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怀业时语01 | 讲记 Back

怀业时语01 | 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显密佛网 2021-07-04


怀业时语——乐空红电灵动自光

第一讲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点击收听相关音频 ♬


怀业时语——乐空红电灵动自光
法王住世的最后时期,是运用怀业总的弘法利生、特别引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时期,这就是“怀”与“时”的涵义。“语”,就是在法王如意宝最后的阶段,说出了如何运用怀业,作圣教、众生事业,以及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教言。

这篇教言有三个部分:一、初善——发心劝闻;二、中善——五分教言;三、后善——回向善根。

甲一、初善 分二:一、发心;二、劝闻



乙一、发心

居于心间不坏明点宫
天真空明妙智文殊尊
甘露神力雨流利乐宴
众生所欲吉祥愿普注

法王在宣说教言时首先发心,包括智悲双运的状况。前二句说智慧状况,即发心的作者,后二句说大悲状况,即发心的事业。

此发心的作者,又由住处与体性两方面来显示。住处并非在外面,如五台山等圣地,而是在心间不坏明点的宫殿或帐幕当中。此住处中安住的是谁呢?不是外面显现执剑持函的表相的文殊,而是天真的空明的本智,它就是文殊。所谓天真,是本自现成不假造作的。也就是它是固有的、天然的、本有的,在一念未动之前已经圆满存在,只是被无明障蔽,有而不见,一旦发现也是现成的。它就是明空的本智,也就是在什么“二”的妄相也没有的空寂当中,不是断灭,不是顽空,而是有一个灵明或灵知。法王已现证自性文殊,因此,此说法者即是文殊。
发心的事业,就是要降下甘露雨流利乐喜宴。凡是如海众生界的吉祥上,有哪一种所欲或欢喜的,就直接地流降下来。

智慧与悲心并运,见到众生缺乏安乐,于是就有赐予安乐的一种动力,那么以此动力,妙音文殊宣说如下的法。这是什么动力呢?就是希望能够降注一个具有神力的甘露的雨流。“神力”,指一饮服就能起死回生,滋养法身慧命,现前无量的利乐。“雨流”指相续不断。“利乐宴”,就是现前到究竟的各种利益安乐,可受用之法。“众生所欲吉祥”,就是如海众生界当中的任何所想要的吉祥之事。愿这样的雨流能任运地降下。


乙二、劝闻

三学如意树藤绕之顶
三信百叶严饰善缘众
清净增上意乐乳海生
大恩慈父心语祈谛听

这里法王劝导法众听闻,前二句说劝闻的对象,后二句说劝闻的妙法。

 劝闻的对象

指具善缘的兄弟姊妹们。此善缘的表达,即是三学如意树的爬藤的顶端,由百叶三信为严饰的法众。
戒定慧三学,能如意地满足解脱与成佛的愿望。“树藤”即爬藤,指缠绕大树而生长的藤条。藤条之顶端,这是表示现前的大众都很有善根福缘,一直在围绕着三学的如意树,按照次第修学到一定的高度,它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三信百叶的庄严。“三信百叶”,指非常繁多的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的开花的状况。由于信心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多,也就成了善缘者,能信受殊胜的教言。

 劝闻的妙法

这是从清净无垢的增上意乐的大乳海中,出生的大恩老父的心里的良言。

“清净”,指没有私欲作意的垢染,也就是不是为个人求取名利、恭敬,或者自求解脱,而是想让一切的善缘的兄弟姐妹们,得到殊胜的利益安乐,是这样的乳海当中所出现。那么,“乳海”表示非常有滋养的力量,能滋养法众的法身慧命。“大恩”指具三恩,传授无边显密法要、灌顶、引导的无上恩者。“慈父”即具有真正的洞察力量,能知道世间出世间的殊胜法要,富足经验。“心语”即心里话、肺腑之言、忠心之言。



甲二、中善——五分教言 分五:

一、珍惜良缘,践行积资净障

二、不造舍法业,自修有缘法门,对佛法普观清净

三、作普护群生的大商主

四、护持高尚善规

五、依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乙一、第一分教言

珍惜良缘,践行积资净障

我等善妙业愿遥歌引
聚会清凉雪域此福地
师徒不离同趣佛子行
时当积资净障我心语
这一分教言由两方面来指示:一、珍惜良缘;二、积资净障。

 珍惜良缘

偈颂的前三句,由导师、眷属、处所、妙法、时间五个方面来显示。“师徒”,即在殊胜因缘状况下,怙主与学徒聚会一处,包括导师圆满与眷属圆满。“清凉雪域此福地”指藏地,此为处圆满。如是聚会而共同趣入菩萨行,为法圆满。此良辰之“时”为时圆满。

三世智法王直接照见这个缘起而显示说,由善妙的业愿的遥歌招引而来,师徒共成一段法会因缘,这是由于久远以前的善妙的业与愿的遥歌所劝动。“遥”指遥远,以空间的远距离来表达时间的久远。不知多么长时间以前,那时就有很好的业和发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法缘关系,即共同地在圣教与众生上的发愿。缘起不虚耗,凡是有这样子的善妙的业与愿,哪怕经过极久远,一定还是由这样的内心之歌,遇缘就触发,将自然地牵引而成就目前的佛法之事。法王说,正是由这样的业愿远歌的劝动,我们大家就集会在这样的清凉雪山的多药草之国,即藏地。由于因缘的深厚,会有一段时间怙主导师与眷属学徒不离开,就如同群鸟聚集一处那样,而且共同成办一段大的光明法事,也就是同心同德入于大乘的佛子行中。这样的时节因缘聚会即是殊胜的良缘,应当珍惜。


 积资净障

有这样的良缘应当百倍珍惜,好好地实行积资与净障两方面的修行。

积资净障,就是好好利用人身的因缘,比如有非常多的好因缘积聚的时候,就要想到人身难得,每天需要有佛法上的进步,使得人身过得有意义。总的就是正面不断地行善,负面改恶净罪,按照自身的水平相应各个层次的道来实际地修行。
那么清净相续中的业障,并且积集各种的善法资粮,这样一方面就是要去掉违缘的障碍,另一方面要积聚顺缘,两方面和合的时候,就能达成从现前到究竟的任何利乐。


乙二、第二分教言

不造舍法业,自修有缘法门

对佛法普观清净

宗派各异勿作偏向执

唯成祸害自他谤法罪
秉持投花有缘本尊法

他宗法轮普作净相观

这一颂前两句说到应遮,后两句显示了应行。

 应遮

应遮中,第一句说应遮的恶行,第二句说应遮的理由。

(一) 应遮的恶行
此恶行,即是对于佛教不同宗派的正法,起偏向一方的执著。
总的来说,就是不认识所有佛的语言,无论实说、权说都是在开示成佛的方便;由此执著一类是成佛的方便,一类是成佛的障碍,这样分判好坏、合理不合理、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等等;之后就会说这个需要学,那个不需要学,将不需要的执为所舍。
(二) 应遮的理由
如果起了这样偏向一方的心,那就成了让自他遭大殃祸的舍法的业,如同《遍摄一切研磨经》中所说。
在那经中,佛对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舍法的业障很细微,如果对于佛所说的圣言,一些起“这些很好”的想法,一些又起“这些不好”的想法,这样就是舍法,如果这样舍法,就是在诽谤如来,就是在诽谤僧伽。对于佛的正法,如果认为“这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应理的”,这就是舍法;或者认为,“这些是为诸菩萨说的,这些只是为诸声闻说的”,这就是舍法;或者认为,“这只是为独觉们说的”,这也是舍法;“这些是给非菩萨众说的”,这也是舍法。
这里要认识细微的舍法业的状态。也就是,同样都是如来的正法,由于后世众生的因缘、弘法者的方向等等,形相上有不同的宗派。其实早先在佛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分宗分派的,它的根源都是如来的智慧和慈悲,应着法界众生的因缘,为了引导他成佛而宣说的圣法。到了后面,人们就忘记了这些都是佛所说的,在里面分宗分派,起门户之见,这个偏向的心很容易就出来,认为“这个是我要的,那个是我不要的;这个我赞成,那个我不赞成;这个是好的,那个不怎么好;这个应该护的,那个不要护的”等等,就像这样,它是一个偏的心态。
为什么这是谤法或者舍法呢?要知道其中的缘由。本来都是如来的正法轮,都是成佛的方便,但是在这样子说一个好一个不好的时候,就谤了如来的正法轮;或者以这样一种心念的影响,就遮断了法门的流通等等,同时这也是谤佛和谤僧。原因:这些全是佛说的,如果认为某个法不好,那等于如来就是说恶法者,或者如来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方便,他说这样的不好的法、不合理的法,这就是在诽谤一切种智的佛。再者,随如来的圣教而修者为僧伽,比如有很多佛弟子就在修这类法,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恶法,那他们就是行恶法者,这是谤僧。再者,菩萨要遍学一切法门,为利一切根性的众生故。如果认为菩萨只需要学这个,不需要学那个,那也是不如理的。三乘正法无论哪一种,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传承体系的正法,无论哪一派、哪一门,全都是从一个教主传下来的,如果偏向一方,认为另一方不好,都是谤法。
法王开示得很清楚,如果起了这样的偏执的心态,就是积集了自他遭大殃祸的舍法的罪。这种殃祸的程度,以《三摩地王经》的一段经文作个显示。那里说道:有人毁灭南瞻部洲的一切佛塔,又有人对于佛的契经作舍弃,两者相比,后者的罪行大大超过前者。又比如,有人弑杀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阿罗汉,又有人诽谤佛的契经,后者的罪行大大超过前者。谤法者自身持这样的偏执见,又发表言论,做出各种的行为,使他人受到影响,也起这样的偏执心态,那这个遭影响者也同样地造下了要遭大殃祸的舍法的罪。以这个原因,对于汉传、藏传、南传,或者哪一传当中的各种各样的教派,都不应当起偏向一方的心,同是如来的正法轮故。

 应行

第三句说自修之道,第四句说护教之道。

(一) 自修之道
佛法如药,因为众生有无数种病,所以就有无数种治病的方法,在当前的时候,不是什么法都要修,而是应当选择自己有缘的法门。这里说到,投花所中的有缘本尊法,所谓“投花所中”就是业缘所在。总之,要选择自己特别有信心,特别有胜解的法门,然后按照那个法道,不去作增减篡改,很好地去执持、奉行,专心修持。
(二) 护教之道
对于其他的一切宗教法轮都要作清净观,也就是要呈现清净的相,不要看过失。

所谓的观净相,比如说一切器情世间都观为净土,呈现净土的相,无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都是佛身、佛智的游戏,不要再看这是过失,现不清净的相。同样,一切宗派的法轮,都要看成是如来智慧普应群机的游戏,是如来大悲拔济诸苦的事业。那么,这样全是如来的法身舍利,全是如来智悲力的体现,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非常好的,是我需要归依、需要护持的,要像这样趣入普观正法为清净的妙道。


  点“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讲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