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每一个众生,都是红尘中流浪的白马王子 Back

每一个众生,都是红尘中流浪的白马王子

理想地球论文大赛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6-15

文 / 黄欣芮

来源:2017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本文结合童话故事里白马王子的特点以及现实世界中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生平,说明轮回众生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现见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犹如流浪的王子,本性高贵、暂时落魄。并分析了《普贤行愿品》所描述的不可思议之华严境界对于打破世人狭隘的思维模式、开发潜力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进一步阐述了七支供对于现代人修行的指导意义,鼓励世人树立乘风破浪的学习精神,常随佛学。


关键词:白马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清净佛性;普贤大愿;修行


在孩童时期,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白马王子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在情窦初开的少年时代,女生大概一度患过或轻或重的“白马王子梦幻症”;男孩或许幻想过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女神心中英俊、富有、卓越的白马王子,甚至具备打小怪兽、拯救世界的能力;每个人,或许都梦想成为无所不能的白马王子。


回归现实,童话终归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当今时代,我们很难找到这般无懈可击的王子。站在世人的角度而言,“白马王子”更像是寄托着人们对于完美的向往之情。生活在娑婆世界下的有情众生无不带着一点缺憾,因为这种不完美,人们渴求十全十美。但是,现在的生活模式、受教育方式让大家一味地用外在的金钱、地位、名声包裹自己,带来了贪婪和自私,忽视了内在的真善美。这种一边倒的发展又怎能培养出圆满无缺之人呢?因此,现代视角下的“白马王子”亦可谓天方夜谭。


相比21世纪,古代非常重视对内心世界的研究。愈是向内走,愈能了知生命真相,愈能开发自身的巨大潜能。在此背景下,反而更能够孕育出福报、智慧超群的圣贤之士,比如在2000多年前的印度,乔达摩· 悉达多太子的出现就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本的“白马王子”。



01

流浪的王子,是醒?是迷?

悉达多太子从出生开始,就与众不同,他相貌奇伟、天资聪慧。7岁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到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对于骑马、射箭、击剑也是无不精通;长大后,还娶了一位美丽贤惠的王妃,并与之生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更是未来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在世人眼中,这就是一位完美到令人再三羡慕的王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集财富、智慧、美貌于一身的王子,却放弃了他高贵的身份,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富丽堂皇的家园,身无分文地投身于皇宫之外的平凡世间,开始了王子的流浪生活。这个看似颠沛流离的旅途,却让悉达多于菩提树下觉悟宇宙实相,并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成为佛陀后的悉达多,随后三转法轮,引导迷失于轮回的众生找回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


在藏地著名大德华智仁波切所著的《前行引导文》中,引用过《二观察续》的一段教证:“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具光明如来藏,但因无明愚痴之遮障而无法显现其清净无垢的佛性,犹如晶莹剔透的水晶球表面布满灰尘而无法看清其明亮清澈的本来面目;众生又如流浪的王子,穷人怀宝,枉然辛苦却不自知,不断流浪于轮回而不得自在。


事实上,我们与悉达多太子皆具佛性,如同拥有王子般高贵的血统。不同的是,贵为王子的乔达摩·悉达多已是十地菩萨,远离三界,他在世间的流浪是一种主动的对真理的探索;身为凡夫的我们已是病入膏肓,深陷轮回,我们在世间的流浪是一种被动的、烦恼缠身的受罪。


佛陀的流浪就是去觉悟万法实相,把其发现的真理告诉众生,通过佛法的修行帮助流浪于轮回中的落魄王子们找到回家的路。而闻思《普贤行愿品》,就能让我们学修并进,开发每个人的无尽潜能,通晓不可思议之华严境界。



02

普贤大愿的魅力

《普贤行愿品》是佛教中备受重视的经典,也是经中之王《华严经》的醍醐精华,再浓缩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因此,学修“普贤十大愿王”就是学修一切法门,也就抓住了修行的关要。


佛法说,万般皆下品,唯有修心高,能降伏妄心者,是真英雄、真高手。通过随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能让每一位凡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尤其是当今时代之人更为适合学修普贤十大愿王。纵观世间人的心愿,发大财、得名利、求健康是最重要的三类追求,时不时还会幻想自己用一点鸡毛之力就能具备高富帅或白富美的潜质,即便是有洪荒之力也只愿意用在自己的财、色、名、食、睡上……与普贤大愿相比,凡夫的心量太过狭小、贪婪、自私。若是一直维持在此状态中,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开发其本自具足的潜能,也无法现前本性如来藏的功德。


但是,通过《普贤行愿品》的教导,学会运用佛教所讲的“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的高效方法,即在因地时便可用佛地的发心修行,把普贤大愿融入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广积资粮、速消罪业,让成就速度大大增上。


1. 打破禁锢的枷锁,勿作井底之蛙

要完全通晓普贤大愿所描绘的不可思议之华严境界,我们就需要先学会打破自己的狭隘思想。


从小开始,我们就深深地被两个执着牢牢地禁锢着,在佛教中称为“俱生我执”“遍计我执”。前者,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串习,让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执着自己的身心为实有。而后者,即后天的环境因素加深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尤其是现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迫使我们认识世界片面、看待问题局限,从而造就了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执着的枷锁中,我们如同井底之蛙,见识短浅却傲慢不已。


如果继续带着片面的有色眼镜看待世界,要接受《普贤行愿品》中“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可说是异想天开。在凡夫人眼里,大小、多少、长短等都是相违、矛盾的,一粒沙不能容纳一个地球,水中不能有火。但是,如果自己现前了离垢清净的佛性,就能实证华严世界中所描述的一毛端中现无量世界的境界。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超乎想像的稀奇事,而华严世界的奇妙更是难以思维。如果死死执着“眼见为实”,那肯定是无法理解普贤十大愿王的甚深奥义。


因此,我们需要先跳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让自己的心广阔如海,学习未曾接触过的、甚至抵触过的佛法,随学佛陀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佛陀描述的华严世界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不可思议,有“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的烧脑境界,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感知的三维世界。


不说三维世界,仅仅连四维、五维空间就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理解范畴。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通过天马行空的电影画面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五维空间。在此状态下,时间已是变量,我们身处的三维空间中的所有开始与结束、生与死已经完全被超越,我们能够瞬间从任何一个地方去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具有改变过去的可能性。


当我们以高纬度的认知去重新审视自己所见、所闻的世界时,我们根深蒂固的三观将会崩塌,而宇宙也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脑海;相反,若我们始终以三维人的姿态去理解五维空间等高纬度的生命和世界时,我们将难以接受其无法描述的深奥境界。


若是站得低、看得近,我们只能固步自封、难以进步;若是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将会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毛主席曾说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诗词,如今再细细品味,无一不被毛主席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所感染和震撼。这,是一种俯看地球的视角。试问,有了这种视角的人还会在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再问,没有这种视角的人能成为心系天下的一代天骄吗?


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不仅能帮助我们打破狭隘的眼界和格局,更能帮助我们跳出井底之蛙的局限,放下傲慢的姿态,以更加谦虚、开放的心胸去接纳广阔的天地。


2. 插上梦想的翅膀,抬头仰望星空

当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时,就能通过普贤大愿的强大力量让自心与佛菩萨相应。


俗话说“愿大力就大”,作为凡夫人,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不能忽视心的力量。《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讲:“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当成如是果。”佛法中讲到万法都是依靠因缘而显现,有什么因缘就显现什么法。其中的缘就是安住于意乐上,换句话说,清净、染污的一切法均依靠因缘而生,这些因缘又全部由我们的心来决定,即“万法唯心造”。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发什么愿,最终都会得到那样的果,愿与果是成正比的。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就是教会我们随学佛陀的发菩提心和清净心。这类发心极为广大,所缘对境为一切众生,所缘之果是无上佛果。在世间,再也找不到更为广大的愿力。有了这种大愿的摄持,我们的小宇宙也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像台湾的圣严法师,身体瘦小但却发心极大。凭借其广大、清净的发愿力,圣严法师的事业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开展,普渡众生的星星之火照亮神州大地。包括很多法师、善心之士,以前是很普通的人,但依靠强大的发愿力,后来利益了无量的众生。


那么,对于力量薄弱的凡人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更不能局限于自我的工作、薪酬等,也不要在意自己微乎其微的得失。若能放开心量,我们容纳的将是无量佛菩萨的愿力。若能运用普贤菩萨的大愿,仅仅是用欢喜心供养佛像一朵花,也相当于在无量佛菩萨面前供养了无量鲜花,其功德不可估量。若能每天以清净的发心力摄持一思一言一行,那我们每天所做的善法功德也是不可计数。所以,身处嘈杂的城市中,我们依然有很多积累资粮的方法。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飞得更高!”做人也是,我们要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态度,通过普贤大愿的力量为自己插上梦想的翅膀,这个梦想将带领自他走向觉悟之道。


3. 常随三世诸佛学,脚踏实地向前

有了“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的大愿之后,我们就应该真的在行动中去落实“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从而实现自利利他。否则,仅是空谈,梦想也会落为白日梦。学佛亦是如此,不能停留在知识上,必须结合实践。印光大师讲:“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不事修德,空谈般若。”所以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


《普贤行愿品》的另一个宝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从契合佛果的角度去发大愿、种善因,还能将愿变为实际的修行,做到愿行合一,帮助我们广积资粮、净除罪障。比如原文中阐述的前行七支供就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的修行方法:通过顶礼支的修学培养谦虚恭敬的态度。你若谦虚,世界就是你的。做人,也就是学会“内存恭敬,外行利他”;运用供养支和随喜支的方法,学会以无有吝啬、嫉妒、竞争之欢喜心与人分享。分享即是布施,布施就是在积累资粮,就是在破除我执;忏悔支则是让我们在缺憾的娑婆世界中,反观自心、保持觉知,在认识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努力改过,让自己成为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暖男”,给人一种如遇春风的感觉;请转法轮支和请佛住世支不仅鞭策我们要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气魄和坚持,同时也教导我们去践行孔子所倡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虚心求教的精神。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学什么、向谁学则是更为关键。学习《普贤行愿品》,就是教会我们带着持之以恒的精神,脚踏实地学习佛法的智慧与慈悲,随学佛陀的发心和行为。


这就是普贤大愿的魅力,不仅有其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也是我们终生修行的指路明灯、与烦恼做斗争的强大武器。



03

在流浪中乘风破浪

苏格拉底曾说:“要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的道理,要遣除内心的痛苦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心田之上播种佛法的种子,让杂草无处容身,做到“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也许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但是我们也要迎难而上,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经历。希阿荣博堪布在《为自己创造一个随身携带的寂静地》一文中提到:“对治烦恼是一个艰难漫长、充满挫败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某些对治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马上做到。”文中还说:“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面对的唯有失败。没有成效,不断的失败……无著菩萨当年在鸡足山苦修十二年,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没有,更不用说各方面远不如他的我们了,尝不到成功的滋味不是很正常么。”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也需要一种乘风破浪的精神勇往直前,即使百战百败,也要百败百战。


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不能放弃。慈城罗珠堪布曾开示过:“众生虽然具备清净无垢的本基如来藏,但由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产生过轮回,也没有经历过修行……”言外之意,纵然我们本具佛性,如王子般高贵,但是在未证悟空性之前,仍然要在轮回中不断体悟、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唯有这样才能成长,才能出离轮回。


在周星驰和徐克导演合作的《西游2》的电影中,有一段台词说道:“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过,了无牵挂……”世间凡人唯有经历过,才能感受世间沧桑,心中方有出离之心。


因此,我们要借由佛法的力量,在每一次的悲欢离合中体认无常、缘起、因果;在每一次的生病中认识到生命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把生命的一切经验:顺境、逆境,痛苦、喜乐,用于巩固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


其实,事情的好坏并不会遮障我们的成功,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若在面对任何事情时,能用普贤大愿转换自己的认知和观念,我们的意乐当下就与佛菩萨相应,我们就是在修行。


最后,愿每一位暂时流浪于轮回中的王子,在普贤大愿的摄持下找到回归的路,无论逆境多么艰难,鼓起勇气,乘风破浪,向前奔跑!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奔跑吧,流浪的王子》,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自以为是的看破,不过是孤僻离群的冷漠







德藏汉三语对勘,你从未有过的《心经》阅读体验!







心经如心镜,照心境;心静故心净,使心精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