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67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67课

智慧之法 2021-05-03

现在我们宣讲第四品的内容分别业,本品讲到了佛经中业的分类和本体等内容。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对于业因果的诚信也必须要产生殊胜的定解。这些论典是帮助我们产生定解的一种殊胜方便,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思维,把道理结合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并如是地实践。

现在讲到安立业障和业障的分支。其中业障分支的主要内容是近五无间罪,前面介绍了近五无间罪的体相,今天继续学习与此有关的内容。在前面的颂词当中有一个住定菩萨,那么住定菩萨到底是如何安立的呢?前面说了住定菩萨主要是经过三个无数劫,圆满之后,要用一百个劫来积累资粮修持相好,这个阶段就称之为住定菩萨。

从修妙相之业起,

即名住定之菩萨,

投生善趣贵族家,

根足转男忆宿世,

不退彼即赡洲男,

观现量佛思所生,

余百劫中方能引,

每一妙相百福生。

这两个颂词当中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什么是住定菩萨,第二部分如何积累相好的资粮,这样分两段。

第一段里面有六个特征来安立住定菩萨。六个特征的第一个是“投生善趣”,第二是投生“贵族家”,第三个是“根足”,第四个是“转男”,第五是“亿宿世”,第六个是“不退”。“不退”之前的颂词是讲为什么叫住定菩萨。第二段“彼即赡洲男,观现量佛思所生,余百劫中方能引,每一妙相百福生”,是讲他如何积累相好的业。

第一部分讲为什么叫做住定菩萨。“住”是住于、安住的意思,“定”有六种决定,他住于六种决定当中的缘故称之为住定。住于哪六种决定呢?住于善趣决定,不可能再投生恶趣了;投生贵族家是决定的;根足是决定的;转男是决定的;忆宿世是决定的;不退是决定的,他住于六种决定当中,因此称之为住定菩萨。

“从修妙相之业起”,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他也承许有佛。以前学习《经庄严论》等论典中讲到一些小乘的观点,虽然获得阿罗汉果后,从三界六道当中获得解脱就已经足够,但是有一些个别的修行者根基特别利,大悲心非常强烈,他可以在很长时间中,不断地投生轮回为利益众生而开始修菩萨道。但是这个菩萨道,按小乘的观点,在印度金刚座之前都是凡夫身份,没有像大乘所讲的资料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到无学道。

大乘讲,从凡夫到有学圣者,从有学圣者到无学的佛,关于不同的地道断证功德讲得特别详细。而小乘当中没有讲,小乘说他要修三个无数劫,在轮回当中流转,不断地累积资粮,三个无数劫的资粮圆满之后,但是他相好的因还没有修,所以“从修妙相之业起”是一百个劫修持相好,“即名住定之菩萨”,他可以安立为住定菩萨。

那为什么叫住定呢?前面提到了,是安住于六种决定当中,不会变化,因为他的三个无数劫的资粮已经圆满,福报是相当巨大的,他有一种能力能安住于六种决定当中不会退转。

六种决定的第一个是投生善趣决定。他一定是投生善趣,因为在恶趣当中没有办法积累相好资粮,必须要在善趣当中才能积累相好的资粮,所以一定是投生善趣的。

其实不单单是修持妙相之业,对普通的初学者来说,善趣的身份特别重要。我们现在修行佛法,第一个就是修持善法,然后要获得善趣。

有些大圣者故意投生恶趣,他的心识也不会受到任何的污染和障碍。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投生大乌龟、青蛙、熊等旁生道当中,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菩提心;一方面利益和他有缘的众生,和其他的恶趣有情结缘等等。他们即便显现恶趣的身份,心也是安住在菩提心当中的,这是另当别论的。

一般的初学凡夫,一旦投身恶趣就会受到恶趣身份的影响。一旦投生到地狱,感受那么强烈的痛苦,哪里还能忆念起善心或修资粮,这是不可能的。投生在饿鬼也是一样,除了经常感受饥渴的逼恼,还有很多颠倒,比如夏天的太阳特别热,冬天的月亮特别冷等,冬天和夏天是颠倒的等等。如果处在这样颠倒显现当中,也没办法忆念善法,每天为了饮食奔波奔走,不可能有忆念善法、修行善法的机会。如果投生到旁生道中,会非常的呆笨,也没办法忆念善法,发起善心。所以一般的凡夫人,如果没有守持戒律,没有取舍因果,一旦堕恶趣,就相当于丧失了取舍的能力和修行的能力。所以获取善趣的身份特别的重要。

虽然很多修行者说我一定要即生成佛,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还要想,假如我们今生当中的资粮没有圆满,没有即生成佛,或者假如我们没有积累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那么就要面临下一世投生的问题。如果没有提前的发愿,提前的回向,那么不一定会获取善趣的身份,不获得善趣的身份就没办法有修行的机缘。

此处修妙相的菩萨获得善趣的身份同样特别重要,对他累积妙相之业特别重要,所以第一投生善趣是决定的,不可能再投生恶趣。

第二、投生贵族家。即便是投生善趣,投生到人道当中,他也不会转生到很低劣的家族。因为转生到很低劣的家族,就会被生活所困,尤其是在印度的社会当中,低种姓要修善业是很困难的,有时候甚至不能和其他有情接触,所以他要积累资粮,得到财产非常非常困难,很不方便。如果投生到贵族,比如投生到刹帝利、婆罗门等贵族家族当中,身份很高贵,资具获得也比较顺利。而且一般的老百姓对贵族都比较恭敬,他也有机会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所以投生贵族家也能够帮助他修持这样的妙相之业,如果投生在其他低劣的家族就没办法。

第三、“根足”是决定的。他的诸根具足,不可能转生为残疾。一方面投生残疾对他自己累积妙相也不方便,因为他要做很多布施等十善业道,如果自己的根不具足,就没办法修持那么圆满的殊胜业道,也就没办法快速累积成妙相的资粮,所以他诸根要具足。诸根具足让别人生信心也是很关键的。

所以一方面使别人产生信心;一方面自己也能够更好地圆满资粮;再有因为他在三个无数劫当中修行善法,方方面面的善法都已经修持了,所以他已经远离了根残缺的因。在三个无数劫中修善法,其善业非常深厚,这么深厚的善根也不可能转生成一个有残缺的根。

第四、转男身决定。转女身在很多时候修行很不方便,因为女身的力量和胆气比较弱,自己一个人出行很危险,何况要去积累资粮,和很多人接触,修持很多很多的善根,的确非常不方便。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转生女身,但是在修妙相之业的时候不可能再转女身。转男身具有大自在,单身去哪个地方都是比较自在的,力量、胆气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都是很具足的,非常有利于他积累善业,所以转男身是决定的,不可能在百劫当中投生一个女身的身份。

第五、忆宿世是决定的,一定可以回忆自己的宿世。虽然从小乘观点来讲这个时候还是凡夫,但是他也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回忆自己的宿世。回忆宿世就知道以前曾经投生哪个地方,曾经修持过什么样的善业,为了什么样的目标修持善业等等,这方面都是特别清楚的。

一般的人如果能够可以回忆前世的话,也会自然而然变得比较精进。尤其是修行者,如果能回忆曾经投生过恶趣等身份,就会对于因果轮回、业果不虚、必须要解脱等产生一定的希求心。有些时候一般的修行人之所以比较懈怠,某个角度来讲也是看不到自己的前后世,对于现在获得的安乐或者痛苦究竟是什么样因缘导致的,还是有一定的疑惑。虽然没有很大的疑惑,但也不是那么确定。虽然通过很多案例和教理可以有种相信,但是如果能够现量见到自己的宿世的话,对于动力的提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如果知道上一世是如何投生的,如何感受痛苦的,那么对于轮回的痛苦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决定,就会有想要出离的意乐。

菩萨在修妙相的时候,绝对每一世都会忆念宿世,对于自己宿世修持的善因等都是非常清楚,所以忆宿世也非常有利于修持妙相之业。

一般的人如果有回忆宿世的功能,也能够帮助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个大的提升。如果我们没有,也应该诚信佛语,尽量对于业果不虚的道理产生一种比量的定解,这也是很关键的。

第六、不退决定。不退有两种解释:一是百劫当中一定是不退而成佛的;二是注释中讲的,在修妙相过程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障碍,他的心都非常非常坚固,不会退。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这是非常必须的素质。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不可能没有违缘,心不可能没有波动。有内在的违缘,外在的违缘,环境的违缘等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根本不听你的,和你唱反调,一般的人内心就会厌烦、退转,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不愿意做了。但是菩萨内心当中,不管遇到顺缘还是违缘,他都是不会退失的。

有些时候修行者是因为顺缘太多而退失的,比如钱太多了,本来刚开始修行还是勇猛的,但是后面慢慢钱多了,名声大了,心就转变了,就觉得修行没有那么迫切,求解脱没有那么迫切了。因为钱多了想法也多了,想法多了之后自己的心就散于其他方面。所以修行人顺缘太多也会退失。违缘太多也会退失,天天都没有吃没有穿的,也修不下去了,这种退失可能也有。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要安忍这些违缘,一方面也要安忍顺缘。为什么顺缘要安忍呢?因为一般的人遇到顺缘的时候很容易飘飘然,一飘飘然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什么都开始乱来,开始忘失自己修行的初衷。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安忍恶缘,平时我们在讲安忍的时候,都是说要耐怨害忍、耐苦行忍等等,违缘方面当然我们要安忍了。顺缘方面也一定要安忍,有的时候我们对顺缘方面安忍还不太特别清楚,觉得顺缘来得越多越好,违缘一点都不要。尤其是当自己有因缘得到一些财富、名声地位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安忍,反观自己的内心:到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圣者还是凡夫?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好。如果自己是一个修行者,现在自己正在追求解脱道,其它的这些财富名声如果驾驭不了的话,那么它对我们还是会有很大麻烦的。

有些大德对财富有驾驭的能力,可以把名声、财富用在修行、弘法利生上面,但一般的凡夫人能力很弱很难驾驭,如果财富太多了也驾驭不了,名声太大了也驾驭不了,很容易被财物所转,如果被这些外缘所转,我们修行就会退转。所以修行人内心当中的不退转信心或不退转的毅力决心还是需要培养的,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有一种坚韧的能力。

很多大德修行者在违缘来的时候是如如不动的,顺缘来了还是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内心当中很平稳,非常非常的平静。如果不是这样,得到一些赞叹的时候一下子心就很高很高,而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心就一下子特别低落,大起大落对修行者来讲不是一个好的心态。经常被情绪所左右,怎么可能安下心来听法呢?比如今天早上遇到很不舒服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也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到底怎么样,为什么这个事情会出现在我身上……整个一堂课当中都没办法好好听课。如果打坐的话,肯定整座当中所修的全都是这个事情发生的怎么样。如果今天出现一个很好的事情,那么打坐半小时全都在想这个事。

所以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心态对于修行者来说不是好的心态。修行者必需要有一个平稳的状态,遇到很快乐的事情要平稳,不要让它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遇到很大的违缘也可以驾驭,不能让自己的心过于低落。如果处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当中,他的修行就会稳步前进。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当中,有时就会出现一些违缘。虽然不一定是长期的违缘,但是短期当中被这个所控制,没有办法得到一种自主。修行也是要慢慢锻炼自己的心,让它从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变得不太容易受外界影响,乃至于根本不受外界影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住于六种决定的缘故,称之为住定菩萨。下面讲如何修持妙相之业。

“彼即赡洲男”,第一是转到南赡部洲的男身。因为其他的三洲要不然就是佛法很不兴盛,要不然就是根本没有佛法,所以其他诸洲不是那么容易积累福报。

即便南赡部洲也不是决定都有佛法,但是南赡部洲还有一个优势:南赡部洲的思维要比其他三洲的思维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敏锐的缘故,他要思维法义,要安住在其中,他的身份本身就有一种超胜的优点。虽然北俱卢洲等的福报受用比南赡部洲超胜很多,但是从他的所依,从思维法义敏锐的能力来讲,南赡部洲还是远远超胜他们的。

所以要转生南赡部洲,而且要转为南赡部洲的男身,前面讲了男身积累资粮是非常容易的等等。所以第一个是以赡洲男的身份,积累妙相之业。

第二是观现量佛,他要积累这些妙相都是现量见佛,在佛的跟前观察到佛的妙相,观察到佛的相好,观察到佛的事业之后引发善心,然后在佛的面前修持很多很多妙相的事业。所以第二个方面一定是转生在佛的跟前,然后开始修持妙相。

第三是思所生,是讲闻慧、思慧、修慧当中以思慧为主。为什么不是闻慧呢?因为闻慧的力量很弱。有的时候在听法的时候很振奋,觉得应该怎么怎么样,但是一旦下课,心散于其他的事情之后,我们在课堂上得到的闻慧就很容易忘失了。而思慧不是这样,通过不断地看书,不断地抉择,内心当中产生一定的定解,这个时候思慧是比较稳定的。

为什么没有修慧呢?因为修慧是入定的一种本体,他是定心,定心当中没有办法圆满很多的资粮,所以他在闻慧、思慧和修慧当中一定是思慧。

第四是余百劫,即在一百劫当中圆满资粮。虽然佛经当中讲一般是一百个劫,但是释迦牟尼佛提前了九个劫,九十一劫[0]当中就圆满了这个妙相。“方能引”是时间方面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要一百个劫才能引出妙相的功德。

“每一妙相百福生”,佛陀有三十二妙相,每一种妙相都是由一百种福德产生。这个“百福”解释的时候也有很多观点,比如在唐译的注释中讲百种福其实就是一百种善思[1]。

首先以五十种思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很清净,净治身器。比如农夫种田,首先要把田先犁好、地要整得很平整才可以播种,同样,首先有五十种善思让身体变得很清净。接着再引出后面的妙相,相当于农夫在平好的土地上播种。之后再以五十种思让妙相圆满,相当于农夫开始浇灌、锄草等等,让庄稼长起来。所以一百种思是一百种福。

十善业道每一种都有五种思,加起来就有五十种。以不杀生为例,第一是离杀思,离开杀生的一种思;第二个是劝导思,不单单自己不杀生而且劝导别人不杀生;第三个是赞叹思,赞叹不杀生;第四个是随喜,随喜别人不杀生的功德;然后是回向,把不杀生的功德回向成佛,回向妙相。

不予取也是这五种,第一、不盗思,即自己不去偷盗;第二、劝导别人不要去偷盗;第三、赞叹不偷盗;第四、随喜不偷盗;第五、回向不偷盗的善根。

乃至于不邪淫等等,每一个善业道都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就是五十种思。

首先五十种思是净治身器,让身体变得很清净;然后有一种思播下种子引出妙相;后面五十种是让妙相圆满,总共加起来是一百零一种,总的来说是一百种,也就是一百福。

大小乘讲妙相的因不一定相同,前面讲的是百福即一百种思的安立。而在《宝蔓论》中讲一切缘觉的福德[2],所有的有学声闻和无学声闻的福德,以及世间中一切凡夫人的福德的总和加起来,再乘以十,就是佛陀的一个毛孔的功德。所有佛陀毛孔功德的总和再乘以一百倍就是一个妙相的福德。这样一种妙相的福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三十二相在画像中很难表现出来,因为是不可思议的福德表现出来的妙相,超越了我们的观念。以前道友们在学《宝性论》的时候也问,佛陀的高和宽是相等的,难道身体是方的?感觉很别扭,而且手臂过膝能好看吗?按照我们现在评判的标准来讲,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长相,我们觉得可能不好看、不协调。但是妙相毕竟是从特别善妙的福德产生的,一定非常悦意而且特别协调,有不可思议的福德力在里面。

有的时候我们以凡夫人的眼光去看论典中描绘的妙相,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到底怎么样能表现得这么好看呢?手和脚之间还有网状的光,有像鹅、鸭子一样的蹼,这能好看吗?如果我们真正看到,就会觉得特别好看,没有看到会觉得不一定好看。

前面提到《宝鬘论》的观点,所有的缘觉阿罗汉的福德、所有的声闻有学和声闻无学的福德、再加上所有世间凡夫人的福德总和再乘十倍,才能感得佛陀一个毛孔的福德。所有毛孔的福德总集再乘一百倍才是佛的一个妙相,佛的一个妙相的福德就这么大。通过福德引发的妙相是不可思议的。

有些时候说福德引发的天界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最多我们就想一下世间能看到的某个商场、某个机场、某个宾馆,感觉可能是那样的。其实真正来讲还差得很远,我们没有亲自看到之前,没办法描绘极乐世界到底庄严到什么程度,天界的福德圆满到什么程度,是难以思维的。因为我们的福德、心量有限,根本没办法接受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但毕竟它是福德产生的缘故,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是看起来非常悦意、非常庄严的自性。

我们很担心如果修成三十二相,变成那样能好看吗?绝对是非常庄严。从善业引发善妙的果的角度来讲,我们就可以知道,善业越大福德越圆满,绝对显现出来越庄严,这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我们的见识和智慧有限,很难去观察、也很难接受,这个也很正常。此处说“每一妙相百福生”,对于每一个妙相需要一百个福,它的量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前面我们已经引用大乘和小乘的观点。有兴趣翻一翻《宝鬘论》第三品,一开始就解释了妙相,而且前面二十九相和后面三相还不一样,后面三相[3]还要超胜。前面二十九相是这样得到的,后面三相还要更增胜的福德才能得到。也有很多这样不共的解释。所以大乘必须要很多善根才能成佛,不是随随便便修一下就即生成佛了,资粮不够也没办法。

学了这些论典之后就知道,我们的心胸才能够打开。是不是需要三无数劫去积累资粮呢?有的时候也不确定,大乘的了义经典中也不需要三无数劫,但是我们要知道大乘佛果到底是怎样的福德,修行大乘成佛必须要什么样的心胸。有的时候学一学大经大论就会知道积累资粮的方法,对我们打开狭隘的心胸有很大的帮助。学大乘必须有很宽阔的心胸,如果心很狭隘学不了大乘。

所以大乘一定是超胜小乘的,到底是哪个方面超胜?一方面它的发心很伟大。一方面它积累的资粮无穷无尽,必须要积累无量无际的资粮才可以成佛。我们现在稍微闻思了几年、稍微修了几年就觉得为什么还没有动静呢?看看《宝鬘论》中这些方面的观点我们就知道,的确要修持大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虽然我们修的是密宗,但是密宗的要求更严格。如果没有达到密宗的根基的要求,也只不过得到一个修密宗行者的头衔而已,真正的内涵还没有,没办法通过比较虚的名称得到比较实的果位。

因此要落实佛法中所讲的这些条件、要求,要有出离心、菩提心或者正见,你的六度修得怎么样?心胸到底是怎么样?是不是像大乘的思想中讲的真正打开了心胸?是不是还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考虑到众生的利益?

我们对众生到底能做多大的利益,能多大程度上帮助众生,现在来讲这个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心向众生开放,让我们的心真正处在这个状态中。如果自己的心真正开放,安住在大乘的菩提心中,即便在外在没有利益几个众生,但是在初级阶段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我们的心调顺了,慢慢在行为方面就会展开;如果心没有真正成熟,在外面做很大的事业、利益很多众生,因为心没有调整的缘故,也不会长远。

我们在修大乘的时候,肯定是要利益众生。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所有大乘的修行,不管是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还是发菩提心,其主要的原则都是让我们的心成熟,都是让我们的心从比较狭隘的自私自利的状态,调整到愿意为众生服务的心态中去。

把自己的心成熟,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第一个阶段。当我们的心成熟之后,慢慢就可以在外在的行为上去帮助越来越多的众生。这个方面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下面再看一下佛陀怎样圆满三无数劫六度的情况。

宝髻燃灯毗尸佛,

三阿僧祇劫末出,

最初乃大释迦佛。

以大悲心施一切,

以此圆满布施度,

具贪虽然断肢体,

亦不心乱忍戒度,

赞星胜佛精进度,

无间等持静虑度,

尔时之心智慧度。

这也是分两段,第一段,即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讲到三无数劫中值遇的佛的情况。后面“以大悲心施一切”到“尔时之心智慧度”是讲到佛陀圆满六度的情况。

佛陀从初发心开始到圆满三无数劫之间的情况是怎么样?“最初乃大释迦佛”,释迦牟尼佛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在具诤劫中有一尊佛也叫释迦牟尼佛,为了区别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叫他大释迦佛。当时我们这一世的导师释迦佛是一位陶师之子叫光明童子,光明童子供养大释迦佛一碗米、一双鞋和布等,然后发了菩提心,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最后的那个颂词,这个颂词最早的时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释迦佛面前发心的偈颂,所以加持力很大。

当时大释迦佛也是出现在浊世当中,我们的本师在发愿时也是说“善逝如来汝之身,……,唯愿我等成如是”,你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发愿我的身体和你的一样;眷属是怎么样的,我的眷属和你一样;你的寿命是多少,我的寿命也是多少;你的刹土是怎么样,我的刹土也是这样;你的殊胜妙相是怎么样,我的妙相也是怎么样,反正导师你是怎么样的,我就发愿和你一模一样。

我们现在念释迦佛仪轨的时候,我们也要这样发愿,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是怎么样的,我们也跟随您发愿,不管是您的身体、眷属、寿命、刹土还是妙相,全部都和您无二无别。所以成佛之后,他的弘法利生事业是无穷无尽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其他刹土当中的佛住世时间这么长,刹土这么清净等等,但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住世时间这么短,我是不是要发愿寿命也这么短呢?其实他只是发愿和佛一样成佛,而且有这样一种发愿可以得到佛陀的摄受和大悲的加持等等,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因缘。

净土的众生本来烦恼就少,其他方面的受用也非常圆满,但五浊恶世的众生很多时候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刚强难化,寿命、受用也是非常恶劣的,所以很多菩萨以前发愿的时候都是去净土。在《大悲白莲花经》当中也是这样说的,当时很多菩萨发愿都是以后成熟一个好的净土,在净土当中去调化那些纯粹具有大乘根性的人。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少数的几位菩萨发愿一定要去浊世,浊世的这些众生很可怜,没有佛法、导师的话,他们会更加可怜,造更多的罪业。他单独发了一个大愿,只取浊世不取净土。

不管是取净土还是取秽土,都是大悲心的体现,当时发愿取净土成佛的被赞为莲花,像莲花一样的菩萨。而释迦牟尼佛等少数几位菩萨取秽土,赞如白莲花,是莲花当中最清净的。

所以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愿来秽土,我们根本就没有学习佛法的机会,也是因为佛陀恩德的缘故。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我们在佛的教义当中得到这样一种受用,我们也发愿和佛一模一样。

这只是佛在成佛之后其中的一个化身,其中的一个事业而已。是不是佛成佛之后只能在娑婆世界,然后就没什么事情了?绝对不是。佛陀的愿力无边无尽,发愿在秽土当中去度化众生只是他无数的化身之一,无量无边事业的某一种体现而已。

以前观音上师蒋扬仁波切也说过,释迦牟尼佛在三个无数劫当中积累资粮,修了这么多的善法。断一次杀生,你的寿命增长都是很长很长的,何况释迦牟尼佛每一世当中都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但是最后三十五岁成佛,八十一岁就涅槃了,好像成佛之后只有四十多年的寿命,这怎么可能?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了无边无际的善业,菩提心摄受的善业虚空都装不下,但是最后佛陀成佛之后感得的寿命只是四十多年,其实这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显现。

一方面佛陀他自己成佛之后愿意住世的话,可以住无量劫,但是所化众生根基比较低劣的缘故,佛陀的化身也是跟随众生的善根而示现的,所以显现上在世间住世四十几年就入灭了。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以前佛陀修的所有善业好像就只感得了四十几年的寿命,好像寿命很短,其实这只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当中的一个示现而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愿意,他可以住世无量劫,而且他的法身报身也是无穷无尽的。他在三个无数劫所成熟的不单单是化身,还成熟了法身和报身,在其他刹土当中不可思议的化现都是因为三个无数劫的善根而成熟的。这个方面我们需要理解,有的时候好像也容易产生一些疑惑。

在大释迦佛面前最初发心的情况在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白莲花论》当中提到,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最初发心的记载,最初是在大释迦佛面前发心的。发了心之后就开始在三个无数劫当中积累资粮。第一个无数劫当中承事了七万五千位如来,在每尊如来面前都是供养、听法、赞叹、积累资粮等等,然后在第一个阿僧祇劫结束的时候值遇宝髻佛。第二个阿僧祇劫又承事七万六千如来,最后遇到燃灯佛,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4]。第三个无数劫承事七万七千如来,最后遇到毗婆尸佛[5]。以上是释迦牟尼佛在三个无数劫中值遇佛的情况。

下面是佛陀圆满六度的情况。

“以大悲心施一切,以此圆满布施度”,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佛陀在初地菩萨的时候就已经圆满布施度。虽然小乘当中也讲六度,但是这里对于大乘所讲的很多特色并没有详尽描述,只是说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怎么样圆满六度的情况。

首先是以大悲心布施一切,从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王位、国土、妻子儿女、自己的手脚头、眼睛乃至于自己的生命等等,从外到内没有一个不布施的。

有些地方讲最后一次布施圆满是大光明王,当时他的名声很大,有一个恶王对大光明王的名声特别嫉妒,就让一个婆罗门去要他的头,大光明王答应布施。

当时在他王宫的后花园中一棵树下面准备布施自己的头。那个婆罗门说:“你必须要把自己捆起来,因为你的力量很大,万一我割你的头你反抗我打不过你。”

国王同意了让他捆起来。捆起来之后树神很不高兴,出来一耳光就把这个人给扇晕了。

大光明王说:“我在这棵树下布施自己的头已经九百九十九次了,再一次就圆满一千次,千万不要做障碍。”就这样给这个树神打好招呼了。

那个婆罗门醒过来之后,继续做准备。因为恶王给他承诺很多奖赏,他对这个特别希求,所以虽然被打了一次还是不死心,还想继续把这个事情做完。

大光明王说:“现在没事了,我跟这个树神也已经讲好了,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大光明王还有一个要求,“我的手要放到前面,头割下来之后会落到我的手上,我用我的双手递给你。”

最后就这样割了头之后圆满了自己的布施。圆满布施之后天人就从天上传来声音说:“大光明王已经圆满了布施度登初地了。”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在一个地方就布施了一千次头,在其他地方还布施了很多次身体,他在一个无数劫当中修布施,布施的习气特别浓厚,就相当于我们给别人一块钱一样,根本不会有任何丝毫的吝啬心。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所耽着的东西慢慢放舍掉,最耽着的是什么呢?无外乎就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他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就说明他自己对内外所有的东西都不执著了,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布施。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有某些必要,咬咬牙做一做,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一两次是不行的,因为有可能就是冲动了,没有考虑清楚,然后布施完之后你开始后悔了,有这个可能。但是他不是,在一棵树下面就一千次布施自己的头,绝对不是说自己冲动了才这样做的。

为什么要说他一千次或者无数次?就是为了说明他的的确确发自内心的已经把这些东西放下了,绝对不是装出来的,他内心当中的这个习气很自然,所以也只有在这种状态当中,才可以布施度到彼岸。否则布施度到彼岸从哪里去安立一个标准呢?没有标准。

有的时候我们问为什么他要布施这么多次头呢?为什么不断布施自己的王位和内外财富?就是因为他已经完完全全把这些真实的看成粪土一样,没有任何执著,现在我们对这些还没有看成粪土一样。

从佛陀的传记和菩萨的修行来讲,对我们的启发还是很大的。看到这些之后就知道我们修行真的还差得很远。当我们的修行还没有成功之前应该怎么做呢?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资粮。

大恩上师经常说:“要一定长期学,一定要长期学。”如果不长期学的话,学了几年十几年就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可能够了吧,这个还真的不够。塔波仁波切也说了:“觉得自己够了,这个就是不够的标志。”所以说真正来讲不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

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故事,青海多智钦寺的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他就很勤奋,天天看书学习。他有一个弟弟,白玛多吉活佛就问:“你这样学,要学到什么时候啊?”他说:“要学到成佛为止。”所以大德们给我们的示现就是这样的,乃至于没有成佛之前他都要一直不断地修学。他们两兄弟为什么要这样对话呢?对我们来讲是有启发的。我们总是觉得可以了,差不多了。但别人说要学到成佛为止。现在我们不要说成佛,连初地都还没有得到,资粮道还没进,哪里够了呢?真正来讲差得远。

越学得好的人越觉得不够,越学的不好的人越觉得够了,这个就是一个颠倒。需要通过这些大德的开示、示现给我们做一个提醒,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不是说我们自己认为够了就够了。当我们真正资粮够的时候,我们会产生这些功德,越产生功德的时候,内心当中的傲慢就越来越少,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美德等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当内心当中证悟越来越高的时候,对道友的看法越来越清净,对其他众生也越来越慈悲,自己的心也越来越柔软,一定是这样的。

“具贪虽然断肢体,亦不心乱忍戒度”,是讲圆满持戒度和圆满安忍度。

“具贪”,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这个时候菩萨还是没有断贪欲的,还是具有烦恼的,因为他还是凡夫。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内心当中虽然是具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不会现行,因为非理作意不会再有了。从大乘来讲,他是一个圣者。

“虽然断肢体,亦不心乱忍戒度”,虽然被其他的众生砍断自己的肢体,他自己的心一点都不乱,而且也不会产生嗔恚心,这时是忍戒度。比如《金刚经》当中讲的安忍仙人,被歌利王割锯身体的时候,内心当中一点也没有乱,一点都没有产生一丝毫的嗔恚心。不但没有产生嗔恚心,而且说:“你现在用利刀割解我的身体,以后我要用智慧的宝剑断除你的烦恼。”他不但没有生嗔心,没有反抗,反而内心特别柔软,生起大悲心发愿要度化他。

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现在被别人欺负时,虽然还没有办法像菩萨那样发愿不管怎么伤害我,一点不生嗔心,还要发愿饶益他,这么高的标准我们一下子也达不到,但是首先我们不要生嗔心,不要发恶愿,控制住自己的心,安住在一个比较平静的状态。

《安忍品》中我们学了很多化解自己嗔心的方法,这个时候就要用上,把自己的嗔心化解掉。而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忍一忍,不发作,觉得自己忍辱成功了。这个根本不是忍辱,内心当中生起嗔心,忍辱就已经失败了。并不是说行为上面没有打你,没有骂你,就叫忍辱。真正的忍辱是完全化解掉内心当中的嗔心,这个叫做真正的安忍。很多大乘教典当中说的安忍,都是化解自己的嗔心,不让自己的嗔心产生,这是很关键的。

有些大德外表上非常愤怒,但是内心当中一点都没有嗔恨心,这和一般凡夫人不一样。有的凡夫人表面很平静,内心当中已经暗流汹涌了。我们在修行佛法时,第一、外表不要发作。因为我们是凡夫人,外表一发作,内心当中肯定是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怒火的;然后通过这些窍诀来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产生嗔恨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持戒度和忍辱度圆满了。

“赞星胜佛精进度”,释迦牟尼佛是在依止星胜佛的时候圆满了精进度。

在《唐译》的注释当中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都是在星胜佛面前学法,是师兄弟。按理说弥勒佛应该早于释迦佛成佛,但是佛陀星胜佛在观察因缘发现,释迦佛所化弟子的善根会先成熟,弥勒佛所化的善根会后成熟。从成佛的时间来讲,弥勒佛应该先成佛,释迦佛应该后成佛。但是从所化的根基成熟的情况来讲,释迦佛调化的众生的根基先成熟,弥勒佛调化的众生后成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一种说法是,佛陀星胜佛通过善巧方便让释迦佛发起了很大的精进,一下子超越了弥勒佛,在弥勒佛之前成佛。因为他所化众生的根基已经成熟了,如果释迦佛先成佛,正好能和他所化众生的根基配上,然后就开始弘扬佛法。我们是赶上了末班车。因此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很多的所化根基成熟了,所以佛陀出世,出世之后就开始讲法,我们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佛法,开始修学佛法。佛陀入灭之后弥勒佛才成佛。

释迦佛拥有善巧方便,能够发起很大的精进,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让弥勒菩萨这样,不一定能发起很大的精进,但是释迦佛就可以。

在山下的时候,星胜佛就告诉释迦佛的前世婆罗门童子,过一会上山来一下。婆罗门童子依上师的教言就去了。去了之后,星胜佛正在山洞里面,有些地方说在一个宝龛里面入火遍处定,特别特别的庄严。婆罗门童子看到这个情况,生起很大的信心,开始一边走一边赞叹:“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大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当他在赞叹的时候,生起很大的信心,一只脚提起来就没有放下去,一直这样站着,赞叹了七天。赞叹了七天的缘故,圆满了九个劫的资粮,所以他九十一劫就功德圆满了。

为什么是九十一劫呢?因为在这里内心在特别高兴,特别欢喜的状态当中,提前圆满了九个大劫的资粮。所以过了九十一劫就成佛了。在弥勒佛之前成佛了,弥勒佛就成了释迦佛的补处,否则,释迦佛应该成为弥勒佛的补处。

以上是圆满精进度。所以精进还是很重要的。精进就是对善法有一种很大的欢喜心。虽然智慧不行,福德也不行,但是很精进的话,以前没有的智慧自己也会增长,以前没有的福德自己也会圆满。如果根基很利,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理解能力很强,天资很好,但是不精进也没有办法,只能成为一个庸俗的人。一个很下等的人如果能很精进的话,最后也可以成为一个修行很好的人。以前在后面,但是精进的缘故,会和中等的人平起平坐。如果再精进,就会和上等人平起平坐,最后变成最无上,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了,是这样赞叹精进的。所以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落下很远,但因为不断地精进,就逐渐赶上来了,赶上来之后又把所有人落在后面。所以精进对修行佛法的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

下面是讲圆满静虑度和圆满智慧度。

“无间等持静虑度”,“无间等持”就是金刚喻定。因为到了金刚喻定时马上就要成佛了,所以静虑度是在金刚喻定的时候圆满的。

“尔时之心智慧度”,“尔时之心”,在无间等持金刚喻定的时候,在产生静虑度的同时,他的心就属于智慧度。

从大乘的角度来讲,静虑度不是在金刚喻定的时候,金刚喻定是在十地末尾,而静虑度应该是在菩萨第五地的时候圆满的。持戒度是二地圆满,安忍度是第三圆满,精进度是四地圆满,静虑度是五地圆满,智慧度是第六地圆满,后面是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从一个角度来讲,方便、愿、力、智后面这四度都是智慧度的分支。大乘的说法和此处是不一样的。

小乘是从这个方面讲圆满六度的,圆满六度之后,无间第二刹那现前正等正觉,成就无上殊胜的佛果,这就是佛陀当时圆满六度的过程。

今天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关于九十一劫的情况,后面在讲佛陀圆满六度的精进度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1]思,即思心所。

[2]缘觉不分有学无学。

[3]即眉间白毫相、无见顶相、十力法螺相。

[4]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在第二个无数劫结束的时候应该到八地了,在《大乘经庄严论》等论典当中讲八地菩萨会得到很详细的授记,包括他的刹土、寿命等等都非常详细。有的时候在忍位的时候也得授记,但是那个时候授记比较笼统,还不是那么清楚。八地得的授记是非常清楚圆满的。

[5]即胜观佛。毗婆尸佛之后是迦叶佛,然后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