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你假装随缘自在,将欲望静静掩盖 Back

你假装随缘自在,将欲望静静掩盖

2018理想地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1-18

文 / 寇嘉颖

来源:2018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本文从介绍佛系潮流入手,引入对佛系文化的探讨并分析其出现的问题,结合佛教中缘起性空的定义,归纳“真假随缘”之间的主要区别,指出真正随缘的价值与意义,希望能对青年人和佛弟子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佛系;缘起性空;随缘



1

突然走红的旅行小蛙

近日,一款特殊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突然在朋友圈中刷屏。其研发者Hit-Point,是成立于2007年的一家注册资本仅为1000万日元的小公司,团队不过十几人,游戏多为休闲与放置类型。


与《王者荣耀》和《荒野行动》等游戏明显不同,《旅行青蛙》从玩法、界面或是付费上都极其简单朴素,不再是复杂的角色扮演、刺激的暴戾厮杀和高额的经济投入。整个游戏只有屋里屋外两个静态场景,玩家除了能够为蛙宝买旅行用品和收割三叶草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等待小蛙从旅行中寄回明信片或小礼品,偶尔也会碰到不同的小动物来串门。


玩家几乎不能发挥任何主观控制能力,小蛙出不出门,走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一切随缘。


就这样一款看似寡淡的游戏,1月26日位于app store免费游戏榜第一名,微博搜索指数超过5000万,百度搜索指数在1月25日达到了279020。知乎、豆瓣、微博和朋友圈有大量相关话题贴。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广大青年人,让他们对小蛙如此执着?


根据部分玩家的反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小蛙简单轻松的生活,带给他们一种属于自己的安宁。还有其省心不费力的特点,恰好实现了当今时代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更好利用,不再需要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打一把排位,也不用感受输掉比赛后的遗憾与空虚。


此外,游戏的简单与不定性,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随缘的特点更是让拘泥在社会框框架架中的人们,有了一种久违的自由感。甚至有玩家觉得自己当了蛙妈,与小蛙之间的情感不远不近、互不干扰,而在等待蛙回家的过程中,产生了莫名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恰好填补了重压力生活下的焦虑和孤独。



2

“佛系文化”背后的复杂心理

被誉为“佛系小蛙”的爆红,更是“佛系文化”渐入生活的一种体现。


“佛系”一词最早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那时有媒体把喜欢独自生活、一时不想恋爱且有独特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其后,随着“佛系追星”的走红,“佛系青年”“佛系员工”等词纷纷涌现。


根据有关资料阐释,“佛系”是指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比如,佛系休闲人去健个身,或许就有“在跑步机上走一走也算健身了”的心态。


该词与佛教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其随缘的处事态度,与佛教有些许表象上的相似。若是真的能够看淡一切、超然物外,作为佛弟子的笔者也是很随喜,只是不经过一定的“修炼”,想真正达到豁达随缘恐怕没那么容易。那或许只是青年人万花筒般复杂心态的衍生。


1. 与其生气,不如妥协

面对社会种种不平,青年人往往因为年龄等生理因素容易产生暴戾、反抗等情绪,而新一代佛系青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觉得与其竞争反抗,不如与生活妥协,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事情即便抵抗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还不如装装豁达,以此让自己好过些。


2. 压力过大,自我消解

由于物质欲望的逐渐爆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今,有新闻显示,有些学生为买名车而贷款百万,宁愿背负一生的债来满足一时的虚荣。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部分没有钱也没有勇气贷款的人声称佛系,以一种看似“不以己悲”的态度来自我排解。


诸如此类的心态在青年一代中屡见不鲜,对于将自己划入佛系圈,或许已经不是简单的朋友之间的调侃与自嘲,而是在大环境下必然的生存法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进行更好的保护。



3

因为缘起,所以性空

与“佛系”中的表象随缘、实则维护自我相比,同样强调随缘的佛教是如何解释的?佛教随的是什么缘?


在两千九百年前,释迦佛为遣除三界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最根本的便是让众生通达缘起性空之道,从而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所谓“缘起”,是指没有一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需要借助因缘而产生,伴随着因缘的消散而灭尽。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事物;而“性空”则揭示了因缘聚合的世界之本来特性——空性。


举个例子,人们用手机刷朋友圈,这是一个事件,其本质就是空性,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根据哲学的定义,手机的组成务必需要它原材料有固有属性,比如广延性,这些特性不受观察者或其它物质的影响,被称作“第一性质”,也是“因”。(佛教所说的“因”,只是为了方便区别而假立的概念,比如就某个事件而言,可以有因与缘之分,而这个事件的缘,亦可成为另一事件的因。它更强调万事万物间的接连性与整体性,由此可见,在佛教中所谓的“因”受其它物质的影响。)而依靠这个因,配合着适当的条件比如合适的温度,我们可以生产出液晶屏、按键、电池等硬件以及软件和必需的操作系统,制造出一个完整的手机。


除了手机本身,还需要观察者的眼睛刚好往手机上看等等,这些条件被称作“缘”。任何一个缘不满足,“用手机刷朋友圈”这个事件都不可能完成。而利用不同的缘,又会创造出不同的事件。比如突然有电话打进来或是手机正好没电,这个事件便不再是同一个“果”。


世界上事件的发生无一不是这样的因缘和合,缘的不定性也就意味着事件的结果有无限种可能。事件与互为事件的因和缘,叠加构成了这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世界。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个事物拥有属于它自己的特性。


佛教将这样的无自性称为“空性”,而这样的空性,才是世界的本质。这样的“空”超越了时间、空间与二元对立,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我们肉眼看到的三维世界去度量它,就像生活在二维空间的蚂蚁看不到三维的空间,人们无法看到空性,但它却是万法的真相。



4

当真假“随缘”相遇

真正的随缘,是看清了事情的本来面目,看到了万事万物都在瞬息变化,没有任何依靠可言。而相反,若是人们活在自己假立的世界里,认为“感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未来是美好的”,将本来无常的事物执为常有,这将导致种种痛苦。当真假“随缘”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 认清实相 vs 盲目幻想

假的随缘看似不卑不亢,实则内心却充满了欲望无法满足的无奈;真正的随缘,是看到这一切世俗缘起的显现虚幻不定,认清了轮回中种种的错乱,从而“智不住三有”,内心出离六道轮回,心无染着,获得难以言喻的一片清凉。


2. 放下我执 vs 贪着自我

假的随缘看似什么都不争不抢,实则是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真正的随缘,是看到执着自我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释迦佛在因地时,曾多次为众生行布施,哪怕是血肉之躯也在所不惜;大乘佛法中也有很多关于自他相换的修法,笔者虽然没有怎么实修过,但确实有过体会,当心里忆念众生疾苦的时候,好像自己的痛苦和懦弱也消失了。


3. 积极入世 vs 消极避世

假的随缘看似超然物外,实则充满着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真正的随缘积极入世,当真正做到了“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的力量亦会显现。菩萨不会为享受寂灭之乐而独自趋入涅槃,相反,他们将三界众生视为独子,尽全力给予帮助。  



5

执与实,你要创造什么缘?

真假随缘,一个是对缘的执着,一个是看清了缘的实相。作为新一代的佛教青年,不管外境如何变,我们追求真理的心始终不变。既然佛陀的教理颠扑不破,我们就应当勇敢地踏上闻思修行的旅程。


“佛系青年”中的心态或许存在很多弊病,但却不能掩盖社会对自由和佛学文化的诉求,这昭示着佛学融入人们生活的机会已然到来。愿真正的缘起空性乃至更多的佛学思想滋润着我们,滋润着每一个烦恼痛苦的众生。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浅谈对缘起性空的思考——以当下“佛系”潮流为例》,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