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健康之道 | 博爱 Back

健康之道 | 博爱



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观察

佛教如何营造身心健康


2、正确的信仰


3)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


现在的社会,极需要佛陀2500多年前的原始教义,而这种教义,归纳起来就是慈悲与智慧。


慈悲

在“慈悲”方面,佛教博爱天下一切众生,就广度而言,它与基督教、天主教等利他善行有一定差别。佛教不管是平等观、慈悲观还是菩提心,都要求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甚至是怨敌也不例外,这种境界就叫“大爱”。


大爱

这种大爱,在其他宗教、世间领域中是找不到的。


对此,在座的知识分子,不妨用自己的智慧仔细观察,看佛陀给我们留下的博爱,在别的学说、宗教、个人思想中有没有?这种精神,如今的社会需不需要?


当然,博爱的对象,不仅仅是我们人类,也应该包括其它众生。这一点,上至总统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守,否则就会受到不同的谴责。


记得在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采访时,顺手拍死了一只苍蝇,结果招致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不满。今年,他在白宫发表演讲时,再次遭遇到了同样尴尬,一只苍蝇在他脸旁不停徘徊,甚至一度还落在他嘴唇上“歇脚”。不过,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与苍蝇的二次交锋中展现了超人的克制力——无论苍蝇如何萦绕,正在发表严肃讲话的奥巴马都没再痛下杀手。


当然,这次不敢打苍蝇,他也并不是出于悲心,而是怕又遭到舆论炮轰。可见,其他宗教与佛教相比,在平等关爱众生方面,还是有所差别。


悲心

今天在座的各位人士,可能也有其他宗教徒,虽说从广义上讲,我们各大宗教应和睦共处、互通有无,但就悲心的广度而言,彼此确实存在着差异。


在美国,人人对上帝特别尊重,即便是历代总统的就职演说,开始时也要祈祷上帝,结束时会说“上帝保佑”。这样的信仰,对整个国家非常有利,但跟佛教的慈悲观比起来,毫无疑问,还是不太相同。


在我们佛教,乃至苍蝇、蚂蚁、蚊子这些小含生,都不能肆意伤害。为什么呢?因为它跟我们一样,也有苦、乐的感受。


试想,如果你是弱势群体,有人歧视你、践踏你,那他会不会受到人道主义的谴责?肯定会。既然人类不能随意欺负、损害,那么其他有生命的众生,只不过不会说人话而已,实际上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故而都应值得保护。


平等

或许有人听到这些,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动物跟人类有天壤之别。但你从道理上推的话,恐怕找不出真实的理由来成立动物可以随便杀害。


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个问题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牢记!






万法皆空



4)抉择万法皆空的智慧

智慧

佛教的不共殊胜之处,在于慈悲和智慧。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众生,那么,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是佛陀宣说了最殊胜的空性法门。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由于没学过空性法门,对感情、财物、房屋、地位、名声、权势等虚妄的东西,有强烈的实执,始终被执著束缚着,从而产生各种苦恼。

实执

萨绕哈巴尊者曾言:“贪执纵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也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实执。


如今不少人受到一点点打击,就选择自杀,其实在佛教徒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缘生则聚,缘灭则散,这些完全是正常现象。


前不久我去玉树赈灾,那里99%的人信仰佛教,所以在面对这场灾难时,心态跟汶川地震的受难者完全不同。当时全国各地去了很多心理咨询专家,但这些专家却找不到帮助对象,因为当地人都不需要安慰,他们懂得一切万法皆为无常,遇到天灾人祸也是业力所致。


因此,有信仰的佛教徒,平时对好的方面考虑过,对不好的方面,诸如死亡、生病、衰老、破产等,也已深思熟虑过,故而在灾难面前,他们显得异常勇敢、坚强。


由此可见,心理的调节,远远胜过药物的治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算身体遭遇再大的不幸,自己也很容易调整过来。












上一篇:健康之道 | 因果观兼人生观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