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时到底悟了什么?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那么,《坛经》是属于自空中观,还是属于他空中观呢?《坛经》主要是他空中观,因为它始终都在讲佛性和光明。
当初,弘忍大师让弟子们根据自己的证悟各写一个偈子,神秀大师写了一个偈子,后来惠能大师也写了一个偈子。惠能大师这个偈子,敦煌版和其他的版本不一样。其他的版本中有一句话是“本来无一物”,敦煌版中没有这一句话,是“佛性常清净”。后人就把“佛性常清净”去掉了,改为“本来无一物”。
这两句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如果不讲“佛性常清净”,用“本来无一物”来代替的话,稍微有一点点降低了《坛经》的层次。我们不通过其他方面,就从这一个偈子的角度来讲的话,如果没有“佛性常清净”这句话,那就是属于二转法轮的范畴。敦煌版里面没有“本来无一物”, 而是“佛性常清净”,哪个对呢?其实对和错不好讲。
当时六祖惠能大师写的偈子本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但是通过《坛经》的其他内容去推测的话,应该是有“佛性常清净”这句话。为什么呢?因为《坛经》当中处处都看到佛性和佛性常清净,更重要的就是达摩祖师的《达摩四论》论典当中,达摩祖师强调了佛性,跟密宗讲的是一模一样的。从慧可大师到惠能大师之间的禅宗的这些祖师们,他们的思想或者见解都来自于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讲佛性的,不仅仅讲空性。所以,从达摩祖师论典的角度,还有《坛经》本身的内容,结合各方面来看的话,我个人认为,当时这一个偈子中,应该是有“佛性常清净”这么一句话。
我们今天讲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呢?我们不是讲修法吗?我们是讲修法,但这些不仅仅是理论,因为空性和佛性跟我们的实修有密切的关系,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关系。
首先给大家说一下,从藏传佛教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坛经》是他空中观非常殊胜的一个实修的方法。从汉传佛教的角度讲,没有这种自空、他空的说法,但是有一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之说。所有大乘佛教都有这种说法: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
小乘佛教它只承认第一转法轮,到今天都是这样子。在国际上跟大乘佛教的上师们或者是师父们没有太多交流的南传佛教比较保守的法师们,到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大乘佛教根本不是佛讲的,是龙树菩萨等等写的。因为小乘佛教这种说法,西方大学很多的佛教历史也就这样说:大乘佛教不是佛说的,原始佛教是南传佛教——小乘佛教才是佛讲的,其他的不是,这些就是小乘佛教的说法。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子,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历史。
大乘佛教认为,佛讲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是小乘佛教,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是大乘佛教。第二转法轮主要是讲空性,第三转法轮是讲佛性、光明。这些跟我们的修法有什么样关系呢?我们下面就看一看宗宝本和曹溪原本记载的一个段落,关于僧人智常和大通禅师的问答。大通禅师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公认的生平,他就是禅宗的一个禅师。从这个问答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开悟的时候到底悟了什么?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某甲”,就是本人的意思。这个智常僧人,他可能不是法师,就是一个僧人。他来问大通禅师:请问,我的内心的本质是什么样子呢?“大通乃曰”大通禅师回答他说:“汝见虚空否”?你看见过虚空没有?
“对曰:见”!回答说,我见过虚空,我知道什么是虚空。“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彼”就是大通禅师。大通禅师接着说,那你看到的这个虚空,它有没有相貌?它长得怎么样呢?“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智常就回答说,虚空它根本没有任何的形状,它怎么可能有相貌呢?不可能有。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虚空没有形状、没有相貌。你来问心的本性是什么,那么我现在回答你,你的本性就和虚空是一模一样的。“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你了解了或者是你证悟了,我们的内心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看见,那这就叫作正见。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