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佛子行浅释】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Back

【佛子行浅释】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这次《佛子行》讲得不是特别广,只是稍微广一点,由于有些大德传讲时、有些居士自学时,理解得都比较简单,里面的深义没有特别去探究,所以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还要看一下《佛子行释》,它是上师如意宝的前世根桑秋扎仁波切造的,以前上师在讲义上给我们传过,那时候人比较少,我们喇荣山沟也非常清净。上师说里面有很多噶当派的教言、印度大德的教言,所以当时我觉得非常非常殊胜——在这么好的圣地,依止这么好的上师,学这么好的法,得到这么好的人身……那种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几年前,我把《佛子行释》翻译出来了,因为各种事情比较散乱,现在还没有校对完,但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这样的法本非常难得,你们不要看作社会上的书籍那样来对待,社会上的书籍虽然在新华书店卖得很贵,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它们只能令众生产生贪嗔痴,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诸大德的这些善说,犹如如意宝般珍贵,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不用我在这里啰唆。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每天所讲的内容对照《佛子行释》来修行,我不可能引用里面所有的教证,这也没有必要,翻译完了以后,你们可以自己学。其他城市里的道友,通过网络等方式一定要得到这个讲义,然后自己要勤学。现在很多人光是听一听、自己不下工夫,这样的话,闻思修行并没有如是实践。希望大家学任何一部法时,应该有种精进的态度,通过几种方式把经论的内容在自相续中串习成熟,一方面要听上师的教言,一方面要背诵和思维,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大德的讲义,几方面的因缘聚合后,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否则,我们从小就在散乱中度过,现在一下子依靠佛法来转变,就像石头上灌水一样,不会进入相续中去。

因此,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搞错。我看到外面的一些道友,尽管学了个别论典,但学习方法完全是空白,自认为学了什么什么法,很殊胜,但我详细问他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背诵的、怎么思维的,回答就不容乐观了。所以,学一部法不要留在口头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所有内容想方设法融入自相续中。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

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

居于静处佛子行。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当然,依止寂静有几种方式,上等修行人应舍弃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沟里剃度出家,终生修行。但是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好,现在很多人不经观察,一听说佛法或遇到一个活佛,就马上出家,这种行为不一定可靠,不值得接受。要知道,出家是终生大事,一定要反反复复考虑,我看见有些道友,今天听说来了个活佛,觉得跟他的因缘很好,就不加思索马上出家,什么事情都不处理,急不可待地把头发剃了,通过各种方式来跟着他。

这种做法并不是很稳固,我经常强调,你们想出家的话,最少也要两三年、三四年好好地观察,看今后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来度过,能不能受得了这种苦行?能不能割舍对亲友的贪恋?出家后能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如果不能,那你当个清净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些地方的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恶劣野蛮的出家人,现在个别出家人不如法的现象相当多,所以说,想依止寂静地方一定要观察。

当然,如果有了这样的缘分,那么依止寂静的功德确实非常大。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引用过,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切莫贪恋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贪恋小城市?小城市散乱得可能不太严重,大城市真的特别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

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我看见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以前古人很清净,生活只要吃三顿饭,平时听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过得比较平淡,不像现在一样。

因此,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实话,我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昨天有个道友和他母亲对我说,他们想到城市里住一段时间调节调节,真能调节倒是可以,可是寂静地方不能调节,到城市里就可以吗?呆在静处三四年的人,最后要到城市里去,我心里总有一种担忧,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否则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昨前天德巴堪布和我谈论了汉地的一些状况,我们都共同认为,现在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去的话,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真的很担心会被染污了。二三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许好一点,但是也不好说,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在座年轻的出家人,若想舍弃时,务必要再三观察自相续。有些人一点也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这方面我不广说了。

感恩您的阅读,文章连载中,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成立宗旨: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

联系我们: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