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23课 * 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23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继续宣讲忏悔支。深入分析忏悔必须依靠的四种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这四种对治力是修行忏悔时非常关键的要素。首先“厌患对治力”有两个科判,一是上一课的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二是本课的依殊胜对境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其次是“所依对治力”,即忏悔需要依止一个具力的对境来帮助我们清净罪业。本课宣讲了第一个方面——皈依原因,通过略说和广说来分析清净罪业为什么要皈依?生起忏罪的紧迫性并依靠皈依处,猛励祈求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的救护。

🔹本课共有6组颂词,分别归于厌患对治力和所依对治力两个科判。

1. 在厌患对治力中进一步分析,我们需要深入观察思维无始以来,众生因烦恼无明,在贪嗔痴的催动驱使下,身语意依非常严厉的对境造过各种各样的罪业。(详见颂词1)

2. 对于往昔所造下的无数特殊罪业,想得起想不起的,所有这些罪业我们都要在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等殊胜对境面前一一发露忏悔。(详见颂词2)

3. 以皈依作为所依对治力。开示如果罪业在我们死亡来临前没有得以清净,那我们来世可能无有解脱的把握。故我们应当皈依三宝,祈求三宝的救护,精进忏悔清净自相续中的罪业。(详见颂词3)

4. 思维死亡无常、寿命脆弱而马上生起皈依三宝的紧迫感,遣除对忏悔一推再推的颠倒行为。(详见颂词4)

5. 宣讲为了自己的亲友、怨敌而无端造恶业毫无意义。因为临死时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生前为他们徒造的恶业,只会对自己的解脱产生障碍,故当赶快忏悔。(详见颂词5)

6. 所有亲怨,包括自身在内,当死亡来临时,都将化为空无,但往昔今生所造的恶业一定如影随行,所以趁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一一发露忏悔,并不再继续造业。(详见颂词6)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颂词1-1

科判分析

此颂词安立在科判厌患对治力的第二部分,依殊胜对境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第一部分总说忏悔罪业的方式,本颂主要宣讲依严厉对境而造的特殊罪业。我们在往昔或多或少都造过一些特殊罪业,并说明哪些是殊胜对境?造作的方式。当我们了知后,就可以趋入“忏悔特殊罪业”的方式。


颂词1-2

消文释义

众生由于无明烦恼的催动,以身语意三门对殊胜功德田的三宝、父母、上师,以及其他众生,造作了各种各样的罪业。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依靠殊胜对境所造善业功德很大,所造恶业过失也非常大。本颂主要宣讲了“依靠殊胜对境”而造业。那么哪些属于殊胜对境?为什么是特殊罪业?(参考生西法师辅导)殊胜对境即:三宝、父母、师长、余人。

①首先三宝是福田,是引导众生出离世间趋向解脱的殊胜对境。佛宝具足非常圆满究竟的福德、智慧及善巧方便,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导师,是非常殊胜、严厉的对境;法宝是方法、方便,具足清净、殊胜、离欲的功德,是我们的依靠处、皈依处;僧宝是修行者,也是一个严厉的对境。故依三宝所造的罪业称之为特殊的、非常重大的罪业。

②第二父母是恩田。针对胎生众生,都是依父母的特殊因缘才能来到这个世界,并养育我们长大,对我们的恩德非常之大。所以如果对父母造罪业,也称之为严重的、特殊的罪业。

③第三是师长,包括两种:一是引导我们出世间修法的堪布、善知识、上师等。二是世间的师长。本课主要宣讲的是出世间的师长,他们是让我们内心生起殊胜智慧、了知修行方法的殊胜对境。所以如果对师长造罪业,也称之为严重的、特殊的罪业。

④第四是余人,就是对我们有恩德,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人,是我们的恩人。有一些人虽不是圣者,不包括在三宝当中,也不是师长,不包括在出世间的引导者当中,但他是一个具有福报的修行者,也可称为殊胜对境。如果对余人造罪业,也称之为严重的、特殊的罪业。

重点2. 对殊胜对境造作种种伤害,造作的方式是“惑催身语意”,是因无明愚痴发动身语意三门而造作,所以应当对身语意三门所造罪业悉数发露忏悔。(参考生西法师辅导

①身体造作的伤害:对于佛宝而言,如摧毁佛像、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推山压佛等等,都属于通过身体对佛宝造作伤害;对法宝造作伤害的情况包括:撕毁佛经、烧佛经、用脚踩佛经等等;对僧宝造作伤害,如殴打修行者、殴打菩萨等。

②语言造作的伤害:通过语言诽谤佛陀、佛像、法宝,诽谤或辱骂修行者等。

③意造作的伤害:指通过自己的心经常对佛、法、僧三宝产生邪见,而造作的伤害。

以上不论依靠身、语、意三门之中的哪一个,造作伤害后都会在相续中留下很严重的罪业,我们造作是因为“惑催”,那么我们懂得忏悔,实际上就是对治愚痴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以莫大的追悔心、惭愧心进行忏悔是非常必要的。



(颂词2)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颂词2-1

科判分析

前一颂词分析了科判中“依殊胜对境造业”,这一颂词阐述了“忏悔特殊罪业”之方法。并对下一步我们忏悔罪业要依止殊胜对境而皈依做一个承接。


颂词2-2

消文释义

由于往昔业力所致,在殊胜对境面前因毁谤、殴打等而造过众多的恶业,现在我成了罪业深重的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我都要在诸佛菩萨、传承上师面前以莫大的追悔心、惭愧心一一发露忏悔!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遮破一些人认为依殊胜对境所造罪业在今生没有造过就不用忏悔的邪见。

我们因为无明愚痴,无始以来或多或少对三宝、父母、上师等严厉对境造作过一些罪业。今生没有造过不等于前世没有造。从今生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心和今生我们的无明烦恼等,我们就能推知往昔因为智慧不明,或因烦恼愚痴心深厚,一定犯下过众多的过患。所以现在我们一定利用这个人身,精进忏悔今生及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

重点2. “一切难恕罪”中的“难恕”,并非是完全不可以饶恕。

①从所造罪业的对境角度分析,这些圣者,因调伏了相续中的烦恼、嗔恚,对众生具有非常深厚的菩提心,所以他们一定能够宽恕众生所造的罪业。因此我们不可能存在真正难以饶恕的罪业。

②“难恕罪”的意思是相对于普通罪业而言,难以清净的罪业。但究竟来讲,一切罪业都是可以清净的。

③从造罪者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依靠三宝的力量,在诸佛菩萨、传承上师面前励励忏悔,“难恕”之罪也是可以得以清净的。

重点3. 如何清净“一切难恕罪”呢?

①在“佛前悉忏悔”,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面前,全部发露一一忏悔。忏悔不是口头上、表面上的,一定要在内心真心诚意地忏悔。

②佛陀在经典中讲,真正的智者有两类:一类是不造罪,一类是造罪之后懂得忏悔。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忏悔支主要是对治愚痴,因为造罪是一种愚痴,造了罪之后不忏悔也是一种愚痴,过去因为愚痴造下罪业,现在懂得忏悔,实际上就是对治愚痴的一种方式,所以精进地、真心诚意进行忏悔非常必要。

③藏传与汉传佛教中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示现他们依止上师经历种种苦行修行忏悔。


颂词2-4

教证公案

1. 教证:《金光明经》中说:我昔日所造的严重罪业,在具势力的诸佛菩萨面前全部诚心忏悔。

2. 公案:《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个在家人的公案,说明:如果违背上师教言,即生得不到任何成就。为了清净重罪,有些虔诚弟子不惜以身体、生命来忏悔。对很多人而言,不要说以身体、生命来忏悔,就算平时的口头忏悔也并不深刻,如果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应付,不可能清净自己的罪业。



(颂词3)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颂词3-1

科判分析

这一颂词进入科判“所依对治力”之“皈依原因”,分析忏罪为什么要皈依。因为只有弄清楚原因,才可能真正做到诚心诚意地皈依,才能依靠皈依境的加持,圆满清净罪业的目标。


颂词3-2

消文释义

在罪业尚未清净之前,我或有可能就死去了,到那时还有什么办法脱离这些可怕的业报呢?所以祈求诸佛圣尊赶快来救护我!


颂词3-3

本颂重点

这个颂词对应的科判略说,是对下一步广说内容做一个提示。先总的提示一个很深的道理,我们自己的罪业相当深重,死亡随时会降临,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才从轮回的苦海中得以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因为真正能帮助、救护我们的,就是殊胜的皈依境。进而对忏罪生起紧迫感,而真心实意的皈依。如果没有这个紧迫感,即使皈依了,力量也不强。


颂词3-4

思维讨论

1. 要生起皈依的紧迫感,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罪业是否清净有一个清楚的判断。

①烦恼是否轻微?

②对于空性等深广佛法的认知是否清楚?

③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否非常的猛烈?

④内心是否生起断证的功德?

通过这些果来推因,说明内心还具有比较深厚的罪业。如果罪业没清净,难以现前清净的道,难以现前证悟之果,也会障碍我们的修行。

2. 深入思维“吾身或先亡”,断除有些人习惯认为现在还有时间,先忙其他事,对皈依没有紧迫感,不着急忏悔的懈怠,而认清自己处于三界火宅,没有丝毫的安乐,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怎么应对死亡突然来临。



(颂词4)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颂词4-1

科判分析

前一个科判做了一个略说提示死亡的无常,时不待我,我们当速速皈依,精进忏悔。这个科判通过进一步对疾速死亡的深入思维分析,遮破我们认为死亡还早而不皈依修行的愚痴行为,教诫皈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在内心对皈依马上生起希求、清净之心。


颂词4-2

消文释义

死神是不能信任的,它不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也不论你是否生病,随时都会降临。人的寿命非常短暂,一点也不没有什么可依恃的。


颂词4-3

本颂重点

1. 通过颂词“死神不足信”、“无论病未病”来阐述死亡无常,寿命不可靠,进一步遣除我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或者死亡是他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而将皈依一拖再拖的颠倒认识。而要面对真相,深入思维,将死亡无常的观念牢牢根植于内心,而生起皈依之心。

 2. 死主随时会降临,不会等到自己罪业完全清净后才来。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的时机,皈依三宝,依殊胜对境对往昔、今生所造的特殊罪业虔心忏悔,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不断的反复思维。



(颂词5)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颂词5-1

科判分析

继续剖析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前一颂从死亡无常、寿命不可靠的角度开示了不要拖延时间,当马上生起皈依之心;此颂引导我们进一步思维速疾死亡的结果——“死时舍一切”,来遣除我们为了亲人与仇敌,无端造作种种罪业不应理,而当皈依三宝,精进忏悔。


颂词5-2

消文释义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思考了知,自己在死时必然要舍弃亲友受用、万贯家财、名声地位等生前的一切,所以以为自己是为了亲人与仇敌,却是无端造作了种种罪业。


颂词5-3

重点难点

1. 为了亲怨无端造作罪业而不皈依不应理。

我们从不观察自己死时必定会舍弃一切,在现世当中,为了亲怨,以贪嗔之心造下的可怕罪业,后果不堪设想。故教诫我们当生起皈依三宝之心。

①举例纵然拥有十万眷属的高僧大德,临死时也不可能带走一个弟子,警示我们人死的时候就如同在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只有孤独一人,一个同伴也没有。

②结合现实,破斥现在的人不计后果,为那些没用的地位、名声等东西而造罪业,并认为学佛的人有问题的愚痴行为。

③以“梁皇忏”和“杜昌之妻虐丫环”的公案,阐述人们从不观察自己死的时候会舍弃一切,在现世当中为了保护亲友、消灭怨敌,因嫉妒心、嗔心、贪心等造下可怕的罪业,后果很严重。以此教诫我们,“死时舍一切”,而我们生前因此而造的诸多恶业,对自己的解脱必定大有障碍,所以要赶紧生起皈依之心而忏悔。

2. 仔细思维为了亲与仇而造罪,应不应该?

①从“我”的角度分析,亲仇最终在死时都是会舍弃的,那么因我执和无明愚痴所引发的保护亲人、打击怨敌的这些贪执和嗔恚的行为实际上是愚痴的。自己因此除了造罪感受痛苦外,没有任何意义,故当用善念取而代之。

②从“亲仇”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分析:所谓的亲仇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依某种因缘而出现的,亲仇全是自己的分别念。亲人经常反目,仇敌也可变成朋友,前世的亲人可以是后世的怨敌,今生的怨敌也可能成为后世的亲友,所以,亲仇都是暂时性的。为了暂时的亲仇,而造业承受生生世世的痛苦,更是毫无意义,还是赶快忏悔吧。



(颂词6)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颂词6-1

科判分析

对前一科判进行深广开示。进一步阐释,我们死亡的时候,不论仇敌还是亲友,乃至我们的身体,最终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何必为了虚妄不实的东西而造作这些很重的罪业呢?


颂词6-2

消文释义

不管是怨恨的仇敌还是亲人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死亡来临时,都终将如烟一般消散,化为空无。


颂词6-3

重点难点

1.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中的“虚无”和“烟灭”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①现在执着的仇敌,也许过一段时间变成朋友;而亲友却因各种因缘反而变成怨敌,故原来认定的怨敌或者很执着的亲友化为虚无和烟灭。

②我们牢牢执着而不可原谅的怨敌和依依不舍的亲友,也会自然死亡而化为虚无、烟灭。

 2. “吾身必死亡”通过思维自己身心最终也会难逃死亡而“一切终归无”,说明世事的虚妄性,进一步开显执着亲怨毫无意义;缘亲怨造罪业毫无意义。进而认识到现在必须要赶紧皈依三宝,修持忏悔。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22课*笔记

《入行论广解》21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