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不是为了快乐》十九 | 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 Back

《不是为了快乐》十九 | 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






01

悲心







身为大乘佛弟子,我们领悟到:每一个困于轮回之苦的有情众生,过去都曾是我们深爱的人,他们甚至可能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来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由此领悟所感受到的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但是即使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仍然无力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也被束缚,并完全受制于自己低劣的条件与状况之中。


那么,一个同样无助的避难者如何给予另一个难民庇护?如同寂天所说,能有比你更强的人护佑你,你就可以护佑他人。因此,一旦依了“佛“法”、“僧”,你便能庇佑、援助并保护他人。





02

皈依:理论






金刚乘法本经常以不同的词汇来表述“佛”、“法”、“僧”,例如“上师“本尊”、“空行”(梵dakini),或在《龙钦心髓前行》中的“脉”“”“明点甚或“法身”*(梵dharmakaya)、“报身”*(梵sambhogakaya)、“化身”*(kaya),我们描述对谁,对什么依或所用的词汇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所念通的词语之内涵,它是指我们接受自己具有佛性。因此能获得证悟。


想象一下我们要清洗一个很脏的咖啡杯。当杯子浸入热肥皂水时,你在做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我在洗这个杯子。”不过,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在洗杯子,还是在把污垢从杯上移除?母亲教你如何清洗时所给的指示(以我们的话来说是“窍诀教授”)就是“去洗你的杯子”。


不过,尽管她几乎每天都这么说,但她从未解释过咖啡污垢与杯子是分离而不同的。而“洗杯子”所表达的,其实是从杯上移除污垢,而那个杯子本身现在绝不是、过去未曾是、未来也不会是脏污的。然而,基于多年的清洗经验,她的窍诀教授在实用上其实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也都做得到。但是,杯子与污垢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你所清洗的并非杯子,而是污垢;如果清洗的是杯子的话,杯子将会完全消失。所以,可被清洗的是污垢,与杯子完全无关。


这个例子相当清晰地说明了菩萨乘中最深刻的一个理论我们都有可能成佛,因为我们都有佛性。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去证得它,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证得自己的佛性?换句话说,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理解“杯子现在是、过去一直是、将来也还会是干净的”?那就是我们累劫以来所积。


如果你不知道“我们本具佛性”这个讯息而只听从窍诀教授,你会犯聚的蔽障。一个相当常见的错误。


数世纪以来,许多金刚乘修行者误以为佛陀是一个坐在面前虚空中的人,而我们向他祈求恩赐。这是一种有神论的方法,比较接近如基督教等的一般宗教,而非佛教所以,当学生们问到这个常见的问题“我应该修持皈依多长时间?”而答案为“直到皈依者与皈依对象不可分。”就是在提醒我们,皈依的究竟对象并非在身外,而是在自心的本性之中。


在因札菩提(Indrahuti)的《智慧成就》*(藏《IndrablutiJ《ShesgrubD)中说在究竞上,“佛”、“法”、“僧”存于我们心中,而且一切念头,都是佛、法僧的示现,即使最短暂的念头也是如此。所以,在此层次上而言,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念头,都未被烦恼所染污,也是本初清净的,因而含藏了证悟者的一切功德。如同吉美·林巴所说,对于三宝的全然信心,是依的相对修持之最高境界;视你的自心为三宝,是皈依的究竟修持之最高境界。





03

皈依:窍诀教授






“皈依”有多种的窍诀教授。一种方法是我们皈依“佛”为导师、依“法”为道路、皈依“僧”为道途上的友伴。另一种,是金刚乘所教授的方法是要具足绝对的信心认定上师即是“佛”,上师即是“法”,上师即是“僧。


甚至更为明确的—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即是“僧”。


我们为何要观想上师为佛或其他尊胜的形相?事实上,我们到底为何要观想上师?为何不直接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形相,并且相信他就是释迦车尼就好?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是,人类很难想象佛性可以存在于我们这种凡俗的生物当中。


其次,我们同样难以相信,又打哈欠又喝茶的人类上师,会是一位真正的佛。他怎么可能是呢?很多事情他都还不知道,他平时都茫茫然,举止也完全缺乏理性。不过,有时我们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上师确有非凡之处,我们因而在对他全然信任与怀疑猜忌之间,左右摆荡。


蒋扬·钦哲·秋吉·罗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在他关于“上师瑜伽”的解释中写到,依据大乘与金刚乘的说法,佛性持续不断地显现。然而,如果这种显现尚未被福德所纯净化(refined),它通常就会以烦恼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嗔恨等情绪。“纯净化”的过程开始进展,佛性就会显现为悲心、慈爱、理解与宽容,而有时它会以最为纯净的形式虔敬心—显现出来、只有透过“虔敬”之门凝视时,才能看见某个我们认为值得聆听与仿效的人,而我们称此人为“上师”。


据信,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佛与菩萨曾经示现,并且持续地示现于此世间,但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因福德不够而见不到他们:即使能遇见佛,也不具备足够的福德来认出他,或理解他所说的教法,或对他生起任何虔敬心提婆达多(Devadatta)就是如此,他是佛陀的堂弟,始终生活在佛陀的身边可是他却未能从中得到丝毫好处,因为他十分嫉妒佛陀。


对我们而言,上师是自己个人的佛。他不仅对我们开示,还无倦、无私地尽力让我们沮丧、失望,更让我们脆弱的懦慢受到致命伤,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一个目的根除我们的我执。所以,从今起直到证悟,我们不仅要以皈依来摧毁表面的迷惑,更要以皈依来拔除迷惑之根,藉由请求上师痛打它,撕裂它,粉碎它,直到它完全被摧毁为止。


那么,我们何不索性以上师日常的样貌来观想他?我们经常见到他很清楚他的长相,甚至还跟他一起共进过几次晚餐,或曾陪他散步。为何要把事情变得如此困难,费力地去想象他身披厚重的织锦袍,头上还顶着西藏人喜欢让莲师戴的那种奇怪的帽子?毕竟现今在世者无人见过莲师也不知道他的装束到底是如何,我们唯一能参考的只有西藏的绘画和雕塑。


在理论上,金刚乘教法的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如何从不净显相转化为清净显相。我们都以惯常的不净显相来检视人类上师,然而,这正是我们必须尽力去转化的显相。虽然我们曾听过,当我们有纯净显相时,包括墙壁、天花板、地板等身边的一切看起来会相当不同,但在我们之中,鲜少有人可以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立即跨出这么大的一步。但是缺乏这种能力并非我们当下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快去除自己对上师的任何不相。当他打哈欠、睡觉、无节制地购物或行为古怪时,立即提醒自己所看到的只是自心的诠释,而这诠释正是需要被转化的。


要转化僵硬且二元分别的心所需的努力,远超过你在心眼中维持着上师是普通人的形相。因此,当你在修持中需要观想上师时,要想象他以师或金刚总持的形相,出现在你面前的虚空中。以普通人的形相观想上只会让你对他不净显相的习气永远存在,或者最多只把他看成是一位友而已,因而无法让你接受自己的上师是“无与伦比”的想法。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