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轮回与涅槃的岔路口
文|释圆逢
每个众生都是不同的,有的美丽善良,有的丑陋凶恶,有的富贵长寿,有的贫穷短命。各种现象千差万别,这一切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佛说鹦鹉经》中,鹦鹉摩那问佛:“何因何缘俱受人身,便有高下好恶清浊?云何有长命短命、无病有病、有智无智、有能无能者?”
世尊答曰:“因行故,缘行故,作行故。随众生所作行,令彼彼有好恶高下。”
所以,不同的显现不是命中注定,不是无因无缘,也不是大力者的主宰,而是随各自的造作决定的。不管是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都是众生行业招感的。那什么是业?业是怎样让我们流转三有的?造作怎样的业能让我们趣向解脱、离苦得乐呢?本文依《俱舍论》的观点展开阐述。
01
生生不息的轮回
1. 苦迫的世间
宇宙世界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周而复始;一切众生有生有死,生而必死,死而又生,生生不已,时而为人,或为旁生饿鬼,在三界中头出头没,受苦无量。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等苦,有五取蕴就无法摆脱这些苦,《中般若经》云:“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有漏五蕴来源于过去造业,又因继续造业而招感下一个五蕴,所以三界轮回是痛苦的本性。
此处说的苦,并不是否定世间也有暂时的乐受,而是说一切苦乐终将变坏,不可保信。所以,佛在经中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从表面看,虽有三受的差别,但深刻观察时,就不得不说一切是苦,不管我们的身心,还是外在器世间,都是因缘和合、迁流变化的, 都是危脆败坏之法,都是苦的本质,这就是圣者所见的真实。
2. 苦的原因
①业
我们为什么在三界中不断受生、漂泊受苦呢?因为有业,如世亲论师所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过去造作了招感生死的业,就不得不受生,有了生,老死忧悲苦恼接踵而来。
业指造作,由思心所引发的身语都是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也分定业或不定业;从感果时间说,有当生感果的,也有以后感果的。对我们而言,了解哪些是会感得乐果的善业,哪些是必受苦果的恶业是很重要的。
业行体相差别深广复杂,声闻与菩萨的智慧都不能详尽了解,唯有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够究竟穷知。佛在许多经中都说,一切业行,以十种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的名十恶业道,善的叫十善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说:“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独觉、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说明十善业道是人天、声闻、独觉、菩萨成就的净因。反之,一切不善的身语意三业即为三恶行,造作这这些恶业会让我们感受三恶道的苦果,意味着我们死后必然还会生,生就意味着新一轮的老病死又开始了。
所以,佛法教义中的业果理论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也解释了众生的行为与其现实苦乐的关系,还有死后的轮回等,业果理论是佛法教义中重要的一环,让我们明白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做。佛法是在真正认识和修正自已思想、行为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正觉解脱的,与各种无因、邪因的修行不同,那些非因计因的修行都无法得到究竟的解脱。
众生造作的各种业中,有的是一定要受报的,有的是可以不受报的。其中前者叫定业,后者叫不定业。定业指必定会感果的业,比如佛晚年时释迦族被灭,佛和诸阿罗汉都不能救,如元圭禅师所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那造哪些业决定感果呢?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强惑净心功德田,恒造杀父母业定”,即定业主要从四个方面看:
一是极重的烦恼或极清净的善心,发心很强烈,感的果必定要受;
二是虽然不是很重的烦恼,但经常做,天天如此,比如每天烧香、供灯供水等,形成一种习惯的势力;
三是对功德田所起的,不是强的烦恼或净心,也不是经常造,但对方是得了殊胜果位,对这样的大功德田造的善或恶都必定感果;
四是害父母,对父母恶心损害,不管轻重,必定感果。
当然,也不是说一切定业都不可改变,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如果我们积极向善,以具足四对治力的方式,发菩提心及空性智慧摄持等方式真心悔过,重业也必会轻报。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为争王位杀害众兄弟,后来惶恐不安,不能自拔,大臣们劝他去请教佛陀。他在佛前忏悔泣诉,佛为他开示生老病死的无常道理,并教导他以佛法治理国家,布施修福,勿造十恶。他蒙受教化,皈依佛法,护持佛法,痛苦的人生也从此改写。所以造恶造善由自己,断恶修善就可以改变命运。
②惑
业是身语之行,有部宗安立为色法,若追其根源,我们的身语行为是由内心引发的,由于无明烦恼,才会造作身语行业,所以轮回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烦恼。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烦恼,所以会引发身语而造种种善恶业;同时,过去造的业成为潜在的力量,必须再经烦恼引发才会招感苦果,如没有阳光和水,光有种子也不能发芽。反之,如果断了烦恼,就不再造作新业,以前造的业也失去了生果的力量,如干枯的种子。因此,修行解脱就要从断烦恼下手。
有部宗安立了六种根本烦恼,也可分七种或十种(见附表)
这些烦恼扰乱有情身心、令不寂静,也叫惑或障,是心所有法,其中的贪、嗔、痴能与一切不善为因,能生一切不善诸法,难断难灭,难超难度,障碍一切诸功德法,遍摄一切不善诸法,在不善法中,最为殊胜,多诸过患,所以也叫三不善根。凡夫因为有烦恼,所以不断造身语业,从而陷在轮回的淤泥中不能出离。过去的业已造,我们只有从烦恼下手,认识烦恼,对治烦恼,逐渐断除烦恼,这样才能不造新业,旧业也因为没有烦恼的滋润,失去了感果的功能。所以,佛法对烦恼的分析极为尽致,教导我们远离烦恼杂染,净化自相续,最终迈向究竟解脱。
02
从业惑的轮回中趣向解脱
1. 以戒为基培养闻思慧
无始以来,苦与集都不断地延续着,我们也随业不断地流转,如果不修对治道,轮回是不会自动停止的。所以,为了断除业和烦恼从而现前涅槃的境界,就必须要修道,如同病人服药才能痊愈一样。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怎样的次第呢?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讲:“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进而修行”,也就是首先是持戒,守护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戒,以此不散乱之因,培养闻思修慧。
戒指防非止恶,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龙树菩萨《亲友书》云: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是在知足少欲、清净戒律的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这是很重要的。释尊自证的内容,经语言的表诠,佛法因而弘传开来,佛弟子从听闻而了知佛法、实践佛法。
修行者由闻慧的修习,从文义的分别中,了解佛法的内容,由这种理解会产生对佛法的信解,进而生起求法的欲乐,这是修行道上极为重要的动力。此说闻所生慧,不是听闻一般的知识,而是以三藏为对象,就修行者的发心,应具厌生死、欣涅槃的出离心,以出离心来听闻三藏,依文义来抉择其内容,这就是闻所生慧;闻所生慧使修行者免于偏离正道,是三慧的基础,也是解脱的资粮。
思所生慧是反复思维观察所闻义理,达到更深的悟解,它不仅仅是思考,而是经思考立意去实现。以此为阶,进而趣入胜义的修所生慧,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等,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而得解脱的次第。
2. 趣入真谛的修慧
修行证悟所得的智慧就是修所生慧,它不再需要文字,唯一趣入意义。要趣入修慧,有两种方法:修止和修观,止即心一境性,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观即正观察力,指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止和观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①修寂止
为了引发证悟实相的智慧而修禅定,就是增上定学。佛所开示的禅观,因众生的烦恼不同,而修习不同的对治方法,古德总集为“五停心观”,佛多以不净观和数息观二大法门来教授。不净观是观察身体的不净相而修,主要是对身体贪爱强烈者的一种修行对治,对四种贪心修持九种想,四种贪心是:执著形色、执著显色、执著柔和所触及执著恭敬利养而起的贪心。九种想是浮肿想、啖食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虫啖想、焚焦想、离散想、不动想。其中,浮肿、啖食想主要对治形色的贪心;红肿、青肿、黑肿想主要对治显色贪心;虫啖、焚焦想对治所触的贪心,不动、离散想是对治恭敬利养所生的贪心。
而寻思散乱比较强的众生可以修数息观对治,观呼吸看似简单,实际非常甚深和殊胜,因为数息观以慧为体,依数息观修四念住从而证悟空、无我,所以这也是外道中没有的修法。殊胜之处体现在六个方面:
计数:放下琐事,心专注在呼吸上,从一到十进行计数;
随行:数息专注纯熟了,就不用再数了,只是随呼吸出入而清楚了知,不作加行,随息而行;
止:将念安于鼻尖或其它处,心息相依从而得定;
观:依此息见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之心心所法,具观五蕴及四念住;
转:修四念住不断提升,转到四加行的世第一法位;
净:从世第一法净化到见道,乃至尽智,得无漏道。佛在经中多次讲到安那般那的修法,又讲到十六胜行,这是持息念中最高胜的。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把杂念沉静下去,观到念念分明,息息清楚,周而复始,不相错乱,久久忘缘,即可入定。
②修胜观
光修止并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必须要修持以空性智慧为主的胜观才可以证悟胜义谛。三乘贤圣弟子,都是为修发真慧而修定的。佛最初拜阿罗逻迦兰为师修禅定,虽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处的最高定,但是知道自己并没有解脱,所以离开了;禅定者即使生到无想天也是八无暇之一,是修行人应发愿远离的。所以,修定是外道的共法,以定作为助缘修胜观才是佛法不共的修行。
对于所缘境相进行观察思惟,这就是修观。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讲的就是四谛法门,也叫“三转十二行相”,经中指出了对四谛的次第深入。那见到什么才算是对四谛如实知见呢?《俱舍论》依多数古德的修验,以如实知四谛共相安立见道,也就是现量见到苦集灭道所摄的十六行相,这是一种入定的智慧。
为了生起胜观智慧,应先依止起观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为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先别别观修各各自相,再观修总相的无常、苦、空、无我,以此基础引起顺抉择分的善根,进入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加行道,从而引发见道的无漏智。圣道共十六刹那,前十五刹那名为见道,是预流初果向,第十六刹那就是证初果,之后进入修道位。前面的十种烦恼按三界又分成九十八种,前十五刹那的见道位断尽八十八使,剩余十种在修道位断除。三界所断烦恼见下表:
综上,有部将根本烦恼进一步概括为见惑与修惑。见惑是见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对于事的颠倒见解;修惑是修道位上所断的惑,属于对理的颠倒执着。见惑有八十八使,及修道所断的十随眠,就是上表的九十八随眠。
以上就是《俱舍论》中阐述的声闻乘的解脱道。
结语
轮回中的我们都处在苦迫中,苦是人生世间的现实,苦迫的原因是业和烦恼,按照佛讲的次第修戒定慧,灭除了烦恼,通往涅槃也是必然的,如《遗教经》中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真实是道,更无余道”。《俱舍论》为我们诠释了四圣谛之理,指出了痛苦的原因,更指明了趣向解脱的道路,沿着这条圣道,我们也可以转凡成圣。这是圣者的所见,虽然真实不虚,但只有自己亲自去走,才会真正地理解和相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