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2014入行论第1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09题) Back

2014入行论第1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09题)

ShanZhiShi 唤醒迷梦 2021-12-17

2014入行论第1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9题)


闻思修行,利益有情,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师语】在您的一生中,一定经历过许多考试,但您迈向解脱的考试,我们最为珍视!



相关链接: 

2013入行论第1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00题)

2013入行论第2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00题)

《入行论》试题和答案:第1品菩提心利益

《入行论》试题和答案:第2品忏悔罪业、第3品受持菩提心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第1课

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2、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注释?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记?


第2课

3、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闻法四想”是指什么?


第3课

4、“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海”?


第4课

5、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6、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


7、对于本论,善天阿阇黎、那波瓦阿阇黎分别是怎么分判的?


第5课

8、“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1)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

(2)请详细解释“法身”分哪两个方面?


第6课

9、《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10、寂天菩萨“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


第7课

11、什么叫暇满?请以教理、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暇满人身、福德之心十分难得。


第8课

12、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13、“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1)为什么凡夫“善行恒微弱”?

(2)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别说明为什么只有菩提心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罪障;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吗?


14、诸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思观察,结果发现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为什么?


15、颂词解释: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为何三士道的人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16、颂词解释: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是指哪种菩提心?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


第9课

17、请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18、为何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的菩提心?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


19、1)颂词解释: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2)“其余善行”是指什么?为什么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请结合《宝箧经》中树的比喻说明。


20、1)颂词解释:“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2)“极重罪”是指哪些?


第10课

21、“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1)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2)此处断除的罪业是指什么?

3)用“护送者”与“末劫火”的比喻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者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后者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请问: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22、请用显密教理说明: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第11课

23、论述:1)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2)二者本体之差别;3)功德之差别。


第12-13课

24、请以教证、理证成立行菩提心能产生无量无边福德极具合理性。


25、“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1)解释颂词;2)请举例说明众生在取舍因果上极其愚痴,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


26、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我们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最胜的福德?


第14课

27、本论从哪几个方面来赞叹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


28、1)颂词解释: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2)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如何回答?


第15课

29、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30、受菩萨戒的上师要具备哪几个条件?生起菩萨戒体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第16课

31、菩萨戒的四种他胜罪或根本罪是什么?


第19-20课

32、意幻供养可分为多少种?


第21课

33、发愿供养与意幻供养有何差别?


第22课

34、什么是所净罪业之六门及能净四对治力?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二册

第29课

35、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


第33课

36、1)颂词解释: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2)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


第34课

37、请用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说明菩提心的难得。


第35课

38、菩提心能成办众生的哪些利益?请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第36课

39、不放逸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并简述放逸的过患及不放逸的功德。


第37课

40、请以教证、理证详细分析舍弃菩提心之过患。


第38-39课

41、如何思维暇满难得的人身而不放逸?对“身犹须臾质”,你在修行上有何计划?


第42课

42、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对治烦恼你有什么方法?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三册

第47课

43、什么是正念与正知?二者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44、我们需护心之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比喻,从未护心的过患、护心的功德两方面加以阐述。


第48课

45、有人认为:布施度唯是心;又有人认为:遣除一切众生的贫穷者才圆满布施度。哪种观点合理?


第49课

46、何为戒律度?有人认为“持戒波罗蜜多就是使外境断绝一切损害”,是否正确?请以教证、理证说明。


47、有人认为:安忍是指杜绝怨敌或者他的嗔心相续。如何破斥?


第50课

48、为何静虑依心而成就?


49、心的奥秘是什么?为何智慧度以心为主?


50、“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1)解释颂词;(2)既然如此,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第51课

51、颂词解释: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余善”指什么?


52、以疮的比喻说明怎样护持菩提心?


第52课

53、《学集论》中说,正念和正知的关系是什么?


54、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分别是什么?


55、具有信心、精进、闻思修三慧,修行是否一定能成功呢?它们和正知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53课

56、护持正念之方法是什么?请从:(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三方面论述。


第54课

57、护持正知之方法是什么? 


58、佛陀在身体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戒条,其目的是什么?


第55课

59、以狂象的比喻说明如何以正知观察心之动态?


60、颂词解释: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61、对于力量相等的几件善事,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第57课

62、作为大乘修学者,当发现自己在萌生贪嗔等27种烦恼时,应该如何断除?你认为此时怎样才能做到“如树安稳住”?


第58课

63、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你认为此颂包涵着什么甚深意义?


第59课

64、身体与心是他体还是一体?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


第62课

65、解释颂词: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怎样才能做到随顺众生?


第63课

66、佛传授的语言技巧有哪些?


第65课

67、为何要饶益他众?请从财饶益及法饶益两方面论述。


第67课

68、菩萨的所有学处可归纳为哪些?请以教证说明。


第68课

69、1)解释颂词: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2)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第69课

70、1)解释颂词: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2)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四册

第70课

71、“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要具足哪几个条件?按无著菩萨观点,被摧毁的善根和不会被摧毁的善根分别是哪些?


72、从“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说明嗔恨心会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第71课

73、论述:1)以比喻说明嗔恨心的因是什么?2)以理证成立:应想方设法遣除此因。


74、嗔恨心的对境具体可分为哪几种?


第72课

75、在修“忍受痛苦之安忍”中:为何要串习安忍损害?以比喻说明串习的结果是什么?修安忍关键是内心在起作用还是外境在起作用?

 

第73课

76、痛苦有哪些功德?


第74课

77、有人这样想:“敌人制造种种违缘,让我的内心痛苦万分,因此我不应该对他安忍”。请结合疾病的比喻进行辩驳分析。


第76课

78、为什么说“作害者不应视为嗔境?”


79、为什么说“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第77课

80、如何通过“观察作害者之自性”修安忍?


81、如何通过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修安忍?


第79课

82、为什么嗔恨怨敌是颠倒的分别念?


83、对于敌人的“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等侮辱毁谤为什么不应嗔恨?


第80课

84、如果敌人的侮辱毁谤使他人不喜我、使我不得利养,应如何修安忍?


第81课

85、如何遮破利养有实质之妄念?


第82课

86、有人认为: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如何破斥?


第83课

87、以待杀者的比喻说明如何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第84课

88、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具足哪些特点?


第85课

89、用亲人的比喻说明“在有情获得利养恭敬时,不应生嫉妒心”。


第86课

90、以渔夫的比喻说明:愿敌痛苦之心于己无利、有害。


第87课

91、为何说“赞誉无有利乐”?以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的幼稚之举。


92、为何对赞叹不应生欢喜心?


第88课

93、论述:为何怨敌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理应视为有益而不应生嗔恨?


第90课

94、请以理遮破:“敌无助忍想、敌思为害,故敌非应供”的想法。


第91课

95、本品分别从什么角度说佛和众生是相同或不同的?


96、颂词解释: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第92课

97、为什么信仰佛陀理当恭敬众生?请从两方面论述。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五册

第93课

98、颂词解释: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第94课

99、修习安忍的殊胜果报有哪些?


100、学完《安忍品》后请总结,圆满修持安忍的方法有哪些。


第95课

101、精进的本体是什么?违品是什么?


第98课

102、懒惰有哪三种?解释各自的含义,如何断除?


103、请以教证与理证详细分析众生均能成佛。


第99课

104、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第101课

105、精进利益众生的助缘有哪几种?


第105课

106、我们应该生起哪三种自信?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第106课

107、请以理证、比喻说明应具足自信。


108、傲慢与自信有什么差别?傲慢会导致哪些过患?


第110课

109、如何主宰控制自己的身心?为什么“应于行事前,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