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甘露丸





闻思和修行要相结合

    

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来不去实践,导致闻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驰。以供养三宝而言,许多人也知道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从来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积累资粮的好机会,这非常可惜。当然,很大的供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供养。希望道友们今后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应当尽己所能地作供养。作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经论中的要求是很困难的,但闻思经论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没做供施的财富无利益


在拥有财富时,如果没有上供下施,则财富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吝啬之徒就像守护宝藏的饿鬼、头具宝珠的毒蛇或者守着骨头的无牙老狗一样。有些饿鬼以前世的业力,虽然守着宝藏,却没有享用的权利;有些毒蛇虽然头上顶着珍宝,却也无法享用;有些无牙的老狗虽然守着骨头,自己却啃不动,又不愿意让给其他的狗。与这些相同,有些人虽然拥有一些钱财,但因为相续被吝啬所缚,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亲戚朋友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现在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密码不让任何人知道,甚至妻子的存款不让丈夫知道,丈夫的存款不让妻子知道,这些人死后,所有的存款都沉淀在银行里,一辈子的辛勤积累成了给银行作贡献。

古今中外有许多此类吝啬之徒。这些吝啬鬼对钱财有强烈的占有欲,同时吝啬心也非常强,活得非常可怜。如果生前对钱财过于贪执,临死还紧抓不放,死后很可能转生为饿鬼。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吝啬,从来不肯将钱财用在对自他有利的事情上?其实这都是不了知钱财的过患所致。


 



钱财不是快乐的因

   

佛经中说:“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钱财是众矢之的,强者会强行掠夺,卑者会悄悄偷走,损耗鬼等鬼神会伺机损坏。有些人揣了几百块钱出门,好像没买多少东西,不知道怎么搞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这就是损耗鬼在捣乱。总之,一个人有钱后,许多人和非人都会打他的主意,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现在有些黑社会一直盯着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害怕遭到歹徒的暗算,日夜处于担忧之中,甚至出门都非常谨慎,一定要保密行踪。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身无分文的人白天不会被人跟踪,晚上可以敞开门户安然入眠,如果有小偷来造访,也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欢迎他的光临。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

 




财富是痛苦的来源


寂天菩萨曾经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财富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痛苦的来源,最初积累财富就充满痛苦,现在积累财产很不容易,许多在家人为积累财富而饱尝艰辛。中间即使得到了一些财富,又要面临守护的痛苦,甚至连睡个好觉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财富会以种种因缘而耗尽,人们又会因此而痛苦。

财富就像流水一样,非常容易耗尽,《别解脱经》中说:“财富如流水。”有漏的钱财都是动摇性的,没有什么实质性可言,《亲友书》中也说:“知财动摇无实质。”只要观察一下,自然就会对这些道理生起信解。许多人以前很富裕,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就丧失了所有的财产。所以暂时拥有财产时,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富裕,也许今天你是众人羡慕的富翁,明天就会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有些人以前世的善业而拥有许多财产,如果没有以此作上供下施,一旦往昔的善业穷尽,以后将一无所有。


 



过多财富障碍修行


一个人的钱如果太多,他的修行将很难成功。有些人没有钱时,生活很简单,修行也很用功,一旦发财后就完全变了,整天贪执金钱,生活非常散乱,再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正因为财产能障碍修行,所以噶当派的高僧大德都一再呵责积累财产的行为。米拉日巴尊者在一个教言中也说,财产具足众多过患,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有悟道的机会。


 



使用财产的智慧


卑劣者将财产耗尽在造恶业上。有些人有了财产后,没有干有意义的事,反而做许多非法的事。像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有钱,如果他们没钱也不至于造这样的恶业。中等者将财产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中等者也和卑劣者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现在请客基本上是这样的:一、肯定要吃肉,二、肯定要喝酒,然后还要造许多其他的恶业。所以从吃饭来看,真正的中等人是不多的。高尚者将财产用于正法方面。如果能以财产作上供下施,就会像商人放高利贷,或者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自己的福报不但不会耗尽,反而会成百倍增长。看看这三种人,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耗尽,只有第三种人的财产才用得有意义。希望道友们回顾一下,看自己以前是如何使用财产的,今后大家要有正确使用财产的智慧。





殊胜对境前做小供养亦得大果报


大家要明白,因和果之间有放大效应,这就像“微小的种子能生大果实、少量的种子能产众多果实”一样。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经转生为我乳转轮王,当时他统治了整个四大部洲,并与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宝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转轮王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这是因为他前世成为穷人时,见到德护如来后生起欢喜心,供养了七粒豌豆的果报。

 

现在有些人经常惊叹:“这个人真有钱啊!他有一亿美元!”其实与我乳转轮王的福报相比,这一点财富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有些人稍微有些钱财时,也不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福报这么大,自己太了不起了。实际上,任何人若能像我乳转轮王前世那样,以清净心对殊胜的对境作少许供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福报。


 



供养时重要的是心清净


确实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作供养。在作供养时,钱多钱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供养多少钱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净,供养时掺杂了烦恼,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也没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的心态有时候会受行为的影响:比如供养的钱很多时,可能会产生吝啬心;当着众人的面作大供养时,可能会产生傲慢心。所以为了能保持清净的供养心,大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为了避免产生吝啬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钱作供养(当然,若没有吝啬心,还是供养的钱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大);为了避免产生傲慢心,就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可以悄悄地作供养,或者可以像南方一些地方那样,把供养的钱封在红包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养的钱再多,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也不至于产生傲慢心,一张薄薄的红纸保住了一个清净的供养心。

 




要供养真正的福田

       

供养虽然是好事,但一定要供养真正的福田,这才能出生福德。


现在许多人喜欢对个人作供养,如果接受供养的人是大成就者,供养他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是个凡夫,那就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我认为,今后最好能够供养僧众,这样的供养肯定是不会虚耗的,因为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


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甘露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