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甘露丸
闻思和修行要相结合
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来不去实践,导致闻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驰。以供养三宝而言,许多人也知道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从来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积累资粮的好机会,这非常可惜。当然,很大的供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供养。希望道友们今后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应当尽己所能地作供养。作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经论中的要求是很困难的,但闻思经论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没做供施的财富无利益
钱财不是快乐的因
佛经中说:“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钱财是众矢之的,强者会强行掠夺,卑者会悄悄偷走,损耗鬼等鬼神会伺机损坏。有些人揣了几百块钱出门,好像没买多少东西,不知道怎么搞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这就是损耗鬼在捣乱。总之,一个人有钱后,许多人和非人都会打他的主意,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现在有些黑社会一直盯着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害怕遭到歹徒的暗算,日夜处于担忧之中,甚至出门都非常谨慎,一定要保密行踪。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身无分文的人白天不会被人跟踪,晚上可以敞开门户安然入眠,如果有小偷来造访,也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欢迎他的光临。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
财富是痛苦的来源
过多财富障碍修行
使用财产的智慧
殊胜对境前做小供养亦得大果报
大家要明白,因和果之间有放大效应,这就像“微小的种子能生大果实、少量的种子能产众多果实”一样。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经转生为我乳转轮王,当时他统治了整个四大部洲,并与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宝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转轮王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这是因为他前世成为穷人时,见到德护如来后生起欢喜心,供养了七粒豌豆的果报。
现在有些人经常惊叹:“这个人真有钱啊!他有一亿美元!”其实与我乳转轮王的福报相比,这一点财富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有些人稍微有些钱财时,也不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福报这么大,自己太了不起了。实际上,任何人若能像我乳转轮王前世那样,以清净心对殊胜的对境作少许供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福报。
供养时重要的是心清净
确实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作供养。在作供养时,钱多钱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供养多少钱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净,供养时掺杂了烦恼,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也没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的心态有时候会受行为的影响:比如供养的钱很多时,可能会产生吝啬心;当着众人的面作大供养时,可能会产生傲慢心。所以为了能保持清净的供养心,大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为了避免产生吝啬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钱作供养(当然,若没有吝啬心,还是供养的钱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大);为了避免产生傲慢心,就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可以悄悄地作供养,或者可以像南方一些地方那样,把供养的钱封在红包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养的钱再多,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也不至于产生傲慢心,一张薄薄的红纸保住了一个清净的供养心。
要供养真正的福田
供养虽然是好事,但一定要供养真正的福田,这才能出生福德。
现在许多人喜欢对个人作供养,如果接受供养的人是大成就者,供养他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是个凡夫,那就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我认为,今后最好能够供养僧众,这样的供养肯定是不会虚耗的,因为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
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