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公布答案|“有奖问答”17届入行论随堂小测 Back

公布答案|“有奖问答”17届入行论随堂小测

1、“不应舍律行”和前面所学过的大乘修行人只要发心正确是可以违背戒律的内容是否有矛盾。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A、不矛盾,大乘修行人需要戒律的规范,这是一种保护措施,否则我们很容易误入歧途;

B、不矛盾,戒律是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行为尽量相合于因果;

C、一些修行有素的菩萨显现上好像做一些非法之事,看起来违背了戒律,其实他们的内心早已超越了分别念的束缚,真正安住在应行的正道当中;

D、我们做为凡夫还没有跳出因果缘起的规律,如果随便以大乘修行人的名义而舍弃戒律,之后很可能步入恶趣中。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6课第318-319页。不论你的证悟、见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那样,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即使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认识了心的本面,外在行为也要严持别解脱律仪。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2、以下哪些是具足修行方法的条件?

参考答案:

B、修行懂得方法,抓重点-善巧;

C、做任何善法有信心-具足信心;

D、长时间地修善法-有恒常心。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4课第281-286页。首先,不管修什么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说,善于精通其中法要。比如你要修本尊,就应懂得本尊到底怎么修,发什么样的心,中间怎么观想,最后怎么回向,对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善巧,也叫做精通修法。其次,对所修法门应该有信心,否则修行也不一定成功。倘若没有一点信心,连世间的事情也做不成,更何况是佛法的修行了。所以,不管修持空性法门,还是闻思大乘佛法,都要有一种信心,这是非常关键的。具足这两个条件后,还应当恒常地修持,如果今天修明天不修,这样也无法成功。所以《华严经》中说:“应于一切时,勇猛大精进。”】


3、修行人在饮食中如何做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A、吃的不能过多;

B、吃的不能太少;

C、吃饭时不能贪著美味。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4课第294页。就是在饮食过程中,吃得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多,自己不舒服,也容易昏沉。同时,吃饭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少,体力不足,经常去操心饮食,就没有精力闻思修习。另外,在吃饭时尽量不要贪著美味,《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


4、说话的威仪是指?

参考答案:

C、与人交流时不说人是非,尽量远离贪嗔痴的话题;

D、蜂蜜般的美语和鲜花般的实语。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3课第268-272页。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不怀有贪嗔的动机,声音柔和,多少适度。】


5、如果他人在造恶业时,我们可以直接上前制止吗?

参考答案:

B、尽量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劝勉;

C、尽量不要直接制止,众生还是凡夫有自己的脾气,直接揭露会让对方反感,绝对达不到效果;

D、尽量不要直接制止,劝人行善应该有一些善巧方便。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2课第252页。我们劝他人行持善法时,应当具足善巧方便,说话不能太直了,否则会伤害别人的感情。现在的社会中,做事情需要一些善巧方便,本来你心里想的很好,但如果别人不能接受,暂时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劝勉,这样才能让他真正获得利益。像佛陀那样调化众生,我们末法众生也很难做到,但一般来讲,劝人行善时应该有一些善巧方便。】


6、反正身体这个臭皮囊不能服务于心识,也不好好修持善法,既然管不了它,我也就不管它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D、简单规律的生活,知足少欲,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熏习善法为我所用。

答案解析:

【解析:法本第61课第233页。这道题是与第一题对比,让我们串习在修持善法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身体不要堕两边。】


7、作为修行人,应如何观待这个身体? 

参考答案:

A、身体是个装不净粪的口袋;

B、身体就像暂时的客房一样;

D、身体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没任何具实义的精妙之物。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60课第218-224页。经过一番详细剖析,身体并没有精妙之处,皮肤、血肉、骨头、骨髓、脑浆中根本找不到洁净的东西,整个身体好像是个装不净粪的口袋。身体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得不到任何具实义的精妙之物。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过于贪执自己的身体,如果把厕所里的不净粪一直当黄金来对待,没有任何意义。其实身体就像暂时的客房,当你在这里歇一晚上,第二天肯定要退房前往他乡,诚如《佛子行》中所言:“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8、以下哪些属于“无暇”?

参考答案:

A、无间地狱;

B、耕田的黄牛;

C、宣扬世上没有因果轮回的人;

D、唐氏综合症患者。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59课。“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其中,非人: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人:边地、佛不出世、持邪见者、喑哑。本题中,A和B属于非人种的“地狱”和“旁生”。C和D属于人中“持邪见者”和“喑哑”。】


9、在行持自利利他的善法时,得到别人夸赞而生起傲慢心怎么办?

参考答案:

C、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护持菩提心;

答案解析:

【解析:出自法本第58课第194-196页。倘若有了傲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观如梦如幻。一切善恶如幻如化,无有丝毫自性,有什么可值得傲慢呢?回顾以往的经历也可看出,人生宛如一场梦,过去的一切只有美好回忆,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认为自己学得不错,那是修行的一种障碍。有了傲慢心,自相续中的境界不可能提升。若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护持菩提心,这才对修行有帮助!】

10、关于说别人的过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B、上师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

D、我们平时应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

E、如果总盯着过失看,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答案解析:

【解析:参照法本第57课第166-167页,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了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