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节课(下)
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刚才对方说:“世间人之所以不见因中有果,是因为他们被无明烦恼缠缚着,所见所闻不是正量。”对此,我们继续驳斥道:如果说世间人能见的智慧是假的,那么所见的对境也应该是假的,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而安立。比如用望远镜看东西,望远镜是假的话,它所见到的对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见之果虚妄不真,那么你们说因中有果、后渐明显有何意义?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对外道的观点了解之后,将其前前后后与佛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的说法并不究竟,只算面积、不算体积的话,事物的正确性没办法判断出来。佛教无论从空性、显现,还是绝对、相对,哪个方面进行观察,其合理性都无与伦比、至高无上,我们的智慧只要跟得上佛教,不用担心自己会输给外道和世间学问。
当然,有些人的智慧有限,不要说是高深的理论,仅仅讲一个皈依戒,在别人面前也表达不清楚。但这是人的过失,不是佛法的过失,不要认为佛教有过错,其他宗教能推翻佛教。这一点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说大话,原来写《智海浪花》的时候,就有一百二十多位知识分子,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名声,在他们面前,我也不是为了完成一本书,而是为了和他们探讨佛教,看自己的见解会不会失败。但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觉得,世间任何一个学问在佛教面前,都显得特别软弱无力。后来,我准备接触一百多个博士,但因为时间和身体种种原因,《博士访谈录》中只提到了十多位。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又觉得,现在的“博士帽”并不权威,他们的理论在佛教面前也不太管用。再后来,又遇到一些身份不便透露的科学家、文学家,与他们探讨佛教与世间问题时,也始终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所以,希望各位道友通过各种方式把佛教的甚深道理融入自心,到了最后,哪怕成千上万个人摧毁你的信仰,你也根本不会动摇。
有关经典中说,修行人不应以信仰为重,而应以智慧为重。若以信仰为重,很可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在外道的神像前祈祷也能流出眼泪、生起信心,但若将智慧与佛法融为一体,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见解都不会改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为主的论典中也讲了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随时磨砺自己的智慧宝剑,不然,遇到邪知邪见的敌人时,智慧宝剑生锈了,出家二十年也会缴械投降,最后站在外道的立场上反驳佛教,显露自己的愚昧无知。因此,以智慧破斥外道是很有必要的。
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对于中观宗的妨难,对方辩驳道:“按你们的承许,假如能衡量对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来的果——万法无常、轮回痛苦、众生皆有如来藏等结论,也应该是假的。因为有境有错误,对境也会错误,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心识是迷乱的,此心识的所见所闻也不会真实。这样一来,你们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空性法门,不就成了虚妄的吗?既然空性成了虚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
有些道友可能也这样认为:一切法在胜义中都是空性,名言中如幻如梦、现而不实,既然心识如幻不实,(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错误意识,)那它所抉择的果——诸法空性也是假的了。如果能见、所见都是假的,我们祈祷佛陀、修空性、放生等行持善法,是不是全部没有意义了?
这种疑惑是很正常的,你们若也有类似的邪见,认为佛教的道理不正确,应该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憋在心里。否则,憋的时间太长了,病入膏肓时要开刀也很困难。因此,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病了,就应该想办法找一个有智慧的医生。
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对方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心识是假的话,所得的结论也是假的,这样修空性没有意义了。中观宗回答说: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我们在修行的最初,必须要依赖心所假立的法,而不能以无实法作为对境,直接缘取它来修持。观察一个法时,首先要确定它的存在,将其析为无生空性后,无生空性的本体亦非实有,就像燧木和燧垫摩擦生火,最终这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所破是假的,能破也是假的,所破的万法不存在,能破的空性也是假立。瓶子没有的话,无瓶也不存在,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宣讲《般若经》、《心经》、《楞严经》时,只是将不存在抉择为空性,这种见解很多法师都会讲,却不知道不存在属于无边,并非究竟离戏的大空性。《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抉择空性时,不住于有边、无边,也不住于清净边、不净边,真正的智者远离四边八戏,任何一边也不会住。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讲,真的很重要,否则,一直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将这种不存在执为实有,只是滞留在单空的层面上,这种执著很难破除。龙猛菩萨云:“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执著空性实有存在,诸佛也没有办法调化。佛经中说:“宁可我执如山王,不可有空执如芥子许。”单空能摧毁无始以来的实有执著,但进一步抉择时,毕竟单空是一种实执,也是解脱的障碍,最终也要灭尽的。所以,《四百论》中说:“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对愚者宁可让他起我执,也不可以说空性无我之理,为什么呢?原因是“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听闻无我空性之后,愚者会因不信诽谤而趣向恶趣,利根者则可依此迅速趋入解脱。
耽著单空的现象,藏地发生也得比较多,麦彭仁波切在中观论典中曾严厉批评过。汉地也有些大德以前执持这种观点,但这绝对不合理。此处讲得非常清楚,所破的有实法既是假立的,能破的无实法怎么会存在呢?因为有实与无实互相观待的缘故。现在也有很多人,知道贪心是空性的、不要去执著,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空性存在,其实这也是一个边,应该要破斥。
下面寂天论师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对有和无的执著都不合理。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口口声声自称为中观证悟者、开悟者的人,不妨好好对照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将万法不存在当作实有,以这样的境界认为已经开悟了。
那么开始讲比喻: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此颂的比喻,要跟前颂的意义结合理解: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是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的,不要认为执著有相不对、执著无相正确,其实一切相统统是假的,若能证悟这种境界,则可现见不是有面有臂的真实如来。
类似的比喻,其实在其他佛经中也有。《楞伽经》云:“犹如石女,梦见抱儿。”《三摩地王经》亦云:“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未婚少女梦见自己生孩子,生时非常欢喜,孩子死了极其痛苦,其实欢喜和痛苦这两种心态都是假的,同样,我们对一切万法存在的执著、不存在的执著,抉择究竟见解时也是虚妄的。
这样一来,中观的究竟见解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一点凡夫人暂时无法接受,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只能接受有或是没有,而远离有无是非一切边的境界,除了缘取总相以外,不可能有真实的体悟。但不管怎么样,大家一定要明白,对有和无的执著都属于边执。《中观庄严论》中讲了几种常边和断边,凡是有的执著属于常边,无的执著属于断边,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凡是有的东西就是常边,无的东西就是断边,因此了解中观的修行人,对有无的执著要全部抛开,安住于入定时无有任何戏论、出定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教义。
这些比喻和教证,希望大家要融入于心,对其含义有一种感触,没有感触的话,我讲得再起劲也是浪费口水。你们听受大乘佛法,确实有功德,但若从来没有串习,这不是很好的现象。大家以后听法时,不管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时间都要用在佛法上,传法者应该不会讲与佛法无关的内容,所以你们听到佛法以后,应该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定要将佛教的智慧与自己的思维交融起来,这样的话,见解才会逐渐改变。最后你会发现,堕入常见或断见的人非常可怜,自然而然生起无法抑制的强烈悲心,想伸出慈悲的手去救护他们。但如果对佛法没什么感觉,即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可能也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见解,从其行为中也看得出来,如果见解非常正确,真正体会到了佛法妙味,一定会想分享给周围的人。
总之,大家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遇到般若空性的甚深见解,这是相当难得的缘分,欢喜心、恭敬心、精进心在求学过程中不可缺少,在这样的心态下,理当将自己求得的智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给世人。如果实在找不到人,遇到旁生时也可以转法轮——那天我就看见有个人,拿着转经轮在追一头牦牛……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