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40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40 * 甘露丸


上供下施的关键是心要清净   


作上供下施不一定非要有丰厚的财产。有些人认为:我是穷人,我根本作不了上供下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要有作上供下施的心,无论富贵还是贫穷,甚至“穷得叮当响”的人也能积累福德,不一定要拿出多少万元钱才是作上供下施,即使一毛钱、一分钱都可以作上供下施。

在作上供下施的过程中,关键是心要清净,不能掺杂傲慢、吝啬等烦恼,这才有功德。比如,你遇到一个乞丐,本来想给他五元钱,但如果觉得有点舍不得,为了避免在布施时夹杂吝啬心,布施他一元钱也可以。而且,作上供下施也不要仅限于在特定的日子去作,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作,这样日积月累方能积累大福德。

佛陀的大弟子们往昔以何等因缘,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各自获得了不共的功德(如阿那律的天眼、舍利子的智慧、阿难的不忘陀罗尼)。其实这些圣者最初造的善法很简单,像供养一盏灯、一把剪刀、一根针、一钵斋饭这样的善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如今我们生在南赡部洲,值遇了三宝福田,正是培植福德的大好时机,大家要像这些圣者从前一样,及时在福田中播下善法的种子,以后一定会丰收福德的庄稼。




供养对境的选择   


作供养虽然有功德,但要选择好对境,最好是供养佛陀和僧众,而对个人的供养则要慎重。虽然供养个人完全是可以的,佛经中曾说,凡是穿着红黄色袈裟的人都值得恭敬供养,但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供养佛和僧众(四个以上的比丘),这样不容易产生后悔心。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圣者,供养他当然有很大的功德,但在末法时代,真正的圣者不那么容易遇到,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个持有邪见、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的人,供养他有没有功德也不好说。




供养后需要回向发愿


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

在作完供养后还要回向发愿,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发愿,其实发愿很简单,只要心里想:以此善法的功德,愿我变成如何如何,这就是所谓的发愿。只要在作完供养后,这样想一想就可以了,这最多是几分钟的事情,并没有要求从此以后,内心永远不离这种念头。此外,发愿的内容也要慎重,佛经中说:“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所以,如果作功德后发了善愿,以后会现前善果,如果发了恶愿,也会现前恶果。有些人供上花果、点上香后,一直闭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很难说他们发的是善愿还是恶愿。道友们一定要发善愿,千万不要发恶愿,否则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当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愿,如果能以清净心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非常好的发愿;分别来讲,我们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而然会具足一切福德妙相,并能成办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大家今后作完任何善法,不管是上供下施、闻思修行还是讲经说法、著书造论,都要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前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发愿的。……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我们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间,也可以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这个偈颂来发愿。




精勤上供下施具福德


在佛教的历史上,以上供下施而获大福德的人非常多,如果我们像这些人一样精勤上供下施,也会成为具足福德之人。福力王子的福报非常圆满,当他还在母胎中时,就能加持母亲说出“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的偈颂。

福报确实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和没福报的人差别非常大,有福报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做许多善事,而没有福报的人费尽力气却连一件善事也无法成办。《因缘品》中对此也有比较:“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毗奈耶经》中说:“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总而言之,道友们要想尽办法来积累福德。




供养三宝是积累福德最殊胜的方便法


唐代的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对他说:“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佛经中说:“一切世间诸安乐,皆由供养三宝生,故当恒勤供三宝。”《地藏十轮经》中也说:“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如果能精勤供养三宝,广积福德,不但能获得今生来世的安乐,而且能远离诸魔的境界,很快成就无上菩提,如《华严经》中说:“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所以供养三宝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关键是要长期去行持,即使供一盏灯、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长期坚持,不能今天高兴了就供养,过两天不高兴了就不供养。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只是图新鲜,等新鲜感一过去,就舍弃原来的行为,另换一种新的行为,这种人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起新的丢了旧的。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大家应该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

本来,没有一个众生不希求今生来世的幸福安乐、受用圆满,而幸福安乐、受用圆满必须通过上供下施才能获得。如《入中论》中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可是有的人甚至连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却奢望获得一切所想的东西,这种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结果一无所得。

藏地有一种说法,“未曾击鼓无成就,未经摇头无本尊”,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否则不可能成功,就像没有击鼓就不会发出声音,或者连摇头动身的勤作都没有就不会成就本尊一样。

尤其要以三宝为对境来积累福德。现在我们能够见到供养处的佛像,这说明自己往昔曾经积资净障,如果能把它们观为真佛来作供养,则与供养真正的佛没有任何差别。如《右绕佛塔经》云:“谁以等信心,供养在世佛,与其舍利塔,福德无有别。”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从一方面看,我们无缘见到佛陀的真容,可以说福德浅薄,但从另一方面看,佛法还没有彻底隐没,还能见到三宝所依和佛陀般的传承上师,我们还算是有福报的。

其实,没有生在边地、能见到三宝,这就是巨大的福报。有些人脖子上挂着一大串像章——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这也是有福报的象征,如果没有福报,连这些像章也见不到。所以,现在值遇这些殊胜对境之时,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应该以这些对境来积累资粮,只要自己的心清净,就可以积累巨大的福德。




每天都能积累资粮的窍诀


为了方便积累资粮,今后大家无论到哪里,最好随身携带一尊佛像,每天在佛像前磕头、供水、供灯。这样每天都可以作许多功德,依靠这些功德,暂时自己会获得广大的福禄,死后将转生于善趣或往生清净刹土。这些供养不是凡夫无法企及的玄妙境界,只要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只要自己有供养的心,谁都能做到这些事。




诚信因果不虚


如今有些人虽然很富裕,但是相貌不好,有些人虽然相貌好,却很贫穷,这也是由于往昔的杂业所致。当然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白业,所以今生既富裕又相貌好;而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黑业,今生既贫穷又相貌丑陋。所以善恶果报是毫厘不爽的。有些人觉得:既然无法做到彻底断恶行善,那索性一点善事都不做了,干脆当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种想法非常愚痴,即使现在不能断除一切恶业,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善事,这样的话,将来恶业成熟之后,虽然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但是善业成熟后,也会相应地感受快乐的果报。

我们要诚信这些因果之理,如果连这些道理都不相信,那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会有真实的利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讲起道理来高深莫测,可是真正观察时,连因果都半信半疑。还有些佛教徒,虽然口头上说相信因果,但与他们深入交谈后就知道,他们内心并不相信因果,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虽然头发剃得光光的,身披如来的袈裟,可是从言谈举止上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业因果的道理。在佛教中,因果正见是根本,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学佛就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其他的修行根本谈不上,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好好下工夫。




不要给别人取外号


有些人经常用“笨蛋”、“青蛙”、“老猪”等字眼来骂别人,还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像“大胖子”、“大个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其实我们说一次恶口,自己至少会感受五百次这样的果报。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法王如意宝教诫之后,全学院的人再也没有互相取外号。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们今后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不要恶口骂人,也不要给别人取外号。




如何学习公案和教证


虽然这些公案字面上不难,每一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引用这个公案?这个公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如果自己有信心,并且反复、深入分析,就会领悟其中的甚深道理,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然,有些人可能是希求的法太高了,觉得这些公案太简单了,好像学了之后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其实,如果从这些“简单”的公案中都得不到利益,那高深的大法对他们也不会有利益。

我们引用了许多教证,这些教证的道理非常殊胜,大家在学习时不要囫囵吞枣、泛泛了解,一定要通达其中的意义。要把这些教证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好能花时间背下来,以便随时忆念其中的道理。现在我们刚刚讲完课,许多人都能记住这些道理,但是过几年以后,有些人也许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是非常可惜的。有智慧的人每学一个道理,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后的收获非常大;而愚者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最后所剩无几。我们要成为牢记佛法的智者,不要当忘失佛法的愚者。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9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38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37 * 甘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