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佛法與禪修【一】 Back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佛法與禪修【一】

動物樂傳心 2023-10-19

佛法與禪修-1

-A collection of questions-


宗萨钦哲仁波切


尊敬的来宾和在线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我谨代表主办单位
新加坡悉达多本愿会,热烈的欢迎您
前来参加今天由宗萨钦哲仁波切
开示的《佛法与禅修》。


01 




仁波切开示:



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于1961年生于不丹,他自幼师从来自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的上师,如顶果钦哲仁波切,萨迦崔津法王,敦珠法王,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等等。

他是宗萨寺与宗萨佛学院的精神领袖,为分布亚洲各地的六大寺院与佛学院的3000名僧众,肩负起衣食住行与教育的责任。

仁波切已于世界各地,建立了悉达多本愿会和许多当地佛法修学中心,并且创立了钦哲基金会、84000佛典传译和莲心基金等非营利组织。

此外他也在印度、不丹,美国等地,建立了佛教学校,包括新加坡的小蓝狮幼儿园。仁波切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近乎佛教徒》,《不是为了快乐》和《上师也喝酒》等书籍。

在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注意以下事项,请将您的手机调至静音。洗手间位于大厅外面的左右两侧,如若需要,您可以向我们的义工寻求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仁波切!

仁波切开示:

我再次地说一下,我自己非常开心再度来到新加坡,并且跟我们的老朋友和新的朋友会合。这是一个我来回很多次的一个国家。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个国家几乎跟我一样老。

关于主办单位问我说要讲些什么的时候,我当时并没有想到任何一个特别的主题。所以我们的题目只是「佛法与禅修」,我想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很令人兴奋的一个题目。

同时呢,我们的生活中目前正进入一个阶段,人们并不是真的会去花时间想关于佛法的事情。可能有少数的一些人对禅修有兴趣,有某种这样的趋势,但是如果说佛法的话,多数的人对它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就算是我们当中某些人对所谓的佛法有兴趣,但我们对这个所谓的佛法,并不是梵文里面Dharma(佛法)真正的含义,通常我们有兴趣的是对它的文化的层面,就好像「要做个好人、要做个善良的人」。

恕我直接一点,新加坡人有要做一个好人的负担。而我并不是在埋怨,当然要做个好人呢,这是一件好事,怎么可能不好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好和不好,它的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它其实深深的根植于我们人类的文化和习气。

而有很多的这些价值观现在已经过时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我们很多这些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包袱,而这样的一个挑战并不是很容易去处理的。但很不幸的,这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这只是人类的文化。

但是文化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个容器,它是一个秤,一个方法,一个工具,是我们必须有的,因为没有它的话,我们人类无法运作。文化当中其中有很大一块是语言,而一般而言,语言它进化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你们新加坡人认为好的东西呢,这个定义,五十年前跟现在比起来应该是改变了很多。所以我们用来教导佛法的文字和语言这方面会有很多的挑战,就是要如何正确的去沟通这方面有很多挑战。





02




生命觉知的能力




觉知


身为一个追随佛法的人,我会说如果人们不去付出努力来理解佛法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你现在已经被困在这个叫做生命的东西。

而你所有的这个生命他有一种觉知的能力。那你也被卡在那里,因为如果你不喜欢你的手指,你可以把它砍断,但是你没有办法砍掉你的觉知力。

你有觉性,你有一个意识,你有心,你有感受,而且你被困在那里。如果你没有这些的话,有时候生命或者生活可能会更容易一些。就比如说我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面,我不认为它有意识或者觉知。

因为如此,所以如果我不用这张椅子,它不会觉得被人家忽略了。如果有另一张更好的椅子,它不会妒忌。但我们不会这样,我们有感受,感觉我们有这个心。

我是假设你们在这边的人至少不是一半或者完全的人工智能,就算你是人工智能,如果你有觉知力的话,那对佛教徒而言,你是有情众生,所以有某个东西叫做生命。

如果你有生命,你就有一个东西叫做观点,而这个所谓的观点,从最好的角度来说,是让你的生命很有趣。而佛法根本上是让我们对于生命有不同的观点。

所以如果你读《心经》或者你尝试真正的去理解《心经》,它真正是为了要给我们重新的对于生命和超越生命以外的事件来一个定义,为这个观点做一个定义。


而我确定你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是由你的父母教给你的。而他们教导你生命的某种观点,那是因为他们关心你。而他们对你的关心也源自于他们学过的观点,就是从他们世世代代以来教给他们的这个观点。

当然还有学校,还有所有的一切,这一切其实都在操控着我们对于生命和自我的观点。而我们已经有好几个世代都经历,到现在为止,我们也累积了非常精密的这种观点。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某些东西已经进步了。

可能有人说,这个药物对这个世界是很好的,刚才仁波切说的是抗生素,有人说是好的。另外又有人说,有人可能说现在你可以跟某个千里以外的人马上交谈,而且你还可以互相看着彼此,某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而我们现在的这种速度是经过我们多少的努力,现在才能够获得这样的一种速度。那对一些人而言,对他们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让他们惊奇的是你可以在新加坡品尝到非常新鲜的寿司。

而城市化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你认为是件好事,但真的好吗?你其实不知道,因为在像新加坡的这种地方,如果你晚上九点睡觉的话,人家可能认为你有点问题。可能你没有朋友可以陪你,所以可能你有些问题。

所以我现在是表现给你看我们所谓的这个生命的观点,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个新冠状疫情的情况,我们对于生命的观点又改变了。

我不知道是变化的更好还是更不好,但它肯定是变化了。某些东西可能更容易,但有某些东西,某方面也是让我们更多的担忧,焦虑。






03




了知真理免于无明



了知真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人们并没有办法接触或遇见佛陀所教的佛法,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就算你只有一点信息,它也可以帮助你转变一下你对这个生命的观点。

就算是你一直不断的听到,每天都听到一把声音说:「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百分之百的令你满意」,就算你只是听到没有去想的话,这样的信息可以让你对于生命的观点有一点转变。

所以在今时今日能够有大家牺牲你们的时间和精力坐在这里听闻这样的内容,这是很令人鼓舞的。因为你要听到的东西是不会为你所有世间的抱负得到,给予答案的,反而是相反的。Dharma梵文这个「法」字,它的其中一个意思是「真谛、真理」。

我们说的不是某个特别的、不寻常的法,不是什么神奇的真理,而是一个简单,非常普通的、基本的真理——水是湿的,火是热的,这样的真理。

当我们说水是湿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水是好或不好,它只是湿。了知这个真理,它的作用就是它会保护你,让你免于无明,认为说水不是湿的。


在佛法方面,当我们说到人生的真谛的时候,它的其中一个面向就是「无常、变化」,而得到这样正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要被这样的正确的信息所吸引,这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听到的是「生命并不是无常的」。

如果你看一看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东西全部都是设计好,让我们忘记生命无常。当我们踏出这个房间的那一瞬间,或者甚至是在这房间、这大厅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告诉我们生命无常的反面信息。

而这样的信息它只会让我们陷入这个错误的理解,越来越深的陷入这种妄想、错觉。所以从世间的角度而言,佛法是我们最不想听到的东西,因为我们对真相是没有兴趣的。

但比方说,如果你并不安于只是表面的东西,你真的想要找到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案,那佛法就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而我们说佛法有必要,它并不是偶尔需要它让我们去所谓的闭关,或者我们好像去暂时的充电,去个度假村充电,不是这样的一回事。

但这现象时常会发生,特别是在我们所谓传统的佛教徒之间。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根据佛陀的教法来熟悉这样的对生命的观点,那这可能会是对我们来说最有利的。








04




生命中有哪些挑战?





挑战



那我们来说一说我们的生命中有哪些挑战?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可能是寂寞。

就连我们有这么多的社交媒体——他们都是被设计来帮助我们社交的,他们设计来拯救我们,让我们就是从寂寞感觉中拯救出来——但是它却反而带来了反面的效果。

现代人是最寂寞的人。那我们为什么寂寞也有很多的理由,无量的原因,其中一个最荒谬的寂寞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单独」,我们想一个人,我们很珍惜自我的时间。

如果你看一看,有这么多的东西被设计来提高你的隐私,让你可以为所欲为。首先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比方说亚马逊知道我读什么,所以我并没有隐私。

那我们说我们要个人空间,某个角度某个程度而言,我们可能是有这样的空间,因为其他人都忙着做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越来越寂寞。我正在读一些关于新加坡人的历史,大概新加坡人现在比以前更寂寞,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你那种部落的想法。

过去是比较多部落,在部落之中是有某些好处的,每个人大概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东西大家都参与。数百年来你很有计划的、很有秩序地去破坏了它。

那你们现在住在政府租屋,可能你和邻居偶尔在电梯里面碰面,大概就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寂寞。然后可能我们有自我的认知的问题,身份危机的问题越来越的精细,并不是说它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复杂。

知道你真正属于什么性别吗?我大概知道我是属于男人,当我上厕所的时候我去男厕,但现在大概有五十二种不同的性别。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我们有这么多身份危机的情况,我们所珍惜、所阅读的,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这一切都是跟我们的自我的身份有关系。

那你选择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样的香水,甚至是你要怎么笑,怎么哭,全部都是为了要更深化我们的身份。我想这两个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恶毒的挑战,特别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地方。特别当我们说到寂寞感或者孤独感,还有我们的身份危机的时候,


如果你去了解佛法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有一种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碰到这个身份危机和寂寞、孤独感的时候,可能会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观点。

既然佛法是那么地深广,那我会尝试从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两个角度可以让你对于生命的观点至少有一些转变。这两个观点是「觉醒或者醒来」,还有「觉知」。

我们等一下再说这个觉醒,但是这个觉醒跟现代我们所说的觉醒的这个文化是不一样的。现在这一代有这个流行的醒来文化,从佛教的角度来说。

这个醒来文化它当然是有一些好的层面,但它并不包含醒觉里面完整的所有的元素,它并不包含在内。很简单的两样东西,「觉醒」和「觉知」,你可以说他们是佛教的精要。







05





觉知什么呢?





觉知



觉知什么呢?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新奇特别的,如果你要把它弄得非常神奇,异乎寻常,多姿多彩当然是可以,但根本上而言它是跟这些都没有关系的。

觉知什么呢?我们从呼吸来开始。当我说呼吸的时候,这边比较有经验的佛教徒,他们马上想的就是坐下来观你的呼吸,但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我说的是你有没有知道、有没有察觉到自己正在呼吸。

从你今天睡醒的那一刻到现在,你有没有至少一瞬间察觉到你正在呼吸?我说的就是这样,非常基础,非常简单,不只是简单而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它会有什么效果呢?当我们觉知说我们在呼吸,并不一定是坐下来的时候,可能我们在行走,我们躺下来,我们在跟别人聊天,我们都觉知自己有呼吸,当然最理想的就是我们持续的觉知,但至少做不到,我们是时不时觉知自己在呼吸。

比方说你搭地铁,你正要买票或者正要踏入地铁当中,就那一瞬间你觉知自己正在呼吸。可能一开始你可以用幼儿园的方法,从智力上告诉自己说我正在呼吸。但你不需要通过智力去理解,你确实正是在呼吸嘛,不是吗?你只需要觉知。


它有什么好处呢?我还是要支付各种费用,我还是要去到莱佛士,我还是要做这个做那个。它有很多好处,它根本上会把我们引至这个觉醒的状态。

如果你觉知到自己在呼吸,那可能你会醒悟,你会有所了悟,醒悟到:「喔!其实我活着!」其实如果你仅仅只是在瞬间觉知到你的呼吸,单单只是这样,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四圣谛。

如果你喜欢那个咖椰吐司的味道或者是花生酱的味道,同时如果你习惯觉知到自己活着,那你大概可以在品尝面包、花生酱、咖椰土司时,这一切你都能够觉知。那发生什么事呢?你终于醒来了,你醒来知道这个咖椰土司。

很多时候呢,人家只是把咖椰吐司推进他的嘴巴里面,他心里在想别的东西,你可以在上面涂抹榴莲,他们都不知道。你不能够轻视这一些,因为这真正是一个成就。

下一步,你继续做这样子做一个星期,因为你觉知你的呼吸嘛,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呼吸是变化无常的,无常的,他一直都在动。那它会有什么作用呢?

你会发现到它是一直在变化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生命就像是你一直在看一年前看到的同一条河流一样。然后你会觉醒,你会了悟到说:「喔!这个事实它确实是变化无常的。」

所以你可能在吃咖椰吐司的同时,你可能在想:「就是这样了,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片咖椰吐司。」我想这会让你对咖椰吐司的体验是更加完整的。

对那些现在国际的听众,咖椰土司是新加坡的一道菜,如果你没有什么健康问题的话,你应该去尝试。








06





健康问题





健康




我刚刚说了一点就是健康问题,你看我们是多么沉迷于这些所谓的健康的问题。我们会节食,然后我们至少一周运动三次,我们会根据书本上所写的各种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健康,但是当中很多人身体都很多病。

有很多没有吃咖椰吐司的人,他们会在生命中还没有尝试过一次的咖椰吐司就已经死掉了。但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你们要作为一个空无主义的人。

因为如果你想说「既然我会死,那我每天吃咖椰吐司」,那其实你并不理解无常。当我们说生命短暂,生命无常的时候,其实也是说生命有那么多的潜能,我们也不要太过散乱。


我们回到这个主题,当我们说佛法的时候,有两个角度去理解,就是「觉醒」和「觉知」。我们可以说所谓佛教的修道,它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成分就是觉知。

当然觉知的深度跟你自己的技巧有关系,这个觉知力能够如何的去提升,这跟你是有关系的。但它一开始仅仅只是觉知自己在呼吸,但不只是呼吸,而是你的存在。

不生活在过去,不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于当下在那里存在的那个生命,就是觉知的方法。虽然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因为我们几乎生命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跟过去或者未来有关,而这个过去和未来他们不断地在困扰着我们。

这真的有点让人悲哀,因为过去和现在其实根本都不存在,他们本身就不存在,但是他们却真的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

说起来简单,如果你说你不用去担心,因为如果会发生就会发生,这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并不容易。如果你真的怎么懂得怎么去做的话,你就是真正的开始学习如何觉知。








07





运用呼吸来修的方法





呼吸



我拿呼吸作为例子,只是因为呼吸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部分,不只是我说的,经典的佛教教法里面有那么多运用呼吸来修的方法。很明显地呼吸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呼吸的话,你就不在那里了。

但你也可以觉知自己的身体,如果不是觉知整个身体的话,可以觉知身体的某个部位。你有个身体,而你有的这个身体对你有巨大的影响。如果你没有身体的话,那它这个名牌就没有工作了。

如果你没有身体的话,有很多潮流的服装它们就完蛋了。身体是很重要的,因为有身体,所以对我们来说自拍是很重要的。然后所有的东西包括修指甲,美指功能,然后发型等等。

但是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要对自己的身体保持觉知,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并没有保持觉知。如果我们对身体有所觉知,基本上是基于别人所制造的某种参照点。如果你去测量自己的体重,然后你发现自己多出了十公斤,这个并不属于对身体的觉知。

因为你的心忙着想别的东西,你在想的是你看起来会怎么样。你会忙着想对方是会不会喜欢你,所以你并不是真正的在觉知自己的身体。

这里我们说的仅仅只是觉知你有十根手指,可能你们有些人有十一根手指,我也不知道。或者觉知你有嘴唇。仅仅只是对于你这个身体结构的觉知。

这只是基本的一些例子,你要觉知些什么。也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例子,包括一些比较复杂精细的,对初学者而言可能有点困难。比方说参考点,比方说我认为我是一个男人,这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参考点,但这个层面的觉知是比较复杂一点。


觉知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觉醒。我们用呼吸或身体来开始,首先你觉知他,记得当我们说觉知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指着要去测量它或者比较。那会发生什么事呢?

当你保持着觉知,它会让你觉醒来了悟到实相。这个真谛就是说你的呼吸,还有你的身体一直都是变化无常的,这是被佛陀归类为第一个圣谛,苦之圣谛。它这个苦并不一定是痛苦或者不美好的,他仅仅只是说一直不断地在变化。不能信任,不能让你依靠的。

它不靠谱,所以你不能够通过这些妄想去形成或者去了知这个真理,它不能构成真理。然后接着你就醒觉,了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的妄想源自于我们的情绪,我们是有情绪烦恼的。

根本上而言,情绪是一个念头,一个有错误的理解的念头。比方说你看着这条不断在流淌的河流,然后你认为这就是我十年前看的同一条河,这个就是情绪。

因为它是错误的,你看到的那条河很久以前就已经离开了。所以我们这种持续的情绪、身体感觉、我们的自我认知,还有我们的孤独感,这所有的一切,把它们当做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认为它是固体的,他一直都是一样在那里的、没有变化的。

虽然他们不是,可是我们总是认为它是真实的、固定的、在那里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情绪或者烦恼。然后这个情绪就造成我们有一种无法满足的这种感觉,没有办法让我们快乐或满足的这种感觉,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第二个圣谛。








08





保持觉知并不一定要仪式化





保持觉知



我们要习惯保持觉知并不一定要仪式化,习惯这个事实——就是所有一切都在变化无常——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修行。

而要做到这样的修行有非常多的方法,我们的主题禅修基本上是一个方法,来将自己推向这两个元素,就是觉知与觉醒。当然你可以持诵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你可以持诵十万遍,确实是有这样的仪轨,那有些人用这个方法。

但这些仪式的问题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仪式很多时候变得毫无意义。然后如果你不去做的话,你又觉得你是一个不好的佛教徒,所以这是我刚才提到的要做一个好人的包袱。

要做一个好的佛教徒,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要念诵某些祈祷文念诵多少次,但真正的修行并不一定必须通过这个方法。任何能够提升我们觉知的方法,让我们能够醒觉的这些方法都是修行。

就算你是最懒惰的,最散乱的一个人,如果你一年只听到一次这个讯息,就是所有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某种程度而言,你正在往着醒觉的方向发展。

但如我所言,你最大的挑战是有更多的东西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记从保持觉知引领向觉醒的状态。其实我们要祈请或者要启发带动觉性或者觉知,并不需要一些非常特别、非比寻常的东西。

它本身就很明显,你今天早上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可能很兴奋或者你很平静,但是到现在大概已经要消失了。

大概到现在你刚才所感觉的或者所珍视的东西,还有你的想法现在已经改变了,所以其实就是运用你当前所有的东西来修。在佛教里面,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超自然的、外在特别的东西,而且如果有的话对我们来说反而是让我们散乱,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他们。

仁波切为我们简短的介绍这两点就是觉醒与觉知,通过第一圣谛和第二圣谛来讲解。在我们讲另外两谛之前,可能现在我们可以让大家提问,如果你们的问题跟我们刚才讨论的东西有关会比较好。








未完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
有侵权联系后台删除。
有意参与答疑直播,请加义工进群