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91)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所谓的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认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对境之差别,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顺便生起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顺便可获得发心。
发心之本体分二: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希求获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菩提法,以意乐发愿与真实行持如同想要去与正式去。《入行论》中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应当了解菩提心诸多分类的方式。菩提心也可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涅槃经》中云:“世俗胜义别,分二菩提心。”即是以凡夫与圣者之发心或者以缘外众生与缘内心性而称为世俗与胜义菩提心。
《发大菩提心经》中云:“迦叶菩萨请问世尊:‘世尊,当如何发心?’世尊告言:‘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即称为菩提,生起与彼相应前所未生之心宝即谓发菩提心。’”
观待三戒或者三学而言有三种发心。《中般若经》中云:“防护罪业心,摄集善法心,成熟众生心,当勤三发心。”
发心又可分为四种,即资粮道加行道之信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之增上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经庄严论》中云:“诸地信解行,增上净意乐,异熟利他众,断障四发心。”(唐译:信行及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五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者发心,修炼者发心,见法者发心,解脱者发心,不可思发心,须菩提,未入道者当入道,已入道者当修炼,当具天眼,当修圣道谛,当获得无垢佛眼。”
观待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具六度之心广大无量,与一切声闻、缘觉皆不同。”
观待十度有十种发心。善天尊者说:“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
按照地道分界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依据《慧海请问经》中所说之义于《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此等比喻的意义,按次第而言,
《现观庄严论释》中云:“欲乐、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界:欲乐如地,意乐如金,增上意乐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资粮道之发心;加行如火,此为四种加行道之发心;布施度如藏,持戒度如宝源,安忍度如海,精进度如金刚,静虑度如山,慧度如药,善巧方便如亲友,愿度如摩尼宝,力度如日轮,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发心;神通如王,二资如王库,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胜观二者如妙乘,总持辩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在八地、九地、十地具有;正法喜宴如雅声,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云,此三者为十地之发心,以广大智慧与事业利益有情之故。
《现观庄严论释·明义疏》中云:“初三者为小中大资粮道初业地所摄,下一发心为趋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摄,其下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摄,是见道、修道者之行境。其下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摄,其下三种发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后行所摄。”如是发心之详细分类为初业地到佛地之间所包含。
有些人将这里最后三种发心立为普光地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陀无有后行发心,即佛陀发心不可穷尽或不见边际,因此这里所说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后行三种发心。如《经庄严论》中云:“诸佛子发心,说为犹如云。”所以,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至十地之间包括的。
若问:佛地到底有无发心?
像有学道那样后来想获得之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已经获得了,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时间也无有以仪轨受菩萨戒之发心,但是佛地却有胜义发心,具有以法性获得之发心,因为此发心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向上存在,也就是因为具有无舍空性,并以无缘大悲利益众生。
《中般若经》中云:“吾以佛眼彻见一切有情皆具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赴至地狱、饿鬼、旁生处,为利乐彼等众生而说法。”
对此二十二种发心,阿阇黎智称认为前三种发心为愿菩提心,后十九种为行菩提心,并说:“欲乐等三类,为三种愿心,所谓之行心,许为十九种。”实际上应该承认每一阶段愿行菩提心都有,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的这一分,行菩提心是实际行持差别的这一分,每一阶段二者必须具全。
发心之所依也是同样,依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初获得发心必须具备别解脱戒七种(别解脱戒七种:别解脱戒之依报有七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或男居士、优婆夷或女居士;正学女。)人之一种这一基础。《菩提道灯论》中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凡是有想受发心式意乐的任何众生都可以得受菩萨戒,不必非要是暇满人身才能得到。
如《宝积经》中云:“尔时说此法门,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别解脱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总之,想受戒的众生为彼地所摄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胜心是意乐之所依。
《宝箧经》中云:“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处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在没有出现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萨戒。
发心之因:菩提心由缘佛陀之信心、缘众生之悲心、听闻菩提心之功德而生起。《经庄严论》中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唐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其中所说之义指依靠殊胜道友或者经善知识劝导以及听闻是生起不稳固愿菩提心之初因,自己之善习、觉醒种姓、根本悲心是生起稳固行菩提心之因随后而生。
发心之本体:为他利而不离欲求获得圆满菩提的愿行菩提心所摄六度之本体。《华严经》中云:“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愿行自性之诸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二种菩提心、三律仪及菩萨戒三者的关系只是一本体异反体而已。发心利他并且行持善法即是愿行菩提心。
阿阇黎慧源于《能仁密意庄严论》中说:“二菩提心即不超离为利他而欲求真实圆满菩提。”三律仪:护持自相续为严禁恶行戒,利益他众为饶益有情戒,增上二资粮等叫做摄善法戒。依靠这一切能防护自相续的一切不善业,故称为菩萨戒。譬如,如意宝一本体上也有遣除瘟疫、赐予所欲、驱散黑暗等不同反体。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宣说愿行菩提心之本体: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发愿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实行持即六度。”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由愿行各自利益差别来了知愿菩提心的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大涅槃经·法门品》中云:“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福德无有量。”又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丙四、相应之比喻:
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
匝哦之女商主因为曾经以四个嘎夏巴、八个嘎夏巴、十六个嘎夏巴、三十二个嘎夏巴货币孝敬母亲而在海岛上受到四名、八名、十六名、三十二名天女迎接,善业穷尽后,又因曾用脚踢母亲的头之恶业所感而步入南方铁室中,旋轮转到头上之刹那,他心想:南赡部洲中许多脚踢母亲头的人也必定会来到这里受苦,愿以我所受的痛苦取而代之,使他们不转生于此。瞬间,旋轮腾空,他死后转生到兜率天。
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悲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佛在经中宣说了愿菩提心的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