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55课 Back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55课

1.指责佛像、佛塔,必受果报。

①说“断指佛”而感受断指果报的公案启示。

A.猛厉的罪业现世就可能感受果报。《亲友书》中讲到:“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无论善业还是恶业,对境殊胜、意乐强烈、持续时间长等因缘都可以导致果报迅速成熟。

B. 【释疑】“一些石雕或木雕的佛像,经过年代的洗礼后会有一些残缺,如果对他们指指点点,是不是手指就会断?”

佛教所讲的因缘法则非常复杂,我们这一世的善恶业报由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而感召,不是以简单的方式就能说清楚的,道友们学习任何一个公案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理解,不要只在外相上简单地比对。

公案里的这个人出现这种情况,是各个方面聚合起来的业缘感召的一个很强烈的现世现报的果,但是现象上类似不一定就说明业因果完全相同,每个人的业缘不一样,会感受何种果报,也要看发心、意乐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

②讥讽迦叶佛的遗塔太大而转生为侏儒的公案启示。

心相续中没有保持恭敬心的习惯,就会比较麻烦。有些人缘于平时的陋习,到了寺院、佛塔等三宝所依的地方,可能会无意识地随地吐痰,这些简单的行为或者相续中不清净的无意识行为,也会感召相应的果报。

不要以不恭敬、轻视的态度,以抱怨、讥讽的心态形容佛塔不庄严、太大,或者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去否定佛塔、佛像等,否则后世可能会感召长相丑陋或者很不庄严果报

评价本尊“容貌不庄严”,会感受悲惨的恶果。

如果随便评价 “这个佛像刻得一点都不好看”、“这个佛像的脸不好看、头发不好看、姿势不好看”等,可能来世自己就会变成一个身相不好看的人。

有些人说:“难道确实不好看也不能说吗?”不是不可以评价佛塔、佛像,而是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可以说这张画像的画工不够细致,或者画家的手艺比较粗糙,但是不要说“佛像不行”。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佛说造像量度经》中讲到,佛的眼睛、鼻子、嘴、脸庞等等的距离和比例非常精密,按照这个比例画出来或者做出来的佛像就会很庄严,具足相好。只不过是因制造者缺乏精湛的技术,没有把佛的种种相好雕刻或绘画出来而已,因此直接说“佛像不好”就会变成恶语,来世会感受相应的果报。如果想生生世世都相貌端严,就要多赞叹佛像。

2.金西医生侮辱佛陀而堕入地狱的公案启示。

有些人习惯了说不好听的话,在烦恼现前的时候,哪怕是对功德圆满的佛陀,也会说一些很不好的语言,从而感召严重的果报。

业果规律不会随着主观意识发生改变。佛教不赞同造物主的说法,而是认为万法因诸缘聚合而生,诸缘消散而灭,并不会被个人主观意识掌控。就像种子遇到阳光、水土、湿度、温度和肥料才会产生苗芽。如果一些因缘已经消散了或者改变了,果就会消失或者发生变化。

了解了业果的道理之后就一定要管好自己,哪怕是遇到违缘、受到委屈,也要以比较平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情绪激动时说出来的话肯定不会很妥当,虽然情有可原,但是造恶口的果报不会因为情有可原而自动消失,这是业果规律,不需要谁来做主评判。

3.将僧众喻为毒蛇后自己变为毒蛇的公案启示。

①这位大智者造论时把僧众比喻为毒蛇,缘于对境殊胜,这种重业感召了现世果报。所有的一切都是业果的自然规律,有些业可能因造作时意乐不强或无意而造等因缘,导致在久远以后才成熟果报,在果报还没成熟的时候,如果及时忏悔罪业,果也有可能不再成熟。

在家居士不要评判出家人的过失。我们没有资格评判出家人乃至于在家人的是是非非,而且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初学者闻思了一些佛法,但是又不能很好地把握时,容易犯一些毛病。比如,佛经中描述女性有诸多过失,有些男性就说“你们女的都是如何如何”,这个“都”字包括了所有女性,僧众中可能会有一些圣者或修行境界非常好的人,虽然只是对某个人或者几个人有看法,但由于说话时没有作简别,最终把所有的女性都骂了,这就会有辱骂圣者的过失。说话一定要谨慎,语言上不要太过于随意,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说那么大的范围,“全部”、“都是”等词要慎用,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没有佛陀那样彻知的智慧,从外相上去断定真假好坏,都只是凭借一种相似的依据。如果以前因为无知而评判过,就要好好忏悔。

在家居士在谈到寺院、出家人、僧众的时候,不要说过失,要学会赞叹,这也是一种修行。

4.不能恶语侮辱谩骂年老比丘、沙弥。

比丘属于真正的僧,也叫上座。老比丘年纪比较大,四大衰竭,在僧团里没有办法服劳大众,闻思修行也做不成。沙弥刚出家,还没有受具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叫具足戒),受戒还没达到圆满,所以按照辈分来讲属于小众,或者叫下座,沙弥在寺院里要去服侍比丘、服劳大众。不管是不能做事、只能依附于寺院的老比丘,还是人微言轻的小沙弥,都不能用恶语侮辱他们,否则果报相当严重。

①“牛主尊者”的公案启示。

A.有的人外在普普通通,行为也不是很让人生信心,但他有可能是位菩萨;有的人相貌庄严,但有可能只是一个凡夫。凡夫的眼根很难看得准,我们不能通过外表来确定对方的真实身份,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要在语言上不恭敬。

B.在《贤愚经》和《百业经》中,有很多公案提到了造作恶业后,发现对境是一位圣者,然后诚心忏悔,虽然堕地狱的果报减轻了,但是仍感召了很多世的果报。这是由于小乘与大乘的忏悔力度不同。

在小乘的知见中,称破根本戒为断头罪——一定要到地狱中感受果报,因为按照小乘的忏悔方法,这些罪业没有办法完全清净。大乘显宗有很多殊胜的忏悔法门,发菩提心、无我空慧是对治罪业最有效的两种方式。

在小乘的教典中找不到“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的教言,发起殊胜菩提心的时候,忏罪能力和力度就会增上。一些在小乘教法中忏不清净的罪业,到了大乘的高度是能够忏净的。无我空慧的见解容易学,但在自相续中有所证悟和感受比较难,一旦证悟,罪业种子就会被彻底根除。密宗忏悔的基础是大乘显宗,讲显空双运,直接抉择到果位上的高度去修大清净的见解,以此摄持,忏罪的力量更加超胜。

如果以前缘三宝说过不恭敬的话,现在就要借用大乘净土法门的殊胜方便来好好忏悔。把罪业忏悔清净,就不会再有果报产生,即生中求生净土是最好的方法,一旦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就不会再在轮回中流转,也就不用担心因罪业没有清净而感召果报了。

②比丘对沙弥执事说恶语而直接堕入地狱的公案启示。

虽然比丘为上座,沙弥为下座,但是对沙弥说恶语,也会有果报,不会因为造业者是有功德的比丘,恶业就抵消了。因为这些比丘们当时说的话比较恶毒,所以感召了直接堕地狱的果。

在世间或在佛法团体里担任一些职位时,周围的人会尽量配合、随顺我们,领导的身份可能会让我们产生优越感,如果把握不好,随便借用职位方便指使别人,或者稍许有点不顺意就指责别人、生起嗔心、说恶语,这些行为终归要感召果报。

5.三藏法师用恶语辱骂僧众后转生为牧童的公案启示。

三藏法师善于调解他人的诤论,按道理来讲是件有功德的事情。但是如果心态把握不好,所有的善法功德都有可能成为自己争名夺利的工具。这位三藏法师想把功德之法变成名声,相续中动了世间八法的念头,当自己希求世间八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对僧众说了恶语,以此果报,在五百世中转成牧童。

对于自己虽然有能力做,但不是自己做的事,一方面不要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发现其他人也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时,不要嫉妒,要去随喜。我们要反观自心:哪些方面的功德有可能变成自己获得名利的资具?这是发现自己存在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不断去调整,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淡,最终自己可以由衷地随喜任何有能力的人。佛教里多一点有能力的人,说明佛法兴盛,这是一件好事情,大家对这些有能力的人要交相称赞。

6.学佛要把握中道。

我们平时说话要小心,尽量说赞叹语、柔和语,哪怕非要给别人起外号,也可以起个好听的称呼,这样既不至于把别人缺失的地方用不好听的词句来形容,别人听起来也舒服。有些人把握不好度,强行把不学佛的人称为菩萨、罗汉。人家不喜欢这样称呼,我们却为了自己成为菩萨、罗汉,而非要这样称呼对方,学佛人有这么自私的心态是成不了菩萨、罗汉的。

学佛要学得灵活一点,不要太死板,居士要过正常的在家人的生活,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心念上明白此生要依靠非常殊胜的净土法门,力争在临命终时能够自在往生;在别的方面还是要比较随和,跟大家融到一起,借用自己丰富多彩的个人魅力、学佛的高素养,让别人对佛法有好感,甚至让别人对佛法也有希求,这才是学对了。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E01

定解E11

定解E1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