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一)
《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一)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5月20日
仁波切开示
(先念传承)
今天我们讲《维摩诘经》,在这之前,有一个《普获悉地祈祷文》,明天开始要念。
明天僧众早上八点钟,晚上七点钟,这边是这样,其他的地方随缘。明天很多班的课没有,我晚上的课照样讲。
这之前,我们喇荣念诵中有一个《普获悉地祈祷文》,是麦彭仁波切做的。先念一个传承,再简单字面作一个解释。
(念传承)
藏文给大家传一下,内容的话,PPT上没有。我刚给他们发了,等一下。
什么?法王年代的具光佛母。
(念传承)
刚才是具光佛母的传承。
(念传承)
这样的,我简单地说一下,普获祈祷文的内容。祈祷的是莲花生大士,传记中有八种莲师。当时在不同的地方示现不同的八种莲师,依靠八种莲师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祈祷八种莲师。
第二句,祈祷八大成就者,印度有八大成就者,龙猛菩萨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
还有八大菩萨包括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
八大法行众,一般大威德、马头明王、央達黑鲁嘎、甘露黑鲁嘎、甘露漩明王、普巴金刚和尊者等。祈祷可以遣除内外一切违缘,获得共与不共的悉地。
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八大法行是宁玛巴所修出世五法行和世间三法行。前五者为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后三者为召遣非人、猛咒诅詈、供赞世神。八大法行是宁玛巴修行者修习生起次第八种法行所依主要本尊。
三时的念诵中,这个普获悉地祈祷文的精华显现以后,麦彭仁波切说他已经远离了一切苦,虽然他是成就者,但当时世间很恶劣,另外他身体显现生病,之后,恒时得到善妙的悉地。
以前法王常讲这个祈祷文的功德。
如果有人念一万遍,则无碍成就一切所愿。
法王在世时,个人集体,都经常念。
我有时好象没有时间念,但也会请其他人念十万遍每年。希望大家重视,多祈祷。
这一品是菩萨行品。
实际上,这一品可能在藏文和梵文的题目与唐译和鸠摩罗什不同,有尽无尽法释品。有些讲到,前面主要讲菩萨的见解和修行,从这里开始讲菩萨的行为,所行的一些事。
这一品与前面的结构有所不同。这一品中,他们亲见了佛陀。之前,维摩诘生病,佛陀派遣了很多弟子,没有相遇过。这一品病有好转,一方面感谢佛陀,依此因缘,也度化了无量众生。
现在维摩诘出院了,回到佛陀的身边,已经接近尾声了。
有学者说前十品是最高潮,这时维摩诘居士回到佛陀那里。为什么要讲这一品呢?很多大德分析有不同的原因。
一、这一品维摩诘要到佛陀那里,因为佛经要以佛来印证。所以最后要将前面的对话来印证。
二、佛陀住的是庵罗树园,虽然是佛的眷属,但那里也有一群所化的有缘众生。
三、众香世界的人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见维摩诘居士,一是要见释迦牟尼佛。所以第二件事没有完成,故带客人来见。
四、众香世界的香饭,依靠这种因缘,在维摩诘居士身边的菩萨得到了利益,做了佛事。但依靠这种因缘,香饭还要广做佛事。所以到了这个庵罗树园,有更多众生要结上善缘。
五、这次这些眷属到那边,主要展现维摩诘居士不可思议的神变功德力。依靠这种行为,还有很多的声闻行人,对大乘更加产生信心。
有这么几个原因,描述了下面的菩萨行品,或者有尽无尽法释品。进一步展开或描述。
解释品名:
【顗曰】菩萨行品者,此中香积来者,分别菩萨法门,明净佛国土垢秽之行,菩萨依此而行故,名菩萨行品。
【藏曰】菩萨行品者,凡夫行于生死,二乘心游涅盘,并随二边,非履道行,今众香大士,将还本土,请为说菩萨正行[如来为说有尽不尽二种法门也],故以目品。
【基赞曰】菩萨之义,如上已释。行者,因业,菩萨所修成佛因业,此品广明,名菩萨行品。
【远曰】于此品中,因彼众香菩萨诸法,广辨菩萨尽不尽行,因以标品,是故名为菩萨行品。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这时,佛说法在庵罗树园——前面刚开始时,佛住在广严城的这个树园里。
那个时候,其地忽然广博严事,本来佛说法的地方就庄严,但当天就变成了非常广阔无边
庄严无比,藏文是广大和博大,不是特别明显 的严饰。整个道场变成了非常清净的。
一般我们讲课时,一个小时左右,希望没有特殊情况,尽量安住。如果有特殊情况没办法,一定要保护自己。一般上课时,常住的道友没问题,不管是旅游的观看 的,或者有一些人,结常,或者开始不听好一点,听着听着中间起来,不是很好,最好是忍着。
以后课堂中间要举手。我问你有什么事情 ,你说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看能不能过关,同意你走。
可能夏天这边的人比较多一些吧。
这时还有佛陀身边的一切众会,本来也是非常庄严的,但那时大多数还是全部,现了金色相。与以往不同。
【基赞曰】其彼欲来,预现前相:一变广博,增大行故;二变严净,灭烦恼故;三变金色,显成第一殊胜果故。
【藏曰】此初现瑞者,凡有三义:一为他方客来故,庄严处所;二发起庵薗众会敬仰之诚也;三表备开法门,他人悟道。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阿难作为侍者,一直没有到处去,有些人说自己是上师的侍者,到处广告。
这个公案比较多。
阿难没有去问维摩诘居士,所以看到瑞相之后,就问佛陀:“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有此瑞相?为什么有这样的因缘呢?我们这里怎么忽然变得广博严事,一切众会都变成了金色的相。”一般很难想象的。
【藏曰】大士所为,非小道能测,又令时众,知净名来,预生欣仰,有二因缘所以问。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佛告阿难尊者:“这是不是其他原因,是维摩诘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与声闻众会恭敬围绕,他们准备来到这里。所以我们在这里出现了这样的瑞相。”
好象智者大师,为什么出现瑞相?因为依靠维摩诘居士的加持力,他的所化众生得到了不同 成就,因为这个感应,所以这种加持的光已经照射到佛陀身边的眷属,所以出现了瑞相。
因为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还没有来,但因他们的感召力,出现了瑞相。
吉藏大师说,主要是因为要迎接重要的客人,所以显得比较庄严。就象我们迎接一些大人物,就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吧。
有一些领导来了,就到处扫地……世间人也是这样的。包括有些领导来了,学生好几天都不让好好学习,天天扫地……有一些领导一直不来,就没有时间上课。
各地有这种情况吧。
当时可能诸佛菩萨没有那么特殊,确实迎接一些重客的因缘,国土也庄严,眷属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所以刚才说的,吉藏和智者大师的解释稍有不同,当然可能从世间的观念 解释,吉藏大师的解释比较容易 理解。
世间人确实迎接重要客人时,要作好重要准备吧。
以前上师如意宝出去,我们同行不方便。听说这两天要来,每天就在这里等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有些人在路边扫地,经常里扫地,做一些清净和卫生,一直等上师,这是早期的时候。后来通讯方便了。
这是维摩诘居士还没有去时出现的。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维摩诘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们可以一同去见佛,与诸位菩萨一起顶礼和供养。”
【什曰】维摩诘劝共见佛,旨可寻也。一者见其诚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证明香饭多所发悟。三者以其怀胜远游,宜令实反,故欲共诣佛所,咨请遗法。
【藏曰】凡有三义,一欲印定成经,二今众香菩萨,见佛闻法,三欲明佛事,有无量门,非止香饭。
【唐译】时,无垢称语妙吉祥:「我等今应与诸大士诸如来所,顶礼供事,瞻仰世尊,听受妙法。」 •妙吉祥曰:「今正是时,可同行矣。」
文殊师利菩萨说道:“善哉!行矣!现在正是时候。”
《大智度论》: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
菩萨只对世间的法有厌离心。
其中也讲到了,我们一般菩萨见佛陀时,他们都非常向往。当然不是菩萨的话,世间人见大德上师阿阇黎也有极大的信心。不过从历史 上看,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佛陀不了知的人,甚至对佛陀不信仰 的人也比较多。
《大智度论》中说,佛陀在舍卫城呆了25年,当时有九亿人(不一定是现在的单位),其中只有三亿人见过佛陀,还有三亿人听过佛陀,还有三亿人听也没听过,见也没见过。
现在印度人大概13亿左右吧,所以亿不一定是真正的数目。当时至少是三分之一见过佛陀,三分之一听过,三分之一听见都没有。
我们觉得惊讶。那么大的人物,佛陀呆了二十五年,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听过见过,众生的业力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拜见上师也好,见成就者,也不一定有信心吧。
有人说拉萨的妇女没有见过觉沃佛像。
怎么会这样呢?那时,舍卫国等好多小的国家在一起。所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
大家在弘法利生时,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为什么不恭敬我呢?佛陀那么伟大了不起,其智慧和精神 在2500年后的现在这么活跃,那时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有这种感受。
这是一方面。
文殊菩萨说,太好了,very good .let's go .非常好,我们去吧。
正好其实是弘法利生的因缘时机成熟 。不象我们,一直分别 念去去去,可能诸佛菩萨不是这样,因缘成熟 ,正是该去的时候。
《福盖正行所集经》:凡见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济。出离恶道。于诸世间。而无与等。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
维摩诘居士即依靠他的神通力,将所有的大众包括师子座一起,放在自己的右掌中,飞到虚空,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眷属那么多,全部到了那边,真是非常稀有。
当地维摩诘居士的手掌没有变大,眷属没有变小,就象米拉日巴没有变小,牛角没有变大一样,非常稀有地显现在那里。
有时山河大地在小小镜子里显现,镜子没有变大,外面的世界没有变小,因缘成熟 时,是完全可以的。
以前《八大菩萨传》中讲到,文殊菩萨将三千大千世界放在一个微尘上转绕,大家没有感觉到。或者转到其他世界,也没有发觉。
所以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力量。维摩诘将所有的菩萨——众香世界的,和娑婆世界的菩萨一起带去了。
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到达之后着地,便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之后,一心合掌,然后在一面站着;他们也没有晕车,很快的时间当中。
我们有的人一下车又吐又累,他们方便地来了。
包括菩萨和法座放在手掌里,他们坐在法座上,就飞来了。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
所有的菩萨都下座,然后稽首佛足,也绕佛七匝,于一面站立着;
【远曰】以此诸众,前皆在坐,维摩持来,故须避之。
菩萨有八千吧,还有众香佛国来了九百万是吧。(不用翻,我也会翻)
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诸大弟子500,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也都避座,在佛陀前稽首佛足,在一面立着。这是印度的规矩,一般对主人的恭敬,不管是菩萨也好,声闻也好,天子也好,在佛陀前顶礼呆着。主人没有说之前,一直很有规矩地。
汉地在以前也是这样的,当时大家在一边站立 着。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于是世尊按照世间的传统来,先是如法慰问诸菩萨,快乐吗?身体好不好?今天维摩诘居士依靠神通,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吧……之后,各令重新坐下,让大家坐在自己的法座上,因为人和法座一起抬来了。不管是法座高低也好,坐下来就好了。
之后,所有的菩萨和声闻众和天人,各就各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定下来了。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这时佛问舍利弗,为了一些目的,特意说道:“你这次见维摩诘居士菩萨大士,他的自在神通力见到了没有?”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
舍利弗说“唯然,已见!已经看到了。”特别开心地说见到了,已经跟维摩诘居士一起来了。
佛陀又问:“于汝意云何?你感觉怎么样?”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舍利弗说:“世尊!我看到他不可思议,非意所图,不是我们的分别念所普及的。我们没有办法预测,出乎我们的意料。非度所测。不是我们声闻乘测试的。”
【唐译】舍利子言:「起难思想。我见大士不可思议,于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筭数不能思惟,不能称量不能述叹。」
前面非意所图是世间人凡夫人无法衡量。后面的非度所测指声闻再有智慧,也没办法测度。大乘行为不可思议。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这时,阿难和佛在一起,他从来没去到哪里,所以他不知道维摩诘居士的神变。他对佛说道:“世尊!今所闻的香气是从前所未曾有的,是什么香?”
阿难有时候有点好玩,不重视法,贪执妙香。
“好香啊!”如果演电视 ,阿难可难比较好演吧。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佛告诉阿难:“这是那些菩萨们的毛孔发出的香味。”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这时舍利弗对阿难说,他们同等是声闻乘,他骄傲自豪地告诉阿难:“我们的毛孔也会出这种香。”
佛陀说是菩萨的毛孔中的香气,舍利弗确实去了,吃了饭所以有妙香。
阿难问:“这些香是从哪里来的?”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舍利弗比较清楚,他讲道:“是长者维摩诘居士从众香国取来了香积如来所吃剩下的饭,在他的房舍里凡是食用的人,一切毛孔都是有香气的。”
其实维摩诘居士幻化了一个菩萨去了,取了饭,又拿下来了。但阿难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对吧?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阿难问维摩诘居士:“这个香气能住留多长时间?”
维摩诘居士回答:“在这个饭没有消失之前,香气一直存在。”
【唐译】无垢称言:「乃至此食味皆消尽,其香犹住。」
曰:“此饭久如当消?”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又阿难!
阿难问:“此饭什么时候能消化呢?”要消化要多久呢?
维摩诘居士说:“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一般欲界消化要七日。有些译本是七七日,有些译本是七日七夜。这个译本是七日当中。
一般来讲七日比较合理。
鸠摩罗什说,一般七步之间会离开。所以七日也可以。一般凡夫薄地,七日会消化。那时,作为凡夫人,可能从没有发过声闻的心和菩萨的心,所以吃完后,七天身体是香香的,之后 就没有了。
现在的一些香水,我看到宾馆里一会儿喷一下,一会儿就没有了。一会儿又喷一下……不要说七天,可能七分钟就没有了。
如果凡夫吃了这饭,七天当中就会消失。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凡夫人吃了一起来。
【唐译】:无垢称言:「此食势分七日七夜住在身中,过是已后乃可渐消,虽久未消而不为患。
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阿难啊,如果声闻人没有入道的小乘行人,入了正位,不退转或者阿罗汉的果位是可以的。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已入正位的,吃了此饭者,得心解脱——一般得无学道,就是阿罗汉的果位,然后才消失;
这是两个方面。
【唐译】未离欲者,若食此食,要得离欲然后乃消。 未解脱者,若食此食,要心解脱然后乃消。
唐译中加了不来果,在未入道与得果之间加的。其他译本是没有的。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
大乘中,如果没有发大乘意的,一直到发菩提心之前,不消失。当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会消失了。
这是第一方面,可能是真正发胜义菩提心,就是一地菩萨才有的。
一直不消失,一直到得果之后,香气才没有了。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
如果已经发了大乘意,到了八地菩萨,才可以消失,消化。
唐译中间还有:其已证得无生忍者,若食此食,要当安住不退转位然后乃消。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八地菩萨食用之后,已得无生忍,食此饭的人,至一生补处十地菩萨时,才会消失。
唐译有一个不退转,与这里的无生法忍应该相同吧,不单独解释也是可以的。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讲一个比喻,有一种药名叫上味,如果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才消失。在身上的毒没有灭尽之前,一直在消毒,不会中间消失。
那么此饭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人吃了香积国的饭,我们也很想吃。如果没有灭除烦恼之前,是不会消失的。
就象没有入道,一直到入道 才消失。入了道,一直进步,到了一定程度才消失。
有些注释中引用了《大智度论》还是哪里的教证,有些菩萨的多报,照见法性的冠帽,用了就能照见诸法。同样的道理,食用了,就能照见智慧,摧灭烦恼,疾病痛苦都会消失。
这种药是非常殊胜的,当然这里讲到七日的食物,讲起来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理念,但实际 上,人世间有时不得不承认一些微妙的东西。
这个世界有些层面 看,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另一方面看,这个世界还是复杂 的,痛苦不断的。
去年2018年9月,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8.2亿人面临饥荒的危险。生活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所以如果这样,有时候我们的生存,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虽然我们在人世间,有一些面目上没有发现。
还有一些报道, 中年以上,大概有八分之一的人患 上肥胖 的疾病。尤其西方国家非常严重,基本上十个人中有八九个。
在这人类历史 上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的,一个是肥胖 ,还有心理疾病,还有亚健康的情况,还有很多人饮食带来的各种病,包括癌症,包括食物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一些化学食品导致,还有一些吃的许多的食物,据有些人说,不叫食物,叫食品。
为什么呢?在工厂里为了吸引消费者制造的,添加剂添加之后,进入人体,变成各种病。人类开始自己制造危害自身健康的食品。
所以人类看上去很有智慧,但也并不是很明智的。
这里讲到,要保护健康。大家不知道什么原因,全世界的肥胖与以前不同。尤其西方人坐火车和飞机一个人要占很多人的位置。
我去非洲时,这地方特别大,生活上带来很多,包括走路也好…… 有一次到南非,看到一个特别大的人,我不详细说了。
现在整个世界上,出现很多的状况,这些状况可能,一般孤陋寡闻没办法想。包括他的生活状况。当然有很多生活压力。一旦个人的心灵身体健康遇到问题时,会有各种不同的痛苦。所以人类要面临什么问题,淡定是很重要的。
龙猛菩萨的一个格言中讲,没有出现时应该不要有害怕的心态,出现要积极面对。害怕也没有用,这是生活的方式而已。
顺便跟大家讲一下。
【注】小号黄色字体,为参考资料,非仁波切金刚语。
法讯预告
明天(5月21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大乘甚深经典《维摩诘经》
不可思议的境界
需放下傲慢聆听
咱们不见不散~
文字整理 | 一意
图片来源 | 网络,阿源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