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心在身内还是身外?|《楞严经》第8课 学习笔记 Back

心在身内还是身外?|《楞严经》第8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8课 

发心师兄:定解G03

审核师兄:定解C62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本课概要


前一课,佛陀问阿难心、眼在何处,阿难回答说,能感知的心在身体里,眼睛也在身体上。本课开始,佛陀首先以从讲堂内看到外面的祇陀林的先后顺序为例,先引导阿难从内部寻找自己的心,心具光明性且了了分明,如果按照阿难之前所说,真的在身内,则应当先见到身内的内脏、筋脉等,但为何见不到?以此说明心在身内的说法不合理,这是佛陀的第一个直指。阿难随后以灯居室外的比喻解释心应当在身外,佛陀便以一人食不能令众人饱的比喻,说明与身他体的心不能与身体互有觉知,并示以兜罗绵手,验证身心相知的关系,以说明心不在身体外的道理,这是佛陀的第二个直指。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求法时应有难得之心

1、现在人得法的现象

(1)因得法太容易而不会珍惜;

(2)因不觉得求法特别难得而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特别重视。


2、上师刚来学院时的条件与现在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

(1)当时各方面的条件:

  • 道路

    Ø  没有路;

    Ø  需要任何东西都要到离三四公里的乡上或二十多公里的县上去背回来。

  • Ø  没有电;

    Ø  看书只能依靠煤油灯和酥油灯。

  • 生火做饭

    Ø  每天只烧一次火,因为牛粪和树丫丫很难找到,要自己到山上很远的地方去背;

    Ø  早上五点起来烧茶,灌在暖水瓶里。

  • 饮食

    Ø  几乎每天三顿都只吃一点糌粑

    🔸 早上吃一点糌粑;

    🔸 中午喝一半茶,再吃一点糌粑;

    🔸 晚上喝完剩下的茶。

    Ø  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什么蔬菜(现在很多人很挑剔,觉得这个不香那个味道不美)。

(2)现在各方面的条件

  • 很多人条件都比较好。

3、那一辈人求法的精神与现在人的求法精神的差别

(1)那辈人的求法精神

  • 个个都特别精进

    Ø  晚上睡得很少;

    Ø  白天散乱也很少。

  • 从1985年到1990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2)现在人的求法精神

  • 对法好像不是很珍惜。

  • 从听法的专注力来讲

    Ø  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听不懂,一直心不在焉;

    Ø  有的法师讲法时,下面有交头接耳、打瞌睡的;

    Ø  有的人听法就是混课。

  • 分析其原因

    Ø  可能因为智慧不够;

    Ø  精进不够;

    Ø  或者对法的热情不够。

(3)如果对法有珍爱之心的表现

  • 心会一直专注于法;

  • 其它所有行为自然会断除。

4、对大家的希望

(1)要么不听;

(2)如果要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很认真地对待

  • 对法有恭敬心;

  • 对前辈大德的足迹有随喜心。

    (这样的话自相续会获得加持。)


二、《楞严经》应属密宗无上续部之一

1、分析其原因

(1)“七处征心”是《楞严经》中非常著名的教言,每一处征心是一种征询,即寻找心的方法。

(2)与密宗很多窍诀的寻找方法很相似

  • 在密宗中经常讲心的来龙去脉,即寻找心的来源、住处、去处;

  • “七处征心”主要从内、外、中间,或者其他地方来寻找心。

(3)所以《楞严经》应该属于密宗无上续部中的一个续部。


2、遣除疑惑

(1)为什么叫《楞严经》而不叫《楞严续》?

  • 理由一:那个时代,在汉地经常把续部译成经

    Ø  汉地的《文殊真实名经》,其藏译是一个续部,本来是《文殊幻化网续》(如《金刚萨埵幻化网续》);

    Ø  汉地的《金刚顶经》(日本也非常重视这部经),藏传佛教译为《金刚顶续》;

  • 理由二:《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保密的

    Ø  《楞严经》是在八世纪初,公元700年以后由般剌密谛藏在手臂中,以秘密的方式带到汉地的。

    🔸 般剌密谛两次没能出境;

    🔸 第三次采用这种特殊方法才得以出境。

    Ø  《藏密佛教史》中与此相同的历史

    🔸 贝若扎那在国王赤松德赞时期到印度学翻译,当时在印度金刚座附近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密咒大师花戒桑给告诉贝若扎那:“你最好白天在其他班智达前听一些显宗法门,晚上来我这里求无上密法。否则现在这里的国王对密法非常重视,而且这种甚深密法不能外传,如果发现我们外传密法,不仅我会受到惩罚,你作为外来的求学者,可能到时出境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Ø  贝若扎那在自己的传记中也是这样讲的

    🔸 他在印度期间,白天在其他班智达面前求一些法相乘的(即显宗的)法门,晚上在以花戒桑给为主的大成就者、密宗持明者面前,得到许多无上密法心部方面的法。

    🔸 后来他想把印度这些特别珍贵的十八部心部法翻译成藏文带到藏地来。但当时花戒桑给等上师们对他说:“你这样根本无法带出去,最好以白山羊的乳汁写在绸缎上,到时候以一种特殊的熏香熏,就可以呈现出原来的字样,在路上时只能看到一些绸缎,其他根本看不出来。”后来贝若扎那通过这种方式把十八部心部法带到了藏地。(现在宁玛巴续部中就有贝若扎那带来的十八部心部。)

    🔸 当时印度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恶兆,金刚座和很多大殿的铁门自然散开,人们议论纷纷,当时并没有发现原因。

    🔸 后来才知道是贝若扎那把印度的很多密法带到了藏地。印度人做了各种事情以报复贝若扎那,藏地也做了很多,最后贝若扎那迁到嘉摩擦瓦绒。(关于此也有很多的故事。)

3、参考子璿大师的观点属于灌顶部

(1)《楞严经》在那烂陀道场灌顶经中,属于灌顶部,即密法部;

(2)参考资料:“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摘自子璿大师《首楞嚴義疏注》


4、在现在的《大正藏》当中也属于密宗。


5、《楞严经》中有很多坛城和咒语以及密宗的窍诀。


6、依楞严咒而成就的故事也特别多。


三、《宋高僧传》中崇惠禅师依楞严咒而成就的故事

1、故事概要

  • 崇惠禅师以前依止一位禅师得到了大佛顶楞严三摩咒;

  • 之后一直在山上修行了很长时间,后来在一些道场中专门修这个咒语。

  • 有一个天神请求他:“现在佛法非常衰落,遇到了很多危机,你能不能下山弘扬正法,降伏其他外道。”

  • 后来他下山在一个城市的寺院挂单时,有一些异教徒显现各种各样的神变,显示他们自己的神通力,如沿着利刃组成的特别高的梯子爬上去等等,互相以神通进行辩论。

  • 当时崇惠大师也以利刃作了梯子,比异教徒的高一百尺,光脚上下梯子如同踩在平原上一样,没有任何伤害。还在其他异教徒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力,食用各种铁片、把手伸进滚烫的汤锅里、在火上随意走动、赴汤蹈火等等。

  • 当时(应该是唐朝)国王也赐予他紫色的袈裟,他也获得了护国三藏大师的名号。之后,人们都称他为“降魔大师”。

2、分析崇惠大师获得的成就

  • 他念楞严咒而成就,相当于藏族中专门修持密法而成就者(在藏地有念咒语而成就者)。

  • 就像莲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大弟子中,有些四大获得自在,有些通过咒语降伏外道非常自在。

  • 麦彭仁波切的《前译教法之兴盛愿文》中讲了很多前译派这方面的不共特点。

3、参考资料:《宋高僧传 (卷17)》

释崇惠。姓章氏。抗州人也。穉秫之年见乎器局。鸷鸟难笼,出尘心切。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草屋多历年月。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心亦劳止。择木之故于章信寺挂锡。则大历初也。三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焉。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且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时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诏授鸿胪卿。号曰护国三藏。敕移安国寺居之。自尔声彩发越,德望峻高。代宗闻是国一禅师亲门高足。倍加郑重焉。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是也。

系曰。或谓惠公为幻僧欤。通曰。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定。履刃蹈炎斯何足惊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四、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学习《楞严经》

1、《楞严经》中涵摄显密教义

(1)一方面,是一部特别殊胜的显宗经典;

(2)另一方面,里面有很多密宗的教义。

  • 虽然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没有过灌顶、修加行的要求;

  • 但其中应该有直指心性方面的道理或认识本心的直指法,在《楞严经》中随处可得。

2、给不了解藏传佛教者的学修次第之建议

如果有人对藏传佛教不是特别了解

(1)应该先学一下《维摩诘经》;

(2)再学一下《楞严经》;

(3)之后再学一下《六祖坛经》;

(这时就基本上明白了自性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

(4)再进一步看藏传佛教中的《大幻化网》或《大圆满》以及其它无上密法的教言。


3、这样次第学修的效果

(1)不但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2)有些可能在藏传佛教的续部和窍诀当中讲得更加明显、更加有窍诀性。

  • 也许会有这种情况;

  • 但即使没有,也不会有相违之处。

4、闻思过程中应有的心态

(1)正说: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来接受以前不知道的教义。

  • 以公正的正知智慧来接受对我们有利的经教,不管是在修行上还是闻思上对很多人都会有帮助。

(2)反说: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统、历史,包括自己小小地方的文化的约束。

  • 如果只承认自己的,不承认以往没有接受过的理念,其实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损失。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前文回顾:

阿难遇到摩登伽女,遇到些小小的违缘,佛陀派文殊菩萨带回阿难后,问阿难当初出家的原因,阿难说只是因为佛陀庄严的相,应该是通过修行来的,所以愿意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

佛陀问:“我这么庄严,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是用眼睛看到的、心里感知到的。”佛陀接着问:“你的心、眼在何处?”阿难说:“心应该在自己的身体里,就像佛陀您的身体里有尊贵的心,眼睛也在身体上,就像佛陀如莲花一般的眼睛在您庄严的身体上。”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一、消文释义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中,看一看祇陀林(祇陀太子的林园),现在在哪里?”

阿难回答说:“世尊,这个‘大重阁清净讲堂’(当时他们所住的非常清净的讲堂)在给孤独园,现在祇陀林实际上是在讲堂的外面。”


二、重难点分析

关于下面要讲的“七处征心”

(1)“七处征心”是从七个方面寻找心的窍诀;

(2)在历史上也是很出名的;

(3)很多大德在寻找心的过程中依此窍诀也是会得到的;

(4)有些大德在介绍时会说“七处征心”是一层一层的内容。

  • 交光真鉴大师认为,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佛陀都随着阿难的执著随即破除(随执随破):

    Ø  并不一定只有七个,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

    Ø  随着阿难不断地追问,佛陀不断破掉;

    Ø  到最后,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寻找心的窍诀或方法。

参考资料:交光真鉴大师《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一、消文释义

佛陀接着问阿难:“阿难,你如今在讲堂中,首先见到了什么?”

阿难回答说:“世尊,我在讲堂中,先见到如来,然后见到大众。如是往外看时,才能见到外面的林园。”


二、重难点分析

1、此处所用比喻的对应

(1)以阿难比喻心;

(2)以如来、大众比喻内脏;

(3)以林园比喻身体以外的世界。

(后面会把比喻和意义结合在一起。)


2、高僧大德间对话所隐含的密意

(1)世间人如何对待上师互相的对话

  • 可能不会珍惜;

  • 也不会观自己的心。

(2)真正的高僧大德之间每个问答都有重要的意义。

(3)以佛陀和阿难的对话为例

  • 看起来好像是阿难和佛陀两人之间个人的对话;

  • 其实不是这样

    Ø  阿难是代表很多众生而问;

    Ø  佛陀的回答也不仅仅是为了阿难心里开心。

    🔸 两千五百多年以后,很多众生依靠阿难和佛陀的问答,也能认识自己的心性。

  • 这也是佛法当中一种不可思议的调伏众生的方法。

3、上师收集、整合法王如意宝以前的音、视频中的发现

(1)法王(去印度或在藏地时)对别人问的很多问题回答的非常好。

  • 当时觉得有些回答的一般般;

  • 但现在看来很有甚深的意义。

(2)上师的想法

  • 很想把上师的哪怕一个偈颂、一段视频,全部保存下来。

    Ø  对他的传承弟子应该慢慢会有利益;

    Ø  如果这代人没得到利益,下一代、再下一代应该会得到的。

(3)从历史上来看,有些上师的教传会不断地弘扬,越来越兴盛。

(4)以法王前世的授记说明

  • 伏藏大师列绕郎巴在他传记中曾授记

    Ø  在第二世时,他的教法会弘扬得更广,普遍兴盛于从尼泊尔到汉地的各个疆域;(在伏藏品后面的结文中。)

  • 上师如意宝这一世的事业

    Ø  从地域上的影响:

    🔸 不仅尼泊尔和汉地的传承弟子重视;

    🔸 包括印度、西方等地的传承弟子对法王的法脉都很重视。

    Ø  从时间上的影响:

    🔸 法王在世的时候特别有信心的人;

    🔸 后来的弟子对法王的传承更有信心。

(5)作为报答法恩的传承弟子应做的努力

  • 整理问答的音视频中众生的疑惑

    Ø  这种疑惑不仅仅是一个众生的;

    Ø  而是很多众生的疑惑。

  • 分享法王的回答

    Ø  不仅仅对这个众生回答了;

    Ø  很多众生也因此而解疑,得到新的智慧。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一、消文释义

佛陀继续问:”阿难,你(先见到里面的佛与大众后)看到了外面的林园,是依靠什么来见的?”

阿难回答:“世尊!这个大讲堂,门和窗户都是开着的,所以我在讲堂当中,能见得到外面遥远的地方。”


1、户,指门;


2、牖,指窗户


二、重难点分析

在“七处征心”的七个问答当中,首先从内部寻找自己的心。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一、消文释义

这时,佛陀在大众中,伸出金色的手臂,给阿难摩顶,并且告诉阿难和当时的大众:“有一个三摩定(禅定),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它具足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的三世诸佛,都是依靠这一庄严的门路而成就的。你现在好好地听我开始宣讲!阿难马上在佛陀面前顶礼,特别欢喜地接受佛陀慈悲的言教。”


1、三摩提:即三摩地、等持


2、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藏文翻译为十方如来都是经过“三摩提”这一个非常庄严的门、路而获得成就的。


二、重难点分析

关于这段经文应该在这里的原因

(1)不同的说法

  • 有些大德认为应该在这里;

  • 有些人认为这段内容在这里很突然,应该在前面。

(2)分析为何放在这里比较合理

  • 一般来讲,《楞严经》翻译以后,惟悫和子璿大师有权利说自己的观点。

  • 按照子璿大师的观点,当时佛陀在这里给阿难宣说这段话的原因

    Ø  第一:因为此前阿难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他自己一直有愧疚感,虽然他没有破戒,但当时也遇到了各方面的违缘。佛陀没有在意阿难前面犯的错误,也没有批评,还要给阿难特别的加持,安慰阿难,让他不要害怕。

    Ø  第二:让他好好地听受,不要忘失。

    Ø  第三:佛陀的回答不会虚妄,是完全正确的,让他好好地接受。

(阿难听到后,之前的很多顾虑、疑惑全部都自然解开:“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完全没什么问题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一、消文释义

佛陀告诉阿难:“像你刚才所讲的:身体在讲堂的时候,门和窗户开着,就可以远远的看见外面给孤独园的祇陀园林。(这样的话)会不会也有一些众生,虽然人身在这个讲堂当中,却不见如来,只见到讲堂外面的地方?”

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果我在讲堂里,不见如来这么庄严的身相,只看外面的园林和泉,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重难点分析

1、对话很有禅宗的意义

(1)佛陀没有直接宣说心,而是先而是与阿难对话;

(2)阿难和佛陀之间好长时间都这样说来说去;

(3)在问答当中要注意,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开悟。


2、以阿难代表问者的原因

(1)阿难代表我们世间一个唯物论者

  • 唯物论者的思维方式

    Ø  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

    Ø  要么是上,要么是下;

    Ø  要么在外面,要么在里面。

  • 我们世间人就是这样

    Ø  对缘起空性、因果法理完全不懂;

    Ø  完全执著一种东西一定是坚定不移的,认为“就是这样的”。

(2)尤其阿难是代表声闻乘、有实宗

  • 唯识宗与有实宗的不同

    Ø  唯识宗至少很多都认为如梦如幻、万法唯心造,有这样一种教育背景。

    Ø  有实宗对物质特别重视

    🔸 是什么就是什么;

    🔸 不会从更深、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解释。

(3)所以,这也是佛陀把阿难作为他的问者,然后对他的问题进行回答的原因。


3、我们很多凡夫众生与阿难这样的代表之比较

(1)从作为人的角度

  • 我们很多凡夫众生跟阿难比较相同;

  • 我们可能比阿难还差

    Ø  我们没有机会跟着佛陀;

    Ø  我们没有机会证悟人无我;

    Ø  没有机会像阿难那样的广闻博学。

    🔸 阿难是非常广闻博学,特别爱学的一个人;

    🔸 很多道友都是听课的时候或者辅导的时候稍微好一点,接下来过后很多原来的习气就会现前。

(2)从具信心的角度

  • 阿难作为我们很多凡夫人的一个代表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凡夫人;

  • 而像我们凡夫人经常有很多的疑惑、有很多的邪见。

(3)学习《楞严经》能够断除邪见

  • 《楞严经》是断除邪见的很重要一个利刃、很重要的一个武器。

  • 以例说明

    Ø  比如刚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你是一个特别散乱的人;

    Ø  学完以后,至少能斩断你的一些分别念。

  • 这样看来学《楞严经》还是有意义的。

4、不要整天沉浸在玩手机等无意义的俗事中

(1)上师对现在佛教徒的希望

  • 不说像阿难那样广闻博学;

  • 但至少也不要天天沉浸在现世的一些无意义的俗事中。

    Ø  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很甚深的价值观的人,整天用手机玩某些流行的应用,一会儿自己弄个表情,笑一下等等。

    🔸 这些没有什么好看的。

    🔸 这些过眼云烟的东西完全是打发时间、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Ø  其实佛教徒自己还是稍微有一点深度、有一点修行境界比较好。

    🔸 如果是世间的非佛教徒,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这是完全可以的。

(2)怎样看待佛教徒整天看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 令上师担心

    Ø  我们过一段时间专门要闭关,担心有些出家人天天都是看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 从出家或学佛的目的来看

    Ø  无论是看破红尘也好,闻思修行也好,偶尔有一些习气增上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凡夫人还没有完全断掉;

    Ø  但是如果作为佛教徒还整天沉溺在这样的娱乐中,可能出家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 从自己的内心来看

    Ø  也许还不如一些不学佛的、未出家的人,他们中有些修行境界真的还是很不错的。

    Ø  (以例说明)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老师,他们喜欢看书、学习,探讨的内容很多是很有价值的、有深度的、有研究性的,很前沿的。

    🔸 对我们的这个世界也好、对人身也好、对整个六道轮回也好;

    🔸 如果再讲一点更深的,包括了悟自己的心性方面,很多人还是下了一定功夫,而且下了功夫也有结果的;

    🔸 在那个时候,他根本不会天天耽著于特别无聊的、眼花缭乱的信息当中。

(3)作为佛教徒应取的行为

  • 大家作为佛教徒,有时候可能还是不要太散乱了;

  • 自己最好以一种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Ø  我是一个修行人,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至少也在世间和出世间方面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Ø  然后经常观观自己的心。

    (这样才很好。)

(4)心一旦玩成习惯的过患

  • 我们自己的心一旦玩习惯了之后,很难收摄。

  • (以顽童为例)心相当于一个特别调皮、爱玩的孩童一样:

    Ø  一旦玩习惯,父母带他回来的时候,就会非常伤心;

    Ø  一直哭着不肯回来。

  •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

    Ø  天天喜欢看一些连续片,天天看一些世间的东西;

    Ø  就很难收摄于正法。

(5)不要求强制收手机的原因

  • 从自己自觉的角度

    Ø  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自觉;

    Ø  要知道自己是应该做什么的人。

  • 从管理者的角度

    Ø  有些再怎么强迫,可能也没有办法;

    Ø  毕竟也不可能一天到晚站在你身边提醒你。


这个时候,佛陀就开始讲了,那这样的话,就比较好说了~呵呵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一、消文释义

佛陀说:“阿难,你也是一样,你的这颗心,你也知道是一切明了。”


明了:指心性具光明性且了了分明。藏文是“萨相热巴”。

(1)“萨”是明的意思;

(2)“热巴”是了的意思。


二、重难点分析

每个众生心的特点:有“明”有“了”

(1)明:它的本性是光明性的。

  • 不像无情法一样是黑暗的。

(2)了:它的作用是了了分明的,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

  • 如果仅仅是光明,像太阳、灯也有明的;

  • 心的特点还有“了”。


若汝现前, 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一、消文释义

如果按照你现在的说法,所明了的心,如果真的在身体里面,那时,你应该先整体了知所有的身体里面的情况。但是难道有些众生,先清清楚楚的看见身体里的所有内脏,再看到外面的物体?


二、重难点分析

1、此处所用的比喻和推理

(1)以阿难为比喻来说明

  • 如果有眼睛,有心的阿难在讲堂内(比喻心如果在身体内)

    Ø  就应当里面都能看得到;

    Ø  如果看不到里面,只是看到外面是不可能的。

(2)以观察心是否是明了而进行观察

  • 如果心不是明了的

    Ø  则像无情物一样

    🔸 在哪里也是看不到的别的;

    🔸 也看不到自己。

    Ø  因此心不是明了的不合理。

  • 如果自心的特点是明了的

    Ø  如果心在身体里

    🔸 一定会先看到身体里所有的东西;

    🔸 不可能在里面什么都看不到。

    Ø  因此心在身体里不合理。(后面会继续说明)

2、文中佛陀的提问方式

是以反问的方式进行提问的

  • 难道有些众生,先见到身中,后来能观外物?(有没有这种情况?)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一、消文释义

心纵然不能见到内在的心肝脾胃等这些隐秘的内脏,但指甲的生长,头发的生长,还有筋的转动、脉的动摇等,按理来讲应该明了,为何不知?


二、重难点分析

1、对心是否在身体里进行推理

(1)假设如果心在身体的心脏里

  • 应该看到内在的五脏六腑;

  • 但从来没有见到过。

(2)假设心在大脑里

  • 应该能见到大脑里面所有的几百亿的神经系统;

  • 但从来没有见到过。

(3)或者在身体内的其他地方

  • 甚至可以看见毛发、指甲的生长,以及整个身体的经络;

  • 但从来没有见到过。

(4)因此,心在身体里的说法不合理。


2、佛陀的思维、推理方式

(1)有点不同;

(2)以前学习其他经论的人可能没有遇到过,这是第一次遇到。


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一、消文释义

那么这个心确定不能知道身体内所有的五脏六腑、经络,是怎么能知道外在的呢?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你说这颗明了、能知的心住在身体里,实际上是无有是处的。


二、重难点分析

第一个直指:心在身体内的说法不合理

(1)我们大多数人的认为

  • 可能心在身体当中。

  • 很多世间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心里不舒服”、“我今天很开心”,手一直摸着心脏这个地方。

(2)一些科学家的认为

  • 我们的心在大脑当中,他们的解释

    Ø  眼睛看到事物,通过一种光的信息,起化学反应;

    Ø  最后通过大脑组合成像;

    Ø  之后外面事物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就可以显现。

  • 西方人的教育中一直认为心主要在大脑中进行思维。

  • 他们说话时候经常会用手指着大脑,说“我再想一想”。

(3)分析其不合理

  • 如果身体或大脑中真的有一颗心,因为心是能了明的:

    Ø  身体里面的这些东西也应该看到;

    Ø  但因为看不到,所以不能这么说。

  • 因此,心在身内的说法无有是处。

(4)相关教证

  • 藕益大师也说,所有众生的通病是以为心在内。

  • 参考资料:“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一切众生之通计也。(摘自藕益大师《楞严经文句》)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消文释义

阿难恭敬礼拜而白佛说:“我听到如来宣讲了这样的道理,已经明白了,我的心不在身体里面。那么就是在身体外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灯光,虽然燃在室内,这个灯必定能先照室内,然后从门、窗将室外的庭院一步步照亮。同样的道理,所有的众生,谁也没见过身体内的五脏六腑,但都见过身外。就像灯光一样,放在室外,不能照室内。这样的意义非常明了,也没有任何的怀疑。我已经明白了佛陀最了义的道理,这样说没有错吧?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 诸人饱否?


消文释义

佛告诉阿难:“(阿难你不要这样傲慢呐,先别着急,你也许还没搞懂啊~)这些比丘们,刚才从舍卫城,次第化缘食物,回到祇陀林一起用餐之后,我们就开始斋戒。你看一下这些比丘,如果一个人吃饱了,其他比丘会不会都饱了?”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一、消文释义

阿难回答:“不可能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比丘们,虽然都是了不起的阿罗汉,但是他们的身体和寿命都是各不相同的,一个人吃饭,能令众人都饱,这是不可能的。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觉得能了知这颗心,在身体外面,那么你的身和心,就像两个相续不同的人在外面一样,两者毫不相干(因为二者完全是他体),那么心所了知的,身体无法发觉;身体所感受的,心也是不知道的。”

二、重难点分析

以比喻说明心不在身外

(1)佛陀所用的比喻

  • 假设:若迦叶尊者吃饱了,能够令富楼那等尊者也饱了。

  • 进行观察

    Ø  迦叶尊者与目犍连、富楼那尊者

    🔸 各自身体都是分开的;

    🔸 相续也是不同的。

    Ø  观察结果: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 若一人吃饭,他人身体不能吃饱;

    🔸 他人相续也不能感受到饱。

  • 结论:假设不成立。

(2)以此来比喻心与身

  • 假设:心在身外。

  • 进行观察

    Ø  心与身二者完全成了他体

    🔸 心所了知的,身无法发觉;

    🔸 身所感受的,心也是不知道的。

    Ø  观察结果:与现量相违。

    🔸 心如果感受到,身应该也发觉;

    🔸 身感受到,心也应该知道。

  • 推理结果

    Ø  此假设存在过失;

    Ø  心在身外面不成立。

(3)上师用的另一个比喻

  •  就像两个相续不同的人在外面一样,两者毫不相干。

    Ø  比如舍利子和目犍连是两个不同的相续

    🔸 舍利子看到的,目犍连不一定能看到;

    🔸 目犍连能看到的,舍利子不一定能看到。

    Ø  有何过失

    🔸 二者所看到的没有任何关系;

    🔸 互相没办法沟通。

  • 以此比喻心在身外

    Ø  身和心成了独立存在的关系。

    Ø  有何过失

    🔸 这样一来身和心完全没有关系;

    🔸 二者没办法沟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 结论:所以身外面肯定没有心。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一、消文释义

佛陀继续说:“我现在给你们伸出我特别柔软的、微妙的像兜罗绵(一种棉花)一样的手,你们的眼睛见到时,心能分别到吗?”

阿难回答说:“是,我看的到,世尊。”

这时,佛告诉阿难:“如果你既看得到,心又能分别,那么应该互相了知。(你刚才说两个不同的相续在外面是不可能互相了知的,现在你又看得到,又能分别的到,应该都是依靠自己的心而来)怎么会在外面呢?所以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能明知的这颗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兜罗绵手:比喻佛手柔软。

  • 兜罗绵:兜罗树上柳絮状棉。

二、重难点分析

1、为何身和心以两个不同的相续来比喻?

(1)关于这里所说的“身”

  • 并不一定是指身体;

  • 也可以指眼根(等色根)。

(2)分析其理

  • 比如眼睛看到

    Ø  眼根(等色根)代表身体;

    Ø  而分别是用心来分别。

  • 教证:依据《俱舍论》

    Ø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色根;

    Ø  还有一根是意根(六识包括在意根当中)。

(3)所以身和心以两个不同的相续来比喻。


2、这是第二个直指:心在身外的说法不合理

(1)如果心在身外独立存在

  • 则既看不到佛陀的妙手(五识无法识)

  • 也想不到佛陀的妙手(意识无法分别)

(2)实际情况

  • 看得到(眼识所识)

  • 也想得到(意识分别)

(3)所以心不在外面。


3、希望大家珍惜这些有可能会证悟的甚深法门

(1)今年所传的这些法应该算是佛教中最甚深的证悟法门

  • 讲密法时以五种智慧来观察五毒烦恼;

  • 现在也应思维我的“心”是在内还是在外。

(2)听者有可能会证悟


我作为传者没有证悟,听者也不一定能证悟,但有时也不好说,因为盲人拿着灯,其他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到路,这也是佛教里一个特殊的比喻,虽然有以盲导盲的说法,但《华严经》中也说盲人拿着灯,有些人也能看到其他的色法,如果聋人敲鼓,虽然自己听不到,但是别人能听到。

(3)翻译、传讲之不易

  • 对于这些甚深法门,所有印藏大德们都是极其保密的。

  • 上师以前翻译并传讲一些包括藏传佛教大圆满的法时受人攻击,现在也受很多人的攻击。

    Ø  虽然不是国王和大臣来宣布惩罚;

    Ø  但实际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

  • 但不管怎么说,佛法属于所有的众生。

(4)上师的愿望和对大家的希望

  • 上师的愿望

    Ø  在有生之年、短暂的人生当中,一边学习,一边给大家传授。

  • 对大家的希望

    Ø  希望大家得到自己的一分时,不要失去自己的机会。

    Ø  就像到宴会时,每人得到一份礼物。

    🔸 有些人虽然去了,可能因为喝醉了等原因,没有得到那一份,也许会有点可惜。

    🔸 所以,至少能获得别人都能得到的这一份,也许是最好的。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楞严经》学习笔记汇总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