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会有名望。人们敬重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
刚才讲的是德行,这里则是讲智慧。要想获得智慧,除了天才以外,大多数人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苦行,否则很难如愿以偿。因此,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易屈服,务必要坚强面对。
“才大者,望自大”:一个人若有了智慧,人们自然会恭敬他。《格言宝藏论》云:“设若具有真知识,众人自然会集聚,犹如香花虽远方,蜜蜂环绕如云集。”对于学识渊博的人,众人必定如群星捧月般集聚在他身边,如同在香花绚烂的地方,无论花丛有多远,都会引来蜜蜂如云团般环绕。
像法王如意宝等善知识,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不需要去邀请谁,也不需要去找弟子,无数徒众总是纷然云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虽不会开口说话,但它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人们都来摘取,树下自然就走出了一条小路。因此,智者不愁没有弟子,不论他到哪里,住在寺院也好、在山上搭个帐篷也罢,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徒众。反之,假如你没有智慧,就算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天天吆喝:“弟子们,过来啊!”别人也不会理睬,反而躲得越来越远。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谁,而是提醒大家:要想弘扬佛法,必须有充足的资粮。如果没有一点德行,也没有一点智慧,即便你想得再美,结果可能也比较可悲。
学院有些道友,刚一出家,就急着下山弘扬佛法。我总劝他们:“还是先学几年吧,不着急。”“不行不行!我既然出家了,就要马上回家乡建寺弘法。堪布您不知道,我的志向很广大,我的愿比什么什么都大。”可除非你是圣者再来,不用学什么佛法,以偶尔的因缘就恍然大悟,之后弘法利生也很容易。但如果你不是这种根基,就必须先“充电”,对基本佛理一定要学,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无二慧,都要生起不被他夺的稳固境界。那时候,无论你处在什么人群中,显现上随顺他们,一起说笑吃饭,但实际上你有你的定解,不可能跟他们同流合污。达到这种境界时,不论弘扬佛法还是闭关修行,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外面的世界非常散乱,你很容易被这些所诱惑,即使暂时有一点境界,也会像雨中的字迹一样,一下子就被冲掉了。
所以,大家找到很好的佛教团体后,应该长期呆下去,只有这样,道心才不容易退转。虽说对业力深重的人而言,不管在什么上师座下、什么道场里,都阻挡不了他退失信心,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要耳濡目染久了,慢慢地,相续中的定解就会得以稳固,这是很有必要的。
“人所服,非言大”:对具有才华的人,人们会相当佩服,他所承办的事业也能成功。而有些人只是嘴巴会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让他落到实处时,常常令人万分失望。
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史记》中记载:他年轻时就熟读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人能胜过他。即便是父亲赵奢跟他辩论,也不能驳倒他。然而父亲从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其中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做,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但后来以种种原因,赵括还是当上了将军。在与秦军作战时,赵括的军队一败涂地,不但赵括本人被射死,四十多万士兵也被秦军全部活埋。
尽管历史上已有诸多教训,但现在有些领导还是喜欢听花言巧语,认为这种人有思想,却不知他只会耍嘴皮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若有这种人,则千万不可重用。以前汉文帝刘恒,有一次与大臣张释之到上林苑视察,发现有个人能说会道,便想提升他为上林苑主管。张释之深知此人只会卖弄嘴皮,就向文帝进言:“过去秦国重用的谋士,个个能言善辩,却没几句实话,害得皇帝听不到真情。陛下若只看他口才好,就提升他,我怕天下那些扯顺风旗的人,以后也光耍嘴皮子,却不干实事了。”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取消了任命。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人。有些人一张口就是:“我见到本尊了,通达了什么境界……”乍听之下,会觉得这个人了不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现在汉地就有这样的居士,尤其是不相信因果的,什么话都敢说。对这种夸夸其谈的人,若不经观察就轻易相信,自己肯定会上当受骗。其实真正有境界的人,本着对佛教和众生负责的态度,为人处世非常低调,就算有功德也不随便说。因此,看人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而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就更需要如此了。
实际上,认识一个人并不容易。比如,你和别人谈生意,至少要了解这家公司的背景是什么,资产有多少;如果想跟他合作,还要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倘若你什么都不了解,只是在飞机上遇到了,和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决定马上合作,一下飞机,就在机场签了合同,那别人会觉得你太冲动了。
同样,佛教中建立师徒关系,也不能过于草率。有些人听说来了一位上师,就赶紧跑去依止:“啊,您给我灌顶可不可以?”“来来来,我马上给你灌,嗡……再给你取个法名,你就是我的弟子了。”“好,从今以后,我的根本上师就是您!”这样仓促依止上师,根本来不及观察,结果不一定特别好。如果是世间的合作,不成功也只是经济上的损失,不会影响来世什么;但依止善知识上没做好的话,不仅对你今生有极大影响,还会破坏生生世世的求法缘起。因此,大家务必要谨慎!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