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 Back

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

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 2022-01-24

·


x-_p-_o-[U2FsdGVkX191b8e7l/vwZuXt1eaonofJy2w9KblxN72J5M9jrACnMYh+E0eH6K3POmu8QOHyHQ+Dbxb9qjB1znMtm3r+cMk+HRcEhBLytWk/1l/+rfeapCmCcDNHcZRrnWG8LpGUK9ohF/OeIW9x3/ljVEblSLFwN5SYFye09KL2oteTaJ1L45h5VYsgQ7U3nIY6jJmgbjq7CszccK8w31Tjdl/EHbvIR+EA9luE1izdeyVG6v4SFW8d3addX1mKK0SHUMZI4YUwPE1MsgZfOQRFymYq//kva3MKoD+HKd1nZGjkTbGHG2q8LPcZG2T08pSDvO06Pdbz9jGZd6/zhJocbEjvwbsdTNXlOztqhjv/3q3v2OhRfEC+kXqkJ5Ltl32oos8R9N9VNIu/GI4MFWdYklLb4Ue4bKMlW3D+M3JkDdmNNDVZ1smgaH20mNhD1YwwWknDx8XL4uAE532KhmgvM3uuj7VcTLVYaIiph+lhZv8NFovGAwfA7wmL/y2OllEBss8bo0zGo1UPqfU/n8RZWGFnKWY7MhkxbCbpKcHI9WaLP2XxLPyJSEycSE2xm/J73JVqQ+G0dV3NmW/GhTm0u1eEg2/wuYCI1T/n9k2m8lOjqlNRQOqpqT2PREToOx9HU+Kg3amb3zDQGVhCmbkJeTp/ZlYzW5hbBi8OMBIhjHcctLYDC8xokHF87NkuqD5OpfCLx4J8TZr3Z3G7HpMZ/CPj1mzzaMLkzLAvCTCOCWIfbJ+nEPubuqncz7JaJlQTFcedEZh36DxadWyIP7Oj8Yly3EpAVbI0zf5NEKldINZ+uT7SWgkp9Rd4D6kJzB5UfPh+muO+Ako5+FK8jky1Vkg2S7G2p34qv9kFi8hh43dKmem6KXJsiSiGSGe1Es4262pXrffbQElD05A/xVZhNu8FfAT7JwUIt4gbxI94ipmyRAjNbokMOaLBdVD743m3KGyzMdpq09rpLiQGgM7G2fBFyM5tQHx9p7YrezFwgM6chz94KVYz5Zigrvbb4iBo8bCf5LHnBVxeZzt3oF9KK0CSJWlr/yS8vpa6EfxtB1+QAwx9stOqwa3thMr/DMBy2FlUpYJMdgTsuTR7N7cI989GQblGstteD3CAxcan19dWjC9CdDsWGJEhMaInwZC8SyGMeJ6Ts4aQ3NmIkwcaqXSKS4TbwSSOBy91EM6uKRnUxQJWtgIalZBPaQo9A9abMFwRKTBlMhdFbx1ma2mZwdBmtBEYoT4c81RY2unTpV7YqHmYHN7V0qdpbtmyHWZb/0YYT2e+L/eArnHHweKc99khV90JK8TlIpd7xKRthaDzzUTXehHdtaNszW2OJnePksBxkXJWIEUDKk5cqT9TuCuZ04HjjFnq2/Ms700Z4bPk0CFAkR64tRfcgQe6ycuaKr2sAmsvUGlJXk2KkNKJdIOZzd6q2PEStPvwu92PlbkBgbsoSLgPXyA1drYKGXvqKmxLqrVZBLIoiVT9oTfpjPsj1gdAh4oWVU4mz98WhZcBdbnWqOR7BxkSKW8BjKb1PupE0JyGudCi47KJ0GWDiK8H1gN3NLUoHZM6HB9bbmNo2+xMBqSV05VCEf56QFULIc+b8wdVdHfbaDh4+Sf74Ww1nwnTUfjdhit0m5NbZzqvUi82rv2ZQRWo60AR]-o_q-_-x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

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真正的慈悲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BUDDHA DHARMA


佛陀教导我们 :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 ;如果没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这要求我们先修好忍辱

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如果忍辱波罗蜜深入内心,我们便会开始把敌人,伤害我们、侵扰我们的人,看作给我们巨大帮助的朋友。敌人为我们创造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机会


寂天菩萨曾说 :没有磨难,你就无法修忍辱 ;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受人欺侮、伤害、干扰时,应视其为训练慈悲心的可贵助缘。

他还说 :敌人是修忍辱的因,忍辱是敌人造成的果。在这样的因果关系中,若此由彼而生,则彼为此助缘,非违缘。


牢记并反复思维寂天菩萨的教言,能增强我们忍辱的能力和决心,进而深化慈悲心。由此可见,真正的慈悲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基于贪爱。




把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交换        

BUDDHA DHARMA


训练慈悲心首先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与其他众生的相同相通之处,体会自他在生命基本层面上的平等和在生存生活基本追求上的共同点。

所有众生都希求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无论哪一道众生,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相同的。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变化实现起来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佛陀不会教我们去做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要灰心。

设想一下,把自己的苦乐和无量众生的苦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意识到这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在众生的苦与乐面前,自己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显得那样渺小

如果自己的快乐能与众生的痛苦交换,那岂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观想自他相换的时候,根据情况、愿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苦,把快乐给所有众生 ;也可以观想代受个别众生的苦,把快乐给对方。

通常,只有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才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作为修行者,我们需要把关怀和尊重扩展到更广阔的对象身上

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有安定 ;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增长很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BUDDHA DHARMA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

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淫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他说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生命这出戏》点击这里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