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3-31



(接上文)

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

这个地方就开始做个辨别。从佛陀在印度出世到成佛,然后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是地界的中土。因为它是以金刚座为辐射的四边的城市。所以说它既是地界的中土,也是佛法的中土。因为那个时候是佛陀出世、住世、讲法。印度在佛法住世乃至没被毁坏之前,既是地界中土又是佛法中土。

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

当时华智仁波切在世期间,印度金刚座被外道占了,这是指以前毁坏的很严重的时候。当时主要是回教对于印度的佛法毁坏特别严重,可以说印度金刚座是被回教徒所占,另外还有其它地方是被印度教的人所占。如果去印度朝拜的话,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佛教圣地周围基本上都是外道徒。要么是印度教的,要么是伊斯兰教的教徒。他们的寺院很多、信徒特别多。就是在中间不大的一块才是佛教的地方,会有些佛弟子在朝圣、修行。

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走遍印度很多地方都是外道。有些地方是佛教徒刻意地恢复了一些。当时是更惨了,根本就看不到佛教,几乎没有佛教。近几十年乃至一百年当中逐渐有些恢复。比如说四大圣地的周边都有很多佛教寺院。很多佛弟子去朝拜。讲经说法的道场也恢复了很多,但是从整个比例来讲还是不多。但是,金刚座这些地方佛教还是比较兴盛的。常年都有讲经说法,开法会等等。所以现在来讲,这里恢复很多,成了佛法中土。大恩上师在这里附带做了说明。这是从印度的侧面讲。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

因为华智仁波切是藏地出生的,所宣讲的法义,也是契合于藏地的情况。所以,介绍完印度之后再介绍藏地的情况。

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

在当年佛陀出世的时候,藏地几乎没有人。而且从有些佛经的授记来看,当时藏地很多地方还是海,有些地方叫湖,湖水面积特别大。后来湖水逐渐干了,土地逐渐多起来,这时候人类慢慢开始多了。在佛陀出世期间,人类特别少,而且也根本没有佛教。当时佛陀早已授记:以后在印度以北有雪山的地方,佛法会逐渐兴盛。印度以北有几个地方,一是新疆那个地方,二是现在中亚这些地方,三是藏地,还有就是汉地(汉地也是印度的北方)。这些就叫做北传佛教。乃至于在古代汉地往东的日本、朝鲜等地,佛法都是非常兴盛的。当时的藏地还基本没有人,佛法也没有弘扬开来,普遍被称为边鄙藏地。

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这些在藏地的历史当中都有讲,不管是佛教史也好,其它历史也好,都会介绍这些。有些说法是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弟子的一个猕猴(也有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喜欢禅修、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后来和一个罗刹女结婚之后生下了孩子,这样逐渐藏地的人就开始多起来了。这个地方在藏地好像是在在山南的泽当。以前我们去的时候也有介绍。所以最早的时候,藏人是从那个地方传下来的。山南的首府应该是泽当,是一个镇。泽当这地方附近有一座山,是叫猴子洞,从那个地方慢慢逐渐繁衍。当时,附近也有很多皇宫,出现了第一块田等等。

从那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会纷纷应世”,很多国王都是圣者化现的。为什么是圣者化现的?因为这个地方注定佛法会兴盛,会出现很多的圣者,而且众生因为佛法兴盛得到很多的利益。不管是人类众生还是非人类众生,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乃至于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众生因为这样的缘起而得到很多利益。佛法或者说藏传佛教在很多地方利益众生。所以,既然这个地方有兴盛的佛法因缘,就会有很多圣者来护持它。怎么护持呢?变现成国王、高僧大德、大臣、施主等,不断地弘扬佛法。也会有很多化身来住持佛法。

虽然有些大德对当今的活佛转世体系有很多批评的地方,因为有些时候比较乱。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圣者转世,他住持教法的能力会远远超胜于一个凡夫人通过学习之后住持教法的能力。所以说,从有些方面来讲,有一些弊端,但从另一方面讲,有很多的必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的确,高僧大德去世之后,我们找到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的化身,他转世之后在形式上再学习一下,他们主持佛法的能力就非常大。因为他本来就是证悟的人,是佛菩萨的化身,本来内证的功德就是圆满的。

从某些方面看起来,这只是这个地方的一种习俗,但是从比较深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有很多圣者的国王应世?为什么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某某菩萨的化身?佛法的兴盛有时候还是要靠很多圣者不间断地转世、不间断地护持法统——正法的传统。如果以圣者为中心,主持教法、培养修行者、一世又一世地来调化众生,这样佛法就不会衰败得那么快。虽然众生的福德逐渐减弱,佛法最后还是会衰败、还是会隐没,但是因为有圣者护持的缘故,它不会像有些地方那样,受了打击后就永远也起不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有的。所以说这个地方很特殊,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了。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那个时候很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那时还没有所谓的正法。虽然他们是菩萨、是圣者,但是也没有做丝毫相应于佛法的事情,毕竟那时在世间连三宝的名号都听不到。但他们可以降生在这个地方,通过影响力、福德力、发愿力,来加持这片土地,让这个地方的修行氛围逐渐成熟。

这个过程我们现在看来会发现,其实某个地方的佛法要兴盛、众生要救度,圣者们是提前了很早时间就开始做准备了。很多圣者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投生,加持这个地方,让它成为修行的很好的环境,这都需要很多的因缘的。刚开始是很多圣者化身的国王,他们自己并没有说,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圣者出世,这样人们才知道以前有很多圣者。但是当时没有人有圣者的概念,认为这是佛菩萨的化身,谁有这个概念呢?都没有。整个世间对三宝都没有概念,都没有这个说法的。所以当时的人也不会知道这是圣者……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圣者,也不会影响他们就是真正的圣者。

到了第二个阶段,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是正法的开端。众生的福报、因缘成熟了。这时开始出现什么呢?《百拜忏悔经》。这是一个经典,有些地方说也有《宝箧经》、《六字真言》等经书出现,从天而降,落在王宫上面,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当时降下来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一种声音说,“现在不知道,但是过了五代之后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意思”。过了五代,正好到了松赞干布国王时期,那时候就翻译出来、知道这里面讲什么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僧人带过来的,告诉他们五代之后就会有人了解。

所以正法的弘扬也是需要集聚因缘、观待因缘的。像我们修学佛法,也是需要观待因缘的,如果因缘不圆满,也没办法。即便当时解释了也没人懂,因为当时众生的根基还没有成熟。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有些事情还是要慢慢酝酿,等待机缘成熟。如果因缘成熟、种姓苏醒、信心生起来了,逐渐会去寻找正法。

“这标志着正法开端”,这时开始有正法了,三宝的所依开始有了。虽然大家不懂什么意思,经书也是梵文的看不懂,神塔小像到底是干什么的也看不懂,六字真言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那时标志着正法有一点点开端了。

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也就是说,授记过了五代之后,就会有人懂得这里面的意思了。这里讲了什么呢?第二个时期正法的开端。下面越往后发展,正法逐渐开始形成、弘扬。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

为什么要创立文字?因为弘扬佛法没有文字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一方面有了文字是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虽然佛法的胜义谛证悟之后是无可言说、无可表示的,但是没有证悟之前,要宣讲佛法还是必须要有文字。

从历史上看,种种因缘好像有偶然的一面,但实际上从主线来看,都是为了后面佛法要进行深度弘扬而做准备。国王松赞干布是圣者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囤弥桑布扎论师有些说法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国王把他派到印度学习。当时依止天明狮子班智达,开始学习声明。声明是五明之一,主要讲文法、文字、词句的应用等。他先是把印度的梵文学习的非常精通,在梵文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于藏地习惯的修改,创立了现在的藏文(藏文有些地方和梵文还是比较相似的)。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有了文字之后,国政、经济文化等,尤其弘扬佛法,就有了一个基础。

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等翻译成藏语。

以囤弥桑布扎为首,他学成归来创立文字之后,开始普及藏文。他所创立的文字在整个藏地开始普及、传授,很多人逐渐地学习并掌握这些文字。当时译师们把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显宗的经典和密宗的续部有二十一种,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翻译了出来。还有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的玄秘神物,落在皇宫当中的《百拜忏悔经》,有些地方说是《宝箧经》、《六字真言》等,把这个翻译成藏文,应合了授记:过了五个朝代,人们对这些经文就能看懂里面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开创了正法,因为有文字,开始把这些经典翻译成大家能懂得意思的藏文,这样就有了基础。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镇肢寺和镇节寺等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这些还没做完,还在继续做努力,为前期做准备。后来通过法王松赞干布大展神变的威力;还有他手下一个大臣嘎尔东赞(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他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通过他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这在历史当中是有记载的。文成公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公主,当然从世间人解读历史、政治的侧面,有很多可讲的:唐朝为了安定番邦,就把公主嫁过去结亲以保证一方的安全等。但是从佛法来讲,文成公主本来就是度母的化身,有人说是绿度母的化现。除了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还有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是颦眉度母的化现,颦眉度母是忿怒相的度母。主要迎请了这两位公主作王妃。

从历史显现上,国王松赞干布作为世间国王显现,有时也会发脾气;作为世间的显现,两位公主也是经常勾心斗角、有些摩擦等。但最后的时候两位公主化光融入松赞干布心间,松赞干布再化光融入拉萨大昭寺十一面观音的塑像里面,通过这种方式去世。很多佛教史当中是这样讲的。

所以从表相中看不出来她们是佛菩萨的化现,她们争风吃醋这么厉害,从世间的角度看好像在争宠,其实是佛菩萨的示现。但一般的世间人,从外表上是看不出她们内在的意趣和大悲心的。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我都看到了、听到了,你还说这个。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它所隐藏的意义,我们是根本不了解的。

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

为什么要迎请到西藏?文成公主、赤尊公主本身也是度母的化身,她们来到西藏之后,进一步加持这个地方,而且还带来了两尊非常重要的佛像,一尊是文成公主从唐朝长安带过去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像,即现在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像。

当时文成公主到了拉萨,修的庙是小昭寺,赤尊公主修的是大昭寺。文成公主带过去的佛像首先放在小昭寺,赤尊公主带过去的佛像放在大昭寺,后来就调换了。现在的小昭寺是释迦摩尼佛八岁等身像,大昭寺是十二岁等身像。这两尊像都是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雕刻的、佛陀也开过光。

还有一种说法是其它地方还有一尊,总共是三尊佛像。在印度金刚座有个三十五岁等身像。等身像的意思就是:当佛陀这个岁数的时候,坐下来就是这么高的身高。但是三十五岁等身像,有一种说法是佛陀涅槃之后修的。这些等身像加持力都非常大的,见到这些佛像,等于见到了佛陀本人。八岁等身像现在在拉萨小昭寺,这个也是可以朝拜;十二岁等身像,即我们平常讲的觉沃佛像,在大昭寺,是最著名的佛像;三十五岁的等身像是在印度金刚座的大觉寺一楼塔里面,朝拜的人特别多,每天供养袈裟、顶礼、发愿等非常多。

迎请这些佛像,而且修建了拉萨大昭寺等数量可观的寺院,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僧宝。有的是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必须要修这些庙;还有这些寺院里面主要供奉佛像、经书,真实的僧人还没有,真正的三宝所依还没有齐全。

我们就可以看,第一,文成公主、赤尊公主本身是度母的化身,到了西藏之后,进一步做准备、加持这个地方;第二她们带来了身所依,最尊贵、最殊胜的两尊释迦摩尼佛的像,作为镇国之宝(当时是吐蕃国)。放在这个地方积聚福德、遣除违缘,作为佛法兴盛的一种缘起。

然后还修建了寺院,大恩上师讲记中讲,按照当时的说法,这是有些厉害的大德观察到的;也有说是文成公主从汉地带来了很多堪舆风水的书,观察到整个藏地是一个罗刹女仰卧(在有些唐卡中就看得到罗刹女仰卧的样子)。罗刹女心脏那个地方是个湖(现在大昭寺的位置),如果不把那个湖泊填平的话,以后佛法弘扬会有障碍。应该把这个湖填平,再在上面修座寺院。所以就用山羊(白羊)运土,把这个湖填平了。据说现在大昭寺好像有一个殿堂下面还能听到水声(我去听没有听到)。所以说以前这是个湖,大昭寺是建在填平的湖上面,释迦摩尼佛佛像放在这个地方。从这方面观察之后,佛法就一直比较兴盛,没有真实地衰败过。因为拉萨的大昭寺在罗刹女的心脏部位镇压着。

镇肢寺有四座寺院,镇节寺也有四座寺院,分别把罗刹女的肘、膝盖、两个肩膀、两个臀部都压住。以修寺院的方式把她压住,让她没办法干扰佛法弘扬。从这方面看,虽然佛法是调心的,主要以内在为主,但是外在的因缘也很重要。大恩上师在这里也讲了这个意思,通过高僧大德的努力,修了这么多的寺院之后,佛法一直很兴盛。

我们返回另外一个话题,现在这些风水倒底有没有用?的确是有用的。只不过我们不要走极端,不要所有的东西都是风水的问题。也不要认为只要心正,什么样的风水都无所谓。其实我们看很多汉地的大德,像虚云老和尚在修庙的时候一定要看风水:这个地方寺院修完之后,僧才出的多不多?成就的多不多?他要看的,如果不行,就要改风水,有的时候要刻意去做一些补救和改动。

所以对于风水这个问题我们不要一概地否认,认为佛法当中不要看风水,只要心正即可。一些高僧大德为了扭转我们对风水的过度迷信,会说:主要是心,心善良的话,自然有护法神加持;或者只要你发心好,风水自然改。但是对于内心当中夹杂了很多习气、业障的普通人来讲,不随顺也不行,也并不是说随顺下风水就背叛了佛法了。咱们看历史中也是注意风水的,有些地方是高僧大德一直加持过的,他们的威力所至。历代高僧大德都没有说风水师没有用的,其实都是有用的,打卦、风水这些对众生的修行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说,因为这些地方该修寺院的修了、该填的填了,现在西藏的佛法还是很兴盛的,对于闻思修行、对于藏地人们的信心等的影响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从这里看,也应该对风水等问题有正确的态度。

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这个时候寺院开始有了,经典、佛像这些都有了,但是佛法还没有正式开始弘扬。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

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这时候佛法开始正式弘扬了,因缘正式成熟了。前期这么多国王,都是度母、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等,也迎请了殊胜的佛像,做了这么多前期的准备,到国王赤松德赞时期,方方面面的因缘都成熟了。

首先是迎请大堪布静命论师入藏讲显宗的法要、修建桑耶寺,显现上中间遇到了一些违缘。虽然静命论师也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降魔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为了创造迎请莲花生大士入藏的缘起,静命论师说:“我的菩提心虽然修的很纯熟了,但是寂静法降伏不了这些粗暴的鬼神,必须要有忿怒法降伏。我知道在印度有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已经达到顶峰的莲花生大士,如果迎请他来西藏的话,一定可以调服一切的邪魔。”

莲花生大士对于后代修行者的影响很大,现在基本上不分教派,都在祈祷莲花生大士,每个寺院都有莲花生大士的塑像、念金刚七句、莲师心咒等等,莲花生大士也在加持后面的修行者。所以他老人家必须要入藏,最好的因缘就是在非人捣乱的情况下,顺理成章把他老人家迎请进来。不单单要修这个庙,而且在进藏的过程中,沿途降伏妖魔、收服非人。没有福德的人直接降伏超度,有福德的人,让他们发愿、发誓保护佛法,把他们从野蛮的非人调伏成佛教的守护者。这些祖师们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努力。

莲花生大士被迎请来之后就加持、降伏,慢慢把桑耶寺修完。桑耶寺建好之后就迎请了印度的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像布玛莫扎尊者、佛密大师等。“桑耶不变自成大殿”就是现在桑耶寺的全名。桑耶寺是在文革之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恢复的,附近的一些地方如青普圣地等都是加持力很大的。修好了寺院之后,开光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瑞相。这个身所依的寺院修好后,班智达们就住在寺院中。

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

寺院修好之后,又开始培养像贝若扎那大译师为首的一百零八位翻译家。从印度请回了佛法,请回了这么多的班智达,如果没有优秀的翻译家也不行,而且需要大量的翻译。所以那个时候培养了很多以贝若扎那大译师为首的翻译家。贝若扎那大师是自己去印度求得了很多正法,去印度之前大译师已学好了梵文。去印度面见西日桑哈尊者等等,主要是求得了大圆满心部的法,回来之后就开始翻译。

当时一百零八位班智达,每一位班智达配一位译师。《辩法法性论》注释中这样讲的,以前的翻译特别的严谨。首先是班智达给翻译讲,译师听懂后就把梵文译本翻译成藏语,之后班智达还要再讲一次,译师再对照一次,看里面哪个地方没有表达正确,最后才定稿。所以一个班智达配一个译师,当时把很多密宗、显宗的经典都翻译成了藏语。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当时印度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

在《光明藏论》,还有敦珠仁波切的佛教史中,说到究竟的宁玛派有七优——七种优势。其中一种就是国王的优势:国王们都是圣者菩萨的化现。第二种是译师的优势,就像贝若扎那等人都是佛菩萨的化身,翻译的东西都是非常完美的。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优势,指的就是莲花生大士为首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第四种是正法的优势,当时翻译的这些经典,都是印度佛法还没有受到损害之前的比较完整的教法。所以说那时候佛法就开始大面积地在藏地弘扬了,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接下来意所依就是僧人:

让预试七人等出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

因为有了寺院和经书还不行。虽然当时也有印度的僧人,但是西藏本土还没有人出家受戒。所以当时就想,藏族人到底能不能够适应出家呢?就做个小范围测试,如果测试成功了就可以大范围推广。就像现在,在一小块田地先搞一些测试,试验田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这七人当中也有贝若扎那大师、杰瓦却阳尊者等等。预试七人通过试验能够很清净地守护戒律,因此认为藏地人是可以出家受戒的,就开始大面积给其他愿意出家的人剃度。

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

从那个时候起,寺院—身所依,法本—正法的语所依,僧人的意所依都有了。因为受戒、传戒、讲解等都要靠僧人,僧人相当于佛法的心一样,这样意所依的僧团也有了,所以说佛法僧三宝就完备了。为什么要讲这个过程呢?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不容易的。最早什么也没有,连人都很少。慢慢地圣者化身的国王出现,开始加持这片土地,后来开始出现看不懂文字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玄秘神物。慢慢开始有翻译造文字,然后修僧人的住处—桑耶寺。翻译、班智达进来不断地传讲、修行,慢慢佛法就开始兴盛、开始普遍弘扬。

所以说有些时候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我们带一些经书、佛像过去也是可以的。现在很多边地,如果可以的话放一尊小的佛像在那儿,或者放些经书,种个因缘也是可以的。那样的地方如果有佛像、佛经,对当地的人们也是会有加持、会有影响的。就像藏地早期佛法弘扬什么也没有,逐渐通过很多努力,发愿、加持,就开始非常兴盛,最后就成了佛教的中土。

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佛法中土。

就从那个时候,从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等真正兴盛佛法开始,期间几经沉浮。过了大概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左右,朗达玛开始灭佛,当时佛法也遭受很大的打击,但是没有彻底地把佛灭掉。因为在西藏、卫藏那一带,有很多在家的咒师,他们在家里、在民间开始修行、传法、修密法,还有一部分僧人跑到现在的青海、四川马尔康这一带。后来慢慢地僧人从青海这一带回去,又开始重新组建僧团。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沉浮,也有一些其它地方灭佛法。有些地方稍微有一些损害,再经过文革,也是比较大的损害。但是通过佛菩萨的愿力、众生的福报,后面也恢复了。现在又是非常兴盛的状态。

不管怎么样中间有些沉浮,有些增损,但实际整个佛法的命脉是没有断的。所以说藏地的佛法还是非常兴盛的,虽然不是地域中土,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藏地的佛法的确非常兴盛,它的闻思修、讲辩著等等,不管是教法还是证法、显宗还是密宗,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完备的。从这方面讲,藏地是佛法的中土。

从具有的环境角度,大恩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了,有些道友虽然出生的地方没有佛法,是边地,但是他能够到佛法兴盛的地方学佛法,其实也算是生于中土。生于中土不是说你出生在中土那个地方,而是看你能不能遇到佛法。就像现在有些外国人,可能当地佛法不兴盛,但他可以到印度、尼泊尔等地方学习佛法,这样也算生于中土。从这个角度来讲,五圆满中的第二个环境圆满—生于中土就已经具足了。

其实中土就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环境。什么叫比较圆满的环境?修学佛法这个条件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生在中土,就没办法学佛。修习佛法要圆满才行,生于中土对学习佛法的机缘来讲,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因此叫环境圆满。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