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69 | 不妨再想想:大乘佛子,究竟因何而皈依?
Back
传讲时间:2015. 7 .16
下面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上个阶段最后一堂课是2015年5月21号,当时我们刚好讲完了第五品——依止善知识。前面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依止善知识这五品很重要。我这次也很高兴,很多人以前对佛法的次第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学过,这次已经系统性地把前面的人身难得到依止善知识之间的内容很认真地学了。一般来讲,我们先要认识到人身很难得,而且难得的人身很快就会无常的——光知道难得不行,还要知道它是无常性的。知道人身的无常以后,你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人死了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是要随着业力流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随着业力流转的时候,就有六道轮回。这些道理以及后面的皈依、发心等所有道理,我们都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明白。在座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学法就要面对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很难归纳。我们现在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和自己的福德力,遇到了这样的因缘,懂得了前面的四种修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四加行。而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讲,善知识是引导者,他给我们指示、指点。接下来我们要懂得皈依,包括皈依的仪式、对境、皈依的人,还有皈依的时间、成果和功德等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是懂的,因为“我已经皈依二十年了”,“我已经皈依三十年了”。但是有些人在系统性学习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一定懂真正的皈依是什么,皈依后的任务是什么、该做什么。所以这些方面还是需要系统地学习。今天讲到,一切大乘佛教的基础是皈依,要讲皈依的方法、真实皈依、皈依的功德等,从几个方面来宣说。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前面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讲,先要依照善知识的法相来观察善知识,好的善知识我们要依止,不好的恶知识要远离等,这些道理都讲得很清楚。知道了如何依止善知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真正地去皈依。现在很多人好像在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皈依了,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皈依。一般来说,依止善知识之后,一定要有次第地修学——“当渐修学解脱道”。解脱道不是没有任何次第的,不是刚皈依完就直接进入禅修。很多人都不了解禅宗的真正道理,自认为是六祖、三祖、达摩祖师的根基,好像一参就什么境界都有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你可以坐禅,也可以安住,可是……有些人认为:“我要去藏地最大的上师那里修最大的法,得到一个最高的境界,那我就成了一个最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今在末法时代,99.9%的人都是渐次根基,并不是顿悟者。顿悟者非常罕见!有应该是有的,但是这种“有”并不常见,所以我们最好次第性地修法。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引用了《涅槃经》说:“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佛法就像梯阶一般——爬楼梯的时候要一级一级地上去,并不是一下子就飞过去了,同样,佛法也应该渐次地修行,并非顿超。所以,大家都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过目不忘,或者内观自心,看自己是不是禅修、密法的加行等都不用完成,直接找一个上师,上师欢喜马上给你讲一个窍诀就可以了。很多人都经常这样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个窍诀啊,我给您多供养一点。”其实这跟供养没有关系啊,跟其他任何事都没有关系,就是要自己修行!修行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根基就比较成熟了。我们的相续就像孩童一样,孩童的成长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地教导。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次第,不要好高骛远,认为一下子可能就有验相了。有些人修了几天、几个月、几年之后没有什么感应,就不断地换上师、换修法,其实这并不是很好的。应该先用自己最好的智慧去观察,最后找到的这个法门,最好一辈子当中不要换来换去。有些人可能是喜新厌旧吧,不断地换法门,结果发现,要适应每一个法,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想,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应该很稳重、认真、坚固地去修行,要修的话,就一辈子都修!我看到藏地很多老法师和高僧大德,他们修的法都是一辈子在修,从来没有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一直换。他一辈子当中,把听到的每一个窍诀,都当作非常甚深的金刚语!并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文字看成跟报纸上的文字一样:“这里也有文字,报纸上也有文字,一样的。”还很好奇地想:“哦,这里说的是什么?”而我们读报纸的时候可能是这样,比如我经常在坐飞机的时候看一下报纸,看完了就可以了,就没有了,但金刚语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来,宝珠和一般的假宝有相同的颜色和重量,但实际上,它们的价值和力量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一定要想到,佛法当中有一些真正的道理。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所谓的皈依,在这里讲得比较清楚。人们经常说:“你皈依了没有?”“我早就皈依了!我二三十年前皈依的,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佛教徒!”(众笑)但实际上,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呢,还是……可能也要观察。到底什么是皈依,皈依有哪几类,皈依的时间、对境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要去分析。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这些,只要办一个皈依证就可以。“上师,您给我皈依一下,您给我办个皈依证!办个皈依证的话很方便,去朝四大名山的时候不用钱,这也是很好的;我经常到寺院去烧香拜佛、求发财,没有皈依证就需要花钱,有皈依证就不用花钱。”他办皈依证的目的就是不花钱,这样也不好,对吧?这个颂词字面上很容易懂,但是也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去领会它的甚深意义。“诸道基础为皈依,”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不管是小乘道也好、大乘道也好,密法也好、显宗也好,所有的道都要以皈依为基础,就像我们要砌一堵墙的话,墙基是基础一样。皈依的人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有下等人、中等人还有上等人。佛教里面通常称之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也就是说比较低层的人、中层的人和高层的人。“诸小士夫畏恶趣,”这里讲,小士道的人即低层皈依者,他非常害怕三恶趣,为了不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并获得人天福报而皈依。这是畏惧三恶道者的皈依。“中士声缘畏三有,”声闻和缘觉,是自己想获得解脱和寂灭而皈依,因为他们害怕永远沉溺在三有当中被业和烦恼一直束缚着。“大士现见轮回苦,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而一些上层的人看到轮回多么多么痛苦,众生被八苦、三十二苦等折磨着,他们就特别难受——难受并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看到身边及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感受痛苦,所以就非常难忍。而且,他又特别害怕自己不敢度众生,像声闻缘觉一样,只是自己趋向寂灭的涅槃和解脱。所以,大乘佛子是为了一切众生而皈依的,这一点很重要。今天网上听课的和现场的道友,出家人和在家人,可能有些人皈依了很长时间,有些人刚刚皈依,有些人还没有皈依、正想皈依,有些人还不想皈依但今天在听课——到喇荣来旅游的有些人可能不想皈依,但是想看看:“这个法师到底讲得好不好,我试一试,听听感觉怎么样。”我又不是给你讲的。你对我试一试,我也对你试一试。(众笑)刚才讲了,皈依的人有三种,不管你身上穿着出家衣服还是没有穿出家衣服,都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就要在内心当中皈依三宝。而且皈依三宝有三种层次,如果我自己很害怕三界轮回,为获得人天福报而皈依的话,那我是比较下层次的人;如果我连三恶趣都不承认,对于地狱、饿鬼都是半信半疑,皈依也只是为了即生当中获得福报,那我连下士道都不属于。”我觉得现在寺院里面烧香、拜佛的很多人三士道都不属于,属于比下士道更下一层的。因为他们不承认前世后世、业因果,只是听说在即生当中祈祷佛陀会得到保佑,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愿保佑我健康、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得子”等,那他们就不能包括在这三种层次的人当中。中层的人,他自己想获得解脱:“轮回都是苦海,我应该为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而皈依。”最上层的人,就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的皈依应该是为了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我皈依的时候,是为了皈依证而皈依、为了皈依而皈依,为了自己解脱而皈依、为了下世不堕地狱而皈依,还是为了众生而皈依呢?还是这些都不是,只是表面上加入这个团体,但实际上内心当中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些情况也是有的。“皈依三因三意乐,”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有三种意乐,前面两个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而皈依,后面一种是为众生而皈依的。这是皈依的三种意乐,也是皈依的三种因缘——我是为度众生、为寂灭还是为不堕恶趣而皈依呢?“平凡殊胜及无上。”前面的叫做平凡的皈依,中间为自己解脱的皈依叫殊胜的皈依,最后为众生而皈依的叫无上皈依。所以,经常传授皈依的人也应该给大家讲清楚:这三种皈依当中你选择哪一个,最好是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刚开始可能这种心没有那么切,但如果还是为了尽心尽力利益众生而皈依的话,那其他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具足。如果我们真正这样皈依的话,功德是非常大的。佛在经中说,处于恐惧中的人,大多会皈依一些山、树林、殿堂、灵塔等,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皈依处,真正的皈依处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依靠三宝的能力,三界当中的很多众生可以获得非常殊胜的果位。《经律异相》当中也说过:“诸有归命佛,不趣三恶道,受福天人间,后逮涅槃界。”如果有些众生皈依佛陀,他就不会趣入三恶道,而且会暂时获得人间、天界的一切福报,究竟获得涅槃。所以,我们唯一皈依佛陀的话,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有些人可能还没有想得很清楚,因为对佛陀的功德、威力并不是很了解。经中说:“何人皈依佛,诸天皆保护。”谁皈依佛陀的话,世间所有天神都会经常保护他。因此我们要想到,真正皈依的力量和加持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有一部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其中也说:“若有众生归佛者,彼人不畏千亿魔。”如果一个人皈依佛陀:“我要皈依佛,南无佛!”或者心里面一心一意地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他就永远也不会被各种违缘、魔障所干扰。有些人经常说,“我身上有附体”,“我的事业不是很顺利”,“我心情不好,可能有各种魔众干扰我、损害我”。其实,如果真正皈依的话,除了一些前世的定业,自己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还债以外,世间所有的天龙、夜叉、魔众的损恼都是可以遣除的。因此我们经常讲到,皈依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在轮回当中、在世间当中,其他很多依处并不是很殊胜的。所以,我们如果暂时以一种方便方法来让别人皈依也是合理的。佛经当中有这样的公案,一个施主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出家并获得了圣果,一个非常反对佛教,也根本没有任何信仰。长者施主特别疼爱这个不信佛的女儿,一直想办法让她皈依,但她就是不肯。后来施主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呢?他看到,虽然女儿不皈依、经常诽谤佛法,但是她特别喜欢钱,于是父亲说:“你如果皈依佛的话,我就给你一千两银子。”她就答应了。后来父亲又跟她说:“你如果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五戒的话,我就给你八千两银子。”她又答应了。就这样,她为了钱已经皈依了,并且命终之后转生到天界去了。转生到天界以后,她用天眼一看,知道了自己以前是为了钱而皈依的,但是这种皈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她就从天界下来报恩,并在佛面前求法,后来获得了圣果。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些人实在是不想皈依,那你就找出他的弱点,他喜欢钱,你就给他一点钱;如果你有各方面的能力,那就满足他的一些需求。原来我遇到一个企业的老板,他说:“我们企业当中有一个人,他的能力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他一直对佛教有成见。我发现他特别看重地位,就私下跟他谈话说:‘你如果皈依佛门,我可以把你的位子提升到项目经理。’然后他就答应了。”刚开始,他是为了得到地位而皈依的,但他确实也有一定的智慧,后来就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并且也到处劝别人皈依。但他劝别人皈依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我没有再进行采访。所以,皈依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是发自内心这样想的:在茫茫人海中、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问和知识,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上层的、中层的或者是比较低层的人,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但是我觉得,见到指点解脱道的善知识们,是终生最具有永恒意义的事;在所有的价值观当中,自己懂得了业因果、懂得了三宝真实具有的加持和力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有时候觉得,一方面,自己具有业和烦恼,并且依靠这个四大假合的臭皮囊而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但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在人生当中已经遇到了真正的真理,也是非常荣幸的。因此我们皈依之后,一定要珍惜这种机缘,不要变成一个表面上的佛教徒。表面上的佛教徒特别多,有些甚至依靠三宝搞各种形式,用各种行为来玷污我们的佛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家也应该注意。如果我们因为愚痴、烦恼重,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染黑了佛法,可能还可以忏悔;但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故意这样做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提道灯论》关于三士道的很多教证,希望大家课后一定要把《大车疏》读好、学好,这种机会比较难得。以上是讲皈依的人。你们都是人,你们自己也想想:你皈依了没有,如果皈依了,那么是属于上士道、中士道还是下士道的皈依,是哪一个层次的?你自己对自己回答,对吧?“噢,我没有皈依,虽然我表面上皈依了,办过皈依证,但是我现在好像对皈依戒也很模糊。”这样恐怕不太好。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皈依的意乐自己来选择,皈依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是皈依。我觉得这样的次第闻思确实很重要,很多居士现在基本上懂得了皈依;以前没有闻思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迷茫——虽然自认为是一个佛教徒,也在学习,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在学,而是一直在迷茫!颂词背诵打卡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