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第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是一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最殊胜的大圆满境界,因为是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是法界实相、是如来藏,也是般若波罗蜜多。要趋入大圆满的话,必须要通过很多修行,把我们从凡夫人心的状态改造或是回归到大圆满的状态。若没有前期的准备,通过现在轮回的心识状态无法相应、无法安住。所以必须要通过很多的观修、积资净障的修法才可以真实地趋入。
大圆满前行是为了让我们证悟大圆满的前行,前面的出离心和后面的五加行中提到的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的忏罪、积累资粮的供曼扎、上师瑜伽等,都是和证悟心性有关的。它是一个实修的引导,一个真正让心从凡夫的状态安住在究竟佛状态的修行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在继续来学习第二个科判:应取之行为,前面应舍之行为已学习完。
应取的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它威仪。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在《华严经》当中佛陀就已经讲到了如果要修行的话,必须要具足这四种想。第一种是“于自己作病人想”,首先把自己当作很严重的病人。第二是“于法作妙药想”,我们现在所求的、听闻、思维、观修的所有这些法都当成妙药观想。第三个是“于善知识作明医想”,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是个非常高明的医生。第四个是“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医生开完药之后要服药,实际开始治病了;所以依止上师、求到法之后要精进修持,精进修持本身就是开始治疗内心当中的疾病。这四种想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开始分析。
首先是“自己作病人想”,为什么要把自己作病人想呢?只有认识到自己是病人,才愿意寻找医生、听医生的话去治疗病。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有病不愿意去寻找医生,那么不可能发生后面的修法或者一定要医治疾病的一系列行为,首先要把自己是病人这一点认识清楚。
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
此处的病人是广义上来讲。有些人说我不是病人,身体很健康不需要医病;有些人说自己身心都很健康,不需要依止善知识。此处所谓的病人,是要从因三毒、果三苦六个方面,或因果三方面做深广的考虑。
我们沉沦在轮回苦海当中已经无法计算时间,并不是流转了二、三世,也不是流转了二、三百世,而是已经无法计算所以叫无始以来。“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在无始以来这么漫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每一世都在不断地累积很多病痛的因,并且在成熟它的果。这些让我们成为病人的就是因和果,这个因主要是三毒,每一世只要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断除烦恼,成为圣者之前,都在不断地引发三毒。三毒即是贪欲、嗔恚和无明愚痴,每一世都是相应于三毒。只不过有时可能是非常明显,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是比较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我们发现,有时没发现而已。
比如转生到天界,即便在色界、无色界相对比较清净、不容易引发强烈贪嗔的地方,还会有种子在不断地蔓延,愚痴无明还是存在的。何况在欲界的人道、旁生、饿鬼、地狱当中,贪嗔痴也是不断地滋长、不断地现形的。只要我们每一世都存在三毒,贪嗔痴没有被彻底灭除之前,作为因的三毒是不断地存在,不断地滋长的。因如果在每个有情当中都是完整无缺存在的话,通过这个因一定会成熟果,只是果的成熟观待因缘,若因缘汇聚果一定会成熟。
我们内心当中如果有了贪嗔痴的烦恼,通过烦恼一定会引发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业。通过烦恼就会引发业,这个是一定的。有贪欲而却不引发业,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对物体有贪欲,为了得到这些自己所贪的东西,一定会付出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业。如果我们嗔恚某个有情或某些事物,也会付出身语的行为,这个行为就叫做业。所以一定会通过贪嗔痴来引发业,有时可能是引发善业,有时可能引发恶业。有三毒烦恼一定会引发业,业一旦具足、业的势力一旦成熟就会生果。
就像果树一样,如果具备所有的因缘,种子、阳光、水土、时间等,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一定时间就会开花,之后没有遇到违缘就会结果。所以我们通过烦恼引发业,业如果不断地酝酿,到一定的时间成熟了,已经势无可挡,这时业就会成熟果报,就会在世间当中呈现果三苦,三苦是谁的果呢?是因三毒的果,是通过烦恼引发业,业引发了果的成熟。
如果造了业之后把烦恼寂灭了,这个业也不一定成熟,这在《俱舍论》当中已经讲过。阿罗汉内心当中可能还有一些不是决定的业,如果还继续流转这个业就会慢慢变成决定的,但是因为在修道过程中已经把烦恼寂灭了,虽然还有一些业没有成熟,但因为烦恼寂灭的缘故,这些业也无法再生根发芽。就像种子虽然存在,但是不用水去浇灌,种子已经失去了力量,不会再生根发芽。
我们的业就像种子,烦恼就像水,有些业虽然有,但不一定成熟。每一世当中,业都会受到烦恼水的滋润。只要在轮回中就不可能没有烦恼水的滋润,只有阿罗汉、圣者会断尽烦恼。如果不是圣者,我们相续当中的业都会不间断受到贪嗔痴烦恼水的滋润,如果受到烦恼水的滋润,它为什么不发芽呢?它为什么不成熟呢?它一定会成熟。每一世我们都在累积烦恼,维护自己的贪嗔痴。虽然每个众生都不愿受苦,但是并不懂得真正断苦之道,我们在不断造产生痛苦的烦恼和业,对于能够成熟果报的业,不断用贪嗔痴的水在维护、滋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不产生果三苦呢?一定会产生果三苦。这个叫众生的轮回模式,一般的众生如果不修行圣道是无法超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众生流转轮回基本上是无自在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势力、一种模式。没有人教众生造业,但是看到好东西就生贪心,看到不好的东西就产生嗔心,然后自动付诸行为开始造业,通过业不断地累积就会成熟果报。这种操作模式无始以来已经非常纯熟了,如果要让众生以自己的力量主动去断除是不可能的。
我们因为有了因三毒,就会成熟果三苦。这个果三苦后面会讲,以前我们也再再地讲过。三苦是苦苦、变苦或坏苦、行苦这三种。以苦为形象的一种苦,叫做苦苦。什么叫以苦为形象呢?我们不愿意感受的很明显的一些痛苦或是心里面的忧愁,这方面都叫苦苦,以痛苦为形象例如头疼、肚子疼、受到殴打或者在轮回中受到很多不悦意的,这些都叫苦苦。后面《前行》中讲的苦上加苦也叫做苦苦,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第二种苦的形象不是刚刚所讲的痛苦,变苦的形象是以乐为苦、以变化为苦,这种苦的方式是变化。不能再用苦苦来解释变苦,苦苦是三苦之一,是以痛苦为形象。在苦苦所有的种类中,要么是身体的苦,要么是心的苦,诸如此类的叫以苦为形象。第二个变苦是以变化为形象,因为有变化的缘故,以变化本身安立为苦。平时我们认为的快乐,身体的乐受、心里面的愉悦,这些是一种苦。但是这种苦不是以痛苦为形象的,它是以变化来安立苦。因为快乐没办法保持,是会变化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所以这个叫做变苦。佛法中讲的苦并不是纯粹、狭隘的痛苦的苦,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这个叫变苦。或者安乐会坏掉,叫坏苦,所以快乐也是一种苦。所谓变苦的苦,不是痛苦的苦,它就是以变化为苦,无法让快乐永恒,它会变化、会变坏,从这个程度安立为坏苦或者变苦。
第三种苦叫做行苦,既不是以苦苦为性,也不是以变苦为性,它以行为性,行苦是以行为苦。这个行就是痛苦的因,即苦因。行苦是一个无记的状态,不苦不乐。只要行苦存在,就会从行苦变化成快乐,或者变化成痛苦。因为我们的受比较明显的,就是苦受和乐受,第三种舍受不明显,不苦不乐叫舍受。第一种苦苦是以痛苦为性;第二个变苦是以安乐为性;第三种行苦则是以舍受为性,这种不苦不乐本身可以作为痛苦和快乐的因,所以它是一种苦因。以舍受为基础,若变成痛苦,就是苦苦;若变成快乐,就是变苦。
只要行苦存在,苦因就存在,这个行苦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地方讲五蕴本身就是行苦。只要五蕴存在,那么在五蕴上面一定会显现痛苦和快乐。不管显现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不离苦的自性。在很多大德注释当中讲,就像我们的手上长了一个疮,这个疮本身就是苦因,遇到了热水会非常疼痛,这个叫苦苦。苦苦是以疮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疮就不会有苦苦,不是吗?如果遇到凉水,或者抹点药很清凉,这种舒适叫做变苦。变苦的安乐和痛苦都是以疮本身为因的,所以这个疮就叫做行苦。行苦本身是不苦不乐的,不用热水或者凉水的时候,是一种舍受。但是遇到了热水就会疼,遇到了凉水就快乐,它本身不是苦也不是乐,但却是苦和乐的因,这个叫做果三苦。
只要众生在轮回中,离不开三苦的,比如无色界的众生行苦很明显,既没有苦苦,也没有变苦,主要以舍受为主。四禅和四禅以上的全都是舍受,都是以行苦为主。三禅、二禅的喜和乐非常强烈,主要是以变苦为主的,没有身心的痛苦。欲界天像夜摩天,主要也是行苦,但是苦苦也会有一点,比如在临终死堕时的天人五衰。再往下就比较明显,比如人道中三苦很明显,舍受、乐受、苦受都有。地狱中基本是苦苦,没有变苦可言。
虽然轮回中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被三苦所折磨,佛陀说有漏皆苦,或者三界皆苦。有些人不通达佛法,认为三界皆苦不周遍,现在还是很快乐的。这是他没有理解佛陀所讲“三界皆苦”的意义是指三苦,而不单指苦苦。如果只是讲苦苦,当然佛陀所讲就不周遍,因为漏掉了很多快乐。但是佛陀所讲的苦是是苦苦、变苦、行苦。那谁没有离开苦因?谁没有离开变苦?谁没有离开苦苦呢?都没离开,要么今生正在遇到,要么下一世遇到。
我们在轮回中因为受到因三毒和果三苦的折磨,所以我们都是病人。我们现在内心还安住在苦因当中,就像一个病人的病症如心脏病、肺病等已经显现出来了,并且病因还没有断掉,通过病因不断地引发疼痛、引发很多明显的病症,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病人。如此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不断在造业,感受苦苦、行苦或者变苦,那我们不是病人谁是病人呢?我们一定是病人,而且是很严重的病人。为什么很严重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已经形成了这种病人的模式,从来没有真实远离过病痛。
如果平时生病了,通过医生的诊断治疗,自己积极配合之后病就好了。但是这只是很多大病中某种很小的病,暂时让它隐没而已。我们是一个很重的病人的实际状态没有改变过,现在仍然安住在非常严重的疾病当中。我们的身体和心都有病,尤其是无始以来每一世都在串习、都在增加,现在是安住在重病的状态。尤其是三毒的烦恼特别炽盛,现在转生为人,不会感受像旁生、地狱众生严重的苦苦,但这个因已经在心里酝酿了。每天我们生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等恶业,这其实是正在准备后世堕地狱的前加行,只要一断气后世就到地狱中了,并且没有侥幸的。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个严重的病人,千万不要认为我不是病人,我很健康,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若没认识到自己病了,那就不愿意去求解脱,为什么要求法?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就没这个想法。只有先认识到自己是个很严重的病人,才愿意去真实地依止上师。
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
现在知道自己是病人,并且疾病已经发作,那怎么办呢?大家很清楚,生病了就找医生看病。这么多医生,有些是庸医,有些是真正的良医,那就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良医。尤其是某某老中医、某某专家,一定要挂他的号,让他给把脉、看病。我们要寻找一位名医,而且要打听哪个医生的医术好、口碑好,哪个医生对病人是非常关心的。打听到的医生或许就在这个城市中,即便是在另外一个城市也要去看。因为相信这位良医,自己也想要治病,把病症如理如实告诉医生,医生把脉、拍片,检查出你的病症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病变?而且自己也愿意把病治好,之后医生为你开药。
同样,我们知道自己是个病人,想从轮回这个大痛苦中解脱就要依止上师。于是就去打听哪个上师有功德?哪个上师对弟子很慈悲,掌握解脱之道?大恩上师老人家很慈悲、也通达解脱,我们就依止他学习,此时就找到了医生一样的上师。接着上师为我们开“药方”—讲法。医生把脉后知道你的病状会开药方,先吃这个药、再吃那个药,慢慢开始服药。依止上师之后,上师也会说你先要闻法,闻法之前要先学闻法方式,之后要修共同前行,通过共同前行生起出离心之后,要修五加行,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修上师瑜伽,把修行的方法给我们讲了,等于把药方开出来了。
我们现在依止上师听法其实就是在听上师怎样开药方,医生说一定要服药,怎么熬药、药熬多久;熬好之后要服药、一天吃三次或者一天吃四次;按时服药,在服药过程中不能吃东西。有的医生开药要求不一样,不能吃腥辣的,不能抽烟喝酒,会有些忌口。会让你这样慢慢去服药,这就是开始治病了,此时必须要遵医嘱而行。
上师为我们开完药后,让我们知道法是这样的,如同按时服药一样要按时修行,早上要打坐半个小时,或者必须要一天修三座,有时必须要一天修四座。就如同每天要吃三次药或每天至少吃一次药。打坐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造杀生、偷盗、邪淫这方面的罪业,这就相当于医生开完药之后,嘱咐你不能沾烟酒,不要做其它的事情等等。所以上师告诉你杀生、偷盗、邪淫这些事情不要做,必须要守戒律。
然后医生会告诉一些辅助治疗,比如说按摩、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等等。上师说要积资净障、放生或者做慈善事业。如果没有遵医嘱,医生不让吃的偏要吃,医生很有经验,若吃了对药性有影响的。你一边在吃药一边却在违反禁忌,这样的话病不会很快就好。如果完完全遵医嘱,配合医生去治疗,你的病医生有把握的,慢慢就会有所好转。其实我们依止上师修法,也是这个原理。有时上师让我们修几座,就是每天定量定期服药,在服药期间为了疗效效果好的缘故,还需要禁止恶行不能杀生、偷盗等等,这些都是和治病有很好的联系,所以遵医嘱是很重要的。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名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后面还会讲上师有很多法相,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具有菩提心。如果上师具有菩提心就一定会爱护弟子,不会让弟子走上歧途,他所作所为一定是为了弟子好。其它条件有些能观察得到,有些观察不到,但是具有善心、菩提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当然具有证悟、通达经论这些法相具足是非常好的。现在具有法相的上师是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的大恩上师一定具有一切法相,无论戒律、菩提心、证悟等方方面面的法相都是具足的。并不是说只有大恩上师才具足法相,其他上师都不具足,不是这个意思。以我们现在在学会当中主要的上师而言,大恩上师老人家就具足所有的法相。
并不是说依止上师,碰到医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谁敢这样保证?有些道友认为上师是见解脱,见到就解脱了,没有这样的事情,遇到上师只不过是治病的第一步。有些道友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只是满足于遇到了上师、有个皈依证,在名义上承许我是弟子、他是上师,并没有考虑进一步去做些什么。依止上师只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听法,要让上师讲解脱、取舍的道理。所以,我们碰到上师之后更重要一步就是要求法,他会给你讲道理怎么抉择,修行的方式怎么样,开始给你开很多药方。大恩上师现在就不间断给我们讲了很多法,让我们从方方面面了解,这就是依止上师的一种殊胜功能。
相反的情况大恩上师讲了,有道友认为,我依止这个上师,跟上师讲几句话,或者与上师通个电话,和上师朝个圣,这就是依止了很好的上师!其实这些都不是依止上师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从上师那里得到教言,要知道取舍之道。所以我们依止了上师要听教言,要百分之百依师言教奉行,上师怎么观察的,我们就怎么去实行。上师让我们闻思的内容要去闻思,百分之百地依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然后不断实践。
有的认为听到法就可以了,其实听到法还不够,这只是拿到了药方,拿到药方有什么用呢?听了法之后还要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上师让我们好好思维,其实思维本身也是法,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让我们去思维、修五加行、打坐这些都在实修,以及日常生活中调伏嗔心、烦恼、守持戒律都是修行的方式。所以,我们真要去服用,这些步骤要想一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病人,这种情况也有;有些认识到自己是病人之后,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不依止上师,自己想个方法修,发明一种苦行去修持。通过自己的能力是没办法的,必须要依止上师。
认识自己是病人这一点达到了,但是没有想到去依止名师。有些人的确遇到名师了,但只是满足于依止名师而已。他是不是想要从名医那得到建议呢?没有想。有些人遇到了上师不求法,不求解脱道,不懂取舍之道,这也是福报欠缺。也许种姓还没有完全苏醒,此时如果有具相的上师慢慢去引导他,诱发他内心当中想要求法修法的心。有些上师也是慢慢来,因为有些弟子根基还没有完全成熟,一上来就讲法,也许他接受不了。但慢慢的先通过其它的手段,让弟子产生欢喜心、清净心,再给他讲法就会慢慢接受,这种情况也有的。
所以我们依止上师就要求法,但有些人又只满足于这些了,认为我已经学过就可以了,这个不行。这只是拿到药方而已,拿到药方之后怎么办呢?还要去观修,不是按分别念来修。上师已经把这些东西告诉你了。比如医生把药开给你了,你说:“哎,医生这个事情你做完了,就旁边休息了,我自己去把这个药搞定”。自己熬药,每天想喝几次喝几次,有时三天喝一次,有时五天都不喝一次。想自己搞定这个药是搞不定的,因为没有经验。只有医生告诉你怎么服药,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方式服药,这个药怎么熬,传授给你的都是经验之谈。上师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这么多法我们自己无法搞定,还需要上师的窍诀。怎么样去观修、安住,因此还是要长时间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拿到药,得到法就可以远走高飞,从此远离上师,并非如此。
得到法后还需要长期依止,上师告诉我们不同阶段的修行方法,一步步慢慢引导我们这个药怎么熬、怎么服用,或者某段时间应该停下等等全部都会讲。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为什么要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学一点东西是不够的,我们搞不定的。因为病太重、太复杂了,不是以自己的经验,像头疼吃点感冒药就好了,没那么简单。我们的病非常严重,必须要百分之百依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并且千万不要想:只要找到良医,他给出最好的药,吃一两服药就可以了,这是不行的,长期服药很重要。在《广论》和其它噶当派的教言里面讲,我们的病就像麻疯病人的病很严重,手脚都掉下来了,吃一两服药能好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长期服药、慢慢治疗。有些人太心急了,觉得既然已经拿到药了,医生也是好医生,药也是好药,我也愿意吃,吃一两服药应该起效果。有些人认为我也愿意求法,上师也是大成就者,他给传的法也是《前行》、《入行论》、《大圆满》,那我修一两次应该见效!这是不确定的。病很重吃一两服药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有长期服药的信念,只有长期服药才能慢慢地把深重的病完全治好。
既然病到这个状态了,还想一下子真实地治病是不可能的。有些医生经常强调一个口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来的时候如山倒一样,但是病去的时候犹如抽丝一样,一丝一丝地抽走,治疗到痊愈是非常慢的过程。只有坚持去做,病才能逐渐感觉好转,当你真正感觉到比较明显好转的时候,可能已经治疗很长时间了。刚开始服药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好转,好像没啥用一样。依止上师修法也是一模一样,我们千万不要想短暂的时间把修法搞定。如果有这样想法的话,我们就会想:我已经学修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有感觉呢?是不是不对呀?接着就会怀疑上师、怀疑法。(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