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通达佛陀密意的必经之路
《中观庄严论释》是由麦彭仁波切亲造,是藏传佛教中极其殊胜的一部论典,若能完整地传讲一遍,意义非凡。堪布和堪姆们每年都会在学院的中观班宣讲这部论典。我建议,道友们如果有时间,最好今年学习一下这部论典。
对我来讲,《中观庄严论释》并不陌生。我最早接触《中观庄严论释》,是1985年春天,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闻的此论。这也是自己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完整听闻的第一部论典。
胜义谛和世俗谛非常重要。可能有很多学佛者不知道所谓的二谛到底是指什么,也不清楚二谛涵盖万法的道理。有些人虽然听说过“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相名词,但并不懂其中的含义。如果不懂二谛,那么无论学习显宗还是密宗,都不可能彻底通达。这么关键的法要,如果没有听闻和掌握,确实非常遗憾。所以今天一方面应很多法师的劝请,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想给大家讲一下二谛方面的道理。
所谓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印藏大师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入行论》中云:“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胜义谛并非分别念、心和心所的对境。所谓的胜义谛是什么呢?就是远离一切分别念,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对境,是智慧的对境,所以叫做胜义谛。
当然,胜义谛名言中,所取是法界,能取是智慧,取境时以智慧缘取所谓的法界,但在真实义中,所取和能取都不存在,因为佛陀的境界远离了能取和所取。在入定的过程中,所有的能缘取和所缘取都没有了,这也是所谓的胜义谛,也就是说,无分别智慧的对境叫胜义谛。而世间人或其他众生的分别心所缘取的对境,都叫做世俗谛。所以,胜义谛和世俗谛含摄一切万法。以上是一种安立方法。
还一种安立方法,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当中说:“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由于诸法有真实和虚妄两种,所以我们所取也有两种:真的体系和假的体系。
见到的真谛即是胜义谛,如第一时间看到了白海螺的白色,这叫见到了胜义谛;而要是第一时间看到的是假象,如把白海螺看成了黄色,后来才慢慢见到了它的真相,先前假的、虚妄的这部分就叫世俗谛。
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龙猛菩萨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意思是,三世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的,第一所依的是世俗谛,第二所依的就是“第一义谛”,即胜义谛,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所依用以讲经说法。因此,凡是想通达佛教道理的人,一定要了知二谛的道理,否则很难无碍通达如来的甚深密意。
二转法轮的甚深意义就是空性,即“胜义谛”。我们要如何通达“二谛”呢?在不具备中观基础的情况下,是否能直接学般若实相,或直接看禅宗、密法等空性方面的法本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首先学习“世俗谛”方面的法要,然后再学习“胜义谛”方面的法。次第学修是很好的,若是想一步登天,则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先从中观的名言方面学起,了解一些世俗谛、伦理方面的教义,把世间知识的基础打好,再学习般若空性;先打好显宗的基础,再学习密法的甚深法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按照次第一步步修学,是很难有什么成果的。
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强调说(上师念藏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我们也经常引用此偈颂。我今天给大家引用的,都是藏传佛教中广为流传并很受欢迎的一些教证,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好思维。
有的人对于世俗谛一点都不重视,却想直接获得“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意义,其实这是很难得到空性意义的。若未通达空性的道理,所谓的开悟、涅槃、证果等在显宗当中也是很困难的。
大多数人的习惯可能是,在世间学校毕了业就算学完了,再也不用看书了。但作为长期求学者,这样的态度并不可取。对于大多数人的根机而言,对于“二谛”,必须次第、长期地学习。
摘录自索达吉堪布148次网络开示
《中观二谛》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