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三千——合理世界观的重建
文|释圆舰
缘起:人类遨游太空,探索自身与宇宙的关系,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新闻,更不是神话。其实,早在人类上古时期就已经提出过“天人合一”的理念。几千年来,人类对于自身与宇宙关系的探索到底要揭开怎样的谜底?又希求从其中得出怎样的结论?对人类究竟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帮助呢?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或久经实验,或冥思洞彻,或苦行修证,所得结论莫衷一是,作为智者又应当如何从中取舍抉择呢?
01
科学家眼中的世界——从“唯物主义”到“弦论”
1. 人类起源与世界起源
自古以来,关于世界的形成,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古罗马的“人神结合”,印第安的“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到近代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先提出宇宙大爆炸学说……古圣先哲和科学家们对世界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不同的猜想,并试图以种种方式证明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科学试图一步步接近真理。
无疑,人们关于人类起源乃至物种起源、世界起源的问题,仍然多数囿于“唯物主义”的思路当中,并且试图从中找到一个万物产生的第一因。但这又毫无疑问地落入“蛋生鸡,鸡生蛋”无有穷尽的追问当中,无法获得最终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断推翻前人开创的理论而再树旗帜,又再再被推翻的原因。
仅就上述提到的人类起源问题,归纳各宗观点也可以分为:神创论、进化论和外星论三种。这也是目前为止,关于人类起源问题比较公认的分类方式。然而如果针对如上学说继续进行推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是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上帝到底又在哪里?又是谁创造了上帝?一系列问题会接踵而至。
因此,作为挑战神的产物,出现了后来的进化论。但如果按照进化论的说法,物种是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动物又进化为爬行类,爬行类再进化为哺乳类,最后哺乳类中的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进化为今天直立行走、会使用工具、具备思维能力的人类。
几经科学实验的求证,到目前为止,进化论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拿出一个物种进化为另一个物种的实证。分子生物学家证实了人同类人猿的细胞核的差别,以及猿细胞无法变成人类细胞的事实。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进化论中所谓的“同源器官”仅仅是表象而已,而决定这些特征的基因可能完全不同。胚胎学研究则显示,动物胚胎发育之初的形态相似,只是由于HOX基因(同源基因)调控水平相同而已。
总之,到目前为止,科学研究虽然找到了处于进化论最底端的生命体——RNA,但尚无法解释它的来源。换言之,进化论尚且无法解释人是从何而来,或者说生命是从何而来的。达尔文在晚年曾亲言:“如果可以证实,确有某种复杂器官是不可能经由无数渐进而微小的变异而形成,那我的《物种起源》就会彻底崩溃。”
神创论与进化论的争辩还没有得出定论时,外星论的观点“涉足”古今中外,又参与到人类起源的这场辩论当中。注解方式诸如:西琴对《圣经》、苏美尔人、埃及神话的重新解读;柯尼格于1938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发现的巴格达电池,大约制造于公元前250年;以及古罗马沉船上考古发现的机械模拟式计算机等。
现代科技实证也显示,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发布的月球表面的照片中发现了建筑物的痕迹;现代物理学对超级波、脉冲信号的研究表明,这些信号由外星生命专门发射出来,目的是向人类传递银河超级波信息。
通过考古,科学家对很多不可思议的遗迹进行推测,甚至认为人类起源之一应当是外星人。但这样的结论显然并不究竟,与神创论和进化论相比较而言,外星论只不过是把人类起源推向了外星球而已。若继续追问:外星人起源何处?恐怕在科学界又要引发一番新的争论。
2. 从宏观到微观:物理学的心路历程
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看待人类或其他物种的起源与发展,或许可以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全新突破口。博物学家、生物学家、宇宙学家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如果遵循物理学的发展,综合考察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视野将更为开阔,并且更容易趋近真理的层面。
长期以来,传统物理学唯物实在论(Material Realism)在投合人们日常经验的情况下,一度以牛顿力学为主导,占据着物理学的主流。但诚如潘宗光教授所言:“可惜由于它的固有漏洞,以致无法再推进近代科学发展。”
因此物理学在探索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作过程中,于20世纪初期先后出现了两大重要的理论革命,亦即:相对论(Principle of Relativity)和量子物理学(Quantum Mechanics)。相对论从宏观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宇宙不同时空的各种现象,并计算出各种星系、星体的运作。量子物理学则成功分析了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甚至能量场的运动情况。
正是这两大理论的问世与不断发展,使人们在突破唯物实在论的局限后,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以及对于自身的认知引向了新的领域与高度。
按传统物理学观点,我们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即是分子,或是原子,乃至后后发现的被认为无法分割的夸克。但是按照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亦即:测不准定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及物质二重性(Dualism of Matters),则根本无法准确测度微观粒子的存在状态、位置和动量。因为从存在状态而言,一粒所谓的微观粒子——光子或电子,它既是占有空间的微细质点,也是不占空间的能量波动。并且,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不能同时测准,因为这些参数无可避免地受观测者的量度动作所影响。
这一发现,显示了物理学首次突破原有的客观测量理论,转向“微观世界受到人类主观意识影响”的重要飞越。而这些理论在霍金所讲的模型所依实在论中得到进一步的确定:事物真相端赖于观测者的意识。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弦论,则更为彻底地打破了物质实有的概念。弦论最基本的理论就是: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粒子,如夸克等都不是实在的质点,而是由非常微细的丝像“弦”一样震动时发出的特定频率,或者说是如同震动的琴弦一样发放一种特定的能量,每种频率对等一种基本粒子。如乐团中,各种弦乐器和谐演奏时就可以传达美妙的乐章一样,当“弦”聚集在一起和谐共振时,便会构成宇宙中的不同物质。抑或说:所谓的物质,不过就是能量形态的一种显现。
虽然到目前为止,弦论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还有待完善,但霍金等著名科学家都对它寄予厚望。或者说,弦论的发展对解释宇宙本源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就是这样的能量聚集或离散,微细的弦不断震动产生了我们这个包罗万象的宏观世界。一直以来,我们将日月山河、人类、动植物……具有一定质量者均称为物质,但科学研究表明:其实我们日常所谓的物质(matter)仅占整个宇宙的5%;还有我们看不到、无可言状的暗物质(dark matter)占宇宙整体的23%;而人类目前为止,尚且无法充分理解的暗能量(dark energy)则占到了宇宙总体的72%。
因此,哪怕仅仅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宏观三维世界,或者加上时间轴,在人类所能感知的四维世界中,我们仍有许多无法了知的幽隐与微细。更不要说按照相对论发展而来的多维空间理论,在十一维空间中,存在着多少按我们的感官无法理解与思议的生命形态和宇宙现象了。
因此,回到我们开篇探讨的话题,人类从哪里来?宇宙起源于何处?跨越生物学和宇宙起源学,进入物理学的领域,我们确实不得不重新进行思考。
02
佛陀眼中的世界——从微尘到莲华藏世界
如果说我们按照前文的思路,一步步追问人类与世界的由来,而惊叹于科学发展的深奥与伟大。那么接下来,当我们展开佛陀在2500多年前于《华严经》中演绎世界的画卷时,恐怕会更加叹为观止。
经中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其最中央的香水海: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大莲华之上有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该世界的第十三层。娑婆世界的教主即为毗卢遮那佛。
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如是描述了器世界之量:一个世界由位于世界中央的须弥山,四大部洲,一日一月,诸欲界天、乃至色界梵天世界组成(因《俱舍论》中有部宗承许无色界没有色法,而无固定居处,因此没有计算在内。但此处也间接包含了四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那么,一千个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即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位化身佛所化的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有十亿数的四大部洲,十亿数的日月、须弥山等,因其最初形成是同时产生,并且最后同时被火等毁灭,所以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
由于诸佛应化不同根基的众生,而于每个大千世界中示现不同的化身,因此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从佛教的宇宙观而言,也并非宇宙的全部,而仅仅是华藏世界中的一粒微尘。之所以将三千大千世界(10亿世界)校计筹量、共同计算,就是因为这样的大千世界虽数有10亿,却是“一同坏灭一同生”。
按照佛教的观点,这些世界成住坏空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而我们所居住的这一大千世界就名为娑婆世界。按照《华严经》中的记载,如同显现由释迦牟尼佛住持的娑婆世界一样,华藏世界中含藏着微尘数的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均有一化身佛于诸方世界随缘教化不同的众生,诸如: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袈裟幢世界、胜莲花世界、金色世界、宝色世界……不可计数。在无边妙华光的香水海之上,佛言:“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同样,生存在这无量世界中的众生,其身量、寿量也极为不可思议。按我们的理解:一个人身高超过两米,寿逾百岁,几乎已成了世界之最。而按照《俱舍论》中所言,初劫时人类寿无量岁,即使是北俱卢洲的众生寿命也达千岁;从身量而言,四大部洲中,我们所在的南赡部洲人类身高仅为“四肘以及三肘半”,其余三洲依次二倍二倍增长,欲界天人的身量从四分之一闻距增至一闻距半(一闻距=833米)。色界第一禅天众生身量为半由旬(一由旬=6.664公里),上方诸禅天半由旬半由旬地向上增加。色界共有十七重天,至最上的色究竟天,天人身量高达16000由旬,约为106,624公里。
而按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如此不可思议的世界却是由肉眼不可见的极微所组成的。如果我们对小乘有部承许的极微,运用大乘中观宗六尘绕中尘等理论进一步剖析,实有的极微(或无分微尘)在世俗名言中根本无法成立。由此,我们又将引出进一步对于世界的观察:既然构成世界的最小物质单位极微并非实有存在,那么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华藏世界的无量庄严又是从何而来呢?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连华藏世界的千百万亿分之一都算不上。或者说,仅仅在我们所生存的娑婆世界,还有无量时空中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去依靠科研、修证等不同的方式去体验与认知,更不要说无量世界的不可思议了。
03
当科学家遇见佛学大师
1. 科学与佛教世界观之同
如果进一步分析,地球不过是华藏世界一粒微尘的千百万亿分之一的观点,其实并不足为奇。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明,当我们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我们的皮肤时,原来光洁的皮肤在我们的眼中极其可爱,但当我们不断调高显微镜的倍数时才会发现,皮肤的褶皱里、毛孔里竟然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细菌。
设想,如果一个高级智慧生命用更精密的仪器来观察地球的人类,或是按《俱舍论》中的观点,色究竟天身高10万多公里的天人要想看清身高不足两米的我们,需要运用什么样的仪器或神通才能实现呢?
前文中,我们讨论过弦的震动,或者说能量的集散在多维时空中构成了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也初探了华藏世界的微妙难思。其实,如果按照宇宙学家对宇宙的观测,我们所谓的银河系可能仅仅就是华藏世界的一粒微尘,或者更确切地说:还远不及华藏世界的一粒微尘。
由此可知,空间的大小观念只是相互观待而言罢了。如果按照现在科学所阐释的多维空间理论,四维以上的时空可以通过弯曲,在四维时间线上任何一点无限发展而成为五维、六维时空,甚至十一维时空。八维空间中包括了从宇宙大爆炸处产生的无限多个宇宙,这些宇宙中有不同的物理定律,不同的引力常数,或许有没有万有引力、光速是否相同也说不定。九维空间则是八维空间的弯曲,在八维空间中,不能直接在各个宇宙中到达不同的两点,而九维空间中则可以在八维空间中的两点间直接到达。
根据超弦理论,最小粒子不是实体的物质,而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超弦形成的物质,不同的频率产生了不同外在表现。在十维空间中,已经没有物质了,只存在不同振动频率的弦。在十维空间中一切皆有可能。十一维空间,是由十维空间加上记忆和感知构成,爱因斯坦认为记忆是可延伸且具有弹性的,而感知是存在于时间、空间、记忆之外的。超弦理论的十维空间之后,推出了十一维空间的超膜理论。
总之,十一维空间是由时间、空间、记忆与感知构成的。因此,在不同维度空间,生命以怎样的形态存在是人类以分别念无法思议的。
2. 科学与佛教世界观之异
虽然科学与佛教共同承许不同层次的世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但无论怎样,科学发展至今,哪怕是最前沿的弦论,似乎还没有完全脱离物质世界的樊囿。尽管科学家在不断突破物质实在论的局限,尽可能尝试超越传统理论的束缚。但或许他们只是接近了突破物质实有的边缘。因为他们毕竟还承认超弦振动形成物质,所以由果推因,如果科学家还承认所谓的物质,那么要打破这种实有的执著就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但作为大乘佛教来讲,无论是从理论分析入手,还是就诸佛菩萨的实际修证而言,实有的无分微尘(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世俗谛中根本无法成立。不同众生眼中的世界仅仅是依靠不同的缘起而呈现,但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之基。(相关理论可以参阅《入中论》《澄清宝珠论》等中观论典。) 这应当是佛教与当代物理学的本质区别。
而今,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已认识到意识对于物质的影响,这意味着近代科学发展史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甚至朱清时院士在《我们的世界由意识构成》一文中引经据典指出:“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但这样的结论和佛教三界唯识的观点相比较而言,也仍没有突破第六分别意识的范围。大乘佛教中“万法唯识”的“识”指的是无分别的阿赖耶识,而非第六分别意识。并且,如果按照分析无分微尘的相似方式来剖析,实有的心识(无论是第六意识还是阿赖耶识)也都是无法成实存在的。
3. 我们从哪里来
通过对科学与佛教异同的对比分析,现在我们不仅要问,既然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世界的基础:微量子并不是实有存在的;甚至量子物理学最新的研究,构成世界的基础:意识也无法成立其最小的组成单位。那么,人类到底从哪里来?我们宏阔的三千大千世界又是从何而来呢?
佛言:业力。《俱舍论》云:“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成唯识论》云:“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明为业。”因此,简而言之,“业”就是指我们每个动作、语言和念头在当时和过后产生的惯性力量。而三者中,心念的影响力最大。我们所造诸善、诸恶,皆由心念来推动。
不同的器情世界,实际就是由我们所造之业、所成之势力推动形成的;并且无始劫来我们所造之业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众生按照各自之业前往、安住、离开不同的世界(佛教中将此称之为道)。如果我们以贪嗔痴为使,造作种种之业就无法离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地狱、饿鬼、旁生、人、修罗、天道),而会随顺无明、行、识至老死之间周而复始的缘起律一直流落生死,无论转生到哪方世界(按照多维空间说法:无论转到哪一层空间,转生为何种生命形态),是否仍被原来的同类所见,都还是在轮回之中,而唯有修持出世间的无漏解脱道,才可能超越轮回,现见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因此,如果我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继续追问下去,也仍然是落在分别念、不同科研仪器的实验当中,无法真实超越轮回的窠臼。至此,我们是否应当反问: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应当回到起点,检视追寻真理的方式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是借助分别意识制造的科学实验仪器、研究方法,还是尝试安住心的本性,通过修证的方式去回归世界的本来面目呢?诚与诸位方家大德商榷。否则佛陀本来就安住在万法的实相当中,而科学家即便历尽千辛万苦爬上喜马拉雅山顶,恐怕还是管窥一斑,也未必现见佛学大师所见的世界全貌。
04
无尽藏——佛教世界观的积极意义
了知了佛教世界观的真意,我们既可推知自身的渺小,亦可推知我们的潜能无限、如梦如幻。就如同科学界的全息现象:无论是能直接看见的,或是不能直接看见的,生物体局部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华藏世界因陀罗网中的无量世界,就如宝珠颗颗辉映,一中摄多,多中摄一;一多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当我们明白了自身的渺小,就不会太过执着人生遭遇的喜怒哀乐,因为一切终将成为过往。当我们了知我们具有无限的潜能,一切如梦如幻,在修积善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微小的善根扩展到无穷无尽。如果将华藏世界观深契普贤十大愿王进行修持,则可以发掘我们践行善法的无限潜能,将修积福慧资粮扩展至无限,直至圆满究竟。
由从起现“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由此不断扩展心力而达无限,即是事事无碍法界。我们一个念头起多大量就有多大,心如果想极乐世界就如极乐那么大,心如果想娑婆就如娑婆那么大,故能现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之身,每一身又礼无量刹尘佛陀。并且依凭普贤行愿的法力,而深心信解,如在目前,身临其境体验华严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为多、多为一,一尘可化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之玄门,即是普贤十大愿王之礼敬诸佛。这样观行,最终必将趋入“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皈命礼。”礼自性佛的境界。
同样,行持其中一愿,即可当下圆满成办其他大愿。礼敬诸佛,即是礼拜自性;称赞如来亦是顺自性而赞;广修供养为顺性而供;忏悔业障是顺性而忏;随喜功德乃顺性而喜;请佛住世是顺性住世;请转法轮为顺性转法;恒顺众生是顺自性之众生;普皆回向则是顺性而回向,回向自性。因此十大愿王都是自性妙力的体现。
如果我们放大心量,福德与智慧都会辗转增上,乃至“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乃至无有穷尽功德妙力的无尽藏皆可得以开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