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0.有十种事情不能做 Back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0.有十种事情不能做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1、认清身份 厘清目标

    2、恒守中道 不堕两边

    3、循序渐进 打牢基础

    4、慧眼圆明 戒急戒躁


二、励力断除十不善业

    1、断除三种身不善业

    2、断除四种语不善业

    3、断除三种意不善业


展开分析


一、稳步迈入菩提正道

1、认清身份 厘定目标

(1)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2)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1)能做到既不偏堕于完全抛弃世间,也不偏堕于完全沉溺世间。

    2)既搞好修行,又做好一辈子该做的事情。

    3)针对一生中现前双运如来果位的上等修行人,应该完全放下世间法。如:米拉日巴尊者、如来芽尊者、宗喀巴大师。凡夫而言,90%做不到。

    4)寻找一条适合自己身份的修行之路。

2、恒守中道 不堕两边

(1)华智仁波切说:暂时的厌离心,实际上是不稳固的。

(2)不赞叹刚开始信仰佛教,就想抛弃世间出家。

(3)不要特别过激,也不要太过散漫。

3、循序渐进 打牢基础

(1)发愿:这一辈子不舍弃三宝,即受持三皈;

(2)进而受持五戒,行持十善。

(3)打好这样一个稳固的基础后,再进一步求更高的法就比较方便。

(4)断除十不善业是基本道理,尽量忏悔一生所造的十不善业,然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4、慧眼圆明 戒急戒躁

(1)我们针对出家、依止上师等问题,要再三观察、思维。

(2)依止任何一位上师都应该恭敬、赞叹、随喜、依止。

(3)不要不闻思马上去修行,不观察马上去依止,没有基础却要选择最高的法,得灌顶后不学誓言,这些都是很可怕的。

(4)修学佛法,大家一定要遵循次第,要对三宝有信心,对轮回有厌离心,对众生有大悲心。


二、励力断除十不善业

《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何谓十不善业?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的三种不善业——贪欲、嗔恚、邪见。


(一)断除三种身不善业

1、杀生

(1)什么是杀生?

我们明明知道它是众生,心里也有想杀的念头,行为上也实施了杀害,最终也断了它的性命。需要注意的是:叫别人杀与自己杀,业完全是一样的。《正法念处经》云:“若教杀生,若杀生者,彼二种人,同一杀业,堕活地狱。”


(2)杀生的业报最重。

在所有罪恶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过:“诸余罪中,杀罪最重。”按《华严经》中的说法:“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因此今世中的多病与短命很可能与今生乃至前世杀业太重有关系。


人类最珍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一旦生命遇到威胁,财物、地位等身外之物都愿意付出。不仅人类如此,天下的众生都如此爱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就太惨无人道了。按佛教的价值观,残害其他生命跟杀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3)不杀的功德第一。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因此大家以后应该把“不杀”放在一切功德的首位。不但不杀,还要尽量做无畏布施——放生。对众生来讲,给予生存的机会是所有赐予当中最无上的。


2、不与取
不与取就是偷盗。

(1)《大智度论》云:“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剧,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可见,通过各种手段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就会感受接触大火聚的痛苦。《正法念处经》中亦云:“观偷盗如火。”

(2)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不偷盗、不偷税等,以后应尽量将自己的财物布施给有缘众生。


3、邪淫

(1)在《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中讲:“下劣淫欲行,直往于无间。”如果行持非梵行或者邪淫,就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也有直接堕入煻煨坑等近边地狱中的,甚至变成人时,也要在很多世中变成残疾人、哑巴、聋子等。

(2)清净的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如果有一分清净的戒律,功德之种就扎根于大地,慢慢就会开花结果。


(二)断除四种语不善业

1、妄语

(1)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

(2)作为佛教徒,无论是对自身的要求,还是对孩童的教育,说话都要真实、诚恳,不能一开口就说各种虚假的语言。

(3)语言特别重要,它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2、离间语
所谓离间语是指两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制造矛盾。分为公开离间语和暗中离间语。公开离间语,就是对本来和合的关系,以语言使之破裂。暗中离间语就是悄悄地说“别人说你如何如何”。

(1)《正法念处经》中云:“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意谓:谁说挑拨离间的语言,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赞叹的。

(2)不讲是非语,不传播流言蜚语。

(3)一定要断除两舌语,在看见出现不和睦的现象时,还要尽量化解矛盾,使之和合。佛经中说,其功德是相当大的。

(4)正因为语言有诸如此类的种种过患,为了避免以之造下极大的罪业,很多修行人都不爱说话,而闭关的修行人更是长期禁语。


3、恶口

(1)所谓恶口,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粗言粗语。有些人经常说粗语,或责骂、或挖苦、或诋毁、或呵斥,这是很不好的。

(2)《正法念处经》云:“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


4、绮语

(1)所谓绮语,就是不接近解脱的无稽之谈。所说的话全与解脱没有关系,整天都谈论与吃喝玩乐紧密相连的无聊话题。但这些声音中,真正有解脱价值的,接近真理的,又有多少呢?

(2)《阿毘昙心论经》中云:“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


(三)断除三种意不善业

1、贪欲

(1)所谓贪欲,就是心里贪执人、财物等的心态。

(2)《正法念处经》云:“其人贪欲故,昼夜不得乐。”因为有贪欲,一直想获得,所以日日夜夜不安心、不快乐。


2、嗔恚

(1)所谓嗔恚,就是害心,也就是说,想危害对方,而在心里产生嗔恨。在所有罪业中,嗔恨是最可怕的。若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多生累劫所造的布施、持戒等功德,便摧毁无余。

(2)《正法念处经》云:“嗔为第一因,令人生地狱。”意谓:嗔恨乃堕入地狱最根本的因。

(3)《入中论自释》当中也讲:上品嗔恨堕入地狱,中品嗔恨堕入饿鬼,下品嗔恨堕入旁生。


3、邪见

(1)所谓邪见,指内心认为三宝没有加持,轮回、因果不存在,佛教所讲的道理完全是错误的等颠倒之想。

(2)爱因斯坦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所以实际上佛教并不迷信。

(3)《妙法莲华经》中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意谓:缺少福德的人,被各种各样的世间痛苦折磨着自己的身心,虽然在苦海中如此煎熬,可是他的心却一直不能转入正教,而入于邪教的密林,始终执著有无等。

(4)应通过真正的途径——闻思来生起正见。《成实论》中云:“正见必从闻佛法生,是故应习此佛法正论。”

(5)当今时代,具足正知正见、断除邪见非常重要。


本课重难点

重点分析:

1、十不善业,凡人皆有之,或因烦恼,不懂因果;或受外道,环境、教育等影响。


2、《金光经》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意谓:一个人在一千劫中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后来遇到善知识和佛法,在一次机会中,以特别强烈的追悔心忏悔,最后所有罪业都得以清净。

可见,即使造下无边罪业,只要忏悔,也有解脱的希望。


3、明白此理,我们要精进忏悔十不善业为主的一切罪障,并励力闻思修行,争取在即生中,成为一个有正信、有正见、有智慧的佛教徒,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难点分析:

1、身语意三门,乃造罪之门。

2、万法唯心造,认清业因果,断除十不善。

3、励力发露忏悔,精进闻思修。

4、树立正知正见,行持十善业。


本课教证

1.  《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意思是:行持十不善业,会堕入三恶趣。严重的堕入地狱,其次会堕入畜生,再次会堕入饿鬼。

 

2.  《正法念处经》云:“若教杀生,若杀生者,彼二种人,同一杀业,堕活地狱。”

意思是:叫别人杀与自己杀,这两种人获得的杀业完全是一样的,会堕于活地狱中。

 

3.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过:“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意思是:在所有罪恶当中,杀业是最严重的。所有的功德中,不杀是最无上的。

 

4.  《大智度论》云:“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剧,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

意思是:不管怎么样,若我们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就有非常大的过失。可见,通过各种手段把别人的财物归为己有,就会感受接触大火聚的痛苦。如《正法念处经》中亦云:“观偷盗如火。”

 

5.  《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中讲:“下劣淫欲行,直往于无间。”

意思是:如果行持非梵行或者邪淫,就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也有直接堕入煻煨坑等近边地狱中的,甚至变成人时,也要在很多世中变成残疾人、哑巴、聋子等。

名词解释

双运

菩提心也叫做大悲心,空性见也叫做智慧,菩提心和空性见是佛教的精华,二者的有机结合称为“双运”。【《慧灯之光》之《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慈诚罗珠堪布著】

如来芽尊者

有关历史和授记中说,如来芽尊者是观世音菩萨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到人间度化众生,故被人们称为“观音化身”。诸多伏藏品和经论中记载,凡与如来芽尊者直接或间接结上善缘的众生,都能趋入解脱道,往生清净刹土。同时,他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界性,能施以不同的调化,度生事业无比广大,教下弟子遍布天下。……如来芽19岁时依止智悲光尊者,在他面前得受了光明大圆满的灌顶及窍诀。后来他前往石渠的扎恰玛隆,在那里闭关修行21年,现见了一切觉性本体,完全证悟了大圆满,是历史上公认的大成就者。【《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宗喀巴大师

《金刚手经》云:宗喀巴大师为诸佛之幻化;《莲花生大士传记》亦云:大师为金刚持佛之化身;尤其各种密续中宣说:宗大师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言:“我示现涅盘后,此世间成虚空之际,你将示现凡夫身相,行持诸佛所行之事业,尔时你将于雪山之中,兴建欢喜寺(即嘎丹寺)”;……大师降生时,剪截脐带滴血处,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特殊,叶面皆有狮子吼如来之圣像,或有文殊五字明字样。因此,此树名为古本旃檀,“古本”意为十万尊佛像。后来于此树边所建寺院,亦名古本,即著名的青海塔尔寺。【《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世间八法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因执著诸法实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时为世间法所动而受苦,这些取舍法归纳起来,通常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风。有关世间八法,经论中从各方面归纳,名称稍有不同,如本论将八法归纳为得失、恭敬与蔑视、苦乐、喜忧,与平常所称的利、衰、苦、乐、贫、富、称、讥稍有不同,而其实际所指并无差别,都是总结引生人们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间法。【《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讲著】

厌离心

即厌恶尘世。【《藏传佛教辞典》V1.1 】

华智仁波切

晋美秋吉旺布尊者即华智仁波切(1808-1889)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闻名遐迩、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也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无二无别之化身,并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象。公元1808年诞生于世,即被晋美嘎让认定为华丹彭措的转世,也有些大德认为他是智悲光尊者五种化身之一的语化身,故被尊为“华智”(吉祥化身)。【《华智仁波切略传》索达吉堪布 著】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皈

皈通归。即三归。又曰三归依,三归戒:一、归依佛,归依佛宝以为师者。二、归依法,归依法宝以为药者。三、归依僧,归依僧宝以为友者。【《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戒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十善

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誓言

梵音译作三昧耶。不可逾越的金刚誓词,如所严肃应允永远坚持不违的最后誓言。【《藏传佛教辞典》V1.1 】

分别念

世间一切的本性皆是无常、空性,没有一法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作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 【索达吉堪布《人生开示录》】

无畏布施

放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先使它们远离死亡的怖畏,其他的事再尽量做到。这样的放生就是无畏布施。【《关于放生》慈诚罗珠堪布著】

大火聚

《大智度论》云:“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若盗取他物,其主泣懊恼。”意思是,我们不应盗窃他人的财物,否则,这些将如大火般焚烧你,而且失主也会哭泣懊恼。【《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非梵行

所谓的非梵行,是指下到梵行居士(终生断除不净行的居士)、上至比丘,对成年女人、幼女、旁生或者非人作不净行,以及一般在家人在非处等作不净行。【《藏传净土法》索达吉堪布 著】

无间地狱

此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呢?有几种解释方法:一、指强烈的痛苦无有间断,一直在不断感受;二、造此罪业的众生,死后不需要经过中阴,直接无间堕入此地狱;三、由于再没有比这更强烈的痛苦了,所以称为无间地狱。【《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煻煨坑

无间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无间地狱之门。此时它们看见远处有一片黑漆漆的凉荫或妙壕,然后满心欢喜疾步前往,准备在那里乘凉休息,结果却陷入了剧烈燃烧的炭火坑里,被烧得骨肉焦烂,痛苦不堪。【《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近边地狱

无间地狱的四方,各有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剑叶林四个近边地狱。……“近边地狱”在藏语中的意思,指无间地狱周围的地狱。而汉地有些经典中,将其译为“游增地狱”,意即地狱众生从无间地狱或八热地狱中出来以后,游荡到此,倍增苦恼。【《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别解脱戒

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 著】

 自相续

“相续”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即连续不断。很多时候“相续”主要是指我们的心识,即心相续。心识是前前的因生受后后的果,它是没有中断的,乃至我们没有出离轮回之前,心一定是会相续下去,连续不断的。【智诚堪布《般若摄颂》辅导】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2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