己,要是跟同事或家人争吵而产生特定反应的 “我 ”,跟读 书 、看 电 视 或 收 发 电 子 邮 件 而 产 生 反 应 的 “我 ”,都 是 同 一 个 “我 ” 吗?我们习惯说:“对 啊 !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 但 是 ,如果是“部分” 的话,哪 里 来 的 “单一”?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