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21-3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21课
1.请具体说明,哪些是舍教法,哪些是舍证法?
第一问:给别人讲法、闻法等造违缘,是舍教法。烧毁佛经或将佛经扔到河里,诽谤前后世和业因果,诸如此类的行为是舍法罪。比如,有人劝正在传法的法师说:“你整天这样讲经说法没什么用,还是停一段时间课,好好休息休息,大家也听累了。”“现在许多人感冒得那么厉害,要不要停几天课。”“这个法以后再讲吧!”“这个道理很简单,用不着给别人辅导。”其实,这样阻挠别人讲法就是舍教法。还有人很想听闻佛法,但其他人却说:“别去听法了,我们还是去朝拜某寺院的上师吧!”这样让别人断传承也是舍教法。
第二问:若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这也是舍证法。本来有人想出家,但其他人劝他:“末法时代哪里有清净的出家人?很多出家人都还俗了,你还是以在家的身份度化众生吧!”这样说就是舍证法。
若对他人受持少分戒律学处制造违缘,这也是舍证法。人的根机千差万别,很多人很难圆满受持出家或居士戒律,但他们愿意受持少分戒律,比如不吃肉、不饮酒、不抽烟、过午不食、八关斋等,但有些人则以讥讽的语气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都不受持这些学处,你还是跟我吃肉喝酒吧!诸如此类唆使别人舍戒的言行,都是在造舍证法罪。
若对修法者制造违缘,这也是舍证法。本来有人想修持佛法,但旁边的人劝他:“不用修空性和菩提心,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要修这些法,观明点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舍证法。让别人中断一部大法的传承才是舍法罪,而让别人中断一部小法的传承,或让别人断一两天课。假如你在上课时跟别人说话,影响他人听法;或者某人本来要听法,可是你却让他上街买东西,结果他没听成这堂课,这些都是舍法罪。不但是讲法闻法,持戒修行也是这样。总之,舍证法就是毁坏法身,罪业非常严重。
2.什么是五无间罪?它有什么危害?
五无间罪,即杀父亲;杀母亲;杀罗汉;破坏僧众和合,如挑拨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恶心出佛身血,如怀恶心以石击佛陀等使其身出血。五无间罪当中,不要说杀父杀母,即使对父母不孝顺不恭敬,这种恶业也会对往生构成障碍。即使是造如此深重恶业之人,如果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总有一天能远离轮回,最终得以往生。虽然他们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业障所致,数年之中不得面见佛颜。
第22课
1.简要说明临终时如何往生。
阿弥陀佛的发愿已经圆满成就的缘故,任何众生只要能以清净的心来忆念、发愿、回向,彼在临终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也即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力与自己的信愿力聚合的前提下往生。
如果是即生当中认认真真念佛、观佛以及积累资粮的这些上等修行人,临终显现各种隐没次第景象时,他们当即就能忆念阿弥陀佛,这样就能自在往生。
倘若是杀猪、杀牛等罪孽深重之人,就会由罪业自相显现出见到阎罗王、狱卒、所杀众生等种种景象,那时虽然没有能力祈祷阿弥陀佛,若那时有道友助念,或自己能忆念阿弥陀佛,也可往生。在临终时,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会来到他面前,此人也因面见佛陀而清净转生恶趣的业障,故不经中阴,即在外气刚断、内气未断时,就直接被接引到极乐世界。也即《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极乐刹。”临终忆念阿弥陀佛很重要,若当时能忆念,凭借阿陀佛的加持,自相续中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障就会被遣除,这样就能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并顺利往生极乐世界,顺利往生。
2.概述中阴时往生的状况。
如果临终没有能够解脱,则死后立即便会再现四恐怖声、三险地等无法想象的中阴境现,这时应当忆念阿弥陀佛,若能忆念,当下就能往生净土。所谓四恐怖声,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发出的四种恐怖声。有些教言书里面讲,因为原来的四大现在完全重新改变,所以会发出这些声音。所谓的三险地,指中阴期间出现的贪嗔痴自相,因为这三种景象很恐怖,所以叫三险地。在出现这样的景象时,若能马上认识到这就是心的自相,或这就是阿弥陀佛等的显现的话,自己不但不会害怕,反而会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此时只要能专注忆念阿弥陀佛,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续中都说: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降临到中阴界,刹那便将彼者接引到极乐世界,所以说只要一心一意祈祷阿弥陀佛,最后就能往生。
第23课
1.我们应怎样祈祷阿弥陀佛?这样祈祷有什么意义?
专心致志观想时,要忆念:无论是苦是乐、是上升还是下堕,我无有其余的皈依处、指望处。如果能带着这种心念虔诚祈祷,就会获得加持。
在观想、祈祷阿弥陀佛时,应遣除其他分别念,而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观修。同时也要发自内心这样忆念:从今天开始乃至生生世世我都要祈祷您、皈依您、供养您,除了您以外,我再也不寻找世间的邪魔外道等作为自己的导师。无论生活是快乐还是痛苦,也无论是上升到极乐世界,还是下堕到三恶趣当中,我都全心全意依靠您。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至诚专注地祈祷上师或佛陀,那就会获得加持。
以无比的信心来祈祷上师或阿弥陀佛,依靠这种殊胜的缘起,仅仅祈祷一两遍,他们的加持就会融入我们的心间。如果心很虔诚,可能仅仅一两天参加弥陀法会或念佛法会,诸佛菩萨的加持也会融入心相续,很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邬金莲师也说:“具诚信者得加持,远离疑惑成所愿。”可见加持并非谁都能得到,它需要虔诚的心,所以祈祷时诚挚的信心很重要,有了这样的信心就能获得加持。
2.业寿之间有哪四种关系?了知这些有何必要?
业力和寿命已尽与否有四种情况:(一)业力已经尽了,但寿命并未尽:诸如上半生享受安乐,下半生感受痛苦;也即享受安乐的善业,在上半生已经尽了,但寿命并未终结,所以下半生要受苦;(二)寿命已经尽了,但业力尚未尽:诸如此地狱中的众生死后,又转生到彼地狱当中,或人死后又转生为人,或旁生死后又转为旁生等;也即此期寿命已尽,但转生为地狱、人和旁生等的业力并未穷尽;(三)业力和寿命全都尽了:诸如从人间死后而堕入地狱当中,也即转生为人的善业及寿命皆已穷尽;(四)业力和寿命皆未尽:诸如终生享受安乐,也即在生命存活期间,享受安乐的业力一直没有终结。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懂,若真正懂得,那就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也能坦然接受各种不同因缘。
明白业的差别、分类等相关业的道理非常重要。若能了知,那就不会生起这样的邪见:为什么我造了这么多善业,却未马上感受到快乐的果报?现在世间人很多都有这样的邪见:现在造的业现在未感受果报的话,那就说明因果不虚不正确。其实,真正佛教的因果规律并不是这样的。就是农民种庄稼,也不可能马上播种马上就有收获;有些花的种子,也需要两三年才能成熟;而有些种子成熟的周期就更长了。佛经云:“业之范围极大也。”正因为业的范围极其广大,所以凡夫人就不可能凭分别念来衡量业的道理。
3.为什么修持往生法的人应长寿?而行持恶业的人应尽早离开世间?
如果是一个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因的人,那么寿命越长越好,哪怕住世一天也可积累广大的资粮。尤其是高僧大德,即使多住世一天,也能对无量无边的众生带来巨大利益。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只要受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多住世一天也有无穷利益。原来法王也讲:我有时候很想离开世间,有时候又舍不得。为什么呢?因为每天跟这么多僧众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而这在其他任何一类众生中都很难得到。《中观四百论》亦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意思是,虽然见到身体就像怨敌一样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应保护它,因为具有清净戒律、行持善法的人长久存活,则能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
作为行持恶趣之因的罪孽深重者,寿命越短越好,哪怕是一刹那留住于世,他也会积累严重的罪业。如寂天菩萨说:“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古人也云:“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古人还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真是这样,宁可不开悟也不要走错路,所以我们宁愿作一个普通的修行人,也不要当凶狠的恶人。古人云:“恶人短命,世人无害。”这一方面是因果报应,另一方面确实能让自他众生减轻痛苦。
第24课
1.一个人拿出一百万元作供养,而另一个人听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后,以信心对阿弥陀佛合掌。你认为哪一个人功德大?为什么?
后者功德大。
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七宝,以此上供三宝、下施众生,这样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但如果有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后,内心产生诚信心,外表仅以单手作礼,由此产生的善根福德胜过前者百千万倍。如佛经云:“极微尘数刹,何者粉为尘,多于此刹中,满宝作布施,此福亦不及,闻阿弥陀佛,极乐刹胜德,欢喜合掌福,故闻当遣疑。”《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个人在一个月中以种种美食、妙衣向一切众生作布施,另一个人在短暂的时间中一心念佛,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第25课
1.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早日趋入不退转的境界,怎样才能获得不退转呢?
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后,仅仅生起一次诚挚的信心,此人就获得了证悟菩提的种子,并将逐渐趋入不退转大菩提的圣道。乔美仁波切讲了一个殊胜的窍决,就是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产生信心。
2.如何理解“仅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便趋入不退转菩提道”?
有两种解释方法:
一、对即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入道菩萨来说,这一说法可直接理解。所谓的入道菩萨,狭义来讲是见道以上者,广义来讲是资粮道以上者,发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后就进入了资粮道,按传承上师的讲法,有无伪菩提心的人绝不会堕入恶趣,所以资粮道行人可以说是入道的菩萨。有些道友的相续中已经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可以算是资粮道者,因此,这些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应该不会再退转了。
二、对可往生极乐世界的未入道者来讲,这一说法不能直接理解。对这些人来说,所谓“不退转”是指获得了将来趋入不退转菩提的种子。不信佛的世间人、外道以及旁生等都是未入道者。如果在一头牦牛耳边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所谓“不退转”,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堕入恶趣、即生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其密意是牦牛的相续中有了不退转菩提的种子。
在许多经论中,都有听闻佛号不退转的讲法。其实这些说法都有直接的意义(对已入道者)和间接的意义(对未入道者),这才能正确理解佛陀的密意,
3.请分析女身的过失,怎样才能转为男身?
从世俗缘起的角度来讲,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过失,因此女人理应厌恶女身。许多经论中都讲了女身的诸多过失,《法华经》和《大智度论》中都说,女身有五种障碍:一不得作梵天王;二不得作帝释;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转轮圣王;五不得作佛。《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中记载:有一位阿罗汉用天眼观察,见到女人死后堕入地狱的非常多,他向佛陀询问原因,世尊说这有四种因缘:一是女人对钱财的贪心重,二是嫉妒心强,三是喜欢说是非,四是身体的姿态不如法。此外,《正法念处经》中说,女人死后堕入饿鬼的也非常多。一般来说,女人贪嗔嫉妒等烦恼粗重。在世间,女人的地位卑下,虽然现在世间都提倡男女平等,但实际上是没办法平等的,有的女人虽然想当总统、主席,但始终无法登上权力的顶峰。从出世间来讲,很多地方有歧视女人的传统,因此女人没有出家修法的自由。而且女人如果出家,对佛陀的教法有一定的危害,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中记载,由于阿难尊者的再三请求,佛陀开许女人出家,以此因缘使如来的正法住世的时间缩短了。此外,女众利益众生的能力也比较弱。
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如果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并能受持,乃至未得佛果之间,永远不会再转为低劣的女身。了知女身的过失后,女众要厌恶自己的身体,发愿生生世世成为大丈夫身,以内在的意乐配合外在阿弥陀佛的加持,将来一定能如愿转为男身。
4.既然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失,那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不好?为什么?
不是。虽然以罪恶引业感召而投为女身,可是由善心满业而感召,有些信心十足、知惭有愧、明晓善恶的女子可谓“身体低劣境界高”,一百个坏男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佛经中记载了许多获得成就的女人:《宝积经》中有妙慧童女和胜鬘夫人获得成就的公案;《老女人经》中有一位老妇人获得成就的公案。从历史上看,藏地和汉地有许多获得成就的女性。
女众虽然你的身体确实有一些过失,但也不要过于自卑,只要精进修行,将来也一定会获得成就。
第26课
1.如何才能转生为尊贵的种姓?
在佛教里,世间的种姓、门第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修持正法。佛经中说:“种姓门第不重要,三学(戒、定、慧)之宝极重要。”在佛教中,种姓、相貌出众者不一定会受到尊敬,只有受持清净戒律、具有佛法智慧的人才会受到尊敬。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在一切种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的三宝种姓。与世俗的种姓、门第相比,修持佛法更为重要,而在修行所依的身份中,最好的是出家身份,这是一切身份之王。如果想获得出家身份,并且出家后能守持清净的戒律,就应当经常祈祷阿弥陀佛,这样生生世世都会拥有不染任何细微过患、犹如莲花般清净的出家具戒之身。
阿弥陀佛名号的巨大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转为女身和低劣种姓者,并且生生世世成为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
2.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出家的违缘?为什么?应当如何遣除这两种违缘?
要想出家,还必须遣除过于富贵和过于贫穷这两种违缘,有些人就是因为过于富贵或者过于贫穷而不能出家的。
“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为了避免过富与过穷这两种违缘,我们要经常祈祷阿弥陀佛,这样来世既不会生于难以抛下财富的过于富贵之家,也不会转生到无有资具顺缘的过于贫穷之家,而是出生在容易出家的中等之家。
第27课
1.居士可分几种?请具体说明。
居士首先要皈依三宝,在此基础上,根据受持戒律的多少,可分为四种居士:一是受持一条戒的一分居士,二是受持二条戒的少分居士,三是受持三条戒或者四条戒的多分居士,四是受持五条戒的满分居士。此外,还有八戒居士(又称梵行居士),即终生守持八关斋戒者。
2. 为什么说: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相当重要?
只要能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按照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也就是说,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所以大家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3. 同样行持善法,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差别?
由于所依的身份不同,即使是做同样的善法,在家人的功德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根据这个教证,一个清贫的出家人花五毛钱供一盏灯,一个富裕的在家人花五万块钱供成千上万盏灯,前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后者。
在家人虽然能作广大的财施,但这远远比不上出家人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意思是,假使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出家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大。尤其末法时代出家持戒的功德更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说得也很清楚,于无量漫长的时间中,以种种上妙资具供养无量如来,这个功德远远不如末法时代一天出家受持一分戒律的功德。
4.解释颂词:“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就像孔雀虽有美丽的羽毛来庄严身体,却比不上能自在高飞的鸿雁;同样,在家白衣虽然拥有富贵权势,却不如出家人的功德超胜。
第28课
1.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过:“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和禳解术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请谈谈你对这个教言的认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使正法久住?
本来,灵器、禳解术非常灵验,对病人、着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在还,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些隐没了,佛教就隐没了。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出家、剃头是佛教,有人认为念经、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认为唱歌、跳舞是佛教……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如果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就说明那里存在佛教;否则,即使天天敲锣打鼓,形象上搞得轰轰烈烈,这也不能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2.请略述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想要求。
顶礼时,应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安住着本体为根本上师的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等皈依处围绕。再观想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现世的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是六道众生,这些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在一处,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顶礼,发出嗡嗡的声音来祈祷。此处观想有两个要点。1)要将阿弥陀佛的本体观为自己的根本上师。2)要将自己经常制造违缘的人和非人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前方。接着观想自己的手掌中有一个如意宝,当合掌头顶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身,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身障,究竟获得佛的无见顶相;合掌于喉间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语,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语障,最终获得佛的法语螺音(即佛的金刚语);合掌于胸前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意,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意障,最终获得佛的智慧吉祥结(即佛的无二智慧);五体投地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功德、事业,愿同时净除三门的障碍,究竟获得五身五智。
最好能按这种方式严格地观想,如果不能这样观想,也可以简略地想:顶礼怙主阿弥陀佛,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罪障、习气而往生极乐。在顶礼时不能慌慌张张,也不能散漫放逸,应寂静调柔,具有正知正念。在顶礼的同时要念佛号或者祈祷文,并且要念出声音带动内心的信心。
3.以教证宣说顶礼的功德。
《佛为道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礼佛有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好声。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三者处众无畏。四者是天人爱护。五者具足威势。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增壹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饶财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胜出天神赞》云:“谁以诚信或欢喜,及与散乱或疑心,顶礼如月之能王,将获天人圆满乐。”
第29课
1.请解释“以净饮食作供养,以善意乐而印持”。
在供养三宝时,必须具足两种清净:意乐清净和供物清净。意乐要清净即应远离这样的不善发心,乃至供养一元钱、一盏灯、一支香以上,都要以善良的发心印持。供物要清净即供养以往昔福德所感而无勤现前,以及通过辛勤劳作获得的清净财物。不能供养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也不能供养通过盗窃、掠夺或者以谄诳手段得来的邪物。
2.请比较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的优劣。
一定要选择好的供养对境。一般来说,供养僧众是比较保险的,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僧众里肯定有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者,所以对僧宝福田作供养是非常保险的,施主的钱财肯定不会空耗。而对个人作供养,尤其是作大量的供养,则一定要慎重。现在有许多“成就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不好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也很难分辨得清楚。如果真是一位圣者,那供养他再多的钱财也值得;但万一是一个既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真修实证的骗子,对这样的人作供养就没什么意义了,也许刚供养时,施主会觉得他跟佛陀无二无别,但以后可能会后悔。作为供养者,事先一定要考虑好这些问题。
3.对于“能否吃供过佛的供品?”有几种观点,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乔美仁波切说:“供养佛菩萨的食品,供者不能自己取食,也不能布施给狗等旁生,而应倒在洁净的高处。如果有鸟类啄食,那是可以的,因为鸟类属空行种性。”
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供品在供养三宝之后,只要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自己也可以享用供品。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说:我们准备穿一件新衣服时,在自己还没有穿之前,先把衣服在空中甩动一下,观想供养三宝,然后再观想三宝将其赐给自己,这样就可以穿了。
4.我执的三种事物是什么?为什么要供养我执的三种事物?
我执的三种事物即自己所珍爱的身体,饮食、牲畜、住宅等一切受用,以及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
因为人们很执著这三种事物,没有入佛门的人很执著自己的身体和受用,入了佛门后,由于积累善根很不容易,在没有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前,人们对自己的善根也很执著。如果能将这三种事物供养诸佛菩萨,可以积累许多资粮、打破我执。”寂天菩萨也曾说:“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所以今后大家要将这三种事物供养诸佛菩萨,这既是积累资粮,也是一种修心的方便。
5.我们应如何供养身体?
作为凡夫,我们现在还不能像他们那样真实布施身体,但也要观想以承事阿弥陀佛的方式供养身体,之后精勤行持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事业,从而断除所谓“我的身体”的执著。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令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对阿弥陀佛供养身体,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向阿弥陀佛供养身体的方式了,阿弥陀佛也不需要我们的鼻子、耳朵、大腿、小腿。所谓把身、口、意供养上师,就是为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做事情,为上师三宝做事情。
6.我们应如何供养受用?
尽管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真实供养一切受用,但为了在临终时不贪执受用,现在就应逐步供养自己的财物。如果临终时执著财物,这是往生净土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生前身心自在时就要学会逐步放下,即使在行为上一时还不能全部放下,也要观想:我把一切财物都供养阿弥陀佛您。如果能这样观想,即使并没有把财物拿出去,但内心已经把它们舍弃了,临终时不会再牵挂这些财物。
7.我们应如何供养善根?
应将一切善根观为普贤供云而作供养。也就是说,乃至念一句观音心咒以上的善根都供养阿弥陀佛,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第30课
1.什么是意幻供养?
所谓意幻供养,是将非真实拥有而是意识幻化的供品供养三宝。这些供品包括八瑞物、八瑞相、轮王七宝等有寂所摄的一切圆满。
2.请列举八种瑞物、八种瑞相。
八种瑞物:1、明镜;2、奶酪;3、牛黄;4、吉祥茅草;5、木瓜;6、右旋海螺;7、黄丹;8、白芥子。
八种瑞相:1、伞;2、金鱼;3、莲花;4、右旋海螺;5、宝瓶;6、吉祥结;7、胜幢;8、法轮。
3.吉祥茅草对释迦牟尼佛成道有何缘起?
当年,佛陀在前往金刚座的路上,卖草童子(也叫草商吉祥)供养世尊吉祥茅草,佛陀将吉祥茅草铺在菩提树下,立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修行,在十二月初八凌晨终于大彻大悟。从前佛陀在吉祥草垫上精进修持后,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果位,以此缘起,我们也应供养诸佛菩萨吉祥茅草,并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无有生死衰老的金刚身。
因为吉祥茅草与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关系,作为世尊的随学者,我们也应当重视这种圣物。
祈祷如来无量光
我发无上菩提心
一切善根皆回向
成就往生祈加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