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139. 生嗔恚有什么过失呢?【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Back

139. 生嗔恚有什么过失呢?【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知幻园 2023-12-30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39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二、(广明断嗔之理)分五:一、思维嗔恚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癸一、思维嗔恚过患:


问曰:生嗔恚有什么过失呢?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中观四百论》



如果自己无有能力而生嗔恚,唯有使自己面容丑恶而无有意义;若自己具有能力而生嗔恨,也是无有悲愍的恶行,佛说这种嗔恚是最下等的。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生嗔恚烦恼都不应理,而且会毁坏福德善根,引发恶果并招致圣者呵责。人们生嗔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能生嗔,一种是具力生嗔。无能生嗔是指自己无有能力,无法胜过对方或损害对方,由此而在内心暗自嗔恼,这种嗔恚于对方无害,却对嗔恼者自己有极大损害。通达因果规律的佛陀说过:嗔恨他人者会使自己容貌变得丑陋。月称菩萨也说:“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由此可略见其过患之严重。具力生嗔是指自己具足势力权威,有能力胜过或损害对方,由此而大发嗔怒,恐吓折磨残害他人,这种行为是无有悲愍的非法恶行,不仅危及自己,还要损害许多人,佛陀及诸圣者们都说过:毁坏自相续功德的罪恶,莫过于嗔恚。大疏中说:尤其是无有悲愍地杀害众生,这是世间最下劣的行为。像汉地战国时期的秦国战将白起,他曾经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全部活埋。白起虽然多谋善战,一举击败了赵军,从而有能力决定投降者的命运,然而他以嗔毒的发心,将降兵全部残害至死,以此恶业,他先堕入地狱而后转为旁生,而士兵们也因此受到了横死的损害。因此,佛菩萨们说这种嗔恚恶业是最为下等的恶业,于人于己皆有损害。


譬如说,有一个婆罗门作了违背其种姓的行为,以此不仅他自己受到了处罚,其他同种姓者也都受到了灾患;同样,一个人生嗔恚造恶业,不仅损害他自己,其他人也要因此而遭受祸害。月称菩萨言:“嗔恨与猛火,最初烧自己,之后渐盛燃,焚烧诸他物。”诸修行者,当详察嗔恚的可怕过患,若对此生起深刻认识,其对治决心就一定会生起。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101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102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103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104

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

是故诸业中,唯意为主要。


105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106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107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108

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


109

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

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


110

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

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


111

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112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113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114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115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116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117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118

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

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119

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120

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

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121

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122

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

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123

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124

世间亦现见,从胜出最胜,

故不思议力,应知亦定有。


125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

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


126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127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128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129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130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131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132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133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134

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135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136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137

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

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138

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

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