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知识类节目,竟让堪布为之落泪
Chapter 1
佛法在世间,当向世间求。只要有正知正念,寻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修心的对境,修出离心、菩提心。
哭蚁穴的格西
从前,卡隆巴格西总是到一个蚁穴边用披单蒙头痛哭,因为他想到轮回中被痛苦逼迫的众生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仲敦巴格西闻知后,立即脱帽,合掌当胸,边流泪边赞叹:“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
哭“动物世界”的上师
(上师希阿荣博)堪布仁波切在汉地一次偶尔打开电视,正在播出《动物世界》。精美的电视画面吸引了堪布,但是他只看了一会儿,就把电视关了。动物们为了生存终日奔忙甚至相互残杀的镜头,令堪布不忍再看。他想到旁生因业力牵引,为众苦所逼,浑浑噩噩,唯以造恶为命,今生来世无有半点快乐可言,不禁为之落泪。
我们看这档节目只会窃喜自己又获得了新知,对畜牲道的愚痴和残忍,往往无动于衷。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没有多少人会为弱肉强食掉泪。我们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缺少觉察。
因为没有觉察,我们常为自己无意间的造作背负因果。堪布总提醒弟子夏季晚上开车务必注意控制车速,因为很多飞虫会扑向车灯,车速太快的话它们即使要躲也来不及。
节选自:《喜乐的曼达拉》之 “前行”
❤
希阿荣博堪布:
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最大的恐惧和痛苦莫过于死亡,最珍惜的莫过于生命。我们普通人由于障碍,只能现量见到自己的同类和一部分旁生。就我们所见的,人都惜命,即使拿整个南瞻部洲的财物、受用来交换,肯把命去换的大概没有。再看那旁生,微小如蝼蚁都爱惜性命,只要有可能就一定努力活着,冷了找太阳,渴了找水喝。追求快乐,躲避痛苦。人如此,动物也如此。动物对生的希求和对死的恐惧与人一模一样,只是不会用人类的语言表达而已。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饶益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展开,而放生是爱护生命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让放生在最大程度上给自他、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
Chapter2
“放生堪布”
一旦得知堪布从高原上下来,各地的信众便纷纷祈请他去各自的城市传法。这时,堪布总是先问:“你们那里放生的条件怎么样?”他每到一处,必定安排放生。实在无法亲自前往,也不忘嘱咐当地居士:“你们自己放生也是一样的。” 因此在许多地方,堪布仁波切又被广大信众称为“放生堪布”。在堪布的倡导下,不少以前没有放生习惯的地区都开创了定期放生的做法。
“你们要求我传法,我已经满足了你们的心愿。作为上师,我希望你们别供养我钱财,而是好好修持佛法、多多放生,以此来报答恩德。”这就是堪布对弟子唯一的要求。
堪布仁波切每次带领弟子放生,都要求大家发心清净,是真正为了减少众生的痛苦去做这件事,不是为做给别人看,也不为自己求福报,所以整个放生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尽心尽力,善始善终,不能以为交钱后、以郊游的心态跟着去山川湖泊边做做表面文章就完事了。
节选自:《喜乐的曼达拉》之“堪布”、“前行”
Chapter3
他没有多远大的抱负
堪布的一位同学电话跟堪布说:“出来后才知道,我们成天窝在山沟里念经没什么用。佛教要发扬光大,必须要知道怎样做宣传,要加强竞争力和吸引力……”
类似的话,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提醒过堪布:“山上多几头牦牛少几头牦牛,没有人会注意。有钱与其去放生, 不如用来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
听到这些话,堪布无言以对。除了帮助众生觉悟外,他没有多远大的抱负。如果可以,他宁愿一辈子跟在上师法王如意宝身边,就像当年弟子们追随世尊那样,只有三衣,只有一个钵。日子简单而喜乐。
节选自:《喜乐的曼达拉》之“拳拳我心”
更多阅读
日日佛号,同生极乐
长按二维码,参加“扎西持林净土日课共修”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扎西持林净土日课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