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有些人今天依止一个上师,明天又依止其他上师,最后一事无成。 Back

【索达吉堪布】有些人今天依止一个上师,明天又依止其他上师,最后一事无成。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11-03


上师可能不会一直在我们身边..... 要牢记上师讲的法,并去行持。


观察上师是否具有慈悲,要看他所讲的法是否与经论吻合,如果不相一致,则可能怀有私人目的,但若依照佛陀的意趣传授佛法,这就是上师的慈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大悲心了。现在很多人认为,上师传授殊胜佛法不算是慈悲,如果经常给自己打打电话,带自己一起朝神山,跟自己吃一顿饭,才是慈悲。这些人对慈悲的定义值得观察。


而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在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上师不可能讲一个法,就像盯小孩子做作业一样,在你身边看你记住了没有,天天督促你、跟着你,这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善知识,在年轻时、中年时,给有缘弟子传授相关的教言之后,也许就会前往其他刹土,或者以不同的缘分去往他方。


在我人生的经历中,很多善知识的确是这样,有些已前往清净刹土,有些虽没有前往清净刹土,但不可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人读书时,小学读完以后,小学老师不会一直跟着你,中学读完了以后,中学老师也不会一直跟着你,除了福报大的个别弟子以外,一般人不可能有机会永远依止上师。因此,现在上师宣讲佛法时,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并且始终行持这些法要。

不要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最后自己一事无成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依止上师时,就像侦探一样,今天到这个道场听听课,明天到那个道场听听课,东一个、西一个,依止的上师太多了,最后自己也找不到方向。我个人而言,多年的修学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先要寻找具有利他大悲心的上师,然后应该长期依止,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今天依止一个上师,上师说《地藏经》非常好,他就念几天《地藏经》;再过一段时间,到东边去找一个上师,上师说《金刚经》很殊胜,他又开始念《金刚经》;没有什么感应后,去依止藏地的一个上师,上师要求修大威德,他又修了两三天。这种人一生中修了很多很多法,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最终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佛经和论典中都强调,依止善知识之前要观察,观察好了以后,依止的时间越长越好。我依止法王如意宝的过程中,这附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识,我对他们没有任何邪见,但觉得自己修的法已经足够了,关键是看能不能修,就没有再去依止其他大德。


若长期遵照上师教言修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别译杂阿含经》云:“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如果我们长期修持善法,堕入三恶趣或感受恶报是绝不可能的。当然,作为凡夫人,做善事的力量比较弱,但只要尽心尽力,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你从早到晚偶尔生起恶念、分别念、烦恼,但大多数时间若用来闻思修,一生是这样度过的,那解脱就会有一定把握。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觉得自己每天产生恶分别念,担心以后会不会堕落?其实你又没有天天杀生、偷东西、做坏事,而是在守居士戒或出家戒,竭尽所能地念咒语,这个果报是无欺的,肯定会获得解脱。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现在拥有修法的机会,应当经常默默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佛法、违背佛法的事。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虽不敢说证得极高的境界,但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心安快乐!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每日箴言


想要登上一座很高的楼房,就不得不借助梯子。同样的道理,要认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也可以暂时依靠“单空”这个梯子——一切法都不存在,最后便可以到达楼顶——究竟的空性。这种对究竟空性的次第安立,是智者的所为。


 --索达吉堪布



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1677855

       布里斯班:

      0420687876

珀斯

       0449813721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