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由临终关怀看生与死的意义|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Back

由临终关怀看生与死的意义|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第五届世青会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11-08


摘要姑息疗法又称临终关怀,旨在提高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它能启发人们探索善生、善死的途径。想在临终前生活得更有意义,就需要保持生活的常态,努力接受现实,调整价值观。临终者都渴求善终。这就需要帮助患者控制疼痛,与患者、医务人员进行清晰有效的沟通,并陪伴患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演讲嘉宾:伊丽莎白·洛布教授

地点:泰国·清迈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时间:2015年8月2日



.

.

.



姑息疗法

姑息疗法的定义是由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旨在提高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主要途径包括:对身体、心灵、精神层面的痛苦进行早期辨识、完整评估和有效对治。


姑息疗法又称临终关怀。其目的有二:减轻痛苦的症状;鼓励临终者积极地生活。死亡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临终关怀既不试图加速死亡,也不刻意延缓,而是有意识地把患者和护理者的心理和精神结合起来,尽量让患者在去世前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


姑息疗法也可以用在病情早期,帮助患者应对复杂的医疗过程所带来的痛苦。临终关怀创始人,来自英国的桑德斯博士(Dame Cicely Saunders)曾说:“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重要性贯穿你的一生。我们会竭尽所能,不仅让你安详地死亡,而且在去世之前活得有意义。”这句话准确概括了姑息疗法的宗旨。



保持生活常态

怎样才能在死前生活得有意义?我们采访了27位癌症晚期患者,他们的生命大约剩余2-12个月。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深受启发。


受访的病人会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维持生活的独立性。他们认真对待每一天,而不执著于病痛本身。他们认为一切保持常态,就可以应对患上癌症这件事。生命的缩短,并没有减少病人实现目标的热情。当然,有的人可能会对生活做一些调整:有些人放慢了生活节奏,有些人则加快了步伐。他们希望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他们大多保持着生活的常态,把时间花在家人和朋友身上。


一个受访的病人说:“我希望达成的愿望并不多。我已经不会去想攀登喜马拉雅山。我只是想和家人一起相处,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非四处奔波。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接受现实

我们也问过一些病人,对于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他们是怎样想通的?多数受访者指出,这些不幸可能会降临到任何人身上,以个人之力是无法与命运抗争的。事实上,多数受访者也没有想通,他们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不幸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谁都可能碰上。许多病人在拿到诊断通知书时,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是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逐渐接受现实:“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这些事情是不挑人的,它可能降临到任何人身上。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问过这个愚蠢的问题了。”




绝症的正面利益

有的人提到绝症也带来了一些正面利益,如:使家庭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使自身的关注点产生变化,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增加了重要事情的优先等级。一名受访者表示:“我安静了许多,并开始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很多人都想买一套房子养家,这些欲望最终会变得不可收拾。我现在再也不会想那些了,因为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财产再多在死的时候也带不走。”



活在当下,不畏将来

受访者一致认为:用一生培养起来的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我非常欣赏这位受访病人的发言,他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我们的观点比较接近佛教思想。觉悟之前你是要肩负责任的,觉悟之后你仍要肩负责任。这就是生活。”大多数的受访者,不是特别担心未来。一些患者表达:“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欣然接受。人总是要死的,现在死和以后死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管剩余多少时日,我都会好好生活,让最后的日子过得有价值。”


对于未来,大部分患者都明白要“活在当下”。正如有位病人说:“我希望能好好生活,而非坐以待亡。”



惟忧亲属

通常这些病人担心的不是自己。他们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只是害怕自己死后,会把悲伤和窘境留给家人。这位病人说:“我没有之前那么恐惧了。虽然知道马上要面临死亡,但我又能做什么呢?除了继续生活,我无事可做。我并不担心自己,只是有些担心孩子和丈夫。我要为他们做一些准备。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痛心的事情。”


癌症晚期的患者,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会造成过多的悲伤。相比确定的死亡,这种不确定性能让患者相对从容。




艰难的护理之路

我们采访了38位曾照顾癌症患者的人(25男,13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悲痛是很常见的。患者的家庭成员通常会参与实际的护理工作。但大多数人对此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护理人常常需要辞掉本职工作,因此他们很担心自己的未来。在亲人去世以后该如何面对,这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问题。他们还会因为护理工作而忽略自己的健康,有时会染上重病。


护理者痛苦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来自生活的压力,如失业、离婚、分居等。这在低收入和年轻人群中会更严重一些。其次,与患者的关系越近、护理的时间越长,护理者的伤痛就会越严重。当患者去世以后,长期承担护理任务的压力与失去亲人的伤痛同时发作,护理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悲痛及道德标准紊乱等症状。



理想中的善终

受访者认为,善终应当具备以下特征:护理者、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有效地沟通;减轻疼痛并缓解症状;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心的痛苦。


无论是护理者还是患者,他们都希望能清楚地了解临终时会发生什么,以及此时患者的症状。下面是一位护理者对善终所作的定义:“希望临终前,一切处于比较可控的状态。比如,患者能自主决定什么时候停止治疗,身体没有创伤,身心相对舒适。同时,愿望能被满足,并能获得周边人的支持。”


在问及希望去世的场所时,百分之六十八的人都希望是在家里。但实际上,在家里往生的患者少之又少。



控制疼痛

善终还需要控制症状,首先就是控制疼痛。引用一位护理者的话:“值得欣慰的是,患者没有承受太多痛苦,他是在睡梦中安然去世的。他被很多人照顾着,家人都在身边。”


控制疼痛与控制痛苦息息相关。这需要患者对自己、家人保持平和的情绪,没有苛刻要求。一位护理者说:“使患者确信,他的不幸没有给家人带来痛苦是很必要的。虽然这是不幸的事情,但是整个过程无非是从生到死。患者不仅身体上不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心里也对已发生的事情坦然接受。”




有效沟通

善终还需要参与护理的双方进行清晰有效的沟通,彼此明确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正如这位护理者所描述:“他去世的时候正好旭日东升,他在三点半被唤醒,躺在床上欣赏日出直到三点四十五分。他说,今天我要走了,该和你们说的都已经说了。父母也把想对我说的话说了。”这是一例有效沟通的案例。


反过来,如果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临终的过程则会充满了震惊和悲痛。比如下述情况:“这个太震惊了!进医院的时候,我以为仅仅是一个排便困难的问题,当时没有特别担心。诊断以后发现竟然是癌症,而且没有办法治疗,死期也不远了。这种死法实在太可怕了,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与医生、护士的沟通也很关键。当护理人员得不到相关信息时,他们的痛苦程度会比较高。恰如下面这位护理者所述:“当时我根本不知道病情会发展成怎样,也不知道将持续多长时间。我对患者病情的恶化程度和护理时间完全没有概念。这使我茫然。”



最后的陪伴

姑息疗法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现场陪伴患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名护理者说:“我希望他走的时候,我也在场,尽管我明白直面死亡是艰难的。他也许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他周围。但是,我们和他道别了,这对我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临终护理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这位受访者所说:“过去几周,可以说是诚实和回报的混合,是一段非常好的经历。看着一个人在你面前去世,真的是一种好的经历。死亡,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他在这个过程中教了我们很多。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消化。”



人身难得,当求善生

怎样度过有意义的一生?乔布斯曾说:“所有对外在的希求:自豪感、尊严、失败等,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总觉得会失去什么’,这种感觉是个陷阱。避免中招的最好办法就是明白:你一定会死亡。所以,随心而活非常重要。”


人身难得,陪伴患者死亡是一种终极的关怀。能够有机会陪伴这些人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很大的荣幸。


“人身难得”,这具身体不仅为我们这一生,也为我们以后的生生世世,提供了增上的基础。这具难得的人身给了我们觉悟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寂静和喜乐。






Q:

我们该怎样关心失亲的年轻人和小孩?


A:

痛苦是有一个过程的,它甚至可能持续一生。比方说一个小孩,她的父亲去世了。那么很可能在她结婚的时候,又想起这件事情。


我们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对失亲的年青人和小孩予以支持。其一,通过咨询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其二,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尽量保持常态。其三,有时候小孩是通过玩耍来表达他们的悲痛的。他们也许在前一刻还很高兴,突然在下一刻就变得难受了。所以另一种方式是陪伴,给他们提供安全感。


Q:

对于临终前意识模糊的患者,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往生,或者减少痛苦?


A:

有时候我们认为患者好像无意识,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可以感知的。所以,我们要和他们交谈,告诉他们,我们爱他,我们想他。因为他们能够听见,所以在他们身边诵经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时候,周围的环境越安静越好。



Q:

您死亡的时候,会用藏传佛教的教授来面对死亡吗?


A: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死。但是日常的禅修会让我的慈悲心不断地增长。在死亡的这一刻,我希望能把这些功德都带上。


Q:

该如何帮助承受着丧亲之痛的家人?


A:

其一,依靠时间。其二,伤痛的深度,取决于所失去的人对我们有多大的意义。如果亲人的死亡影响到活着的人的日常活动,就需要寻求专业的治疗。



Q: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病人被诊断已经死亡,但是后来好像又复活了?


A:

很多现象是我们没法解释的,特别是涉及到其他空间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在听到一个很震惊的消息时,会像失忆一样,事后什么都不记得。您提到的这个案例,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馈赠吧。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怎样面对死亡?



穿越轮回的智慧,能带来最久远的慈悲



很多事情其实无关信仰,只因为你不懂心的真相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