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修道修什么?
文|释圆诺
发心修行菩提道
《金刚经》云:“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是长老须菩提请问佛陀,涉及到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应如何发心?又如何修行?此发心和修行是一切道的根本,具足此二法,果位自然会现前。
归到菩提心上说,此二法即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若是证悟空性的圣者,以胜义菩提心摄持,则是智悲双运之道)。关于二者的差别,如《入行论》云:“愿心与行心,欲行正行别。”两种心看似分开,其实并非别别之法,我们不能将之看成一胜一劣,也不能取一舍一或明显安立先后次第。由发心的欲乐引发,趋入正行的行持,最终现前果位,这是一般人的道次第,因为凡夫的分别心一时只能缘一个法。
《金刚经》说的是地上菩萨的境界,由于亲见法界,现前了无分别智慧,在后得位时该如何运用无分别智来发心和修行呢?
佛在经中回答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圣者行境,非是凡夫可知可行,然而亦应当了知,圣者的有境智慧固然与凡夫不同,然而就发心和修行的内容而言,并没有实质的差别。
发心本质为利他
何为发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中的“发心”,实际上就是希愿成就佛陀永不间断的利生事业,然而,就像自己具足钱财方可施予他人,或者自己会游泳才能入水救人一样,我们首先自己必须具足佛法,然后才能给予他人佛法。
教言中也说,一地菩萨只能将他众安置于一地的果位,十地菩萨最高也只能将他众安置于十地的果位,所以,要将众生安置于佛陀的果位,自己必须要成就佛陀果位。因此,要想行持不间断的利生事业,必须要“求”佛果菩提。
此偈颂所示的逻辑关系也很明确,即求佛果只是为了行持利生事业。切不可颠倒理解为“为了求得佛果而(暂时)发心利生”,因为不利益众生的佛陀三时也无有,也不符合佛陀二身的妙力之用。
因何发心?依于众生根机意乐的差别,有两种引生发心的因缘:
其一,善根成熟的众生见到轮回苦相,为令自他离苦得乐,发起悲心而希求能成办此事之法,广说当如《现观总义》等论中所示;
其二,善根成熟的众生对轮回现相生起怀疑,欲了知实相,由闻思佛法对实相产生定解智慧,从而引发悲心,为令自他现前实相而发心。
我们首先要对所求之法有所了知,才能生起如理的希求之心,因而菩提心的圆满生起,要求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所求的对境是“利生”事业。一般认为,要实行某一件事,自己必须具有发心或作意,之后再实践于行为上,如此才能成办;实际上这正是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妄现二取,起三轮执,沉溺轮回苦海,越陷越深。
佛陀的事业却不是如此,他唯一是任运自成,无任何勤作,却能给众生带来利益,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或者依日轮普照,万物凭自因缘而得光明等比喻亦可了知。
这事业虽稀有不可思议,但绝非神玄之说,我们若能对缘起性空的道理有所了解,必会对此产生坚定的信心;只要如法修行,一切众生也都可现前如此奇妙的事业。
希求成为具力者
此利生事业从词句而言仅是如此,当我们通过思维生起信解后,应当希求成为具足如是事业者。谁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呢?严格来说,唯一是功德圆满的佛陀,所以我们应当希求佛果。
《现观庄严论》中安立所知三智,即是为了引发学人的菩提心,其中遍智明示了佛果境界,道智明示了能成就佛果之道,基智明示了应该远离的歧途,间接也说明了正道。正如华智仁波切在《现观总义》中所说:
通晓遍智能了知愿菩提心之所缘;
通晓道智能了知行菩提心之修法;
通晓基智,则能生起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从而行持智悲双运之道。
在《现观略义》中,这样描述遍智的法相:“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用较通俗的话来表示,即是于一刹那中现量了知一切法的本体空性和光明显现的智慧。具足如此智慧者才能立名为佛陀,这就是刹那加行品所说的意义。
三时不离此发心
如何发心?如前所说,发心的本质即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仅是由于凡夫和圣者的有境智慧不同,在运用或实践时才有所差别:凡夫只能依分别心造作,但由于法性力的缘故,最终也能契合于实相;圣者则如《金刚经》中所说“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无所住”是说空性慧,“生心”则未脱离上求下化之心——然而应当了知,这并不是将两个法搓合在一起,也不是先无住后生心的前后次第,真正情况只有一地以上圣者能了知,我们不应用分别心去模拟造作而谓为自之境界(若只是生心,则定是分别造作,正是由于以空性慧摄持,生起心而不成为分别,此理在下文会有说明)。
前面已经强调,发心和修行并不是别别之法,我们需要了知其中的原理,如此才能在实践中不失去一些利益。发心在最初时呈现为一种意乐,为了实现这意乐所缘的目标而去行持,这就是正行。
实际上,除了最初需要以意乐引发正行外,在整个正行过程中也一直具足这种意乐,乃至于最终的后行回向,也仍然不会离开最根本的发心,因为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一切行为,都不能成为随解脱分的善法,而只是轮回法,希求解脱和成佛的行者不应行持轮回法!
所以,我们在行持任何善法的过程中,反观时如果发现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而行持,那就说明已经远离了发心,需要及时调整、扶正自己的修行。
唯愿不成当修行
通过对所知三智的学习,可以避免歧途并产生定解,之后就要趋入真正的修行。《现观庄严论》所讲的,是从凡夫到佛果的完整修行过程,我们需要理清楚四种加行的内容以及彼此关系,这样就能明确各地道应修持的法,同时也能了解从凡夫到佛每一阶段的功德差别,从而在自己修行过程中,能如理如法地修行适合之法。
我们常能见到,有一些初学者对比较高的境界有所了解,但自己想实修却又难以企及,于是生起退怯之心,舍弃道法,这实在极为可惜!所以说,只有明确了自己当前的位置,再按次第如法实修,才能步步升进,最终顺利达到目标。
要明白四种加行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两个关键词——“证悟自在”和“证悟稳固”。
证悟自在是指在相续中证得前所未证的功德,证悟稳固是指使获得自在的证悟更加娴熟,《现观总义》中是以学会藏文字母和熟练拼读来比喻此二者。
与四加行直接对应的话,证悟自在的道即是正等加行,其果即是顶加行;证悟稳固的道即是次第加行,其果即是刹那加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果”可以说是所有次第加行达到究竟时的果,因为次第加行的所修仍然是正等加行的内容,只是修行的方式有别而已)。
或者如《现观略义》中所说,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持即正等加行,当所修达到证悟时称为顶加行;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获得稳固而修次第加行,当所有所修达到究竟时称为刹那加行,此一刹那之后即安立为佛。
显而易见,此四种加行中,真正的所修仅是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而根据论中的内容,次第加行的所修仍然是正等加行所修的相,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除了刹那加行是十地末独具外,其他三种加行并不是完全对应到某一地道阶段,而是各自都包含了不同地道的菩萨。关于其中每一相的修法,当参考《现观总义》而了知。
无修而修是真修
此节需要着重指出,七十义中,正等加行所摄的有二十种,其中最根本的有两个,即无住加行和无行加行。
在此引用《现观总义》中对此二种加行的定义:“所谓的无住修行,也就是遮止对外境耽执的修行。因为此时是以无常之相为对境(外境),所以,在通达即使了知无常之理,也只是名言世俗的证悟之相,在胜义当中,无常根本无法成立为实有的道理之后,内心不住于任何耽执,也就是无住加行。这样一来,在通达无常的空性以后,因为能修之心也是不成立为任何边际的空性,以什么(有境)而对什么(对境)进行瑜伽修持也是了不可得的,所以,所谓的‘修持’,也只不过是除了名言中的增益以外,并不存在一丝一毫的修持。如果能了知这一点,则因为通达了行持外境和有境的所谓修持并不存在,故而称之为‘无行加行’。”
对于无住和无行,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遮止”的意思,否则容易堕入空边或者断见中——有些人稍微听过佛法中的类似词句之后,会变得狂妄自大、轻视因果,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经文所说之义——这里真正的意义,按照华智法王的解释是:“内心不执着于任何法,就是‘无住(加行)’的含义;不执着于任何法这种极其殊胜的瑜伽,就是所谓的‘无行加行’。所谓的‘无修而修’,与此也是同一个要点。”
单单从字面上看,无住和无行后面都有一个“加行”,此“加行”可以解释为瑜伽(境界)或者行为(修行),而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一种空无。所以,“无”并不是简单的空无、遮止的意思,而是在无的同时仍然是一个瑜伽、修行。
正如《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无所住”即是无住加行的含义,而在无所住的同时仍然要生心,这就是无行加行的含义,也是所谓的“无修而修”的境界。如果不了知这一点,仅仅从词句上理解,只取一个空边来执着,则终究不成为正道。所谓的正道一定是不堕边的,通常称之为般若、止观双运、智悲双运等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同样,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是菩萨安住于空性慧,内心不执着任何法,“布施”则是修行的行为。这种境界并不是凡夫可以用分别心模拟造作的,只有登地的菩萨才能真正知道,在此只是以相似的词句,依靠经论中所说的涵义来作表示。
如果仅仅说“空无”就是无住无行,则佛菩萨在经论中只需要说空说无即可,就不需要说无住而住、无行而行了,然而何处也未曾见这样的说法。
在此仍然需要鉴别的是,空性是通常所说的胜义,但是胜义并不一定就是菩萨的根本慧定!有些人在辨别二谛时,将根本慧定说成是胜义,将后得位说成是世俗,然而要知道,二谛恒时双运,现见法性的登地菩萨在后得位时决定不会失去空性慧,否则就不能实行三轮体空,下面会说到这一点。关于入定和后得,应当参阅《现观总义》来了知。
三轮无执用空性
“无行而行”或“无修而修”是不可思议的圣者境界,又有可靠的佛经论典作为证据,我们后学者本来只要以清净心来信解即可,但为了显示其合理性,在此引用经论内容稍作说明。
我们通常将一切法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有世间法的果报,出世间法有出世间法的果报。作为登地菩萨,已经成为解脱者,处于出世间位中,所以他的一切行为必定都是出世间法,于行持六度中任一度时,皆同时具足其余五度,这是所有大乘经论中一致宣说的菩萨修法。
《入中论》有云:“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轮皆空乃出世。”也就是说,地上菩萨必定安住于三轮无执的境界行持一切六度万行,如此才能成为出世间波罗蜜多,这就是所谓的后得位空性慧的妙用。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现观总义》云:“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以三殊胜摄持而修一切相,以无修的方式进行修习,并令其在自相续中生起,便是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无上妙法。”
又云:“只有现空智慧方便两种资粮的双运,才是令诸佛欢喜的无上妙道,作为具慧之人,就必须通达这一点。”
此种境界的体相如何呢?《入中论自释》云:“诸大菩萨,割身如无情物,能无痛苦。”
《虚空藏三摩地经》云:“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
《般若摄颂》云:“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实际上,一切法莫非如此,菩萨只是如是而住、如是而行罢了,如《佛说稻秆经》云:“有种故牙生,乃至有华故果生,而种不作念我能生牙,牙亦不作念我从种生,乃至华亦不作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念我从华生。而实种能生牙。”万物之缘起变化,实在稀有奇妙!
大乘修道修什么
《现观总义》云:“从论中的内容可以知道,以殊胜的发心与加行而修持道法的结果,就是法身以及事业。这既是一般的佛子们将其作为首要动机的追求目标,也是最后的结果,因此,在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以恒常、周遍、大自成的方式行持众生之利的利他行为,就是菩萨道的真正所修。”
总之,由三无数劫的大悲心所引发的利生事业,乃至轮回未空之时,必定在二种智慧的境界中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而呈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