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缘起赞》讲记 第4课 Back

《缘起赞》讲记 第4课

智慧之法 2021-07-16


《缘起赞》是通过缘起来赞叹佛陀。因为证悟缘起、宣说缘起是佛陀的一种不共的特点。佛陀作为导师出世说法利益众生,与其他所谓利益众生的本师有很大差别,其中最不共的差别就是宣讲缘起。

我们用其他修行者或者外道本师共同具有的特点来赞叹佛陀,体现不出佛陀的殊胜之处。比如通过神通来赞佛,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只要有神通肯定是佛,就可以依止,那么会让众生进入歧途。所以我们要以佛陀宣讲的最不共特点来安立佛陀最为殊胜、稀有,因为这样的缘起除了佛陀能够发现、证悟和宣说之外,其他的所谓的引导者、导师、宗派都没有宣讲过。这时我们会对佛陀甚深智慧和大悲产生不共同的认知。

如此以缘起为核心安立的佛法当然就是不共的,和其他的世间学说、所谓的心灵指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了知了缘起,发自内心地赞叹佛陀和佛陀的教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佛法中最核心的缘起产生了真实的认知,这时说明我们的信心已经非常稳固了。

通过学习缘起之后,我们了知了佛法的精华要义,安立了佛法的核心、佛陀不共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根源,也找到了如何灭除这种根源的解脱正道——缘起。

缘起对治的就是无明愚痴,不了知缘起就是实执、无明。因为不了知缘起产生无明的缘故,众生就变成了众生。从而产生了痛苦,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不发现最根本的痛苦来源,即便在无始轮回当中,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努力都没办法摆脱轮回的痛苦。所以了知了缘起,我们既知道了自己流转在轮回当中真正的病灶、流转的根源,同时也找到了对治轮回根本的方法或者修行的方式,这就是缘起。

不知道缘起,就会无明、轮回、迷惑;知道了缘起,就可以灭除无明。缘起性空的教法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当我们通达了缘起之后,就通达了佛法的核心内容。即便暂时来讲,我们对于很多的名词等其他的内容可能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如果掌握了核心之后,以此为中心再往四周辐射,逐渐就可以灭除我们很多障碍,智慧福德增长之后,很多罪业都可以清净,最后很多佛法当中的教义,修行的境界都可以生起来。

总之,我们了知了缘起之后,会对本师、佛陀的教法产生了信心,了知自己和众生如何流转、如何解脱,而且可以通过缘起知道,现在的一切都是缘起而生无自性,在无自性的当下也是有作用的。

我们了知这些之后,对于已经出现的果不会过于执著,不论是好的坏的。因为性空缘起的缘故,我们也知道在名言谛当中,如果错乱了因缘,仍然要产生以后的果。所以知道了缘起后,我们对已经现前的果,通过不执著的方式去掉很多的分别执著,因为我们很多的痛苦也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执著引发的。既然我们对果不执著,为什么还要在世俗中取舍因果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行为会导致以后的果。

所以了知了空性的缘故,会对当前的一切不执著;了知了性空缘起的缘故,会对以后的行为非常注意。这就是来自缘起的引导。

缘起性空包含了所有教法的精要。如果我们完全通达了之后,既不会过于的执著好坏,也不会因为无自性而荒废业果的取舍,这是非常稀奇的地方。既不会落入到一切都没有,什么都不做了,或者产生邪见的状态中;也永远不会落入到我要做,是实有的状态。

以上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中道。佛陀出世给我们传递了中道义,证悟的时候是以中道证悟的,因为他知道在皇宫中过于享乐固然无法证道,但过度的苦行也不是证道的方便,所以佛陀从行为上就舍弃了极端苦行,开始接受饮食等等。然后在金刚座下,观一切万法缘起而成佛。

佛陀告诉我们的都是中道,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中道,不能偏激,不要极端;抉择见解的时候要中道,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修行的时候也要行于中道,对于大悲心、空性,或者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要修行,方方面面都是中道义。只有我们行于中道才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教法实践者,才有真实的资格。这对我们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方面来讲本来如是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要在内心当中抉择、生起乃至于去实践殊胜缘起的教义。

我们在学习《缘起赞》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逐渐去发掘。本论讲得很深,我们只是听一遍,或者看一遍,不一定会知道其中的甚深含义。其实宗喀巴大师的颂词、大恩上师的讲记中已经把很多修行的关要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们没有用心,或者智慧不够,不知道它的意义。如果我们锲而不舍的学习,再再地看就会知道这里面讲了这么深的内容,当年第一次学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呢!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叹。这说明是自己的福智增长之后,慢慢地法本当中传递出来很深的信息就会被我们接收到,能够在我们修行佛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佛法的特点都是这样,因为它很甚深,不像世间的小说一样,虽然有些小说有好几层境界,但是再多境界仍然是分别心的状态而已。而缘起性空已经牵扯到了究竟实相,完全不是分别念可以缘了。这个状态虽然不是分别心,但我们还要用分别心去抉择、修行,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佛陀菩萨的引导、上师们窍诀性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智力永远发现不了,这也是上师对我们巨大的恩德之处。

庚四、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假如承许自性空性,一切因果的安立都是合理的。不单单因果的安立是合理的,而且在安立自性空因果合理的时候,还可以远离边执,即有边无边的常见断见。到底有几边呢?归纳起来就是二边,有边、无边或者常边、断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从有无派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真实的本体,除了有和无之外没办法安立第三个。
万法本体为空性,
及由此因生此果,
二种决定彼此间,
互不障碍成助伴。
何有较此更稀奇,
何有较此更稀有,
若依此理赞扬您,
赞美非她莫属矣。

这两个颂词讲到了自性空性不仅因果合理而且远离边执。其字面意思是,万法本体是空性的,以及通过空性“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二种”是指空性和“此因生彼果”,也就是缘起生。“彼此间”,即缘起和空性之间,“互不障碍成助伴”。也就是说空性和显现,显现和空性,或者空性和缘起,缘起和空性相互之间是没有障碍的,不但没有障碍反而相互成为助伴,这是非常稀有的。

因此下一个颂词开始赞叹,“何有较此更稀奇,何有较此更稀有”,哪里还有比这更稀奇更稀有的安立呢?“若以此理赞扬您”,因为佛陀如是地发现、证悟并宣讲了如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互不相违,而且互为助伴的妙理。如果通过宣讲缘起理来赞叹佛陀您,“赞美非她莫属”,所有赞叹之最殊胜的赞叹,最为第一的赞叹“非她莫属”,“她”就是缘起性空。所有的赞叹当中缘起性空是对佛陀最为殊胜的赞叹,除了她之外,其他都不是特色,都是共同的,只有她才是最不共的赞叹、核心的关要之处。

一方面来讲很稀有,因为在空性的时候可以缘起,缘起的时候是空性的,现和空、空和现二者之间没有障碍,而且是相辅相成、一味一体。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不稀有,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觉得它稀有是因为我们离本性太远了,最后反观自己本有的自性时,觉得这么稀奇啊,其实有什么稀奇的呢?它本来如是,从来不变。

说她不稀有是因为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说它稀有是因为我们在迷失了那么长时间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正道,这是很稀有的。

我们本来处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竟然不知道。本来我们就是缘起性空的自性,反而执著有无是非,不管执著有边、无边,还是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佛说都很稀有,因为任何一边都不是万法的本性,从我们迷失的角度而言很稀有。

另一方面来讲,当我们迷失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归的正途。我们在这么强大的有无是非四边当中,居然发现了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的本性,这是很稀有的。

为什么说不稀有呢?它本来就是如此,有什么稀有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佛法当中经常讲本来面目,什么叫本来面目呢?这是我们的本性,其他不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身体、家,或者思想是我们的吗?全都不是,这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的,当我们死去之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了。我们的身体换了,心识也在刹那刹那迁变。

我们今生是人,下一世转成牦牛、山羊时,执著的对象就变了,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什么样的青草好吃,怎么吃才有营养,如何分辨哪种是打农药的,其他的东西不再关心了。一切的思想、境界、状态、世界全变了。我们到了地狱或者天宫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其他五道根本不显现了,就是这样的自性。哪一个是我们的本性呢?哪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性。

真正的本性恰恰就是我们最朴实的本性,但我们没有认知。现在我们就要试着学习认知它,怎么认知呢?就是在这里学习理论,一步一步地观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最后你就会知道,它的本性就是这个。我们通过上师的恩德、佛菩萨的加持,从思想上大概确立了一切都是假立的,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不会丢失,也不会背叛我们,找到之后,不会再一次欺惑地我们。

我们多么迷惑啊,把不是我们的东西抓得很牢,而且为了保护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放弃了对寻找本性的探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今天没有时间学习、打坐,因为我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有一个应酬。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是我们现在为之奋斗的恰恰并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我们真正应该回归的本性,学习佛法等方面却以这些理由抛弃了,这是一种颠倒。

我们现在已经踏上了回归的路途,尽量多去做这些随顺于证悟本性和现见实相的缘起,其他都要看淡,放下,不再执著。不得不做的就去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始终以这样的见解摄持,用自己的见解引导,而不是让它们引导我。这样一来,我们即便是做世间的事情,也没有忘失本性,如此我们也是逐渐地靠近究竟的实相。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所学习的是回归最重要的一步。前期可能做了很多铺垫,比如我们以前可能拜过佛,许过愿,帮助过众生,这些都是边缘的准备,最核心的准备是这个大转折,就是遇到了缘起性空、般若、中观等等抉择实相的法要,这是一个最重大的因缘,不能错失。

不管怎么样,为了证悟缘起,我们要不断地发愿,积资净障。在学习般若、实相、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念诵很多遣除违缘的祈祷文和心咒、每天供护法神。通过发愿,我们永远都不离开自己的心,因为本性是不离开的,再加上我们在缘起上不要远离它的行为,逐渐就会靠近它。

好在一切的本体就是虚幻的,只需认识它就可以了,不用拿一个大铁锤把这些一一粉碎,这根本做不到,而且粉碎了也不是空性,只要认识到显现时就是假的。就像做梦的时候,我们回忆起了在梦中一切都只是梦,了知这些是假的,就找到了它的本来——这一切都不存在。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自己的身心,外在山河大地等等,这些本来就是虚妄的,都是依缘而生空性的法,我们认识它就够了。掌握了方法之后,看到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观察它是缘起性空的,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素材。

首先我们对于中等的,比如一个普通的东西习惯之后,再用这样的理念去观察影响我们比较严重,会让我们生起很大情绪的东西。比如我们对怨敌的伤害容易产生嗔恚,缘亲友容易产生贪欲,其实这些也不符合万法的本性。也并不是让我们抛弃这一切,做一个木头人,这也不是成佛之道,因为我们根本也成不了木头人。

所以我们要认知它的本性,用智慧去摄持它。我们现在是以轮回的思想在趣入,这是不对的,只能增加迷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既然我们现在还离不开轮回和这些显现,就要用智慧去摄持它,知道这一切是无自性的,然后我们的执著就会减弱。同时我们的智慧会变得比较敏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没有意义的根本不会去做,自控力越来越强,越来越随顺于真实的修道。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万法本来如是,现在我们只需通过一定的精进,把该背的颂词背了,该抉择的道理抉择了,获得一个见解,懂得怎么去观察这些法。

显了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法,到底从哪个入手?随便抓一个就行。为什么呢?虽然显现上有很多差别,但是本性空是一样的。这个法通过这个方式观察为空性,那个法还是通过这个方法观察是空性,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这就是大道至简。

真正来讲它的本性并不复杂,只是我们复杂的分别心显现了复杂的轮回,但是即便这个复杂的轮回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性还是这样。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这么花哨,什么东西都有,虽然我们认为有这么多差别,但是它只是一幅平面的画,除了一个平面之外,哪里有什么高山、峡谷、深洞?3D、4D的影片你再怎么觉得它逼真,它就是一个屏幕,啥都没有。我们被这些欺骗了,认为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它就是一个假象。

轮回中的任何法,无论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或者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切似乎非常复杂,但是就在我们认为存在很多差别的同时,它就是平等的空性。认知了以后,我们不会再有很多迷惑,慢慢我们的福智也会增上。

我们如果能够了悟这一点,那么遇到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能趣入了真正修行实相的大道,这是开始回归本性的一个信号。

从这里开始,准备面临大的转折。这不是我们今生的一个什么转折,比如考上了重点中学,长大以后碰到了一个商机,这不是什么重大转折。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突然开始对心性教法感兴趣,想要深挖,为了现证愿意去做很多的努力,也遇到了给我们宣讲心性的导师和教法,这是一个大转折。我们看起来可能比很多人还悲惨,也活得没有其他人好,但是这没什么,也不需要去羡慕,我们现在走的是觉悟之道。抉择这些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深远。

此处讲如果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然后在本体空性的同时由此因生此果。在万法空性的时候,具足了它的因就会产生它的果。缘起而性空,一起万法在无自性的时候,依缘而生,此因可以生此果了。所以说二种,即空性和缘起“决定”,不是可能、大概的,而是周遍的、永远不会变化,不可能有第二种情况出现。

“彼此间互不障碍”,空性和缘起之间没有障碍。我们认为显现和空之间是互相障碍的:如果是空的,不可能显现;如果有作用,就不可能空。而此处说互不障碍,不但互不障碍,而且相互成为助伴,很稀有。

此处可以附带地讲一些关于修行空性方面的内容。“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到底抉择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里主要是从万法本性的基方面讲的。

佛法中经常讲基道果,所谓的基是什么?大乘的基就是现空无二,这里面可以体现出现空双运,本性空时此因生此果,此因生此果时万法是空性。如何安立呢?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而且成助伴。所以说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没有任何的阻碍,相互之间完完全全是相辅相成、一味双运的自性,这就是万法本性的基。无论我们知道不知道基就是如此。

然后在我们了知基的基础上,开始修道。通过修道可以现前果,也就是现前本基的自性。这个本基的自性是什么?就是现空无二的自性,本来没有两边。

还有一个见修行果。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区分基道果和见修行果,基道果当中的基到底是不是见解?基不是见,虽然它是一切万法的本性,但不能说成见。为什么呢?见是内心的认知、定解。

怎样安立基和见之间的关系呢?我通过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的理论,观察现空无二的本基之后,遣除了增益损减,决定就是缘起性空的,这时见解出来了。因此基是见解的所缘。我们缘什么生起见解呢?缘它本来的状态生起见解。基和见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有关联。基不能叫见,不管你见还是不见它就是这样的。见就不一样了,以前不知道,我现在知道了,而且生起定解了,就是现空无二的,见是这样的。

现在的世间人或者旁生在他们没有见到本性时,这一切是不是现空无二的?是。但是他们不能叫见,因为他们不知道本基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没有见。而我们有见,我知道了所谓的基是现空无二的。我通过学习、理论抉择,然后确定了,这就是见解。知道了本基叫见,不知道不叫见。

见解只是对于基吗?不一定。有时主要是缘基观察的,为什么说这个见解不一定对照基呢?因为见解既可以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产生遣除增益损减的正见,也可以缘道产生见解。我还没开始修,修道是怎么回事我也可以去抉择,所以缘道也可以产生见。缘果也可以产生见。对我而言,对基道果都可以了解,我对基和道没有怀疑,对于最后可以获得的果,比如佛陀的果也很确定,这叫做缘基的见、缘道的见和缘果的见。

我已经对见完全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开始修行。修是入定的,上座修,行是下座的,有时是这样分的。比如我上座时修空性,下座时我就缘空性摄持生活、工作,日常的转绕、顶礼等等,这些属于行。

如果你有了见、上座的修和下座的行,然后就会有果。果有很多种,暂时的果和究竟的果。暂时的果可以分为凡夫和圣者的果,究竟的果就是佛果。

见修行都可以摄于基道果的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道当中我缘本基产生的见解,就是为修道做准备了,有了见解之后开始修、行,就是基道果的道。然后道圆满了,就是果。见修行,修行圆满了就是果。我们就知道了基道果和见修行果是这样一种关系。

现在我们要抉择的主要是从本基的侧面来讲,很多论典当中讲了,基是现空无二,显现和空性不是两个。不偏堕于任何一边,即不偏堕于显现,也不偏堕于空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道位是什么呢?修道属于方便和智慧双运。怎么双运呢?比如取舍业果、发菩提心、六度等方便和修空性的智慧二者之间不能脱离,福德和智慧、空性和大悲不脱离这个叫道。果位也是双运的,即法身和色身双运。如果我们的本基和道相应,果也一定是双运的。

这时我们主要还是在抉择怎样“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这方面我们暂时可以定位在抉择见解,或者认知本基当中。

本基、现空双运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性,因为空性的缘故才可以缘起。上堂课也讲了,如果它的本体不是空性的,比如能够生苗芽的种子不是无自性,本性就是有自性,那么任何因缘也改变不了它,果实也不会从种子生起来。为什么?因为种子是有自性的,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因。所谓的因是什么?能够生果才叫因,不能生果就不叫因。我们把稻谷放在箱子里,它只能叫稻谷,不能叫种子。为什么呢?没有发芽,不能叫种子,只能叫稻谷。什么时候能叫种子?把它种到田里,因缘和合发芽了,什么时候这个果产生,才追认它是因,乃至果没有出生之前,因的自性都安立不了。把这个稻谷放在箱子里,它的果没有出现之前,因的名分定不下来。必须要有因才能生果,没有生果之前不能叫因。果必须要观待因才能叫果。

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无自性的,不是有的也不是无的,不是任何一边才可以随顺因缘而产生。如果把它的本性定位于任何一边,如果定位成有边,守持有的自性,它永远是种子;如果定位成无边,这个种子不可能在空无当中出生,它本来已经定义成没有了,而且是决定的没有,怎么可以从一个决定不存在当中出现一个有的东西呢?无不能生有。

只有无自性,这个种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才可以受其他因缘的影响而从因生果。如果定性为某个法了就不能出生果了。因为没有任何的定性,什么都不是才能生果,果才可以从无自性的因中出生。只有本体空性才能安立因果,而本体空是谁的本体空?就是在因缘法当中的因和果。种子的本体是空性的,才可以作为因果存在。如果种子是实有的,不是空性,就没办法安立缘起了,苗芽没办法依缘而起。

任何一个法,无论种子,还是我们的身体、思想、行为,就是因为本体空才可以随顺因缘改变,如果因缘不空,永远改变不了。

由因缘产生的果本性是实有的吗?不可能实有。既然是由因产生的果,说明这种因会转变。实有的东西是转变不了的。果也是一样的,果的有无完全是观待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没有因缘就没有果,有因缘就有果,这个果很明显不是实有的,也是无自性的。

我们通过观察之后,空性和因缘彼此之间互不障碍。所谓的障碍就是空性存在的时候,因缘生不了。而空性对因果不但不成障碍,反而因为有了空性才可以有因果。它是空性的才可以缘起,所以不但不障碍而且可以成为助伴。

反过来讲,会不会有因果存在就不空了?也不可能。因为它是缘起的,所以本性是空性的。如果没有因果抉择不了空性,没有因果显现,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根本没有办法抉择空性。只有有缘起的时候才可以抉择空性,因为这个空性是缘起的空性。没有缘起、显现就没有空性了。所以我们要抉择空性见,缘起是它的助伴,不会障碍。不会因为有缘起的显现,抉择不了空性;或者有缘起不空。所以这方面没有障碍。

非但不成障碍,反而成助伴。我缘话筒的缘起,就会知道话筒的空性;我缘花的缘起,就知道这朵花的空性。话筒的空、花的空,乃至于万法的空是由什么而产生的?由种种缘起法而存在的,有缘起才有空性,有万法才有万法空。

我们要得到空性的结论,需要缘起显现法,而且缘起故空性,就是因为它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可以互不障碍成助伴,这个非常清楚。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解开很多的心结。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仔细地思考、抉择,通过正面反面的例子、比喻、教言,反复论证之后,我们就会知道缘起故空性、空性故缘起是基于基和见解之间的连接。

为什么缘现空双运的基我们就可以产生见解,这个见解从何而来?通过观察对于缘起法,缘起的所以是空性,空性的所以是缘起,经过很多轮的验证,最后会知道这个法的确就是缘起性空的。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分析观察达成的,这是中观、缘起因的理论。通过缘起因[1]了知的现空无二属于见解,我们心中对它的基是现空无二的已经产生定解了。这里要分清楚本基现空无二、见解,还有我们平时的理论是怎么回事。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生起见解的时候,缘本基一轮又一轮的观察,通过正确的推理方式推导出的本基就是空性的。当我们知道这个本基是空性的时候,在产生定解的那一刹那,再通过正见去缘它就有途径了,而且会越来越熟,你就不需要再反复去推理了,因为你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刚开始可能还需要一二三四五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反复训练,最后当你看到想到的时候,马上就会知道它是空性的,越训练越纯熟。

认知本基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是谁、一切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相当迷惑。我们做人那么久,知道自己是谁吗?无人指点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我们就是无自性、虚幻的。有些人一听我们是虚幻的,可能会当场昏厥过去,非常恐怖。让我们积累一点福报、得到一些东西都可以。现在学习完之后,居然说我没有,是假的、迷幻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不是一个恐怖之处,而是灭苦之道。

我们处于迷惑当中,只要没有从迷梦醒来,苦会一波接着一波,就像梦中的人一样,在很恐怖痛苦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不存在,它是迷乱的,就是一个梦。他感到很恐怖,他觉得梦中的我是存在的,就告诉我一个实打实的能够逃离这种痛苦的方法。当别人说梦中的我是假的,这一切梦境都不存在,是迷乱的,有些人就会闷绝,非常恐慌,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修道的原因之一。害怕我消失了,因为我执太强了。真正的成佛之道意味着我的终极消亡。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成佛之后,我在金刚座举一面大旗,终于胜利了,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真正成佛就是没有我,获得觉悟,因为我是迷乱的,就是一个骗局,哪里有个骗子说我胜利了,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真实修道,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良我。我们现在还有我执,我要发心、修道,为了自己的福祉去奋斗,害怕堕地狱等等。这个阶段佛陀基本上不遮止,让你做。但是当你真正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会告诉你这个不对,我是没有的,应该进入真实的道,就是你要开始慢慢知道我是假相。

为什么要把空性放到后面呢?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是第九品才学,如果第一品就学,可能没人学了。首先让我们知道,这一切我应该奋斗、发心,当我们学习了很长时间。当根机慢慢趣于成熟的时候,他就告诉你,其实我是假立的,没有一个我去成佛,世俗有一个假我,究竟证悟无我就是真实的道。

通过修学我们就会知道,如果没有我了,不一定就成了死人。按照佛法的角度来讲,真正证悟无我空性的时候,心识本性的光明分如来藏就会显现。因为障碍消尽之后,能够不起分别念遍知一切,也不会有任何一种思想狭隘的局限等等。所以在很多不同的教法当中,讲了很多不同的教义。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我们要知道本基、见解和生起见解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闻思?我们通过闻思的途径对本基是怎么回事,产生一个决定的认知,这个术语叫做定解,或者正见。如果你没有这个正确的见解,那你所有的修行都会跑偏,把路都走错了。首先见解要正确,有了正见才修行。我们后面的修和行一定要保证是正确的,这样再经过努力,最后就达到目的地了。如果刚开始跑偏了,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道,根本成不了果。因此我们就会知道,对一个真实想要解脱的人来讲,正见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乎于显现我们的本性,现前究竟实相的内容非常关键。

大恩上师经常讲,以前我也看到过,因为空性非常重要,所以有些大德即便每天再忙,早上还是抽时间来观诸法空性、诸法缘起。

如果有了见解,我们上座修空性,下座就以空性见摄持去做种种的行为。讲空性的时候,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就有能力了,因为前期的修行还没有生起来,所以为了修空性,要把前面的基础打牢。如果我们对空性越热爱,信心越大,就越要把前面的加行修好。如果把前面的加行忽略了,说明你对空性不热爱。为什么呢?你根本不懂空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起来,如果你知道证悟空性、相应空性也是一种缘起,就会知道我要真实地修空性,内心当中的前行方面,比如出离心、菩提心都要具足。所以对空性认知得越深,对因果取舍越细,“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完全可以体现出它的特质。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空性和缘起是双运的。你要证悟空性,它也是一个缘起。如果证悟空性的缘起不够,没有认知修空性需要什么因缘,说明你对于空性本身没有认知,还有误区、盲点。你只知道空性的某一部分,不知道空性的全部,只知道空这部分,不知道缘起这一部分。缘起也是空性的一部分。如果你懂了空性,既要知道它无自性这一点,也要知道它缘起的部分。

比如,你只是看到这朵花的颜色、闻到它的花香,知道它属于什么种类,就可以说懂花么?无常也是它的本性,空性、本来清净都是它的本性,这些你都不知道,能说懂它?根本不懂。只有它的显现和空性都知道,才能说懂这朵花了。

空性也是一样的,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执著的部分叫空性,缘起也是它的一个特点。缘起和空性不可分离,如果你要证悟空性,必须要修持所有和证悟空性的缘起相顺的善法,和它相违背的全要抛弃掉,这时候才是真实地修空性。当我们认知了这一点,再来看莲师那句话就会非常清楚,虽然见解比虚空还高,但你取舍因果比粉还细,而且空性和缘起绝对不会偏废。因为你没有把空性和缘起分开,知道缘起就是空性的一部分,这是一体的两面。因此必须要在方方面面把它抉择清楚了才会懂空性,这时你还会去偏废缘起吗?绝对不可能。

刚刚我们讲了,见解是缘起和性空、空性和缘起,它的本性是无二的。在抉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缘起性空、空性缘起配合起来用才能抉择它的本性。

修行也是相同的,缘起和空性,空性和缘起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修行的时候,显现[2]当中的积资净障、念佛、诵经、顶礼,乃至于开法会等等,都是属于积资粮。我们这方面的资粮积累得越多越殊胜,对于证悟空性的帮助越大。同样,如果我们空性的见解越深,对于磕头、积资净障的帮助越大,因为我们在磕头、修曼扎、放生的时候,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空性对于我们的修法质量提升,遣除修法当中种种的分别、染污心的杂质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有空性见才能做到把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杂质[3]剔出去。以空性来摄持福德时,这个福德就会很干净,积累这些干净的福德对证悟空性也是一个有利的辅助。

福德智慧、智慧福德相辅相成是一个正因,通过这个正因不断地累积,它会逐渐地突破,从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这样上去,最后就登地了。登地之后,还要出定入定,入定位是见诸法本性即空性,出定位时要积资净障。初地菩萨的证悟还没有像佛那样圆满,所以想达到更深的证悟,必须要出定的时候积资净障。他的福德圆满了再入定,那时的力量就不一样了,入定灭掉的障碍就多了,出定的时候又摄持了更清净的福德,有了福德的资助再入定,有了更深的智慧,这样出定入定,最后就成佛。因此修道的时候缘起和空性也是相辅相成的。

抉择见道、修持空性都是互不障碍成助伴,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帝洛巴尊者对于那洛巴尊者也讲了,显现不束缚,真正的束缚是执著,所以应该灭掉执著。因为你只是不知道显现法的本性而已,它的本性没有实有,而我们把它当成了实有。

我们把一截树桩当成一个强盗蹲在那儿,把一条烂绳子当成一条蛇,只是我们的错觉。它不会对我们有障碍,不但不障碍,而且通过它的显现,你可以知道缘起;如果没有显现,你没办法知道缘起的。这也说明了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绝对不是人走室空就是空性。平常我们认为的空,就是杯子里的水倒光了,人走完了,这些不是空。永远是有显现的时候,在缘显现法本身抉择出来的无自性才是空性,这才是准确地定位了空性,否决了其他我们认为的空。

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体系当中认为的空不是真正的空,世间的很多歌曲当中也在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和空完全不沾边,根本不是空。想要准确地认知空和空的境界,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去学习引导。当我们了知了之后,也会从很多极端的情绪当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不要太过于执著这些法。

当我们了知一切万法,观修空性有了一定的相应的时候,显现法就不成障碍了。不单单是这些静止的法不成障碍,而且大喜大悲的东西也不会再障碍我们了,因为我们知道它本性了。以前我们不知道它的本性,认为它是实有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傻呵呵地跟着它乐,跟着它哭,生起种种的情绪。现在了知了,我就安住它了,也不用过于去希求、畏惧它。

有时我们对烦恼生畏惧,觉得不能生烦恼,生烦恼就会如何如何,这是因为我认为它是实有的。现在我发现它是纸老虎,怕它干什么?放马过来就行了。这时你就会有自信心,它就是空性的虚妄的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因此这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这才是真正地不堕于二边。我既不刻意放弃它,也不刻意去追求它,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我该做什么反应,就做什么反应,非常从容,非常自在。当然这是我们的愿景,属于佛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是学习了知他们自在的状态。通过修行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前提是要正确的闻思修行,为了这个目标每天积资净障。因缘法就是这样,当所有因缘聚集了,对一切诸法的空性了悟就会生起来,这是决定的。

这里有太多殊胜的东西,在二转法轮空性当中,的确不是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什么都空了,啥都没有了,我打你耳光你不能还手,因为是空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打我,我还可以扇你耳光,为什么?因为我还手也是空的。如果别人说,佛教徒万法皆空,你打我是万法皆空,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的确如此,我还手也是万法皆空。很多时候我们在很多误解中走不出来,但当我们了知现就是空、空就是现之后,就不会再有如此的困惑,一切都很清楚。

“互不障碍成助伴”这个内容很重要,应该非常认真地去反复思维。空性就是这样,我们学习的时候,觉得中观的词句很简单,但是越挖越深,因为它是无分别智,我们用分别念来缘它,当然是越来越深,感觉看不到底。而其他的因明、俱舍虽然词句很深,但是懂了就完了,没有什么深度。中观不一样,有些道友觉得学习中观很容易,不用备课随便讲就行。其实它是无分别智,我们从看起来简单,分析起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二谛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深奥。

“何有较此更稀奇,何有较此更稀有”。空性的时候可以显现,显现的时候可以空性,修道的时候既要修它的显现又要不执著它,不执著的时候又要修它的显现,这是很稀有的。而且必须要双运才是一个正道,如果你偏离了任何一个,都不是正道,这个很稀奇。有些福德智慧因缘还不成熟的人在修显现的时候,或不能想空的,否则修不下去;或相信是空的,根本不修,因为没啥好修的。他们都是落入两边。

为什么说“并远离边执”?真实抉择缘起性空不会偏于两边,既不会偏于实有不空,也不会偏于无,啥都不做。必须要把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二者双运无二的自性彻底了悟之后,修道不会有任何疑惑,现在见解已经有了,只需要去熟悉它,把它从总相变成自相。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很稀有很稀奇的道。“若依此理”,通过这样的真理赞叹佛陀,所有赞叹之最非他莫属,即宣讲了缘起性空这一点是非常善妙稀有的。

戊二、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分三: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己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

有些内道的宗派承许缘起,同时也承认自性成立,我们说这不合理。

“承认缘起”,然后也承认“自性成立”,在承认缘起这里断句,“即不合理”是我们的反驳。前面是对方的观点,后面是我们在驳斥它。对方怎么的承认呢?小乘、唯识等宗派承认佛陀讲的缘起,但是不承认缘起故无自性,认为缘起故自性成立,就是有自性。

我们说承认缘起,自性不成;他们说承认缘起,自性成立,这和我们不一样。小乘的宗派承不承认缘起?当然承认,佛陀经典中讲了这么多缘起。但是小乘、唯识和中观宗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承认缘起故性空,他承认缘起故性有;我们说缘起故无自性,他说缘起故有自性。这就是最大的分歧。我们说“即不合理”,就是在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有为愚痴所奴役,
于您怀恨相敌视,
彼者于无自性音,
心不纳受有何奇?
原本承认您教典,
珍贵宝藏即缘起,
反不堪忍空性吼,
于此我觉颇稀奇。

颂词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有为愚痴所奴役”,即指外道、世间人被愚痴心所奴役。“于您”,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怀恨”,他们不是通过什么正理,就是看不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所以“于您怀恨相敌视”,非常敌视佛陀。“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这些对佛怀有敌意的外道对于佛陀宣讲的无自性法音[4],“心不纳受”,他们不承认。“有何奇”,不稀奇,他们不信佛,不承认很正常。

第二层是稀奇的地方。“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前面是外道,他们对佛陀的无自性音不承认情有可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内道的佛弟子们,一方面你们皈依了佛陀,对佛很爱戴,而且承认“您教典”,也就是承认佛陀的教典中最珍贵的宝藏就是讲缘起。你们承认佛陀,也承认佛陀的珍贵宝藏就是缘起。在这两个承认的前提之下,“反不承认空性吼”,反而不承认缘起故空性的狮子吼声。“于此我觉颇稀奇”,宗喀巴大师说,唉,我对这个觉得太稀有,或者太可惜了。

有时外道因为障碍或者福德不够,所以他们对佛没有信心,对佛的教法当然看不爽,也不观察,反正佛就是我们不喜欢的人,抢走了我们很多教徒,受到了很多赞叹。他们对佛陀本身怀有敌意,对佛的教法也会有敌意,不管讲什么反正一概驳斥。这些外道徒对佛陀没有敬爱心,非常敌视,也对于佛陀讲到的空性、缘起无自性不纳受。宗喀巴大师说我还想得通,这很正常。

但是宗喀巴大师想不通的,感觉稀有的是,小乘唯识的修行者承认佛陀是导师,而且进一步地承认佛陀教典当中珍贵的宝藏就是缘起法,已经承认到这个程度了,可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却不承认缘起空性的狮子吼,对此我觉得很稀奇。虽然缘起性空已经通过真理的观察,但是他们就是不承认,也无法接受。

而且一些傲慢的声闻甚至觉得大乘不是佛说的。大恩上师讲《经庄严论》第二品时讲过,为什么有些声闻认为大乘不是佛说呢?因为大乘当中讲了很多空性、无自性,这不是佛说的,而是佛入灭之后,一个被魔加持过的士夫龙树编的。他们对宣讲空性的教言一概不承认,这是傲慢声闻。他们不堪忍缘起空性,而且对于宣讲空性的大德、教义开始诽谤、反驳等等,对此感觉到很稀有。

如果诽谤空性,他造的谤法罪业很大。原则性来讲,对整个佛法诽谤的罪业都很大,越靠近实相的教法诽谤的过失越大。而且不承许缘起性空也会阻碍他们进一步挖掘缘起空性大实相的机会。如果在这个状态不放弃的话,永远登不了地、成不了佛。

这些小乘修行人是不是完全不承认缘起性空呢?不是全部不承认,部分承认。小乘的修行者毕竟证悟了人无我,知道五蕴假合,也是缘起故空性,但是他们不承认法无我,比如种子生苗芽等因缘和合的法无自性,他们不承认一切万法无自性。那么,他们是怎么解释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切万法无自性呢?他们说,可以空的这部分万法是无自性的,但不是真实所有的法意思。唯识宗解释的时候也是一部分法是空的,一部分法不空的。中观宗不管什么法,只要缘起法都是空性的。

因此,对于已经承认了缘起是珍贵宝藏,反而不堪忍狮子吼的人,宗喀巴大师说,我觉得很稀奇。

有些唯识宗的修行人首先是通过唯识的见解打破部分实执,同时他也修菩提心、积资净障。在修道过程中,佛陀也一直关照着他,在看我的弟子修到什么程度了,哦,现在还不行,还不能给他讲缘起空性,让他值遇一些暂时来讲抉择不了那么深的大乘善知识,让他修菩提心、唯识。当他的资粮上升到一定程度,修到了一定深度时,他的根基就成熟了。那时佛观察到,哦,这个弟子到了这个状态,现在可以给他讲空性了。佛陀就会化身或者加持某位大乘善知识去摄受他,给他讲空性,告诉他,你现在执著的这部分也是假立的。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高度了,再给他讲就能接受,所以他是走在路上的。

虽然按照唯识宗的修法修下去,没办法直接登地,但是毕竟也是大乘道,到了一定的阶段,依靠法尔理就会遇到真实宣讲无自性的善知识,让他放弃细微的执著。刚开始给他讲可能放不下,要是他已经修到了那个程度,再给他讲就放下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

小乘可以证悟人无我空性,但是没办法证悟完全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菩萨那种根本慧定的境界,成佛也不行,但是他们也是一个远因,逐渐奋发的过程。

其实所有人都在朝成佛的方向走。小乘不是直接的成佛之道,但间接是。虽然他现在没有发菩提心,但是总有一天,当他们修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佛陀也会让他发菩提心,这些都是一样的。佛法暂时分了三乘,究竟也是一乘的。

我们刚刚讲的意思就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重要。我们在闻思修空性时,如果福德不够也容易退失,有时学不进去,有时学了之后可能觉得没啥用,有时可能想修修不动。

空性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而且是靠近实相的,福报少了是不行的。为什么这么多人遇不到,或者遇到了不当回事?听课也是一天听,一天不听的。福德很重要,证悟空性也是缘起,也需要福德来支撑。如果你只修空性,不培养福德,不忏悔业障,成佛是绝不可能的,你的福报根本支撑不了你走那么远。

修空性后面需要强大的福德支撑,福德越大障碍越少,也会走的远,走到究竟。如果福报不够你走一段时间就走不动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慢慢就没有兴趣了。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福德不够了。虽然这个种子不会消尽以后还会成熟,但是当前肯定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过程当中,尤其要注意取舍业果、积资净障,这样才会在修空性的时候不间断地往前走。如果你的福报大,有些小坡小坎可以一下越过去。

慈师也开示说,有时我们的方法很正确,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修不动,说明你的福报不够、障碍重,这段时间要着重积资净障。因为你的法是正确的,在积资净障之后,所以一下子就过去了。就像我们开车到某个地方去,虽然路没走错,但是前面有大坑、塌方,或者车有毛病,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遣除违缘,有障碍去掉障碍,没油加油。

所以有时我们的路是对的,但是福报不够,罪障重了也不行。有时要集中性的修一些法,比如加行的修法不要断,这是积资净障很好的修法。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到了正科系,可以不修加行了,绝对不是这样的,没成佛之前都不能放下这些事。

积资净障特别关键,如果福报不够遇不到,遇到了也不重视,重视了也没办法,就是干着急。虽然听到了很欢喜,但是听不懂,这也没办法;有人听得懂没兴趣,也是没福报,我们着急也没用。这时怎么办呢?就看自己,福报不够再怎么劝,他就是听不进去;有福报的人只是不知道怎么做,只要把正确方法给他指出来就可以。

学习佛法真的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珍惜因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需要非常重视积资净障。如果我们想把密法等了义法要顺利修下去,一定要重视积资净障、积累福报。比如给上师或者僧众发心做事情,还有修加行、放生等等。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证悟般若波罗蜜多一定要通过这些来摄持,这样慢慢地相辅相成就可以走下去。

己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

如是承许缘起实有,缘起故是有自性的,就没有办法令这样承认的人进入到佛陀欢喜的正道当中。
导向无有自性门,
首屈一指为缘起,
若以彼名执自性,
有何绝妙之方便,
引此众生而迈入,
一切圣贤必经行,
无可比拟之津梁,
踏上您喜之妙道?

“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真实引导我们趣向于无自性的大门,“门”就是方便,导向无自性的方便,“首屈一指为缘起”,最好的方便首屈一指就是缘起。

“若以彼名执自性”,“彼名”即缘起,“执自性”,执著为有自性。如果依靠缘起的名字反而执著为有自性,那么“有何绝妙之方便,引此众生而迈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绝妙的方便能够引导此类众生迈入一切圣贤必经的大道呢?

“无可比拟之津梁”,一切圣贤必经的通衢大道就是缘起空性,无可比拟的津梁也是缘起空性。“踏上您喜之妙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踏上佛陀欢喜的妙道呢?没有办法了。

佛陀欢喜的正道很多,他也通过不同层次说哪些是我欢喜的正道,比如守持清净戒律是我欢喜的、十二头陀行是我欢喜的,或者能够放下世间的执著一心求道是我欢喜的,这些都有层次。但是如果你对于最根本的缘起故性空、抉择实相没有生起定解,这不是佛陀欢喜的。虽然佛陀欢喜的正道每个层次都有,但是究竟来讲,缘起无自性是最主要的,讲了这么多堂课,我们都知道这是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趣入实相的直接因。所以如果你舍弃了它,就没办法踏上佛陀欢喜的妙道。

因为佛陀也是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缘起空性之后,才真正地灭掉了有无常断的边执。所以经由这种道直接修行就成佛了,这是最直接的道,也是佛陀欢喜的道。因为佛陀是这样成佛,所以他也很乐于见到他的弟子踏上这条道。如果佛弟子踏上了这条道而且很欢喜地闻思修行,佛陀也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快就会成佛。如果你不抉择,佛陀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你离成佛还远得很,没办法踏入佛陀欢喜的正道。

此处说,无自性最殊胜的方便就是缘起性空,通过缘起的因和推理了知无自性。但是有一类有情通过缘起而执著有自性,他们把最好的方便——缘起执著为有自性,还有什么方便可以引导他们呢?没有了。最好的方便就是缘起,但是现在居然把缘起当成有自性的法,暂时来讲就没办法了。

《宝积经》中也讲过,本来药是治病的,但是当病人把药服进去之后,这个药变成了毒,那就没办法了。同样,缘起是趣入无自性最好的方便,你现在却把它执为实有了,还有什么趣入无自性的方便呢?虽然暂时来讲没有了,但是究竟来讲还是有的,因为一切万法无自性是不变的真理,只不过这些人福报可能不够。对于这样的人,佛陀的化身也会引导他们去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可以了知缘起性空。

现在很多道友们能够遇到般若波罗蜜多,也是经过了佛陀、上师很多世的调化,才令我们对缘起空性产生了信心,这不是偶然的。

世间有多少人把缘起执著为有自性的,不要说外面的世间人、外道,即便很多内道的修行者都还在执缘起有自性。小乘对因缘生果是绝对承认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谁敢不承认因缘生果?只是他们认为因缘生果有实有的自性。我们说因缘生果,缘起故是空性的,而对方说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佛讲的,这种因产生那种果,这是决定,都是有本体的,不是空性的。最大的分歧在这里。小乘在《俱舍论》中把六因四缘,各种各样的因、这种那种的果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看不到一句话是讲缘起故性空的。

他们认为因缘生果,因缘存在,果也存在,都是有自性的。我们说,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摸得到这些不能证明它是有自性的,只是有一种感觉而已。看到的只是眼识,摸到的只是身识,哪个可以判断这是实有的?都没有办法。

很多众生也认为不是空性的,因为我看到了,也摸到了。中观宗说,看到的只是你的眼识而已,证明不了它是实有的,就像在梦中你不是也看到、摸到了吗?爬山的时候你也觉得累,那是真实的吗?不是,它只是个幻象而已。即便我们看到那条所谓的蛇,看得再清楚,它还是一条绳子。有时看到、听到的不是真实的,这些没办法认定,只是第六意识觉得它是实有的,因此我们要用第六意识来破掉它,还原它是无自性的。上堂课我们讲过,当我们看到这本书时,第六意识就观察这本书正在显现是缘起的,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正在空的时候就有显现。这个时候我们就还原了它的本性。

承许缘起有自性的这类道友,暂时还没有踏入佛欢喜的正道。从这个颂词反证过来,如果能够承认缘起无自性的道友,已经踏入了佛欢喜的正道。但尚未成功,还要继续努力,不能松懈。

为了这个目标继续闻思修,不断积资净障,哪一天会证悟不知道,乃至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要一直努力。不是以一个月、两个月作为目标,而是以证悟作为目标,这样我们的心就宽泛了。不是说一定要在三个月内证悟,否则就放弃。

证悟之后只是到了一个阶段的成就,还有第二个阶段,但是登初地之后相对容易得多。有些地方说,登地菩萨只要愿意,七天就能成佛。从这个教证就知道登地之后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对那个时候就不用考虑了,只需要考虑如何登地就行了。

己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如果你承认缘起故性不空,缘起故有自性,这是自相矛盾的。那怎么样自相矛盾呢?
自性无改无观待,
缘起观待亦有改,
此二如何于一事,
互不相违而并存?

“自性无改无观待”,前面我们分析过,所有的自性是无改、无观待的,有自性的法不会改变,不需要观待因缘。要守持我的本体,不会随因缘改变,所以有自性是无改的。

“缘起观待亦有改”,而缘起需要观待因缘,也是有改的。你们承许缘起故有自性,明显是把两个相违的法混于一谈了,“此二如何于一事”,两个特点如何在一个事物上,可以“互不相违而并存”呢?你给我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缘起是什么?他们也承认缘起就是观待,也就是说果必须要观待因缘,所以果也是可以改变的。缘起的特点是观待、有改。而有自性是有实有的本体,即无改无观待。它不能改变,也不观待因缘,这就是有自性。你们怎么可以说缘起故有自性呢?永远没办法把“此二”,也就是缘起和有自性互不相违、并存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有些常见外道承许的实有和小乘认为的实有还不一样。有些常见外道所承许的是常有的实有[5]。小乘等承认的实有是无常的实有。虽然二者之间都是实有,但是一个是常有的实有,一个是无常的实有。无常可以是实有的吗?他们就是这样安立的。虽然他们把外道的常有破掉了,但是有无常的实有。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刹那生灭他们是一定要承认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否则就会变成外道。虽然是实有的,但也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故无常。

小乘破掉了恒常的宗派,安立了无常的实有之后,觉得自己的宗派很善妙。为什么呢?既远离了外道的过失,也远离了中观的过失。中观是根本不存在,啥都没有,而小乘的观点既不是恒常的,也是刹那生灭的,站在他们的侧面没堕入常断两边。

中观宗认为,如果有真实的实有,就要很严格地审查其是不是实有。虽然小乘承认的是无常的实有,但是我们破的时候基本上按照恒常来破。实有意味着不能变了,是严格的实有,因为是以胜义谛安立的最究竟观点。当我们抉择时,它可以有显现但是无自性,在名言当中无常和有显现都不矛盾,但是小乘认为不是空性而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我们把实有的条件列出来,再一看他们的观点,完全就落入了没有实有的本体了。

我们要分析它们二者之间不一样,内道一定比外道要高,第一内道有无我见,第二内道不承认常有,都是以无常为前提。四法印当中就有这些,如果不承认无常就变成外道了,通过四法印一印就现了原形。为什么呢?成了一个常有的东西。外道过不了四法印的关。佛教的宗派可以过关,小乘可以过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都验证过关,身份符合,是内道。如果里面承认常有,一印就过不了关,所以内道绝对不可能和外道相同,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常有和无常。内道承许无常,但也有承认实有的宗派,中观宗一概遮破。

总之,实有的宗派分为常有的有实和无常的有实。

有实宗和有我宗也不一样,有我宗就是只承许有人我存在,内道虽然有实,但是无我的,不承许我。里面有一些分别,道友们在学法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得上。

戊三、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 分二: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二、佛说缘起则无机可乘

“增损之见”就是增益和损减,即我们的定解要断除增损。“增”是增益,即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损”是损减,即本来有你认为它没有。

比如,一切万法本来是无我的,你认为有我,叫增益;名言谛中业果是不虚的,有因果前后世,你认为没有,叫损减。

本来有的认为没有叫损减,本来没有认为它有叫增益,这两种都不对。一切万法如是的本性要离开增益也要离开损减,还原它的本性。

己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
凡是依缘所生法,
自性本来无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
故说此等皆如幻。

佛陀说缘起故空性,缘起故如幻,如梦如幻和缘起空性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样的。

“凡是依缘所生法”,凡是依靠因缘所生的法,“自性本来无行相”,没有行相就是没有实有,其中“行相”就是有实有的行相,“无行相”就是没有实有的本体,没有像显现那样可得的自性叫做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在没有行相的同时仍然可以显现为如梦如幻的影像。缘生法无自性,虽然无自性,然而还是可以显现为此者彼者,如有情、山河大地等。

“故说此等皆如幻”,符合两个条件就是如梦如幻、无自性。真正的无自性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有显现,没有显现不能叫如幻;第二个是有显现实有的不能叫做如幻。两个东西单独拿出来都不能称为如幻,只有两个条件在一个法上同时具足了,即它有显现,同时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同时也有显现,这种才叫做如梦如幻。

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没有梦境?有啊,我昨天晚上打了一架。那你醒来之后还有吗?醒来之后没有。既然如此你可以退回去分析,当你正在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实有?没有实有。那么有没有显现?有,这叫如梦。梦境有现而无自性,或者无而显现的特质。

如幻也是一样的。当幻术师通过咒语加持石块木块显现为大象、骏马的时候,围观者的眼识看到了象马,这个马有没有显现?当然有。它是不是实有的?绝对不是。咒术师把咒语收了之后,它自动还原成木头、石头。这是从哪里来的,消失之后往哪里去了,安住在哪里?来住去都没有。但是看到没有?看到了。精不精彩?精彩。拍手没有?拍手了,使劲拍,还尖叫了。在你看到的时候,它有自性吗?完全没有一点自性。具足这些条件是如幻。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是现而无自性,即显现没有本体,显现没有自性。这个比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这个比喻放在我们的身体、山河大地上也是一模一样的。最后就变成了是梦是幻,它不是如梦,这一切就是梦幻。通过我们的习气、无明、业显现成的山河大地,和幻术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显现?有。有没有苦乐呢?有。你在尖叫吗?也在。它有本体吗?没有。

只不过我们自己的显现比较明显,现在就是要缘我们的显现来抉择它的空性,怎么把显现抉择为空性呢?用缘起因、缘起故性空就可以了。因为这是观待因缘和合的显现,当然是无自性的,这个方面很重要。缘起如幻一定要有这两个条件,我们抓住这两个条件观察比较容易知道什么叫显而无自性,什么是显现的时候是空性、空的时候显现,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本体。空性不能远离显现,显现也远离不了空性,就是这种自性,我们反复思考就可以悟入实相。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因,即推理的意思。

[2] 即缘起。

[3] 即分别念。

[4] 无自性音,即缘起故无性。

[5] 我们学习中观,有时破的是常有,有时破的是实有。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常有的法和实有的法也不同。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